一种可双向开启平衡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3702阅读:7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双向开启平衡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双向开启平衡门。



背景技术:

平衡门,俗称手指都能推开的门;平衡门主要应用于建筑物外围门,当室外风力较大时,普通门开启需要抵抗风力致使开门需要很大的力量;而平衡门由于具有物理门轴的特点,利用风力产生的对于门的压力差,在门与门框间设置隐藏式滑动门轴平衡支臂,可以借助风力达到在风力较大的环境中以很小的力量开启门,关门时则凭借平衡门五金平顺的进行;平衡门包括:门板、门框、转轴组,固定件,支臂及导轨,锁具等,利用风压的原理,正负风压下均能便捷开启,门扇开启及关闭时,门扇内外侧压力均能得到有效释放。

而如今市面上的平衡门都只能单向开启,这样行人在进出时就必须辨别时推门还是拉门,例如当行人有室内向室外通行时只能选择推门才能开启,而当行人从室外向室内通行时,只能选择拉门才能使门开启,这样就容易导致行人判断不准,经常错误的推门或拉门,从而造成平衡门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双向开启,任意选择推门或拉门方式的可双向开启平衡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可双向开启平衡门,包括门体和设置于门框一侧的主转轴,所述主转轴上端装配有上托臂,下端装配有下托臂,用于上托臂和下托臂绕主转轴中心旋转;所述门体的上端还设置有用于装配上托臂的第一缺口,下端设置有用于装配下托臂的第二缺口;所述上托臂装配入第一缺口中通过转轴与门体上端装配连接,所述下托臂装配入第二缺口中通过转轴与门体下端装配连接,所述上托臂与门体上端转轴装配连接处与下托臂与门体下端转轴装配连接处同心对齐,用于上托臂和下托臂绕上下托臂的转轴装配连接处中心旋转;所述门体上端还设置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装于设置在门框上端的导向轮导轨中,用于导向轮沿着导向轮导轨滑动;所述主转轴下端还设置有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中的扭力复位装置与主转轴下端连接用于保证主转轴和上下托臂旋转回归至零位;所述上托臂装配入第一缺口中与门体上端转轴装配连接处位于门体厚度方向的中心处;所述下托臂装配入第二缺口中与门体下端转轴装配连接处也位于门体厚度方向的中心处;所述第一缺口在上托臂与门体上端转轴装配连接处设有第三缺口用于防止上托臂在旋转时不与门体发生干涉;所述第二缺口在下托臂与门体下端转轴装配连接处设有第四缺口用于防止下托臂在旋转时不与门体发生干涉;所述门体通过导向轮移动和主转轴与上下托臂的旋转的组合运行轨迹呈椭圆形;所述上托臂还连接有第一延长托臂用于在门体关门时遮挡第三缺口,所述下托臂还连接有第二延长托臂用于在门体关门时遮挡第四缺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主转轴上下设置上托臂和下托臂,并通过上托臂和下托臂用转轴连接门体厚度方向的中心处,让上托臂和下托臂不仅能绕主转轴中心旋转,还使得上托臂和下托臂绕上下托臂与门体连接的转轴装配连接处中心旋转,实现门体的双向开启,使通行更加人性化,且易推省力,解决了重型地弹簧开门费力的难题,能代替市面上高大地弹簧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1)实现门体的双向开启,使通行更加人性化;2)设置上托臂和下托臂实现门体易推省力,解决重型地弹簧开门费力的难题;3)上托臂和下托臂还设有延长托臂用于在门体关门时遮挡缺口。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平衡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门体装配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轮和导向轮导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门体凹槽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向外推门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向内推门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门体上端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门体下端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见图1至图10,一种可双向开启平衡门,包括门体C和设置于门框E一侧的主转轴A1,所述主转轴D上端装配有上托臂A2,下端装配有下托臂A3,用于上托臂A2和下托臂A3绕主转轴D中心旋转;所述门体C的上端还设置有用于装配上托臂A2的第一缺口F1,下端设置有用于装配下托臂A3的第二缺口F2;所述上托臂A2装配入第一缺口F1中通过转轴与门体C上端装配连接,所述下托臂A3装配入第二缺口F2中通过转轴与门体C下端装配连接,所述上托臂A2与门体C上端转轴装配连接处与下托臂A3与门体C下端转轴装配连接处同心对齐,用于上托臂A2和下托臂A3绕上下托臂的转轴装配连接处中心旋转;所述门体C上端还设置有导向轮B1,所述导向轮B1装于设置在门框E上端的导向轮导轨B2中,用于导向轮B1沿着导向轮导轨B2滑动;所述主转轴D下端还设置有复位机构D,所述复位机构D中的扭力复位装置与主转轴D下端连接用于保证主转轴A1和上下托臂旋转回归至零位;所述上托臂A2装配入第一缺口F1中与门体C上端转轴装配连接处位于门体C厚度方向的中心处;所述下托臂A3装配入第二缺口F2中与门体C下端转轴装配连接处也位于门体C厚度方向的中心处;所述第一缺口F1在上托臂A2与门体C上端转轴装配连接处设有第三缺口F3用于防止上托臂A2在旋转时不与门体C发生干涉;所述第二缺口F2在下托臂A3与门体C下端转轴装配连接处设有第四缺口F4用于防止下托臂A3在旋转时不与门体C发生干涉;所述门体C通过导向轮B1移动和主转轴D与上下托臂的旋转的组合运行轨迹呈椭圆形;所述上托臂A2还连接有第一延长托臂A4用于在门体C关门时遮挡第三缺口F3,所述下托臂A3还连接有第二延长托臂A5用于在门体C关门时遮挡第四缺口F4。

本实施方式中,主转轴A1安装于门框E一侧,采用天地轴连接门框E一侧的上端和下端,也可以安装到建筑结构中;而主转轴D上端装配有上托臂A2,下端装配有下托臂A3,使得主转轴A1和上托臂A2与下托臂A3能绕主转轴A1的中心线自由旋转;而上托臂A2装配入第一缺口F1中通过转轴与门体C上端装配连接,下托臂A3装配入第二缺口F2中通过转轴与门体C下端装配连接,可使门体C绕着上托臂A2和下托臂A3的转轴装配连接处中心自由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门体C上端还设置有导向轮B1,所述导向轮B1装于设置在门框E上端的导向轮导轨B2中,用于导向轮B1沿着导向轮导轨B2的中心线左右滑动,所述导向轮导轨B2也可以安装于建筑结构上。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转轴D下端还设置有复位机构D,所述复位机构D为隐藏式复位机构,安装于地面,而复位机构D中的扭力复位装置与主转轴D下端连接始终保持主转轴A1和上下托臂旋转回归至零位的功能。

本实施方式中,传统平衡门的门体C与托臂的装配中心线位于门体厚度方向的边缘处,而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托臂A2和下托臂A3装配缺口中与门体C的转轴装配连接处位于门体C厚度方向的中心处;而且在门体C的上端还设置有用于装配上托臂A2的第一缺口F1,下端设置有用于装配下托臂A3的第二缺口F2,保证上托臂A2和下托臂A3绕与门体C的转轴装配连接处旋转时不会发生干涉。

本实施方式中,见图7,当行人用手轻推门体C由室内向室外开门,门体C就向外开启,带动导向轮B1向左移动,以及主转轴A1和托臂顺时针旋转,此过程中门体C运行了旋转加平移的组合轨迹,此轨迹线呈椭圆形,当门体C开启一定角度行人就可以通过;当行人走开后,主转轴A1和托臂在复位机构D的驱动下逆时针回转,带动了导向轮B1向右移动,以及门体C的自动关闭;当门体C到达关门位置,复位机构D回归至零位,主转轴A1和托臂就停止回转,即关门到位。

本实施方式中,见图8,当行人用手轻推门体C由室外向室内开门,门体C就向内开启,带动导向轮B1向左移动,以及主转轴A1和托臂逆时针旋转,此过程中门体C运行了旋转加平移的组合轨迹,此轨迹线呈椭圆形,当门体C开启一定角度行人就可以通过;当行人走开后,主转轴A1和托臂在复位机构D的驱动下顺时针回转,带动了导向轮B1向右移动,以及门体C的自动关闭;当门体C到达关门位置,复位机构D回归至零位,主转轴A1和托臂就停止回转,即关门到位。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托臂A2还连接有第一延长托臂A4,在关门位置时用于在门体C关门时遮挡第三缺口F3,所述下托臂A3还连接有第二延长托臂A5,在关门位置时用于在门体C关门时遮挡第四缺口F4,在双向开启门体C时,实际的有效转动段为上托臂A2和下托臂A3,而第一延长托臂A4和第二延长托臂A5是为了延长托臂遮挡托臂与门体C之间出现的第三缺口F3和第四缺口F4。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任何对本技术做出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替换、变形、改进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