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货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6261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售货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售货车。



背景技术:

铁路运输是春运及各节假日时旅客运输的主要承担者,旅客流量大造成春运及各节假日期间火车车厢内十分拥挤,导致火车内的售货车移动非常困难,售货车和过往旅客相遇时,彼此让路十分棘手,火车售货员在给旅客送各种用品以及和旅客交易互动更是举步艰难,售货车经常被堵滞,无法满足各车厢乘客的急需。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售货车在拥挤的车厢内移动不便、与旅客交易互动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售货车。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售货车,包括:底座、储货箱、立柱、推扶手和脚轮,所述底座与储货箱通过立柱连接,所述储货箱可沿立柱周向转动;所述脚轮设于所述底座的底面,所述推扶手与所述储货箱的第一端连接。待售商品存放于储货箱中,当售货员推动本技术方案的售货车在火车车厢内前行时,由于储货箱可沿立柱周向转动,因此,当迎面有旅客或行李阻挡时,可通过推扶手控制储货箱转动,使得储货箱避开旅客或行李,并且,当售货员在卧铺车厢售卖商品时,还可将储货箱朝卧铺隔间内的卧铺通道转动90度,使得储货箱与该卧铺隔间内的卧铺平行,方便该卧铺隔间内的旅客选取商品,促进旅客和售货员的交易互动。本技术方案的售货车不仅灵活运用空间,使得售货车在拥挤的车厢内顺利移动前行,还促进了旅客和售货员的交易互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货箱的底面呈倒棱锥结构,所述倒棱锥结构的顶部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倒棱锥结构一方面扩大了所述储货箱的容量,另一方面,其倒棱锥结构与底座之间留有空缺,方便迎面的旅客避让,例如,旅客可侧身屈膝相让,倒棱锥结构与底座之间的空缺空间正好为旅客屈膝提供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为上方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立柱在底座的开口侧与底座的底面中心处连接。所述底座可作为另一储货箱储存商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箱体结构内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沿底座的各个角向立柱延伸汇集。所述支撑架对底座结构进行加强,增加底座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杆,所述控制杆设于储货箱的第一端端面,且可相对于第一端端面上下移动,所述底座的第一端上设有与控制杆匹配的杆套,所述控制杆上下移动可与杆套插拔配合。当售货员推动控制杆向下移动时,所述控制杆插入杆套,通过控制杆与杆套配合,对储货箱和底座进行定位连接,使得储货箱在不需要转动时,不会沿着立柱随意转动;当需要转动储货箱时,售货员上提所述控制杆,使得控制杆拔出所述杆套,所述储货箱与所述底座不再定位连接,此时售货员可通过控制转动推扶手,从而旋转所述储货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杆上还设有导向把柄。所述导向把柄可方便售货员对所述储货箱进行转向;售货员可一手扶持推扶手,另一手扶持导向把柄,共同配合进行储货箱的转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设有升降结构。当售货员推动售货车进入卧铺车厢后,升降结构可方便中铺和上铺的旅客选取商品,而无需旅客从中铺或上铺下来,进一步加强了售货员与旅客的交易互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底座上的控制踏板,所述控制踏板与所述升降结构连接用于控制升降结构的升降。售货员通过脚踏控制踏板对立柱的升降结构进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第一端与所述储货箱的第一端位于同一侧,所述控制踏板设于底座的第一端。即,所述控制踏板与所述推扶手位于同一侧,所述控制踏板设于所述推扶手下方的底座的相应位置,方便售货员对升降结构进行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底面远离推扶手的一侧设有两个脚轮,所述底座的底面靠近推扶手的一侧设有一个脚轮。两个脚轮设于前端,一个脚轮设于后端的布局有利于售货车灵活前进和转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当迎面有旅客或行李阻挡时,可通过推扶手控制储货箱转动,使得储货箱避开旅客或行李,并且,当售货员在卧铺车厢售卖商品时,还可将储货箱朝卧铺隔间内的卧铺通道转动90度,使得储货箱与该卧铺隔间内的卧铺平行,方便该卧铺隔间内的旅客选取商品,促进旅客和售货员的交易互动。本技术方案的售货车不仅灵活运用空间,使得售货车在拥挤的车厢内顺利移动前行,还促进了旅客和售货员的交易互动。

当售货员推动售货车进入卧铺车厢后,升降结构可方便中铺和上铺的旅客选取商品,而无需旅客从中铺或上铺下来,进一步加强了售货员与旅客的交易互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售货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售货车的储货箱转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售货车的储货箱转动并上升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座;11、支撑架;12、控制踏板;20、储货箱;30、立柱;31、旋转柱;32、柱套;40、推扶手;50、脚轮;60、控制杆;61、导向把柄;70、杆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一种售货车,包括:底座10、储货箱20、立柱30、推扶手40和脚轮50,所述底座10与储货箱20通过立柱30连接,所述储货箱20可沿立柱30周向转动;所述脚轮50设于所述底座10的底面,所述推扶手40与所述储货箱20的第一端连接。待售商品存放于储货箱20中,当售货员推动本实施方式的售货车在火车车厢内前行时,由于储货箱20可沿立柱30周向转动,因此,当迎面有旅客或行李阻挡时,可通过推扶手40控制储货箱20转动,如图2所示。适时转动储货箱20,使得储货箱20避开旅客或行李,并且,当售货员在卧铺车厢售卖商品时,还可将储货箱20朝卧铺隔间内的卧铺通道转动90度,使得储货箱20与该卧铺隔间内的卧铺平行,方便该卧铺隔间内的旅客选取商品,促进旅客和售货员的交易互动。本实施方式的售货车不仅灵活运用空间,使得售货车在拥挤的车厢内顺利移动前行,还促进了旅客和售货员的交易互动。

本实施方式的立柱30包括旋转柱31和柱套32,所述柱套32固定设于所述底座10上,所述旋转柱31的一端插接于所述柱套32内,且可在所述柱套32内周向转动,所述旋转柱3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通过旋转柱31的周向转动控制所述储货箱20沿旋转柱31周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储货箱20的底面呈倒棱锥结构,所述倒棱锥结构的顶部与所述立柱30连接。所述倒棱锥结构一方面扩大了所述储货箱20的容量,另一方面,其倒棱锥结构与底座10之间留有空缺,方便迎面的旅客避让,例如,旅客可侧身屈膝相让,倒棱锥结构与底座10之间的空缺空间正好为旅客屈膝提供空间。本实施方式采用的倒棱锥结构为倒四棱锥结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其他倒棱锥结构。如若使用矩形的箱体结构作为储货箱20,当为了扩大储货箱20的容量时,矩形箱体的深度增加,导致储货箱20与底座10之间的空隙被占用,给旅客避让造成不便。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为上方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立柱30在底座10的开口侧与底座10的底面中心处连接。所述底座10可作为另一储货箱储存商品。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的箱体结构内设有支撑架11,所述支撑架11沿底座10的各个角向立柱30延伸汇集。所述支撑架11对底座10的结构性能进行加强,增加底座10的稳定性。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架11与水平面或底座10的底面呈一定夹角设置,增加了底座10的稳定性。

如图1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还包括控制杆60,所述控制杆60设于储货箱20的第一端端面,且可相对于第一端端面上下移动,具体地,可通过滑槽或其他形式上下移动。所述底座10的第一端上设有与控制杆60匹配的杆套70,所述底座10的第一端与所述储货箱20的第一端位于同一侧,所述控制杆60上下移动可与杆套70插拔配合。当售货员推动控制杆60向下移动时,所述控制杆60插入杆套70,通过控制杆60与杆套70配合,对储货箱20和底座10进行定位连接,使得储货箱20在不需要转动时,不会沿着立柱30随意转动,即限制了储货箱20在水平方向的转动;当需要转动储货箱20时,售货员上提所述控制杆60,使得控制杆60拔出所述杆套70,所述储货箱20与所述底座10不再定位连接,此时售货员可通过控制转动推扶手40,从而旋转所述储货箱20。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杆60上还设有导向把柄61。所述导向把柄61可方便售货员对所述储货箱20进行转向;售货员可一手扶持推扶手40,另一手扶持导向把柄61,双手共同配合进行储货箱20的转向,节省力气。

进一步地,所述立柱30设有升降结构(图中未示出)。具体地,所述升降结构设于立柱30的旋转柱31上。当售货员推动售货车进入卧铺车厢后,升降结构可方便中铺和上铺的旅客选取商品,而无需旅客从中铺或上铺下来,进一步加强了售货员与旅客的交易互动。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还包括设于底座10上的控制踏板12,所述控制踏板12与所述升降结构连接用于控制升降结构的升降。售货员通过脚踏控制踏板12对立柱30的升降结构进行控制。即,当需要对储货箱20进行上升控制时,多次间断性地脚踏所述控制踏板12,直到其上升的位置满足需要,松开对控制踏板12的控制,即完成了上升定位,如图3所示;当需要对储货箱20进行下降控制时,售货员用脚持续压住所述控制踏板12,同时,对储货箱20施加一个下压作用力,使得所述升降结构下降至指定位置或储货箱20复位后,松开对控制踏板12的控制,即完成了下降定位。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的第一端与所述储货箱20的第一端位于同一侧,所述控制踏板12设于底座10的第一端。即,所述控制踏板12与所述推扶手40位于同一侧,所述控制踏板12设于所述推扶手40下方的底座10的相应位置,方便售货员对升降结构进行控制。即,当需要对升降结构进行控制时,无需售货员走动到其他位置进行操作,可直接顺势将控制踏板12踏下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0的底面远离推扶手40的一侧设有两个脚轮50,所述底座10的底面靠近推扶手40的一侧设有一个脚轮50。具体地,所述底座的底面投影为矩形,所述两个脚轮50设于底座10的第二端,且沿着底座10的底面的其中一条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另一脚轮50则设于底座10的第一端,即位于控制踏板12下方的位置,且另一脚轮50设于所述对称轴所在的位置,使得三个脚轮50形成三角形结构,两个脚轮设于前端和一个脚轮设于后端的布局有利于售货车灵活前进和转向。

本实施方式的售货车的操作流程如下:

所述储货箱20与底座10通过可旋转和可升降的立柱30连接,常规使用时,如图1所示,将控制杆60插入所述杆套32内,对位于底座10上方的可旋转的储货箱20进行定位,售货员通过推扶手40前行或后退,如碰到对面有旅客来往,旅客可通过侧身屈膝进行避让,并且,如图2所示,当避让困难时,还可通过上提所述控制杆60,使控制杆60拔出所述杆套32内,解除对储货箱20的旋转限制作用,售货员通过对推扶手40及导向把柄61配合控制,转动所述储货箱20达到避让的目的,避让完成后,使储货箱20复位,并将控制杆60重新插入所述杆套32内完成定位。当售货车进入卧铺车厢,如若卧铺隔间中的旅客需要购买商品时,售货员再次上提所述控制杆32,解除对储货箱20的旋转限制作用,将储货箱20朝卧铺隔间内的卧铺通道转动90度,使得储货箱20与该卧铺隔间内的卧铺平行,方便该卧铺隔间内的旅客选取商品;如图3所示,当中铺或上铺的旅客需要选购商品时,此时售货员通过多次间断性地脚踏控制踏板12控制所述立柱30中的升降结构上升至中铺或上铺的高度,供中、上铺旅客选取商品,旅客无需从中、上铺下来,当旅客选取商品完毕后,售货员用脚持续压住所述控制踏板12,同时,对储货箱20施加一个下压作用力,使得所述升降结构下降至指定位置或储货箱20的高度复位后,松开对控制踏板12的控制,再将控制杆60插入所述柱套32以固定所述储货箱20,使得售货车恢复常规状态,继续行进至其他车厢。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