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5026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盖组件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电饭煲的煲盖从上至下至少安装有装饰片、外盖、内盖、保温座板和活动盖板五个部件,这使得煲盖的组成复杂化,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煲盖的整体厚度,此外,由于现有煲盖中,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不够合理,而使得现有煲盖仅能通过增大零件体积的方式实现煲盖内部零件的安装,这进一步增加了煲盖的整体尺寸,从而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同时,这也增加了煲盖的整体重量,使得煲盖打开的过程中,由于煲盖的重量增加而增加了煲盖的惯性力,从而引起电饭煲振动,而造成电饭煲内食物的溅出的可能性增加,这降低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不利于产品的市场竞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面盖,所述面盖上设置有蒸汽阀盖,且所述面盖上表面的最高点与所述面盖上表面的最低点在所述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上的间距d满足:0mm≤d≤5mm;内盖,与所述面盖相连接;盖板,安装在所述内盖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蒸汽阀座,且所述蒸汽阀座与所述蒸汽阀盖围设出蒸汽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由面盖、内盖及盖板三个部件构造出整个上盖组件的外壳体部分,其中,位于面盖上的蒸汽阀盖与位于盖板上的蒸汽阀座可直接围设出贯穿该外壳体的蒸汽通道,该设计不仅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且通过设计蒸汽阀盖与蒸汽阀座所构造出的蒸汽阀贯穿整个外壳体,这在不减损产品排气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的组装结构更为紧凑,极大地减薄了产品的整体厚度,另外,此处进一步设计面盖上表面的最高点与面盖上表面的最低点在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上的间距d不小于0mm且不大于5mm,这样可以减小整个上盖组件上表面的表观弧度,使上盖组件的上表面大致呈平面状,如此能够提高对上盖组件的减薄效果,使产品给人以极致纤薄的视觉体验,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更具体而言,现有煲盖至少设置有装饰片、外盖、内盖、保温座板和活动盖板五个部件,这使产品较厚重,且对于此类上盖而言,用于排气的蒸汽阀一般坐落在装饰片及外盖上的槽位中,这一方面不利于蒸汽阀的稳定,另一方面,不利于保证上盖表面平整性和外观一致性,增加了产品厚重感;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外壳体仅包含面盖、内盖及盖板三个部分,这相对而言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如此可降低产品的开盖惯性力,同时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另外,设置蒸汽阀整体呈贯穿外壳体的结构,这可利于蒸汽阀整体稳定,同时达到减薄上盖的目的,且本产品中面盖的外表面的表观弧度小、大致呈平面状,这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上盖组件的减薄效果,使产品给人以极致纤薄的视觉体验,且使产品的外表面上几乎没有清洁死角,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上盖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阀盖与所述面盖为一体成型结构;和/或所述蒸汽阀座与所述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方案中,设置蒸汽阀盖与面盖为一体成型结构,可以理解为蒸汽阀盖上的蒸汽出口直接形成在面盖上且与蒸汽通道相通,这样设置一方面进一步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且降低产品的重量、减小开盖惯性力,另一方面,这样设计使得在产品的外观面上看不见蒸汽阀盖结构,可以提高产品外观一致性,且更利于保证面盖上表面的平整性。设置蒸汽阀座与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设置一方面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节省了蒸汽阀座的安装步骤,可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蒸汽阀座与盖板连接处泄漏的问题,保证上盖组件内部的清洁度。

更优选地,所述蒸汽阀盖与所述面盖为一体成型结构,或所述蒸汽阀座与所述盖板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便于对蒸汽通道清洁,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阀盖与所述面盖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面盖上设置有蒸汽开口,所述蒸汽阀座的内腔与所述蒸汽开口连通,所述蒸汽阀盖盖装在所述面盖上并遮挡所述蒸汽开口;和/或所述蒸汽阀座与所述盖板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过孔,所述蒸汽阀座安装在所述盖板上且贯穿所述过孔。

在本方案中,对于蒸汽阀盖与面盖为分体式结构的方案,在面盖上设置蒸汽开口,并设置蒸汽阀座的内腔与蒸汽开口连通,使蒸汽阀盖盖装在面盖上并遮挡蒸汽开口,在清洁过程中,可将蒸汽阀盖从面盖上拆除以使蒸汽开口敞开,这样可便于从蒸汽开口处对蒸汽通道进行清洁,使产品的使用更简便;更优选地,蒸汽阀盖和面盖中的一个上设有卡扣,另一个上设置有卡凸,通过使卡扣与卡凸相卡接以使蒸汽阀盖和面盖相固定,这样设计可便于对蒸汽阀盖和面盖进行拆卸和固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

而对于蒸汽阀座与盖板为分体式结构的方案,在盖板上设置过孔,蒸汽阀座贯穿过孔,这样设计使由蒸汽阀座和蒸汽阀盖所构造出的蒸汽阀在纵向上贯穿面盖和盖板,一方面,在实现减薄产品厚度的同时,可以保证蒸汽在蒸汽通道内具有足够的流通路径,确保蒸汽阀的破泡效果,另一方面,过孔对蒸汽阀座具有径向的限位作用,可提高蒸汽阀座的稳固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面盖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槽底开设有所述蒸汽开口,所述蒸汽阀盖嵌入所述容纳槽内,且所述蒸汽阀盖的蒸汽出口与所述蒸汽开口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在面盖上设置容纳槽,使蒸汽阀盖嵌入容纳槽内,相对于蒸汽阀盖直接盖设在面盖上表面上的方案而言,这样设计可以实现隐藏蒸汽阀盖的厚度、从而降低蒸汽阀盖相对面盖上表面的凸起高度,更利于蒸汽阀盖上表面与面盖上表面之间的平整过渡,从而实现降低整个上盖组件上表面表观弧度、提高上盖组件上表面平整性的目的,使产品外表面上无清洁死角,降低了产品的清洁难度,使产品的使用更为舒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容纳槽的槽底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蒸汽阀座上设置有向上凸出的连接柱,且所述连接柱上设置有螺纹孔,其中,所述连接柱与所述面盖相抵靠,螺钉穿过所述连接通孔并旋入所述螺纹孔内。

在本方案中,在容纳槽的槽底设置连接通孔,螺钉穿过连接通孔并与蒸汽阀座上的连接柱相连,此处,利用螺钉对面盖和蒸汽阀座紧固,这可确保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蒸汽通道内的蒸汽泄漏;另外,该设计在实现对蒸汽阀座固定的同时,利用蒸汽阀座对容纳槽的槽底在遮挡作用可以对螺钉进行隐藏,提高产品的外观一致性,且也可以达到延缓螺钉锈蚀速度的目的,延长产品的寿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盖板上或盖板内设有加热元件,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面盖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3mm~9mm;和/或所述面盖的下表面与所述内盖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为2mm~10mm。

在本方案中,设置盖板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小于3mm,这样设计可以避免盖板与面盖之间的间距过小导致上盖组件隔热性降低的问题,以抑制面盖表面的温升,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性,另外,设置盖板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大于9mm,这在保证上盖组件隔热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盖板与面盖之间间距过大引起上盖组件厚度增大的问题;更优选地,盖板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大致平行;更进一步优选设置盖板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7mm,这可以兼顾上盖组件的隔热性能和整体厚度尺寸。

另外,设置内盖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小于2mm,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内盖与面盖之间的间距过小导致上盖组件隔热性降低的问题,且也能够为控制板装入面盖与内盖之间预留空间,另外,设置内盖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大于10mm,这在保证上盖组件隔热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内盖与面盖之间间距过大引起上盖组件厚度增大的问题;更优选地,内盖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大致平行;更进一步优选设置内盖的上表面与面盖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9mm,这可以兼顾上盖组件的隔热性能和整体厚度尺寸。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盖上设置有直通孔,所述盖板嵌设在所述直通孔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盖板嵌设在内盖上的直通孔内,通过使盖板呈镶嵌状设置在内盖上,一方面可利于盖板散发的热量直接辐射向烹饪器具的内锅,以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烹饪,另一方面,由盖板、内盖和面盖构造出封闭的外壳体,此处盖板呈镶嵌状设置在内盖上的结构可以减少内盖的用料量,从而实现降低产品成本、减轻产品重量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直通孔的孔壁的下端向内侧水平延伸以在所述直通孔内构造出环形支撑壁,所述盖板的边沿支撑在所述环形支撑壁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环形支撑壁以对盖板进行支撑,这样可以实现盖板的稳固,避免盖板从内盖上脱落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环形密封圈,所述环形密封圈包括:限位部,包括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所述第一环壁支撑在所述直通孔的孔壁与所述盖板之间,所述第二环壁支撑在所述环形支撑壁与所述盖板之间;密封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密封部能够支撑在所述环形支撑壁与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之间以进行密封。

在本方案中,设置限位部的第一环壁支撑在直通孔的孔壁与盖板之间,可以对盖板起到径向限位的作用,实现盖板的稳固,另外,设置限位部的第二环壁支撑在盖板与环形支撑壁之间,这样,限位部的第二环壁和第一环壁可以在内盖与盖板之间形成L形的密封路径,以有效避免蒸汽沿盖板与内盖之间的缝隙泄漏到外壳体内部,同时,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也可在盖板和内盖之间起到隔热作用,以降低盖板上的热损失,提高产品的加热能效;另外,设置密封部连接在限位部上,以当上盖组件与烹饪器具的锅体盖合时,利用密封部支撑在锅体的内锅锅口与内盖之间以进行密封,从而降低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的热损失量,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此处,通过设置环形密封圈包括限位部和密封部,可以使环形密封圈兼顾对盖板与内盖之间密封、及对内锅的锅口进行密封的功能,从而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精简了产品的组成。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环形支撑壁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环形的限位槽,所述第一环壁的底端伸入所述限位槽内。

在本方案中,在环形支撑壁上设置限位槽,通过使第一环壁的底端伸入限位槽内,可通过限位槽对限位部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制,实现限位部在直通孔内的稳固。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盖板的面积不大于所述烹饪器具的内锅的锅口面积。

在本方案中,上盖组件与烹饪器具的内锅形成盖合时,通过设置盖板的面积不大于内锅锅口的面积,这样可以使盖板上的加热元件集中的对内锅中的食物加热,确保其使用能效,同时可以避免盖板的热量发散导致内锅周围的结构温升过大的问题,延缓内锅周围部件的老化速度。更优选地,上盖组件与烹饪器具的锅体盖合时,盖板外露在内盖上的部分正对内锅的锅口。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盖上设置有环形凸筋,所述环形凸筋与所述盖板相邻设置,所述环形凸筋的内环壁面围设出电器室;所述上盖组件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固定在所述电器室内。

在本方案中,电控板用于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参数和模式,其中,控制板设置在环形凸起围设出的电器室内,利用环形凸筋的阻热作用,可以抑制控制板所在位置的温升,减少控制板受到的热干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器室的底壁上设置有支撑立柱,所述控制板支撑在所述支撑立柱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控制板支撑在支撑立柱上,这样可使控制板与电器室的底壁之间形成有效的空气阻热层,减少电器室的底壁传递到控制板上的热量,从而减少控制板受到的热干扰,另外,利用支撑立柱对控制板的支撑作用,可以减少控制板与面盖之间的间距,可在面盖表面上直接设置与控制板相对应的操作区域,以供用户通过该操作区域直接控制烹饪器具的烹饪参数,对于该情况,可以通过控制支撑立柱的高度间接确保对控制板的安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盖组件,由于该上盖组件的体积小、重量轻,从而相应地减小了烹饪器具的整体尺寸和重量,这使得产品的日常使用和搬运更为便利;此外,上盖组件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力小,从而使得产品的开盖过程更为平稳,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更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和位于锅体中的内锅,上盖组件与锅体相铰接,其中,上盖组件能够相对锅体转动以与锅体盖合或打开;此处,通过减少上盖组件的厚度和重量,可以降低上盖组件相对锅体转动过程中的惯性力,以此提高烹饪器具的开盖平稳性。

可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电蒸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面盖,11容纳槽,111蒸汽开口,112连接通孔,12卡凸,20内盖,21直通孔,22环形支撑壁,221限位槽,23环形凸筋,24支撑立柱,30盖板,31过孔,41蒸汽阀盖,411蒸汽出口,412卡扣,42蒸汽阀座,421连接柱,43蒸汽通道,50环形密封圈,51限位部,511第一环壁,512第二环壁,52密封部,60控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上盖组件。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用于烹饪器具,包括:面盖10、内盖20和盖板30。

具体地,面盖10上设置有蒸汽阀盖41,且面盖10上表面的最高点与面盖10上表面的最低点在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上的间距d满足:0mm≤d≤5mm;内盖20与面盖10相连接;盖板30安装在内盖20上,盖板30上设置有蒸汽阀座42,且蒸汽阀座与蒸汽阀盖41围设出蒸汽通道43。对于上盖组件水平放置的,所述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可以理解为竖直方向。

优选地,面盖10、内盖20及盖板30构造出封闭的外壳体,面盖10构造出外壳体的上端,内盖20构造出外壳体的下端,盖板30设置在内盖20上。其中,面盖10的上表面为纯平面或曲率较小的弧面,进一步优选内盖20的下表面大致与面盖10的上表面平行或为平面,以使外壳体整体呈板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由面盖10、内盖20及盖板30三个部件构造出整个上盖组件的外壳体部分,其中,位于面盖10上的蒸汽阀盖41与位于盖板30上的蒸汽阀座42可直接围设出贯穿该外壳体的蒸汽通道43,该设计不仅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且通过设计蒸汽阀盖41与蒸汽阀座42所构造出的蒸汽阀贯穿整个外壳体,这在不减损产品排气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的组装结构更为紧凑,极大地减薄了产品的整体厚度,另外,此处进一步设计面盖10上表面的最高点与面盖10上表面的最低点在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上的间距d不小于0mm且不大于5mm,这样可以减小整个上盖组件上表面的表观弧度,使上盖组件的上表面大致呈平面状,如此能够提高对上盖组件的减薄效果,使产品给人以极致纤薄的视觉体验,且使产品的外表面上几乎没有清洁死角,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更具体而言,现有煲盖至少设置有装饰片、外盖、内盖20、保温座板和活动盖板五个部件,这使产品较厚重,且对于此类上盖而言,用于排气的蒸汽阀一般坐落在装饰片及外盖上的槽位中,这一方面不利于蒸汽阀的稳定,另一方面,不利于保证上盖表面平整性和外观一致性,进一步增加了产品厚重感;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外壳体仅包含面盖10、内盖20及盖板30三个部分,这相对而言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且由于本产品中面盖10的外表面的表观弧度小、大致呈平面状,从而使上盖组件的厚度大致为当前饭煲上盖厚度的1/2或更小,这不仅能够使产品给人以极致纤薄的视觉体验,且可以有效解决烹饪器具体积过大,不便运输、占用厨房面积的问题,此外,通过降低上盖组件的重量,有效解决了开盖惯性大带来的整机震动的问题,从而避免开盖时高温液体飞溅的安全隐患,同时节约了产品的耗材、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蒸汽阀盖41与面盖10为分体式结构,其中,面盖10上设置有蒸汽开口111,蒸汽阀座42的内腔与蒸汽开口111连通,蒸汽阀盖41盖装在面盖10上并遮挡蒸汽开口111。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仅面盖10上表面的最低点在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上的间距d满足:0mm≤d≤5mm,其中,蒸汽阀盖41外表面的最高点可略高于面盖上表面的最高点,当然,蒸汽阀盖41外表面的最高点也可略低于面盖上表面的最高点。

在本方案中,对于蒸汽阀盖41与面盖10为分体式结构的方案,在面盖10上设置蒸汽开口111,并设置蒸汽阀座42的内腔与蒸汽开口111连通,使蒸汽阀盖41盖装在面盖10上并遮挡蒸汽开口111,在清洁过程中,可将蒸汽阀盖41从面盖10上拆除以使蒸汽开口111敞开,这样可便于从蒸汽开口111处对蒸汽通道43进行清洁,使产品的使用更简便;更优选地,蒸汽阀盖41上设置有卡扣412,面盖上设置有卡凸12,通过使卡扣412与卡凸12相卡接以使蒸汽阀盖41和面盖10相固定,这样设计可便于对蒸汽阀盖41和面盖10进行拆卸和固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其中,也可在蒸汽阀盖41上设置卡凸,在面盖10上设置卡扣,以使两者卡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蒸汽阀座42与盖板30为分体式结构,其中,盖板30上设置有过孔31,蒸汽阀座42安装在盖板30上且贯穿过孔31;优选地,在本方案中,蒸汽阀座42上的入口为贯穿盖板30的结构。

在本方案中,对于蒸汽阀座42与盖板30为分体式结构的方案,在盖板30上设置过孔31,蒸汽阀座42贯穿过孔31,这样设计使由蒸汽阀座42和蒸汽阀盖41所构造出的蒸汽阀在纵向上贯穿面盖10和盖板30,一方面,在实现减薄产品厚度的同时,可以保证蒸汽在蒸汽通道43内具有足够的流通路径,确保蒸汽阀的破泡效果,另一方面,过孔31对蒸汽阀座42具有径向的限位作用,可提高蒸汽阀座42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面盖10上设置有容纳槽11,容纳槽11的槽底开设有蒸汽开口111,蒸汽阀盖41嵌入容纳槽11内,且蒸汽阀盖41的蒸汽出口411与蒸汽开口111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在面盖10上设置容纳槽11,使蒸汽阀盖41嵌入容纳槽11内,相对于蒸汽阀盖41直接盖设在面盖10上表面上的方案而言,这样设计可以实现隐藏蒸汽阀盖41的厚度、从而降低蒸汽阀盖41相对面盖10上表面的凸起高度,更利于蒸汽阀盖41上表面与面盖10上表面之间的平整过渡,从而实现降低整个上盖组件上表面表观弧度、提高上盖组件上表面平整性的目的,使产品外表面上无清洁死角,降低了产品的清洁难度,使产品的使用更为舒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容纳槽11的槽底设置有连接通孔112;蒸汽阀座42上设置有向上凸出的连接柱421,且连接柱421上设置有螺纹孔,其中,连接柱421与面盖10相抵靠,螺钉(图中未示出)穿过连接通孔112并旋入螺纹孔内。

在本方案中,在容纳槽11的槽底设置连接通孔112,螺钉穿过连接通孔112并与蒸汽阀座42上的连接柱421相连,此处,利用螺钉对面盖10和蒸汽阀座42紧固,这可确保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避免蒸汽通道43内的蒸汽泄漏;另外,该设计在实现对蒸汽阀座42固定的同时,利用蒸汽阀座42对容纳槽11的槽底在遮挡作用可以对螺钉进行隐藏,提高产品的外观一致性,且也可以达到延缓螺钉锈蚀速度的目的,延长产品的寿命。

当然,本方案并不受以上实施例的限制,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蒸汽阀盖与面盖10为一体成型结构,对此可以理解为蒸汽阀盖上的蒸汽出口411直接形成在面盖10上且与蒸汽通道43相通,这样设置一方面进一步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且降低产品的重量、减小开盖惯性力,另一方面,这样设计使得在产品的外观面上看不见蒸汽阀盖结构,可以提高产品外观一致性,且更利于保证面盖10上表面的平整性。可以理解的是,在蒸汽阀盖与面盖10为一体成型结构的方案中,面盖10的整个上表面(包含蒸汽阀盖所在部位)的最高点与面盖10上表面的最低点在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上的间距d满足:0mm≤d≤5mm。

除此之外,也可设置蒸汽阀座42与盖板30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设置一方面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节省了蒸汽阀座42的安装步骤,可提高产品的组装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蒸汽阀座42与盖板30连接处泄漏的问题,保证上盖组件内部的清洁度。

更优选地,所述蒸汽阀盖41与所述面盖10为一体成型结构,或所述蒸汽阀座42与所述盖板30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便于对蒸汽通道43清洁,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盖板30上或盖板内设有加热元件(图中未示出),盖板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3mm~9mm。其中,设置盖板30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小于3mm,这样设计可以避免盖板30与面盖10之间的间距过小导致上盖组件隔热性降低的问题,实现抑制面盖10表面温升的目的,使产品的使用更安全舒适,另外,设置盖板30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大于9mm,这在保证上盖组件隔热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盖板30与面盖10之间间距过大引起上盖组件厚度增大的问题;更优选地,盖板30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大致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面盖10的下表面与内盖2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为2mm~10mm。其中,设置内盖20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小于2mm,这样设计可以避免内盖20与面盖10之间的间距过小导致上盖组件隔热性降低的问题,且也能够为控制板60装入面盖10与内盖20之间预留空间,另外,设置内盖20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大于10mm,这在保证上盖组件隔热性能的同时,可以避免内盖20与面盖10之间间距过大引起上盖组件厚度增大的问题;更优选地,内盖20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大致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设置内盖20的上表面与面盖10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9mm,另外,设置盖板30的上表面与面盖10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为7mm,如此可以兼顾产品的厚度和隔热需求,此基础上,通过对面盖10和内盖20的厚度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将上盖组件的整体厚度控制在13mm内,从而极大地减薄了产品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中所示,内盖20上设置有直通孔21,盖板30嵌设在直通孔21内。

在本方案中,设置盖板30嵌设在内盖20上的直通孔21内,通过使盖板30呈镶嵌状设置在内盖20上,一方面可利于盖板30散发的热量直接辐射向烹饪器具的内锅,以对内锅中的食物进行烹饪,另一方面,由盖板30、内盖20和面盖10构造出封闭的外壳体,此处盖板30呈镶嵌状设置在内盖20上的结构可以减少内盖20的用料量,从而实现降低产品成本、减轻产品重量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和图5中所示,直通孔21的孔壁的下端向内侧水平延伸以在直通孔21内构造出环形支撑壁22,盖板30的边沿支撑在环形支撑壁22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环形支撑壁22以对盖板30进行支撑,这样可以实现盖板30的稳固,避免盖板30从内盖20上脱落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上盖组件还包括环形密封圈50,其中,环形密封圈50包括:限位部51和密封部52,具体地,限位部51包括第一环壁511和第二环壁512,第一环壁511支撑在直通孔21的孔壁与盖板30之间,第二环壁512支撑在环形支撑壁22与盖板30之间;密封部52与限位部51连接,密封部52能够支撑在环形支撑壁22与烹饪器具的内锅之间以进行密封。

在本方案中,设置限位部51的第一环壁511支撑在直通孔21的孔壁与盖板30之间,可以对盖板30起到径向限位的作用,实现盖板30的稳固,另外,设置限位部51的第二环壁512支撑在盖板30与环形支撑壁22之间,这样,限位部51的第二环壁512和第一环壁511可以在内盖20与盖板30之间形成L形的密封路径,以有效避免蒸汽沿盖板30与内盖20之间的缝隙泄漏到外壳体内部,同时,第一环壁511和第二环壁512也可在盖板30和内盖20之间起到隔热作用,以降低盖板30上的热损失,提高产品的加热能效;另外,设置密封部52连接在限位部51上,以当上盖组件与烹饪器具的锅体盖合时,利用密封部52支撑在锅体的内锅锅口与内盖20之间以进行密封,从而降低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的热损失量,提高了烹饪器具的烹饪效率;此处,通过设置环形密封圈50包括限位部51和密封部52,可以使环形密封圈50兼顾对盖板30与内盖20之间密封、及对内锅的锅口进行密封的功能,从而在保证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精简了产品的组成。

优选地,如图4所示,环形支撑壁2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环形的限位槽221,第一环壁511的底端伸入限位槽221内。

在本方案中,在环形支撑壁22上设置限位槽221,通过使第一环壁511的底端伸入限位槽221内,可通过限位槽221对限位部51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进行限制,实现限位部51在直通孔21内的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优选地,盖板30的面积不大于烹饪器具的内锅的锅口面积。

在本方案中,上盖组件与烹饪器具的内锅形成盖合时,盖板30正对内锅的锅口,通过设置盖板30的面积不大于内锅锅口的面积,这样可以使盖板30上的加热元件集中的对内锅中的食物加热,确保其使用能效,同时可以避免盖板30的热量发散导致内锅周围的结构温升过大的问题,延缓内锅周围部件的老化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内盖20上设置有环形凸筋23,环形凸筋23与盖板30相邻设置,环形凸筋23的内环壁面围设出电器室;上盖组件还包括控制板60,控制板60固定在电器室内。

在本方案中,电控板用于控制烹饪器具的运行参数和模式,其中,控制板60设置在环形凸起围设出的电器室内,利用环形凸筋23的阻热作用,可以抑制控制板60所在位置的温升,减少控制板60受到的热干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电器室的底壁上设置有支撑立柱24,控制板60支撑在支撑立柱24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控制板60支撑在支撑立柱24上,这样可使控制板60与电器室的底壁之间形成有效的空气阻热层,减少电器室的底壁传递到控制板60上的热量,从而减少控制板60受到的热干扰,另外,利用支撑立柱24对控制板60的支撑作用,可以减少控制板60与面盖10之间的间距,可在面盖10表面上直接设置与控制板60相对应的操作区域,以供用户通过该操作区域直接控制烹饪器具的烹饪参数,对于该情况,可以通过控制支撑立柱24的高度间接确保对控制板60的安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上盖组件,由于该上盖组件的体积小、重量轻,从而相应地减小了烹饪器具的整体尺寸和重量,这使得产品的日常使用和搬运更为便利;此外,上盖组件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力小,从而使得产品的开盖过程更为平稳,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更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体和位于锅体中的内锅,上盖组件与锅体相铰接,其中,上盖组件能够相对锅体转动以与锅体盖合或打开;此处,通过减少上盖组件的厚度和重量,可以降低上盖组件相对锅体转动过程中的惯性力,以此提高烹饪器具的开盖平稳性。

可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电蒸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盖组件,由面盖、内盖及盖板三个部件构造出整个上盖组件的外壳体部分,其中,位于面盖上的蒸汽阀盖与位于盖板上的蒸汽阀座可直接围设出贯穿该外壳体的蒸汽通道,该设计不仅精简了产品组成部件的数量,减轻了产品的重量,且通过设计蒸汽阀盖与蒸汽阀座所构造出的蒸汽阀贯穿整个外壳体,这在不减损产品排气功能的前提下,使产品的组装结构更为紧凑,极大地减薄了产品的整体厚度,另外,此处进一步设计面盖上表面的最高点与面盖上表面的最低点在面盖投影面积最大的投影方向上的间距d不小于0mm且不大于5mm,这样可以减小整个上盖组件上表面的表观弧度,使上盖组件的上表面大致呈平面状,如此能够提高对上盖组件的减薄效果,使产品给人以极致纤薄的视觉体验,且使产品的外表面上几乎没有清洁死角,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