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6142发布日期:2018-06-02 02:0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立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式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立式吸尘器,在一般的存储状态时机身组件通常呈现站立状态,为了提高机身组件站立的稳定性,通常采用踏板按钮结构进行限制,当用户需要将机身组件向后倾倒时,可以人为踩踏按钮以释放对于机身组件的锁定,从而使得机身组件可以向后倾倒。然而,踏板按钮在用户频繁及强力踩踏后,很容易损坏失效;而且,由于踏板按钮外露在地刷组件等上,不但影响整机的美观且造成整机的操作界面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立式吸尘器,所述立式吸尘器的控制可靠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包括:地刷组件;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地刷组件相连且相对所述地刷组件绕预设轴线可枢转;机身组件,所述机身组件与所述电机组件相连且随所述电机组件绕所述预设轴线可同步枢转以实现在站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可运动;以及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在所述地刷组件和所述电机组件中的其中一个上的弹性定位件和设在所述地刷组件和所述电机组件中的另一个上的定位部,所述定位组件构造成在所述机身组件运动至所述站立位置时所述弹性定位件的至少部分配合到所述定位部内以使所述电机组件停止绕所述预设轴线枢转、在强制所述机身组件离开所述站立位置时所述弹性定位件的所述至少部分从所述定位部中脱出以释放对于所述电机组件绕所述预设轴线枢转的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立式吸尘器,通过采用定位组件代替相关技术中的踏板按钮结构对机身组件的站立状态进行定位限制,从而当需要将机身组件向后倾倒时、用户仅需压住地刷组件并向后拉动机身组件就可以使定位组件释放对于机身组件的后倾限制,从而极其方便操作,而且不存在踏板按钮的损坏失效问题,提高使用可靠性,而且整机的操作界面整洁、外观美观。另外,通过将定位组件设置在电机组件和地刷组件之间来控制机身组件相对地刷组件的前后摆动,从而可以降低定位组件的安装难度,提高定位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刷组件包括地刷壳体和设在所述地刷壳体内的滚刷及滚刷电机,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可枢转地安装至所述地刷壳体的电机外罩和设在所述电机外罩内的负压电机,所述弹性定位件设在所述地刷壳体和所述电机外罩中的其中一个上,所述定位部设在所述地刷壳体和所述电机外罩中的另一个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刷壳体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滚刷及所述滚刷电机的本体部和连接在所述本体部的后侧且左右间隔开设置的两个支撑臂,所述电机外罩设在两个所述支撑臂之间且与两个所述支撑臂分别通过枢转轴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刷组件还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每个所述支撑臂的地刷滚轮,每个所述地刷滚轮均位于相应的所述支撑臂的远离所述电机外罩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刷壳体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滚刷及所述滚刷电机的本体部和连接在所述本体部后侧的后底板,所述定位部设在所述后底板上,所述弹性定位件设在所述电机外罩的底部且包括:设在所述电机外罩上的限位板、在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电机外罩之间可移动的定位件和用于推动所述定位件朝向远离所述电机外罩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定位件常进入所述定位部的弹性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定位件设在所述电机外罩的底部中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设在所述电机外罩的底部,所述弹性定位件设在所述地刷壳体上且为弹性薄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上具有适于将所述弹性定位件的所述至少部分从所述定位部内导出的导向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为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为两个且左右对称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立式吸尘器的侧视图,图中机身组件处于站立位置;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立式吸尘器的侧视图,图中机身组件处于倾斜位置;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立式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圈示的FD11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2中所示的立式吸尘器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电机组件的部分爆炸图;

图8是图6中所示的地刷组件的装配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的地刷组件与电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电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9中所示的地刷组件与电机组件装配后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1中圈示的FD12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立式吸尘器T;

地刷组件A;地刷壳体A1;本体部A16;支撑臂A17;后底板A18;

滚刷A21;滚刷电机A31;地刷滚轮A5;

电机组件D;电机外罩D2;转轴D22;负压电机D1;

机身组件B;尘杯组件C;

定位组件H;弹性定位件H1;限位板H11;定位件H12;

弹性件H13;定位部H2;导向斜面H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T。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T可以包括:地刷组件A、电机组件D、机身组件B以及定位组件H。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T的其他构成例如控制系统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例如在图1-图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地刷组件A可以位于立式吸尘器T的底部且适于与待清洁表面接触以吸入待清洁表面的灰尘,电机组件D可以连接在地刷组件A的后侧且用于提供吸入灰尘的吸力,机身组件B可以立式连接在电机组件D的顶部且机身组件B的前侧可以安装位于电机组件D上方的尘杯组件C以用于对吸入的尘气进行尘气分离处理。由此,将较重的电机组件D设于立式吸尘器T整机靠底部的位置,从而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省力地操作立式吸尘器T。

具体而言,电机组件D与地刷组件A相连且相对地刷组件A绕预设轴线可枢转,机身组件B与电机组件D相连且随电机组件D绕预设轴线可同步枢转以实现在站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可运动。例如在图2和图3所示的具体示例中,预设轴线可以与地刷组件A中滚刷A21的旋转轴线平行,例如预设轴线可以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线,电机组件D和机身组件B绕该预设轴线可同步枢转,从而使得机身组件B可以呈现在图2所示的站立位置和图3所示的倾斜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可摆动。

这里,解释一下本文中所述的“前”、“后”、“左”、“右”方向,当用户正常使用立式吸尘器T时,立式吸尘器T通常位于用户的前侧,此时,用户的脸所朝向的方向为“前”,其相反方向、即用户的后脑所朝向的方向为“后”,用户的左手边方向为“左”,用户的右手边方向为“右”。

定位组件H包括设在地刷组件A和电机组件D中的其中一个上的弹性定位件H1和设在地刷组件A和电机组件D中的另一个上的定位部H2。也就是说,定位组件H包括:弹性定位件H1和定位部H2,其中,当弹性定位件H1设在地刷组件A上时、定位部H2设在电机组件D上;当弹性定位件H1设在电机组件D上时、定位部H2设在地刷组件A上。这样,使得定位组件H可以用于直接控制电机组件D绕预设轴线相对地刷组件A枢转,且由于机身组件B与电机组件D绕预设轴线是同步运动的,从而定位组件H可以用于间接控制机身组件B绕预设轴线相对地刷组件A枢转。

具体地,定位组件H构造成:在机身组件B运动至站立位置时(如图2所示),弹性定位件H1的至少部分配合到定位部H2内(如图5和图12所示),以使电机组件D停止绕预设轴线枢转,从而使得机身组件B停止在前后方向上摆动,即防止机身组件B向前和向后倾倒;在强制机身组件B离开站立位置时(例如图3所示向后转动机身组件B时),弹性定位件H1的上述至少部分从定位部H2中脱出以释放对于电机组件D的限制,从而使得电机组件D绕预设轴线可枢转,即使得机身组件B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摆动,从而使机身组件B可以实现向后倾倒以方便用户使用。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定位件H1和定位部H2的定位配合原理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仅作简要介绍。即当机身组件B转动至站立位置时,弹性定位件H1可以依靠自身的弹性力进入到定位部H2内实现定位限制,而当用户强制拉动机身组件B转动时,可以克服弹性定位件H1的弹性力使其从定位部H2中脱出实现定位释放。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相关技术中的立式吸尘器,在一般的存储状态时机身组件通常呈现站立状态,为了提高机身组件站立的稳定性,通常采用踏板按钮结构进行限制,当用户需要将机身组件向后倾倒时,可以人为踩踏按钮以释放对于机身组件的锁定,从而使得机身组件可以向后倾倒。然而,踏板按钮在用户频繁及强力踩踏后,很容易损坏失效;而且,由于踏板按钮外露在地刷组件等上,不但影响整机的美观且造成整机的操作界面复杂。

然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T,通过采用定位组件H代替相关技术中的踏板按钮结构对机身组件B的站立状态进行定位限制,从而当需要将机身组件B向后倾倒时、用户仅需压住地刷组件A并向后拉动机身组件B就可以使定位组件H释放对于机身组件B的后倾限制,从而极其方便操作,而且不存在踏板按钮的损坏失效问题,提高使用可靠性,而且整机的操作界面整洁、外观美观。另外,通过将定位组件H设置在电机组件D和地刷组件A之间来控制机身组件B相对地刷组件A的前后摆动,从而可以降低定位组件H的安装难度,提高定位组件H的工作可靠性。

优选地,定位组件H设于机身组件B在站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不易被观察到的位置。也就是说,定位组件H可以设置在较为隐蔽的位置,例如图5和图12中所示的整机的内部位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立式吸尘器T整体的美观程度,且可以防止定位组件H的损坏、失效等问题,提高定位组件H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6,地刷组件A包括地刷壳体A1和设在地刷壳体A1内的滚刷A21及滚刷电机A31,滚刷电机A31用于驱动滚刷A21滚动以实现清扫,电机组件D包括可枢转地安装至地刷壳体A1的电机外罩D2和设在电机外罩D2内的负压电机D1,负压电机D1用于产生整机吸尘的吸力,弹性定位件H1设在地刷壳体A1和电机外罩D2中的其中一个上,定位部H2设在地刷壳体A1和电机外罩D2中的另一个上。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T为双电机式吸尘器,不但结构简单、而且性能更好,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更加适于定位组件H的安装和加工,且易于定位组件H实现定位动作,动作可靠性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6,地刷壳体A1包括用于容纳滚刷A21及滚刷电机A31的本体部A16和连接在本体部A16的后侧且左右间隔开设置的两个支撑臂A17,电机外罩D2设在两个支撑臂A17之间且与两个支撑臂A17分别通过枢转轴D22相连。由此,地刷壳体A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便于与电机外罩D2枢转相连、对于电机组件D的支撑可靠性好,且使得立式吸尘器T的外观更加美观。

进一步地,地刷组件A还可以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每个支撑臂A17的地刷滚轮A5,每个地刷滚轮A5均位于相应的支撑臂A17的远离电机外罩D2的一侧。例如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左侧的支撑臂A17的左侧设有一个地刷滚轮A5,右侧的支撑臂A17的右侧也设有一个地刷滚轮A5,从而两个地刷滚轮A5可以起到支撑整机的作用,使得立式吸尘器T可以在待清洁表面上自由行走。由此,立式吸尘器T的结构更加简洁、外观更加美观、且更加便于用户使用。这里,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电机外罩D2和地刷滚轮A5的安装,支撑臂A17可以包括上下对接的两个半圆部,两个半圆部之间限定出用于与电机外罩D2和地刷滚轮A5相连的枢转轴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图7和图8,地刷壳体A1包括用于容纳滚刷A21及滚刷电机A31的本体部A16和连接在本体部A16后侧的后底板A18,定位部H2设在后底板A18上,例如定位部H2可以形成为顶部敞开的定位槽,弹性定位件H1设在电机外罩D2的底部且包括:设在电机外罩D2上的限位板H11、在限位板H11和电机外罩D2之间可移动的定位件H12和用于推动定位件H12朝向远离电机外罩D2方向运动以使定位件H12常进入定位部H2的弹性件H13。

也就是说,通过限位板H11和电机外罩D2的配合可以限定定位件H12的移动位移,弹性件H13用于推动定位件H12与定位部H2常配合(即当机身组件B转动至站立位置时,通过弹性件H13的作用,定位件H12可以与定位部H2自动定位配合)。由此,定位组件H的结构简单,定位效果好,而且定位组件H的设置位置相对隐蔽,确保整机的外观美观。优选地,参照图7,弹性定位件H1设在电机外罩D2的底部中央。由此,定位可靠性更高,机身组件B的站立稳定性更好,而且定位组件H的设置位置更加隐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9-图12,定位部H2设在电机外罩D2的底部,例如定位部H2可以形成为底部敞开的定位槽,弹性定位件H1设在地刷壳体A1上且为弹性薄片(例如金属片或塑料片)。这样,当机身组件B转动至站立位置时,通过弹性薄片自身的弹性作用可以弹入到定位部H2内,实现与定位部H2的自动定位配合。由此,定位组件H的结构更加简单,更加容易加工装配,成本更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定位部H2上具有适于将弹性定位件H1的至少部分从定位部H2内导出的导向斜面H21。也就是说,定位部H2上具有导向斜面H21,当用户强制摆转机身组件B时,弹性定位件H1可以在导向斜面H21的导向作用下从定位部H2内脱出,由此,提高了定位组件H的释放可靠性和释放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定位组件H为多个且设在地刷组件A与电机组件D之间(图未示出该示例)。由此,对于机身组件B的站立限位作用更加可靠。例如定位组件H可以为两个且左右对称设置。由此,机身组件B的站立稳定性更好。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吸尘器T,通过设置定位组件H,可以确保机身组件B处于站立位置时的稳定性。例如在图4-图8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电机组件D包括电机外罩D2,电机外罩D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转轴D22,电机外罩D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大型的地刷滚轮A5,地刷组件A包括地刷壳体A1,地刷壳体A1包括由上下对接的两个半圆部拼合而成的两个支撑臂A17,每个支撑臂A17上均具有一个枢转轴孔,每个转轴D22均穿过相应的枢转轴孔以及地刷滚轮A5,从而实现电机组件D相对地刷组件A的可枢转,以及地刷滚轮A5相对地刷壳体A1的可滚动。

定位组件H包括设在电机外罩D2底部的弹性定位件H1和设在地刷壳体A1上的定位部H2,其中,弹性定位件H1中的限位板H11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电机外罩D2的底部,且向上托起定位件H12和弹性件H13(例如压缩弹簧),定位件H12的底部具有一个向下凸出的三角形凸起结构且可以通过弹性件H13上下往复运动。

电机组件D与机身组件B可以通过套管结构相连,从而使得机身组件B可以随电机组件D相对地刷组件A同步枢转,由此,当机身组件B枢转至站立位置时,安装在电机外罩D2上的定位件H12底部的三角形凸起结构可以在弹性件H13的作用下伸入到地刷壳体A1上的定位部H2内,从而限制电机组件D相对地刷组件A枢转、即限制机身组件B向后倾转,确保机身组件B站立的稳定性;当需要机身组件B处于倾斜使用状态时,用户可以通过外力强制机身组件B带动电机组件D向后旋转,此时定位件H12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克服弹性件H13的弹性力使得三角形凸起结构上移缩回而脱离地刷壳体A1上的定位部H2以释放对于电机组件D的枢转限制,从而使得机身组件B可以向后倾转方便用户使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定位组件H的数量、结构形式以及设置位置均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选择,以更好地满足实际要求。例如定位组件H的数量可以为一组或一组以上,例如弹性定位件H1和定位部H2的位置可以互换,例如在图9-图1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弹性定位件H1可以采用弹性金属片或者弹性塑料片等代替,等等。另外,定位组件H的定位方式不限于凸起和凹槽的配合,只要限位的两个零件有配合面对其运动方向起到限制作用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