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士炉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炉胆装配的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多士炉炉胆装配到炉底上的常见方式有两种:一是在炉胆上开四个螺丝孔,然后用四个螺钉将其锁在塑胶炉底的的螺丝柱上固定;二是在炉胆的底部开四个扭耳,然后将炉底的扭耳准确的插入塑胶炉底的扭耳槽中,最后扭耳固定。这两种固定方式在生产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第一种方式炉胆在放置在炉底后,因为此时的炉胆是没有固定的,所以在进行下一步工序时,炉胆会松动偏位、螺丝孔定位不准,需要人工再校正螺丝孔位置,才能进行锁螺钉固定。第二种方式是炉胆底部的扭耳容易变形,装配时难以准确插进炉底的卡槽中,还需要人工校正后才能准确地插进炉底。由于上述两种装配定位方式存在的缺陷,导致目前的装配过程较为麻烦,使得装配的生产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炉胆装配的定位结构,在将炉胆装配到炉底时可以准确定位,在进行螺丝锁紧时不需要人工再次对炉胆与炉底进行校正位置,装配方便,提升了生产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炉胆装配的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炉底上的伸出件,以及位于炉胆上的容纳件,当所述炉胆放置到所述炉底上时,所述伸出件插入所述容纳件内以使所述炉胆被定位于炉底上。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伸出件包括设置于炉底上的定位柱,所述容纳件包括设置于炉胆上的定位孔。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伸出件包括设置于炉底上的卡扣,所述容纳件包括设置于炉胆上的卡槽。
根据以上方案,还包括设置于炉底上的导向骨,当所述炉胆放置到所述炉底上时,所述炉胆的边缘处抵接于所述导向骨的内侧边缘。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导向骨包括垂直交叉设置的二个导向板,当所述炉胆放置到所述炉底上时,所述炉胆的一个侧面与二个导向板中的一个相抵接,所述炉胆的另一个侧面与二个导向板中的另一个相抵接。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炉底上的导向骨具有二个,分别位于炉底的两侧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炉胆装配的定位结构,通过在炉底上设计用于定位配合的伸出件,然后相应地在炉胆上设计用于定位配合的容纳件,在将炉胆装配到炉底上时,直接将伸出件插入到容纳件内,使炉胆与炉底被定位,而且定位后二者不会相对移动导致定位失效,使得下一步工序中工人可以直接安装螺丝进行紧固连接,避免了因重新定位而造成的时间浪费,提升了装配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炉底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炉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底;2、炉胆;3、定位柱;4、定位孔;5、卡扣;6、卡槽;7、导向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炉胆装配的定位结构,包括位于炉底1上的伸出件,以及位于炉胆2上的容纳件,当所述炉胆2放置到所述炉底1上时,所述伸出件插入所述容纳件内以使所述炉胆2被定位于炉底1上。本实用新型的炉胆2装配的定位结构,通过在炉底1上设计用于定位配合的伸出件,然后相应地在炉胆2上设计用于定位配合的容纳件,在将炉胆2装配到炉底1上时,直接将伸出件插入到容纳件内,使炉胆2与炉底1被定位,而且定位后二者不会相对移动导致定位失效,使得下一步工序中工人可以直接安装螺丝进行紧固连接,避免了因重新定位而造成的时间浪费,提升了装配的生产效率。
具体地,所述伸出件包括设置于炉底1上的定位柱3,所述容纳件包括设置于炉胆2上的定位孔4,或者所述伸出件包括设置于炉底1上的卡扣5,所述容纳件包括设置于炉胆2上的卡槽6。或者,伸出件可以采用既包括定位柱3又包括卡扣5,容纳件既包括定位孔4又包括卡槽6,使炉胆2与炉底1之间的配合结构更准确且更牢靠,不会因意外情况导致二者相对移动使定位失效。
此外,定位结构还可以包括设置于炉底1上的导向骨7,当所述炉胆2放置到所述炉底1上时,所述炉胆2的边缘处抵接于所述导向骨7的内侧边缘,导向骨7使得炉底1上被设计有一个给定的装配位置,将炉胆2直接放置到导向骨7给定的位置上即可完成定位。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骨7包括垂直交叉设置的二个导向板,当所述炉胆2放置到所述炉底1上时,所述炉胆2的一个侧面与二个导向板中的一个相抵接,所述炉胆2的另一个侧面与二个导向板中的另一个相抵接。使导向骨7对炉胆2在二个方向上进行限位,保证定位的准确性。优选地,所述炉底1上的导向骨7具有二个,分别位于炉底1的两侧位置,即可对炉胆2的两个边角进行定位,进一步提升定位的准确性。
采用上述多样化的定位结构后,炉胆被装配到炉底上时,可以被完全地、准确地定位,在进行下一步工序时,工人可以直接在炉胆与炉底之间安装螺丝进行紧固连接,节省装配时间,提升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