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高脚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2558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儿童高脚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儿童高脚椅,特别是有关一种能够在不同应用模式之间切换的儿童高脚椅。



背景技术:

传统的儿童高脚椅适用于六岁以下的幼儿,并且儿童高脚椅的座椅高度可经由人工调整而更贴近照护者的身高,便于照护搭坐在儿童高脚椅上的幼儿。然而,因为传统的儿童高脚椅无法提供适合于新生婴儿体型的背靠倾斜角度,并且大多数的父母仍不希望让小孩太早使用儿童高脚椅,故现今的传统式儿童高脚椅无法承载年龄层介于零岁至六个月大的幼儿。即使其它类型的传统儿童高脚椅的座椅能提供足够的背靠倾斜角度,所述的传统儿童高脚椅在承载新生婴儿时仍不够靠近照护者,在照护者欲哺育放置在传统儿童高脚椅上的新生婴儿的时候仍多有不便;再者,传统儿童高脚椅的座椅对于新生婴儿另有乘坐不适的缺点。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适用于各种年龄层的儿童高脚椅,便为当今相关机构设计产业的重点发展目标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同应用模式之间切换的儿童高脚椅,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婴幼儿高脚椅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儿童高脚椅,其包括高脚椅支架、幼童座椅以及增高座椅。所述幼童座椅设置在所述高脚椅支架。所述幼童座椅包括幼童座椅底板、幼童座椅脚靠、幼童座椅背靠以及幼童座椅倾斜机构。所述幼童座椅脚靠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所述幼童座椅底板。所述幼童座椅背靠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所述幼童座椅底板,并且其位置相对于所述幼童座椅脚靠。所述幼童座椅倾斜机构设置在所述幼童座椅底板内,并且连接在所述幼童座椅脚靠以及所述幼童座椅背靠之间。所述增高座椅以可活动方式设置在所述幼童座椅底板。所述幼童座椅背靠受到所述增高座椅的倾斜影响时会同步旋转,并带动所述幼童座椅脚靠通过所述幼童座椅倾斜机构而相对于所述幼童座椅底板发生转动。

优选地,所述增高座椅包括增高座椅底板、增高座椅背靠、增高座椅头靠以及增高座椅倾斜机构,所述增高座椅背靠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所述增高座椅底板,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以可旋转方式设置在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并且其位置相对于所述增高座椅底板,所述增高座椅倾斜机构设置在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内,并且连接在所述增高座椅底板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之间,所述增高座椅倾斜机构用来在所述增高座椅背靠相对于所述增高座椅底板旋转的时候被致发,而驱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相对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发生转动。

优选地,所述幼童座椅倾斜机构包括背靠连杆元件、底板弧形摇杆以及脚靠连杆元件,所述背靠连杆元件以不可动方式连接于所述幼童座椅背靠,所述脚靠连杆元件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于所述幼童座椅脚靠,所述底板弧形摇杆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在所述幼童座椅底板内,并且所述底板弧形摇杆的两个臂部分别连接于所述背靠连杆元件以及所述脚靠连杆元件。所述背靠连杆元件通过矩形套管以不可动方式连接于所述幼童座椅背靠,并且根据所述幼童座椅背靠相对于所述幼童座椅底板的旋转产生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底板弧形摇杆的所述两个臂部包括第一弧形摇杆臂部以及第二弧形摇杆臂部,所述第一弧形摇杆臂部以可滑动方式设置在所述背靠连杆元件上的背靠槽结构内,并且所述脚靠连杆元件以可滑动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摇杆臂部上的弧形摇杆槽结构内。在所述第一弧形摇杆臂部抵接于所述背靠槽结构的一端且所述脚靠连杆元件抵接于所述弧形摇杆槽结构的一端的时候,所述幼童座椅脚靠受到所述脚靠连杆元件的拉力影响而产生转动。

优选地,所述增高座椅头靠根据所述增高座椅在所述幼童座椅上的倾斜情况而相对于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往内旋转,所述幼童座椅脚靠根据所述增高座椅在所述幼童座椅上的倾斜情况而相对于所述幼童座椅底板向上翻转。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包括肋部单元,所述肋部单元抵接于所述幼童座椅背靠,并且在所述增高座椅背靠相对所述增高座椅底板旋转时,所述幼童座椅背靠受到所述肋部单元的压力影响而转动。

优选地,所述增高座椅倾斜机构包括曲型连杆元件,所述曲型连杆元件穿过所述增高座椅背靠,所述曲型连杆元件的第一连杆端以可枢转方式连接于所述增高座椅头靠,并且所述曲型连杆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杆端的第二连杆端以可枢转方式连接于所述增高座椅底板。所述第一连杆端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之间的枢接端点分离于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以及所述增高座椅背靠之间的枢接端点,并且所述第二连杆端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底板之间的枢接端点分离于所述增高座椅背靠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底板之间的枢接端点。

优选地,所述增高座椅倾斜机构进一步包括头靠槽结构,所述头靠槽结构设置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并且所述曲型连杆元件的所述第一连杆端以可滑动方式设置在所述头靠槽结构内。在所述第一连杆端滑动于所述头靠槽结构内的时候,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不会相对所述增高座椅背靠旋转,并且在所述第一连杆端抵接所述头靠槽结构的一端时,所述曲型连杆元件被致发而驱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相对于所述增高座椅背靠产生转动。

优选地,所述增高座椅倾斜机构包括背靠弧形摇杆、头靠连杆元件、底板连杆元件、背靠凸轮以及座椅从动元件,所述背靠弧形摇杆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在所述增高座椅底板内,所述头靠连杆元件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背靠弧形摇杆的第一弧形摇杆臂部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头靠,所述底板连杆元件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背靠弧形摇杆的第二弧形摇杆臂部以及所述座椅从动元件,所述背靠凸轮固定在所述增高座椅背靠,所述座椅从动元件以可活动方式设置在所述增高座椅底板并且以可滑动方式抵接于所述背靠凸轮。所述背靠凸轮在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倾斜的时候将所述座椅从动元件移往内缩位置,并且所述座椅从动元件通过所述底板连杆元件拉动所述背靠弧形摇杆的旋转以转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

优选地,所述增高座椅倾斜机构进一步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座椅从动元件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底板之间,在所述增高座椅背靠竖直时,所述背靠凸轮分离于所述座椅从动元件并且所述座椅从动元件通过所述弹性元件回复到伸出位置,所述背靠弧形摇杆通过所述座椅从动元件以及所述底板连杆元件的移动而旋转,以通过所述头靠连杆元件带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产生倾斜。位于所述头靠连杆元件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之间的枢接端点分离于位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以及所述增高座椅背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优选地,所述增高座椅倾斜机构包括背靠弧形摇杆、头靠连杆元件以及座椅连杆元件,所述背靠弧形摇杆以可枢转方式连接于所述增高座椅背靠,所述头靠连杆元件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背靠弧形摇杆的第一弧形摇杆臂部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头靠,所述座椅连杆元件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背靠弧形摇杆的第二弧形摇杆臂部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底板。当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倾斜或竖直时,所述背靠弧形摇杆发生旋转以驱动所述头靠连杆元件去相应地拉动或推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以使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产生对应旋转。

优选地,连接槽结构设置在所述头靠连杆元件,并且所述增高座椅头靠的部份单元以可滑动方式设置在所述连接槽结构内。位于所述头靠连杆元件以及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之间的枢接端点分离于位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以及所述增高座椅背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优选地,多个倾斜开口结构形成在所述增高座椅底板,所述增高座椅背靠包括倾斜定位元件,并且所述倾斜定位元件以可拆卸方式卡合在所述多个倾斜开口结构的其中一个倾斜开口结构以固定所述增高座椅背靠与所述增高座椅底板之间的夹角。倾斜致动元件以可活动方式设置在所述增高座椅头靠,连接缆线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倾斜致动元件以及所述倾斜定位元件,所述倾斜定位元件通过所述倾斜致动元件以及所述连接缆线的移动被拉扯而分离于所述多个倾斜开口结构。

附图说明

图1至图3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儿童高脚椅在不同应用模式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与其相关增高座椅的外观示意图。

图5至图7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与其相关增高座椅在不同操作阶段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增高座椅与幼童座椅之组合的部份示意图。

图9至图11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幼童座椅在不同操作阶段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增高座椅的示意图。

图13与图14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及其增高座椅在不同操作阶段的示意图。

图15与图16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及其增高座椅在不同操作阶段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的部份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儿童高脚椅

12高脚椅支架

14、14’增高座椅

16幼童座椅

18幼童座椅底板

20幼童座椅脚靠

22幼童座椅背靠

24增高座椅底板

26增高座椅背靠

28、28’增高座椅头靠

281部份单元

30增高座椅

32、32’、32”增高座椅倾斜机构

34曲型连杆元件

341第一连杆端

342第二连杆端

36头靠槽结构

38倾斜开口结构

40倾斜定位元件

42倾斜致动元件

44连接缆线

46肋部单元

48幼童座椅倾斜机构

50背靠连杆元件

52底板弧形摇杆

521第一弧形摇杆臂部

522第二弧形摇杆臂部

54脚靠连杆元件

56矩形套管

58背靠槽结构

60弧形摇杆槽结构

62背靠弧形摇杆

621第一弧形摇杆臂部

622第二弧形摇杆臂部

64头靠连杆元件

66底板连杆元件

68背靠凸轮

70座椅从动元件

72弹性元件

74滚轮

76背靠弧形摇摇杆

761第一弧形摇杆臂部

762第二弧形摇杆臂部

78头靠连杆元件

80座椅连杆元件

82连接槽结构

821连接槽结构的后端

822连接槽结构的前端

p1第一连杆端与增高座椅头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p2增高座椅头靠与增高座椅背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p3第二连杆端与增高座椅底板之间的枢接端点

p4增高座椅背靠与增高座椅底板之间的枢接端点

p5头靠连杆元件与增高座椅头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p6增高座椅头靠和增高座椅背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p7头靠连杆元件与增高座椅头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p8增高座椅头靠和增高座椅背靠之间的枢接端点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至图3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儿童高脚椅10在不同应用模式下的示意图。儿童高脚椅10包括高脚椅支架12、增高座椅14以及幼童座椅16。幼童座椅16设置在高脚椅支架12上,并且增高座椅14以可活动方式组装于幼童座椅16以放置在高脚椅支架12上,例如图1与图2所示的儿童高脚椅10。增高座椅14能够从幼童座椅16拆卸下来、也能相对于幼童座椅16任意转动。另外,幼童座椅16可以在没有安装增高座椅14的情况下设置在高脚椅支架12上,如图3所示。幼童座椅16包括幼童座椅底板18、幼童座椅脚靠20以及幼童座椅背靠22。幼童座椅脚靠20与幼童座椅背靠22以可转动方式分别设置在幼童座椅脚靠20的两个相对侧边。当增高座椅14从幼童座椅16拆下来的时候,儿童高脚椅10被切换到孩童模式(如图3所示的实施态样);此实施态样下,幼童座椅脚靠20以及幼童座椅背靠22可以根据乘坐幼童的身高体型相应旋转调整到最适合的角度,以提供舒服的乘坐体验。

增高座椅14包括增高座椅底板24、增高座椅背靠26、增高座椅头靠28以及增高座椅餐盘30。增高座椅底板24和增高座椅头靠28以可转动方式分别设置在增高座椅背靠26的两个相对侧边。增高座椅餐盘30另能以可拆卸方式组装在增高座椅底板24上。增高座椅14能够单独用来组装在适用于成人体型的通用款座椅上,其中该通用款座椅并未绘制在相关附图内。当增高座椅14组装在幼童座椅16的时候,增高座椅背靠26能够被竖直起来,以将儿童高脚椅10切换成幼儿模式,如图1所示实施态样;或是能够将增高座椅背靠26往后倾斜以将儿童高脚椅10切换成婴儿模式,如图2所示实施态样。当儿童高脚椅10从幼儿模式被切换到婴儿模式的时候,增高座椅背靠26被使用者施加压力而往下往后倾斜,这时增高座椅头靠28可相对于增高座椅背靠26自动地向内转动,且幼童座椅脚靠20相应地能自动往上转动,以此提供新生婴儿一个舒适且安全的乘坐环境。

增高座椅14进一步包括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此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设置在增高座椅背靠26内。请参阅图4至图7,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与其相关增高座椅14的外观示意图,图5至图7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与其相关增高座椅14在不同操作阶段的示意图。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包括穿设于增高座椅背靠26的曲型连杆元件34。曲型连杆元件34具有位置相对的第一连杆端341以及第二连杆端342。第一连杆端341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在增高座椅头靠28,并且第二连杆端342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在增高座椅底板24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连杆端341与增高座椅头靠28之间的枢接端点p1分离于位在增高座椅头靠28与增高座椅背靠26之间的枢接端点p2,并且位在第二连杆端342与增高座椅底板24之间的枢接端点p3远离于位在增高座椅背靠26与增高座椅底板24之间的枢接端点p4。另外,头靠槽结构36形成在增高座椅头靠28上,第一连杆端341优选地通过可滑动且可转动方式设置在头靠槽结构36内,以此形成具有一个滑动点的四连杆机构。其中所述滑动点可表示为第一连杆端341上的枢接端点p1。

当增高座椅背靠26从图5所示的位置被竖直到图7所示的位置时,曲型连杆元件34会根据增高座椅背靠26的移动而产生对应旋转,第一连杆端341从头靠槽结构36的底端移动到头靠槽结构36的顶端,并且增高座椅头靠28能够在第一连杆端341触及头靠槽结构36的顶端的时候,通过曲型连杆元件34提供的压力产生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当增高座椅背靠26从图7所示的位置倾斜至如图5所示的位置时,第一连杆端341能够在头靠槽结构36里面自由滑动,且增高座椅头靠28不会相对于增高座椅背靠26产生旋转;接着,直到第一连杆端341接触到头靠槽结构36的底端时,曲型连杆元件34才可被致发而带动增高座椅头靠28相对于增高座椅背靠26往内旋转。换句话说,头靠槽结构36能在增高座椅背靠26发生微幅倾斜时提供延迟转动的功用。

除此之外,如图4至图7所示,多个倾斜开口结构38形成在增高座椅底板24上,并且增高座椅背靠26进一步包括相应的倾斜定位元件40。增高座椅背靠26相对于增高座椅底板24往后倾斜或向上竖直的时候,倾斜定位元件40会以可分离方式卡合于多个倾斜开口结构38里的其中一个倾斜开口结构38,以此固定增高座椅背靠26与增高座椅底板24之间的夹角。倾斜致动元件42以可活动方式设置在增高座椅头靠28上,并且连接缆线44的两端分别连接到倾斜致动元件42和倾斜定位元件40。连接缆线44可为弹性缆线或金属缆线。倾斜致动元件42受用户施加的压力影响可沿着线性方向移动,此时被倾斜致动元件42拉扯的连接缆线44可相应地拉动倾斜定位元件40,让倾斜定位元件40从对应的倾斜开口结构38分离出来,使得增高座椅背靠26能够自由地相对增高座椅底板24任意旋转。

请参阅图8至图11。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增高座椅14与幼童座椅16之组合的部份示意图,图9至图11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幼童座椅16在不同操作阶段时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增高座椅背靠26可进一步包括肋部单元46,肋部单元46设置在增高座椅背靠26的背面。增高座椅14组装于幼童座椅16以使肋部单元46接触幼童座椅背靠22,当增高座椅背靠26相对于增高座椅底板24往后倾斜时,幼童座椅背靠22可受肋部单元46所施加压力的影响而相对转动。再者,幼童座椅背靠22和幼童座椅底板18之间的转轴上进一步可设置扭力弹簧元件(其并未绘制在附图中),在增高座椅背靠26向上旋转时,幼童座椅背靠22能够通过扭力弹簧元件的弹性恢复力回复到竖直位置。除此之外,儿童高脚椅10于增高座椅背靠26向上旋转或增高座椅14分离幼童座椅16的时候,还可进一步利用锁扣机构(未绘制于附图中)将幼童座椅背靠22固定在当下位置。

幼童座椅16还可进一步包括幼童座椅倾斜机构48,幼童座椅倾斜机构48通常设置在幼童座椅底板18的内部。如图9至图11所示,幼童座椅倾斜机构48包括背靠连杆元件50、底板弧形摇杆52以及脚靠连杆元件54。背靠连杆元件50通过矩形套管56以不可动方式连接于幼童座椅背靠22,意即背靠连杆元件50可以根据幼童座椅背靠22相对幼童座椅底板18的旋转而产生同步转动。脚靠连杆元件54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于幼童座椅脚靠20的突出部,并且底板弧形摇杆52的两个臂部分别连接于背靠连杆元件50以及脚靠连杆元件54。所述的两个臂部可定义为第一弧形摇杆臂部521以及第二弧形摇杆臂部522。背靠槽结构58形成于背靠连杆元件50,并且第一弧形摇杆臂部521以可滑动方式设置在背靠槽结构58内;弧形摇杆槽结构60形成于第二弧形摇杆臂部522,并且脚靠连杆元件54以可滑动方式设置在弧形摇杆槽结构60内。

当幼童座椅背靠22从图9所示的位置倾斜转换到图10所示的位置时,背靠连杆元件50随着幼童座椅背靠22的倾斜运动而沿着逆时针方向发生旋转,此时第一弧形摇杆臂部521在背靠槽结构58里滑动以小幅度地旋转底板弧形摇杆52,脚靠连杆元件54的一个端点可在第二弧形摇杆臂部522内滑移,并且脚靠连杆元件54以及幼童座椅脚靠20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当幼童座椅背靠22从图10所示的位置倾斜转换到图11所示的位置时,脚靠连杆元件54的前述端点抵接于第二弧形摇杆臂部522的一边,脚靠连杆元件54受到底板弧形摇杆52的拉力影响使得幼童座椅脚靠20相应地产生向上旋转行为。当幼童座椅背靠22从图11所示的位置竖直为图9所示的位置时,背靠连杆元件50的顺时针旋转动作可造成底板弧形摇杆52的顺时针转动,并且幼童座椅脚靠20可通过重力作用朝下方旋转作动。

因此,儿童高脚椅10从幼儿模式切换成婴儿模式的时候,用户施加压力于增高座椅背靠26,使增高座椅背靠26相对于增高座椅底板24向下倾斜,此时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被致发而通过选择性的延迟调度作用将增高座椅头靠28往内收转;因为幼童座椅背靠22与增高座椅背靠26上的肋部单元46形成接触,幼童座椅背靠22随着增高座椅背靠26的倾斜运动会同步向下倾斜,从而致发幼童座椅倾斜机构48以通过另一个选择性的延迟调度作用将幼童座椅脚靠20往上翻转。除非儿童高脚椅10完全切换到婴儿模式,否则幼童座椅脚靠20并不会落下、而是始终维持在抬起位置,这样一来仅切换成部份幼儿模式的儿童高脚椅10无法让幼童乘坐,可通过此设计提供儿童高脚椅10较佳的安全性。

请参阅图12至图14。图12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增高座椅14’的示意图,图13与图14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及其增高座椅14’在不同操作阶段的示意图。增高座椅14’的增高座椅头靠28’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于增高座椅底板24、并且设置在增高座椅底板24的容置区域里。其中,增高座椅底板与增高座椅头靠之间的机构配置关系不限于图2以及图12所示的前述实施态样,端视设计需求而定。

在所述的第二实施例中,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包括背靠弧形摇杆62、头靠连杆元件64、底板连杆元件66、背靠凸轮68以及座椅从动元件70。背靠弧形摇杆62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在增高座椅底板24内。头靠连杆元件64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背靠弧形摇杆62的第一弧形摇杆臂部621以及增高座椅头靠28’,并且头靠连杆元件64与增高座椅头靠28’之间的枢接端点p5分离于增高座椅头靠28’和增高座椅背靠26之间的枢接端点p6。底板连杆元件66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背靠弧形摇杆62的第二弧形摇杆臂部622以及座椅从动元件70,从而形成连杆模块。底板连杆元件66可以是杆件或缆线。背靠凸轮68固定在增高座椅背靠26上,座椅从动元件70以可活动方式设置在增高座椅底板24,并且以可滑动方式抵接于背靠凸轮68。

当增高座椅背靠26从图13所示的位置倾斜转换成图14所示的位置时,背靠凸轮68推动座椅从动元件70进入内缩位置,座椅从动元件70的移动通过底板连杆元件66牵引背靠弧形摇杆62的转动(例如沿着顺时针方向的转动),背靠弧形摇杆62开始旋转以移动头靠连杆元件64,接着增高座椅头靠28’便能相应地往内收转。当增高座椅背靠26沿着相反方向竖直起来,背靠凸轮68分离于座椅从动元件70,设置在座椅从动元件70以及增高座椅底板24之间的弹性元件72可提供弹性恢复力使座椅从动元件70回复到伸出位置,因此背靠弧形摇杆62能够沿着逆时针方向移动,并且增高座椅头靠28’能通过头靠连杆元件64的导引作用而倾斜(例如向外翻转的动作)。除此之外,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进一步还可选择性包括滚轮74。滚轮74设置在座椅从动元件70的前端,并且抵接于背靠凸轮68,可以用来提高背靠凸轮68与座椅从动元件70之间的滑动流畅性。

请参阅图12以及图15至图17。图15与图16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及其增高座椅14’在不同操作阶段的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的部份放大示意图。增高座椅倾斜机构32”包括背靠弧形摇杆76、头靠连杆元件78以及座椅连杆元件80。背靠弧形摇杆76以可枢转方式连接在增高座椅背靠26的内部。头靠连杆元件78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背靠弧形摇杆76的第一弧形摇杆臂部761以及增高座椅头靠28’,并且头靠连杆元件78与增高座椅头靠28’之间的枢接端点p7分离于增高座椅头靠28’和增高座椅背靠26之间的枢接端点p8。再者,座椅连杆元件80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背靠弧形摇杆76的第二弧形摇杆臂部762以及增高座椅底板24。

在第三实施例中,座椅连杆元件80以不可动方式连接于增高座椅底板24,当增高座椅背靠26倾斜时,背靠弧形摇杆76可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背靠弧形摇杆76的转动会驱使头靠连杆元件78往增高座椅头靠28’的所在位置移动。连接槽结构82形成于头靠连杆元件78。增高座椅头靠28’的部份单元281以可滑动方式设置在连接槽结构82的时候,增高座椅头靠28’是静止不动的;直到部份单元281抵达连接槽结构82的后端821,结束延迟运作的影响后,增高座椅头靠28’才会受到头靠连杆元件78的拉力影响而往内翻转。当增高座椅背靠26从图16所示的位置竖直成图15所示的位置时,背靠弧形摇杆76的逆时针旋转会移动头靠连杆元件78,并且在头靠连杆元件78通过连接槽结构82相对于部份单元281滑移的时候,增高座椅头靠28’都是处于静止状态。直到部份单元281抵达连接槽结构82的前端822,增高座椅头靠28’才会因头靠连杆元件78的拉力作用而往上翻转。

在本发明中,没有增高座椅的儿童高脚椅可用来提供孩童模式,让年纪较大的儿童乘坐;而安装了增高座椅的儿童高脚椅则可提供幼儿模式以及婴儿模式(该些模式的切换与应用端视于增高座椅背靠相对增高座椅的倾斜角度而定),让年纪较小的幼儿或无法坐起的新生婴儿搭乘。当增高座椅的增高座椅背靠往下倾斜时,幼童座椅倾斜机构用来带动幼童座椅脚靠向上翻转、且增高座椅倾斜机构用来带动增高座椅头靠往内收转,并且幼童座椅脚靠的向上翻转以及增高座椅头靠的往内收转可受到增高座椅背靠的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影响而选择性发生延迟动作现象,以使本发明的儿童高脚椅能够更舒服地适合不同年龄层婴幼儿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