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溢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47343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防溢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溢养生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基于此,养生壶应运而生,成为人们烹煮养生食材的主要器具。

现有技术的养生壶主要包括:盛装液体的壶体和壶盖,壶体的顶部具有开口,壶盖盖设在该开口上。壶体内设有用于加热液体的加热装置。使用时,将需要烹煮的养生食材放入壶体内,加入水,给壶体通电即可进行烹煮,从而使人们享用到美味的养生汤水。

然而,现有技术的养生壶在烹煮银耳、茶、红枣、花草、当归、灵芝等容易起泡的食材时,在烹煮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溢壶,导致汤汁流至台面上,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溢养生壶,能够避免溢壶的现象出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溢养生壶,包括盛装液体的壶体和盖设在所述壶体顶部开口上的壶盖,所述壶体内设有用于加热所述液体的加热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和位于最大液位上方的防溢探针;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防溢探针和所述加热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检测所述防溢探针与所述壶体内的空气或液体之间的电容值,并根据所述电容值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状态。这样通过设置位于最大液位上方的防溢探针和控制装置,利用控制装置实时检测防溢探针与壶体内的空气或液体之间的电容值,由于防溢探针与空气之间的构成的电容值和防溢探针与液体之间构成的电容值不同,在烹煮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壶体内液体沸腾起泡,液位上升,当液体触碰到防溢探针时,电容值相对于液体未接触防溢探针时的电容值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根据电容值的变化控制加热装置的具体加热状态,从而防止液位继续上升,避免了溢壶现象的出现,使用方便、安全且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板和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防溢探针与所述壶体内的空气或液体之间的电容值,并将所述电容值发送至所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用于将所述检测电路当前检测到的第一电容值与所述检测电路上一次检测到的第二电容值进行比较,并在所述第一电容值与所述第二电容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断开所述加热装置的电源或降低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这样通过检测电路循环检测电容值,当控制板计算出临近两次的电容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表示此时液体已接触到防溢探针,液体有溢出的趋势,此时控制板立刻关断加热装置的电源或者将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降低,从而使得壶体内液体的泡立刻消退,从而避免溢壶现象出现,检测快速且方便。

可选的,所述控制板包括寄存器、比较器和处理器;所述寄存器用于存储所述检测电路检测到的所述第一电容值和所述第二电容值;所述比较器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容值和所述第二电容值的差值的绝对值与所述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并在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向所述处理器发送控制信号,以使所述处理器断开所述加热装置的电源或降低所述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

可选的,所述防溢探针与所述检测电路之间串联连接有电阻,所述电阻的阻值范围为100Ω~2KΩ。通过设置电阻以实现限流,使得防溢探针和控制装置之间的电路更加稳定。

可选的,所述防溢探针位于所述壶体的内壁上。

可选的,所述防溢探针位于所述壶盖的内侧。

可选的,所述壶体的一侧设有手柄,所述手柄具有空腔,所述控制装置位于所述空腔内。防溢探针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控制装置连接,由于防溢探针位于最大液位上方,当防溢探针与控制装置通过有线方式连接时,将控制装置设置在手柄内,可使引线连接路径更短,连接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壶体包括内胆和套设在所述内胆外侧的外壳,且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之间形成中空夹层,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中空夹层内。这样在实现防溢检测的同时,提高了壶体的隔热保温效果。

可选的,所述壶体为非金属壶体。由于防溢探针一般为金属材质,当防溢探针位于壶体内壁上时,如此设置可防止漏电,提高了养生壶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壶体;11—内胆;12—外壳;13—手柄;2—壶盖;3—加热装置;31—电源板;4—防溢探针;5—控制装置;51—控制板;52—检测电路;6—温控器;7—连接器;8—引线;9—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溢养生壶,包括:用于盛装液体的壶体1和壶盖2。壶体1的顶部具有开口,壶盖2盖设在该开口上。壶体1内设有用于加热壶体1内液体的加热装置3。还可以在壶体1的一侧设置手柄13,通过手柄13可方便地养生壶端起。

还包括控制装置5和位于最大液位上方的防溢探针4。在本实施例中,防溢探针4具体设置在壶体1的内壁上。防溢探针4与壶体1内的空气或液体构成电容。控制装置5分别与防溢探针4和加热装置3电连接。控制装置5用于检测防溢探针4与壶体1内的空气或液体之间的电容值,并根据电容值控制加热装置3的加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溢养生壶可以用来烹煮银耳、黑茶、黄芪、当归、灵芝等食材,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一般地,壶体1的内壁上设有液位线,利用养生壶烹煮时,壶体1内盛装的液体的液位不超出最大液位,此时,防溢探针4直接接触到的是壶体1内的空气,即正常烹煮时,壶体1内的液体时触碰不到防溢探针4的,此时,防溢探针4与壶体1内的空气之间构成电容。而随着加热的进行,壶体内液位温度上升,沸腾起泡,此时液位逐渐上升,液体会触碰到防溢探针4,当液体触碰到防溢探针4时,防溢探针4与壶体1内的液体之间构成电容。当液体碰到防溢探针4时,就意味着壶体1内的液体有向外溢的趋势。而由于防溢探针4与空气之间形成的电容值和防溢探针4与液体之间形成的电容值不同,当控制装置检测到的电容值未发生变化时,使加热装置3继续加热,当壶体内的液体接触到防溢探针4时,电容值会发生较大变化,此时控制装置5根据电容值的变化具体控制加热装置3的加热状态,比如关断加热装置3的电源,或者降低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从而避免溢壶现象的出现。

当利用该防溢养生壶烹煮养生食材时,首先将这些食材放入壶体1内,然后往壶体1内加水,为壶体1通电即可进行烹煮。参照图1所示,可以直接在壶体1上设置连接器7,将连接器7与外部电源接通即可进行烹煮。也可以设置与壶体1配套的底座,底座上具有连接器7,在壶体1底部设置与加热装置3电连接的温控器6,温控器6用于控制加热装置3的加热温度,当壶体1放置在底座上时,温控器6与底座上的连接器7耦合,为底座通电即可使加热装置3开始加热。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溢养生壶,通过设置位于最大液位上方的防溢探针和控制装置,利用控制装置检测防溢探针与壶体内的空气或液体之间的电容值,由于防溢探针与空气之间的构成的电容值和防溢探针与液体之间构成的电容值不同,在烹煮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壶体内液体沸腾起泡,液位上升,当液体触碰到防溢探针时,电容值相对于液体未接触防溢探针时的电容值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根据电容值的变化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或者降低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从而防止液位继续上升,避免了溢壶现象的出现,使用方便、安全且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其中,防溢探针4和控制装置5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比如,防溢探针4和控制装置5通过引线8连接,此时,可将手柄13设置为中空结构,即手柄13具有空腔,将控制装置5设置在该空腔内。引线8的一端与控制装置5连接,引线8的另一端与防溢探针4连接。这样可使连接路径较短,连接更方便可靠。当然,也可以将控制装置5设置在壶体1的底部,具体可以将壶体1设置为双层结构,比如,内胆11和围设在内胆11外侧的外壳12,且外壳12和内胆11之间形成中空夹层,将控制装置5设置在中空夹层内,在实现防溢检测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养生壶的隔热保温效果。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电路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控制装置5包括:控制板51和与控制板51电连接的检测电路52。检测电路52用于检测防溢探针4与壶体1内的空气或液体之间的电容值,并将电容值发送至控制板51。控制板51用于将检测电路52当前检测到的第一电容值与检测电路52上一次检测到的第二电容值进行比较,并在第一电容值与第二电容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断开加热装置3的电源或降低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其中,当前检测到的第一电容值指的是最新一次检测到的电容值,比如第N次(N=1,2……,N为正整数),上一次检测到的第二电容值指的是第N-1次检测到的电容值。其中,检测电路52可以是集成在控制板51上的触摸芯片,防溢探针4可以通过引线连接在触摸芯片的端口,通过触摸芯片执行检测功能。检测电路52也可以是设置在控制板51外部的且与控制板51电连接的单独电路。对于利用检测电路52如何进行电容的检测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其中,控制板51包括:寄存器、比较器和处理器。寄存器用于存储检测电路52检测到的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值。比较器用于将第一电容值和第二电容值的差值的绝对值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并在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向处理器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处理器断开加热装置3的电源或降低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这样通过检测电路52循环检测电容值并发送电容值给控制板51,当控制板51计算出临近两次的电容值之间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表示此时液体的液位已上升到防溢探针4的端部,此时控制板51立刻关断加热装置3的电源或者将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降低,从而使得壶体1内液体的泡立刻消退,使液位不会继续上升,从而避免溢壶现象出现,检测快速且方便。

举例来说,在正常烹煮时,壶体1内的液位触碰不到防溢探针4,此时防溢探针4与壶体1内的空气之间形成电容,此时检测电路52检测到的电容值为C1,并将该电容值C1发送至控制板51,寄存器存储该电容值C1,检测电路52可通过每10ms(具体时间间隔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一次循环检测,第二次检测到的电容值为C2,寄存器中存储该电容值C2,比较器将C2和C1两个电容值的差值的绝对值IC2-C1I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绝对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即表示液体已达到防溢探针4的位置处,即液体有溢出趋势,也就是说,第二次检测到的电容值为防溢探针4与壶体1内的液体之间构成的电容值,由于防溢探针与不同介质之间构成的电容必然不同,因此,C2与C1会有较大差别,C2可以大于C1,也可以小于C1。此时比较器向处理器发送控制信号,处理器接收到比较器发送的信号后,马上切断加热装置3的电源或者将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降低,当加热装置3的电源被关断或者加热功率降低后,壶体1液体的泡会立即消退,从而防止液位继续上升,避免液体溢出的现象出现。若比较器比较得出的两个电容值的差值的绝对值IC2-C1I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装置5控制加热装置3继续进行加热,然后控制装置5会继续对电容进行检测和判断,具体执行过程如上。其中,预设阈值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并预先存储在控制板51中,比如,在进行试测时,第一次测到的电容值为CP1=1800F,第二次测到的电容值为CP2=3000F,可将预设阈值设定为△C=(CP2-CP1)/2,即预设阈值△C为600F,将该阈值存储在控制板51中,在使用养生壶烹煮过程中,只要检测出两次的电容值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600F,则判断此时液位上升到防溢探针4的位置,此时控制装置5立刻将加热装置3的电源关断或者将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降低。也可以将预设阈值设定为△C=2(CP2-CP1)/3,上述的预设阈值的计算公式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其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电路示意图。参照图2所示,控制装置5具体与加热装置3的电源板31电连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防溢探针4与检测电路52之间还串联连接有电阻9,电阻9的阻值为100Ω~2KΩ。通过设置电阻9以实现限流,使得防溢探针4和控制装置5之间的电路更加稳定。此外,由于防溢探针4一般由金属材料制成,为了防止漏电,当防溢探针4设置在壶体1内壁上时,可以将壶体1设置为非金属材料,比如玻璃壶体,使用户可以清楚地看到壶体内部液体的状态,实现安全放心的饮用,还可以增加养生壶的可观赏性。当然,壶体1也可以设置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此时,在防溢探针4的与壶体1内壁接触的部位套设绝缘套即可,从而进一步提高养生壶的使用安全性。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溢养生壶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区别在于:防溢探针4位于壶盖2的内侧。

也就是说,防溢探针4设置在壶盖2的朝向壶体1内腔的一面上。

另外,由于防溢探针4一般由金属材料制成,当防溢探针4设置在壶盖2内侧时,为了防止漏电,可以将壶盖2由非金属材料制成,比如壶盖2为塑胶壶盖,从而提高了养生壶的使用安全性。当然,壶盖2也可以为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此时,在防溢探针4的与壶盖2接触的部位套设绝缘套即可。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溢养生壶的结构和原理相同,并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