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排水橡胶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7036阅读:621来源:国知局
自排水橡胶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排水橡胶垫。



背景技术:

雨雪天气,商场、银行等公共场所往往在入口处铺设地垫,用来吸收顾客鞋子上带的泥水及雨具上的水滴,以保持场所内部清洁。但是,放置时间长了,地垫吸收的泥水越来越多而达到饱和,不再吸水,踩上去就会出水。这时候,吸水地垫不再保持吸水状态,多余的水会从地垫中流出,污染地面,,并且这类地垫不容易清洁,一般使用几次后就被抛弃,无法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现有地垫排水效果差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自排水橡胶垫,可以将收集到的水集中到吸水槽中,吸水条可以重复利用,保持橡胶垫始终处于吸水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排水橡胶垫,包括橡胶垫本体,所述橡胶垫本体的正面设有若干踩踏块,踩踏块的顶面面积大于其底面面积,并且踩踏块在橡胶垫本体上的正投影完全将踩踏块的底面覆盖;踩踏块之间设有排水沟;橡胶垫本体的边缘设有凸起的围挡,围挡的高度与踩踏块的高度相同;围挡与橡胶垫本体之间设有吸水槽,吸水槽内设置吸水条。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踩踏块为倒立的圆锥形或者倒立的宝塔形。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相邻的踩踏块的顶面之间最小距离为2-5mm。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橡胶垫本体的反面设有真空吸盘。

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地,所述吸水条的材质为海绵或者高分子吸水树脂。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自排水橡胶垫,通过设置踩踏块,保证与鞋底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利于泥水的收集,排水沟呈现下宽上窄的形状,利于泥水向橡胶垫本体的表面的汇集,还能保证排水畅通,泥水汇集到吸水槽中,被吸水条吸收,保持橡胶垫始终处于吸水的状态,防止泥水溢出,能够重复利用,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橡胶垫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橡胶垫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踩踏块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橡胶垫本体;11、踩踏块;111、导流线;12、排水沟;2、围挡;3、吸水槽;4、吸水条;5、真空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提供了一种自排水橡胶垫,具有呈正方形的橡胶垫本体1,橡胶垫本体1的正面朝上,设有若干踩踏块11,反面与地面接触。

踩踏块11呈倒立的宝塔形,其顶部与鞋底接触,为踩踏面,底部与橡胶本体连接,踩踏块之间形成排水沟12。踩踏块11的顶部的面积大于其底部的面积,并且踩踏块11在橡胶垫本体1上的正投影完全将踩踏块11的底面覆盖,相邻的踩踏块11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3mm,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0mm。这种形状能够保证踩踏块11与鞋底之间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利于泥水的收集;相邻踩踏块11之间底部的距离大于其顶部的距离,排水沟12呈现下宽上窄的形状,利于泥水向橡胶垫本体的表面的汇集,还能保证排水畅通;另外,踩踏块11还能增大踩踏面与鞋底之间的摩擦,起到防滑的作用。

橡胶垫本体1的边缘设有凸起的围挡2,防止泥水溢出橡胶垫;围挡2的高度与踩踏块11的高度相同,保证踩踏面平整。

围挡2与橡胶垫本体1之间设有长方体形的吸水槽3,吸水槽3内设置吸水海绵制作的吸水条4,泥水自排水沟12汇集到吸水槽3中,被吸水条4吸收,保证排水沟12中的水不会从踩踏面溢出。当吸水条4吸满水后,将其从吸水槽3中取出,挤压后将水排出,再将吸水条4放入吸水槽3内。橡胶垫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寿命长,必要时只需要更换吸水条即可。

考虑到雨雪天气使用,地面难免湿滑,为了使橡胶垫在底面上放置稳定,橡胶垫本体1的反面的中间位置和边缘位置设有真空吸盘5。真空吸盘5可以将橡胶垫牢牢地吸附在底面上,防止行人踩到橡胶垫上时因橡胶垫滑动而摔倒。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排水橡胶垫,与实施例1相比,不同之处在于踩踏块11的结构。图2提供了踩踏块11的具体结构。踩踏块11为倒立的圆锥状,踩踏块11的顶部呈向上凸起的弧形,并且顶部设有自中心向边缘延伸的导流线111,能够加快泥水向下流动,并且防滑效果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相连”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使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