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质特种防爆门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46421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的加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钢质特种防爆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钢质防爆门常用于化学工业区、建筑等易燃易爆建筑物内,安装于安全性能较高或有防爆要求的建筑进出口中。当建筑物内部或外部发生爆炸时,门能有效抵防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防爆门有平开、平移两种型式,开启方向根据爆炸部位或逃生方向确定。现有技术中的防爆门通常只在防爆门底部设置预埋件,在安装时,将预埋件埋入门体底部的地下中,这种预埋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当发生爆炸时,其门体的稳固性和抗冲击力非常差,所以发生爆炸时,许多防爆门都是顶部最先倒闭,甚至冲击出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质特种防爆门的制造方法,解决现有的防爆门抗冲击力差、与墙体的稳固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钢质特种防爆门的制造方法,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一个凹槽,还包括饰面板、门框,所述底板、饰面板、门框均采用碳素钢制成,包括以下步骤:

A:在凹槽内设置N层厚碳纤维板和M层高强度PE无纺缝合层布,N、M均为≥1的正整数,所述厚碳纤维板和高强度PE无纺缝合层布间隔设置;

B:在步骤A完成之后,在底板上覆盖饰面板,采用压板机将饰面板与底板压实,然后采用碳素钢板将饰面板和底板的连接口进行封边,完成门扇制作;

C:在门框的外侧四周均匀设置一圈钢筋条、内侧四周均匀固定一圈防火密封垫,完成门框制作;

D:将门扇和门框连接在一起之后,在门扇和门框表面喷涂上防腐层。

进一步的,现有技术中的防爆门通常只在防爆门底部设置预埋件,在安装时,将预埋件埋入门体底部的地下中,这种预埋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当发生爆炸时,其预埋件的设置方向单一,防爆门体在墙体四周与冲击力的反向抵抗力非常不均匀,使门体的稳固性非常差,所以发生爆炸时,许多防爆门都是顶部最先倒闭,甚至冲击出去。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在钢质的防爆门框外侧设置一圈钢筋条,安装时,根据带有钢筋条的长度与位置,在墙体的四周打与钢筋条数量、位置匹配的洞,然后将钢筋条慢慢插入墙体四周,插入完成之后,将钢筋条与墙体四周的缝隙采用高密度性的水泥浇筑,并在浇筑完成之后,在水泥表面固定上钢板,所述钢板延伸贴在周边的墙壁上,在钢板上再喷涂上防腐层。另外,本发明将厚碳纤维板和高强度PE无纺缝合层布间隔设置在凹槽式的底板中,这种间隔设置的方式,相比现有技术只设置一层防火填充物,这样制作完成的门扇抗冲击力更好。防火密封垫用于将门框和门扇之间的缝隙密封,保证防爆门的密封性。以上方式解决了现有的防爆门抗冲击力差、与墙体的稳固性差的问题。

所述底板的厚度为5mm~20mm。将底板的厚度设置在5mm~20mm之间,以保证防爆门的抗冲击性和耐火强度。

所述防火密封垫的厚度为1660mm~3255mm。可根据防爆门和门框之间的缝隙将防火密封垫的厚度设置在1660mm~3255mm之间,既保证了密封性,又避免了防爆门不好开关的问题。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钢质特种防爆门的制造方法,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一个凹槽,还包括饰面板、门框,所述底板、饰面板、门框均采用碳素钢制成,在凹槽内设置N层厚碳纤维板和M层高强度PE无纺缝合层布,N、M均为≥1的正整数,所述厚碳纤维板和高强度PE无纺缝合层布间隔设置,然后在底板上盖上饰面板在门框的外侧四周均匀设置一圈钢筋条、内侧四周均匀固定一圈防火密封垫,通过以上方式解决了现有的防爆门抗冲击力差、与墙体的稳固性差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本发明一种钢质特种防爆门的制造方法,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一个凹槽,还包括饰面板、门框,所述底板、饰面板、门框均采用碳素钢制成,包括以下步骤:A:在凹槽内设置N层厚碳纤维板和M层高强度PE无纺缝合层布,N、M均为≥1的正整数,所述厚碳纤维板和高强度PE无纺缝合层布间隔设置;B:在步骤A完成之后,在底板上覆盖饰面板,采用压板机将饰面板与底板压实,然后采用碳素钢板将饰面板和底板的连接口进行封边,完成门扇制作;C:在门框的外侧四周均匀设置一圈钢筋条、内侧四周均匀固定一圈防火密封垫,完成门框制作;D:将门扇和门框连接在一起之后,在门扇和门框表面喷涂上防腐层。所述底板的厚度为10mm。所述防火密封垫的厚度为2000mm;通过以上方式解决了现有的防爆门抗冲击力差、与墙体的稳固性差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