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传输容器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2584发布日期:2019-04-20 05:5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物料传输容器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物料传输容器和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传统电饭煲的基础上产生了全自动化智能饭煲,其中,采用物料传输容器实现自动化吹米下锅,一方面,需要配合饭煲的其它组件装配,以使饭煲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另一方面,物料传输容器需要满足容量需求,即有足够的空间盛装米,并能够快速下锅,现有物料传输容器,仍存在以下缺陷:

(1)相关技术中,在物料传输容器中同时用于物料清洗时,物料清洗完成后物料容易粘黏在容器内壁上,无法实现快速下锅;

(2)吹米腔内空气无法紧贴壁面流动,会出现米粒上扬等现象,影响米粒下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料传输容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物料传输容器,包括:吹米腔;进风管,进风管的横截面沿进风方向逐渐变窄,进风管的出口与吹米腔的侧壁连通,以使出口被构造成扁平状出口;出风口,开设于吹米腔的底部,其中,气流通过进风管进入吹米腔后,沿吹米腔的侧壁将物料经由出风口吹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吹米腔可以容纳物料短暂留存并逐渐排出,吹米腔内存在的旋转气流带动物料流动,使物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进风管的出口和吹米腔的侧壁连通,进风管用于向吹米腔内进行气流的输送,其内的气流经由进风管的出口进入吹米腔内在吹米腔内形成旋转气流,进风管的出口被构造成扁平状出口,进风管内的气流经由扁平状出口排出后,形成狭长气流,一方面,狭长气流的排入有利于增加气流强度,狭长气流使扁平状出口的对应区域接收到的气流强度更大,使物料的流动更具有针对性,进而驱动物料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吹米腔的底部,以进行气流排出和物料排出,物料在重力和气流的双重作用下经由出风口排出,提升了排料效率。

具体而言,吹米腔的水平截面可以是光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吹米腔的内壁是光滑的曲面,便于物料在吹米腔内具有较好的流动性而不受阻碍,进风管和供气装置相连,用于物料排放的出风口和烹饪加工厨具相连,其形状可以时圆形、椭圆形或者时多边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管与吹米腔的侧壁相切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风管和吹米腔的侧壁相切设置,进而进风管的出风方向与吹米腔的侧壁相切,气流经由扁平状出口排入吹米腔后,能够沿吹米腔的侧壁流动,进而带动物料在周向流动的同时向下流动,以从出风口排出,一方面,减少物料在吹米腔侧壁上的粘黏,另一方面,提升了物料的排放效率。

具体而言,进风管和吹米腔侧壁相切的接口处时平滑连接的曲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吹米腔的水平截面被构造成中心对称结构;在进风管具有多个时,多个进风管沿水平截面的对称中心沿相同转向周向均布于吹米腔的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风管的数量为多个时,气流在吹米腔内具有更快的气流速度,物料经由物料传输容器排出具有更高的效率,多个进风管沿周向均匀的分布在吹米腔的侧壁上,使得进入吹米腔的气流在吹米腔内部各处均匀分布,气流经由多个进风管进入吹米腔,气流旋转方向相同,在多组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吹米腔内的物料进行旋转运动,物料可快速的排出吹米腔。

具体而言,优选地,进风管的数量为偶数个,进风管沿着吹米腔侧壁的上下端所在的平面为同一平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扁平状出口的长度方向与纵向对应设置,以纵向设置于吹米腔的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扁平状出口纵向的设置于吹米腔的侧壁上,一方面,在气流通过扁平状出口进入吹米腔后,使吹米腔侧壁上接触进风管出风口的纵向面积最大化,从而能够使狭长气流能更多的覆盖吹米腔的侧壁,进而提升驱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将扁平状出口纵向设置,有利于减小物料传输容器的整体宽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吹米腔由上至下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第一腔体被构造成桶状结构,第二腔体的上端开口与第一腔体的下端开口平滑过渡连接,第二腔体的侧壁相对第一腔体的侧壁在向下延伸的同时向内平滑收缩,其中,进风管设置于第一腔体的侧壁上,出风口设置于第二腔体的底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吹米腔分为上下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物料经由第一腔体的入口进入吹米腔,经由第二腔体的出口排出吹米腔,第一腔体被构造成桶状结构,具有更大的容量,第二腔体上端开口和第一腔体的下端开口平滑过渡连接,减少物料的停滞粘黏,第二腔体的侧壁相对于第一腔体的侧壁向下延伸的同时向内平滑收缩,使吹米腔内的气流从进入到排出速度逐渐增快,进而带动物料在出风口出快速排出,下端物料的排出速度快于上端,减少物料堵塞出风口的可能性,进风管设置于第一腔体的侧壁,便于从上端吹动物料在吹米腔内做旋转运动。

具体而言,第一腔体被构造成的筒状结构自上而下各个水平截面形状相同,第二腔体在向下延伸同时向内收缩的过程中,所构造的内壁是光滑的曲面,第二腔体的纵向截面呈倒锥形,倒锥形的母线可以是直线、内凹的曲线或者外凸的曲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管的入口为圆形入口、椭圆形入口或多边形入口,其中,进风管的管路被构造成从进风管的入口向扁平状出口平滑的过渡管路结构,在进风管的入口为椭圆形入口时,椭圆形入口的长轴方向与扁平状出口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风管的入口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入口形状规则便于加工制造,进风管的入口形状可以根据所连接的供气装置进行选择,提供了多种形状的入口,适应性强;进风管的管路被构造成从从进风管的入口向扁平状出口平滑的过渡管路结构,在进风管的入口为椭圆形入口时,椭圆形入口的长轴方向与扁平状出口对应设置,平滑过渡使气流在进风管内具有更加流畅的流动性,气流经由进风管逐步汇集成扁平状出风,扁平状出风便于沿着吹米腔的内侧壁流动,能够在吹米腔内更好的形成旋转流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扁平状出口为矩形出口,矩形出口的宽度与长度之间的第一比值大于或等于1/10,并小于或等于1/2,其中,在进风管的入口为椭圆形入口时,椭圆形入口的短轴与长轴之间的第二比值大于第一比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扁平状的出口为矩形出口时,进风管的出风口气流为矩形,矩形出口的宽度与长度之间的第一比值限定在大于或等于1/10并小于或等于1/2,提供了可选择的多种扁平状的矩形结构,可以依据吹米腔侧壁的纵向高度进行选择,进风管的椭圆入口的短轴与长轴之间的第二比值大于第一比值,气流经由进风管后逐渐变为扁平的矩形状,气流速度加快,能够更加快速的形成旋转气流并带动物料流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扁平状出口为椭圆形出口,椭圆形出口的短轴与长轴之间的第三比值大于或等于1/10,并小于或等于1/3,其中,在进风管的入口为椭圆形入口时,第二比值大于第三比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扁平状的出口为椭圆出口时,进风管的出风口气流为椭圆,椭圆出口的短轴与长轴之间的第三比值限定在大于或等于1/10并小于或等于1/3,提供了可选择的多种扁平状的椭圆结构,可以依据吹米腔侧壁的纵向高度进行选择,进风管的椭圆入口的短轴与长轴之间的第二比值大于第三比值,气流经由进风管后逐渐变为扁平的椭圆形,气流速度加快,能够更加快速的形成旋转气流并带动物料流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进风管的进风方向倾斜向下,以与水平方向形成导向夹角,其中,导向夹角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60°。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风管倾斜向下,与水平方向形成导向夹角,气流经由进风管进入吹米腔后所形成的旋转流场的旋转气流逐步向下,便于物料传输容器中的物料在旋转气流的作用下,逐步向下汇聚,进而排出出风口,具体而言,导向夹角大于或等于15°并小于或等于60°,导向夹角在此范围内变动,避免气流在腔体内发散,从而减少物料上扬的可能性,并且能够使物料的排出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本发明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物料传输容器。其中,烹饪器具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电蒸锅或豆浆机。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烹饪器具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物料传输容器,因此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物料传输容器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物料传输容器的侧向示意图;

图3至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进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至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进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吹米腔,104进风管,106出风口,1022第一腔体,1024第二腔体,1042扁平状出口,进风管的入口104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一:如图1与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包括吹米腔102、一个进风管104、出风口106组成,其中,进风管104的横截面沿进风方向逐渐变窄,进风管104的出口与吹米腔102的侧壁连通,进风管的出口被构造成扁平状出口,出风口106,开设于吹米腔102的底部,其中,气流通过进风管104进入吹米腔102后,沿吹米腔102的侧壁将物料经由出风口106吹出。

在该实施例中,吹米腔102可以容纳物料短暂留存并逐渐排出,吹米腔102内存在的旋转气流带动物料流动,使物料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进风管104的出口和吹米腔102的侧壁连通,进风管104用于向吹米腔102内进行气流的输送,其内的气流经由进风管104的出口进入吹米腔102内在吹米腔102内形成旋转气流,进风管104的出口被构造成扁平状出口进风管104内的气流经由扁平状出口排出后,形成狭长气流,一方面,狭长气流的排入有利于增加气流强度,狭长气流使扁平状出口的对应区域接收到的气流强度更大,使物料的流动更具有针对性,进而驱动物料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将出风口106设置在吹米腔102的底部,作用是气流排出和物料排出,物料在重力和旋转气流的双重作用下经由出风口106排出,更具体的说,气流经由进风管104进入吹米腔102后,沿着吹米腔102侧壁流动,在吹米腔102内形成旋转气流,带动物料运动,经由出风口106排出吹米腔。

实施例一:

如图1与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实施例一中的全部特征外,在物料传输容器的水平截面上,进风管104与吹米腔102的侧壁相切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进风管104和吹米腔102的侧壁相切设置,进而进风管104的出风方向与吹米腔102的侧壁相切,气流经由扁平状出口排入吹米腔102后,能够沿吹米腔102的侧壁流动,进而带动物料在周向流动的同时向下流动,以从出风口106排出,一方面,减少物料在吹米腔102侧壁上的粘黏,另一方面,提升了物料的排放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1与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实施例二中的全部特征外,吹米腔102的水平截面被构造成中心对称结构,在进风管104具有四个时,四个进风管104沿水平截面的对称中心沿相同转向周向均布于吹米腔102的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进风管104的数量为四个时,气流在吹米腔102内具有更快的气流速度,物料经由物料传输容器排出具有更高的效率,四个进风管104沿周向均匀的分布在吹米腔102的侧壁上,使得进入吹米腔102的气流在吹米腔102内部各处均匀分布,气流经由多个进风管104进入吹米腔102,气流旋转方向相同,在多组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吹米腔102内的物料进行旋转运动,物料可快速的排出吹米腔102。

更多的,当进风管104数量多于四个时,可以有更多个进风管104,对应的可以有更多的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四: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实施例二中的全部特征外,扁平状出口的长度方向与纵向对应设置,以纵向设置于吹米腔102的侧壁上。

在该实施例中,扁平状出口纵向的设置于吹米腔102的侧壁上,一方面,在气流通过扁平状出口进入吹米腔后,使吹米腔102侧壁上接触进风管104出风口106纵向的面积最大化,从而能够使狭长的气流能更多的覆盖吹米腔102的侧壁,进而提升驱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将扁平状出口纵向设置,有利于减小物料传输容器的整体宽度。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实施例四中的全部特征外,进一步的,吹米腔102由上至下包括互相连通的第一腔体1022与第二腔体1024,第一腔体1022被构造成桶状结构,第二腔体1024的上端开口与第一腔体1022的下端开口平滑过渡连接,第二腔体1024的侧壁相对第一腔体1022的侧壁在向下延伸的同时向内平滑收缩,其中,进风管104设置于第一腔体1022的侧壁上,出风口106设置于第二腔体1024的底部。

在该实施例中,吹米腔102分为上下连通的第一腔体1022和第二腔体1024,物料经由第一腔体1022的入口进入吹米腔102,经由第二腔体1024的出口排出吹米腔102,第一腔体1022被构造成桶状结构,具有更大的容量,第二腔体1024上端开口和第一腔体1022的下端开口平滑过渡连接,减少物料的停滞粘黏,第二腔体1024的侧壁相对于第一腔体1022的侧壁向下延伸的同时向内平滑收缩,使吹米腔102内的气流从进入到排出速度逐渐增快,进而带动物料在出风口106出快速排出,下端物料的排出速度快于上端,减少物料堵塞出风口106的可能性,进风管104设置于第一腔体1022的侧壁,便于从上端吹动物料在吹米腔102内做旋转运动。

具体而言,第一腔体1022被构造成的筒状结构自上而下各个水平截面形状相同,第二腔体1024在向下延伸同时向内收缩的过程中,所构造的内壁是光滑的曲面,第二腔体1024的纵向截面呈倒锥形,倒锥形的母线是直线。

实施例六:

如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实施例五中的全部特征外,进风管的入口1044为圆形入口,进风管104的管路被构造成从进风管的入口1044向扁平状出口平滑的过渡管路结构,在进风管的入口为椭圆形入口时,椭圆形入口的长轴方向与扁平状出口对应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进风管的入口1044为圆形,入口形状规则便于加工制造,进风管的入口1044形状可以根据所连接的供气装置进行选择,进风管104的管路被构造成从从进风管的入口1044向扁平状出口平滑的过渡管路结构,在进风管的入口为椭圆形入口时,椭圆形入口的长轴方向与扁平状出口对应设置,平滑过渡使气流在进风管104内具有更加流畅的流动性,气流经由进风管104逐步汇集成扁平状出风,扁平状出风便于沿着吹米腔102的内侧壁流动,能够在吹米腔102内更好的形成旋转流场。

更多的,进风管的入口1044形状还可以是椭圆形或者是多边形,对应的可以有更多的类似本实施例的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七: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实施例六中的全部特征外,扁平状出口为矩形出口,矩形出口的宽度b与长度a之间的第一比值为1/5,其中,在进风管的入口1044为椭圆形入口时,椭圆形入口的短轴d与长轴c之间的第二比值大于第一比值。

在该实施例中,扁平状的出口为矩形出口时,进风管104的出风口106气流为矩形,矩形出口的宽度b与长度a之间的第一比值为1/5,进风管104的椭圆入口的短轴d与长轴c之间的第二比值大于第一比值,气流经由进风管104后逐渐变为扁平的矩形状,气流速度加快,能够更加快速的形成旋转气流并带动物料流动。

根据经验数据,矩形出口的宽度b与长度a之间的第一比值可以限定在大于或等于1/10并小于或等于1/2之间的任意值,对应不同的第一比值可以有更多的不同的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八:

如图6至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实施例五中的全部特征外,扁平状出口为椭圆形出口,椭圆形出口的短轴d与长轴c之间的第三比值为1/6,其中,在进风管的入口1044为椭圆形入口时,第二比值大于第三比值。

在该实施例中,扁平状的出口为椭圆出口时,进风管104的出风口106气流为椭圆,椭圆出口的短轴d与长轴c之间的第三比值为1/6,进风管104的椭圆入口的短轴d与长轴c之间的第二比值大于第一比值,气流经由进风管104后逐渐变为扁平的椭圆形,气流速度加快,能够更加快速的形成旋转气流并带动物料流动。

更多的,椭圆出口的短轴d与长轴c之间的第三比值可以是限定在大于或等于1/10并小于或等于1/3的任意值,对应不同的第三比值可以有不同的实施例,在此不一一赘述。

实施例九: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物料传输容器,除了具备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特征外,进风管104的进风方向倾斜向下,以与水平方向形成30°的导向夹角。

在该实施例中,进风管104倾斜向下,与水平方向形成导向夹角,气流经由进风管104进入吹米腔102后所形成的旋转流场的旋转气流逐步向下,便于物料传输容器中的物料在旋转气流的作用下,逐步向下汇聚,进而排出出风口106。

根据经验数据分析,进风管104向下倾斜的导向夹角可以是15°到60°之间的任意值,对应不同的导向夹角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方面,狭长气流的排入有利于增加气流强度,狭长气流使扁平状出口的对应区域接收到的气流强度更大,使物料的流动更具有针对性,进而驱动物料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吹米腔的底部,以进行气流排出和物料排出,物料在重力和气流的双重作用下经由出风口排出,提升了排料效率。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