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鸭蛋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1747阅读:7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鸭蛋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鸭蛋椅。



背景技术:

椅子是一种有靠背、有的还有扶手的坐具,椅子大概是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直至唐明宗时期开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现交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家具工艺的发展,在明代达到鼎盛;现有的椅子仅仅只能实现对人体的支撑作用,不具有观赏功能,同时现有椅子的减震性能,不能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柔软舒服程度,进行调节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鸭蛋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鸭蛋椅,包括第二椭球椅,所述第二椭球椅内设有第一椭球椅,第一椭球椅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设有转盘,第一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设有转动套,转动套的外圈设有第一齿圈,所述转盘的外圈设有与第一齿圈相啮合的第二齿圈,所述转动套内螺纹连接有滑杆,滑杆的下端贯穿第二安装槽的内壁,滑杆的下端设有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的内壁通过弹簧连接有弧形块,弧形块远离弹簧的一侧设有滚珠,所述第二椭球椅的顶部设有与弧形块相匹配的环形槽,所述第一椭球椅上设有坐垫。

进一步,所述环形槽的内壁等距设有多个放置槽,放置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滚柱。

进一步,所述转动套的数目至少为四个,且多个转动套之间等距环形排布。

进一步,所述转盘的顶部对称设有T形槽,T形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T形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转动第一椭球椅,与第二椭球椅组合,形成一个形似鸭蛋一样的艺术品,装点室内环境,同时通过滑杆与弧形块之间连接的弹簧缓冲作用,使人坐在上面更加舒适,而且,通过T形把手转动转盘,通过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的啮合,带动转动套旋转,利用转动套与滑杆之间的螺纹,以及弧形块与环形槽相抵作用,带动滑杆上下移动,调节弹簧预紧弹力,改变弹簧的减震效果,以适应不同用户所需要的柔软舒服程度,进行调节弹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截面示意图;

图中:1、第一椭球椅;2、弹簧;3、第二椭球椅;4、环形槽;5、转动套;6、滑杆;7、弧形块;8、滚珠;9、转盘;10、滚柱;11、坐垫;12、T形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3,一种鸭蛋椅,包括第二椭球椅3,第二椭球椅3内设有第一椭球椅1,第一椭球椅1的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设有转盘9,第一安装槽的侧壁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设有转动套5,转动套5的数目至少为四个,且多个转动套5之间等距环形排布,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转动套5的外圈设有第一齿圈,转盘9的外圈设有与第一齿圈相啮合的第二齿圈,转盘9的顶部对称设有T形槽,T形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T形把手12,通过提起T形把手12,便于转动转盘9,转动套5内螺纹连接有滑杆6,滑杆6的下端贯穿第二安装槽的内壁,滑杆6的下端设有第三安装槽,第三安装槽的内壁通过弹簧2连接有弧形块7,弧形块7远离弹簧2的一侧设有滚珠8,第二椭球椅3的顶部设有与弧形块7相匹配的环形槽4,环形槽4的内壁等距设有多个放置槽,放置槽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滚柱10,减小弧形块7与环形槽4内壁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传动效率,第一椭球椅1上设有坐垫11。

通过转动第一椭球椅1,与第二椭球椅3组合,形成一个形似鸭蛋一样的艺术品,装点室内环境,同时通过滑杆6与弧形块7之间连接的弹簧2缓冲作用,使人坐在上面更加舒适,而且,通过T形把手12转动转盘9,通过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的啮合,带动转动套5旋转,利用转动套5与滑杆6之间的螺纹,以及弧形块7与环形槽4相抵作用,带动滑杆6上下移动,调节弹簧2预紧弹力,改变弹簧2的减震效果,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所需要的柔软程度进行调节弹力大小。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