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9106发布日期:2018-07-20 17:4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组件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阶段IH饭煲中,锅体设置为导磁体,锅体位于线圈盘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时感应产热,并将热量传递给锅体内的食物进行烹饪,但在该结构中的传热方式为一维传热,即由下向上,加热速度较慢,存在加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组件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组件,包括:锅体,为不导磁质体;隔板,具有能够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的导磁部,所述隔板被设置为能被置于所述锅体中,并能被从所述锅体中取出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组件,隔板设有能够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的导磁部,烹煮时,将隔板放入锅体中,由于锅体为不导磁质体而不能产生隔磁效果,使锅体内的隔板能够在延伸至锅体内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对锅内的食物烹饪,其中,隔板可同时向下方和下方传热,相对于传统锅具进行烹饪时热量自锅体向上一维传递的传热形式而言,可以避免锅体向空气散热导致的热损失,且可以提升锅体食材的受热效率和受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更具体而言,锅具组件被设置为:隔板位于锅体中时以板面横向布置的形式置于锅体的锅底壁的上方,且与锅体的锅底壁相间隔,以利用锅体的锅底壁与隔板限定出用于容纳食物的下部空间,并使隔板的上方形成用于容纳食物的上部空间,采用锅具组件进行烹煮时,食物的部分位于隔板上侧的上部空间内、其他部分位于隔板下侧的下部空间内,隔板产生的热量可同时向上传递给上层的食物、向下传递给下层的食物,实现高能效传热,当然,也可将隔板以板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形式或以板面大致沿纵向地形式置于锅体中,仅需保证隔板能被锅体的食物包围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磁部为430不锈钢质体。

在本方案中,430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导磁性,可以在身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用于烹饪,且430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可以防止锈蚀问题,避免锅内食物受污染的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磁部被构造呈板状以作为所述隔板的板体;或所述隔板的板体包括由所述导磁部构造出的第一板体层和导热材质的第二板体层。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磁部被构造呈板状以作为隔板的板体,即使隔板的板体采用导磁材料制成,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隔板上的导磁面积,提高隔板的产热效率;设置隔板包括由导磁部构造出的第一板体层和导热材质的第二板体层,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隔板上的导磁面积,提高隔板的产热效率,且导热材质的第二板体层可在第一板体层表面起到均化热量的作用,利于第一板体层上产生的热量迅速在第二板体层上分布均匀,提高锅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更具体地,第一板体层和第二板体层复合连接,且第一板体层的数量可为一层或多层,第二板体层的数量可为一层或多层,另外,可进一步优选设置第二板体层为铝层或铜层。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导磁部为分散布置在隔板板体上的结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的板厚为0.4mm~5mm。

在本方案中,设置隔板的板厚不小于0.4mm,这样可以确保满足对隔板的日常使用强度需求,且避免因隔板过薄而使得其处于交变磁场中时噪音过大的问题,提高烹煮过程的静音性,另外,设置隔板的板厚不大于5mm,在满足强度、降噪和产热需求的同时,可以节约产品耗材,降低产品成本。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体包括锅侧壁和锅底壁,所述锅底壁的直径d1、所述锅侧壁的内径d2及所述隔板的直径D满足:d1≤D≤d2。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底壁的直径d1、锅侧壁的内径d2及隔板的直径D 满足:d1≤D≤d2,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隔板能被灵活地取出或装入锅体,并能够呈板面横向布置的形式置于锅体内,另一方面可以确保隔板具有尽可能大的面积,提高隔板的产热效率。

更具体地,锅底壁的直径d1可与锅侧壁的内径d2相等,或锅底壁的直径d1小于锅侧壁的内径d2,对锅底壁的直径d1小于锅侧壁的内径d2 的情况,更具体地,锅体还包括与锅底壁和锅侧壁过渡连接的弧形壁,通过设计D的取值在d1~d2之间,这样,隔板放入锅体时,隔板可受尺寸限制而支撑于弧形壁上,实现隔板在锅体内稳定,当然,除此之外,本方案中也可对隔板设计支脚进行支撑以实现隔板在锅体内稳定。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为平板或凹形板。

在本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锅具组件进行烹煮时,隔板间隔在上层食物与下层食物之间,设置隔板为平板,对于锅具组件用于烹煮米饭的场合,可利于堆积的米粒保持平整,促进米粒间吸水量和受热量均匀,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设置隔板为凹形板,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隔板面积,提高隔板在交变磁场中的产热量,提升烹煮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隔板为凹形板的情况,所述隔板的一个板面为凹面,另一板面为凸面;其中,所述隔板位于所述锅体中时,所述凹面朝向所述锅体的锅口,或所述凸面朝向所述锅体的锅口。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在本方案中,在隔板上设置多个通孔,在隔板产热时,隔板上、下侧的液体可经通孔对流换热以促进热量交换,且通孔孔壁可对其内的液体进行立体加热,促进通孔处生成汽泡以加强锅内液体沸腾,进一步提高锅内热分布的均匀性,提高锅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电磁线圈盘;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组件,所述锅具组件的隔板处于所述电磁线圈盘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时能够感应产热。

更具体地,烹饪设备包括煲体和可拆卸地放置在煲体中的内锅,锅具组件的锅体为该内锅,隔板可拆卸地放置在内锅中,电磁线圈盘设置在煲体中,内锅放入煲体中时,内锅中的隔板在电磁线圈盘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用于烹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具组件的隔板位于其锅体中时,所述隔板与所述电磁线圈盘之间的间距为5mm~35mm。

具体地,电磁线圈设置在煲体中,且其设置在锅体放入煲体中时,与锅体中的隔板间距为5mm~35mm的位置处,更具体地,对于隔板为平板的情况,该距离可理解为隔板下板面与电磁线圈盘盘面的间距,对于隔板为凹形板的情况,该距离可以理解为隔板0.5R处与电磁线圈盘盘面的间距, R为隔板的半径。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具组件的隔板位于其锅体中时,隔板与电磁线圈盘之间的间距为5mm~35mm,一方面,防止隔板与电磁线圈盘之间间距过大造成隔板感应产热效率被削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避免隔板与电磁线圈盘之间间距过小对电磁线圈盘在煲体中的位置布局困难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组件或电炖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局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隔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体,11锅侧壁,12锅底壁,13弧形壁,20隔板,21通孔,30电磁线圈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组件,包括:锅体10和隔板20,锅体10为不导磁质体,例如锅体10为陶瓷质体、塑料质体或石质体;隔板20具有能够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的导磁部,隔板 20被设置为能被置于锅体10中,并能被从锅体10中取出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组件,隔板20设有能够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的导磁部,烹煮时,将隔板20放入锅体10中,由于锅体10为不导磁质体而不能产生隔磁效果,使锅体10内的隔板20能够在延伸至锅体10内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对锅内的食物烹饪,其中,隔板20可同时向下方和下方传热,相对于传统锅具进行烹饪时热量自锅体10向上一维传递的传热形式而言,可以避免锅体10向空气散热导致的热损失,且可以提升锅体10食材的受热效率和受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更具体而言,锅具组件被设置为:隔板20位于锅体10中时位于锅体10 的锅底壁12的上方,且与锅体10的锅底壁12相间隔,以利用锅体10的锅底壁12与隔板20限定出用于容纳食物的下部空间,并使隔板20的上方形成用于容纳食物的上部空间,采用锅具组件进行烹煮时,如图1、图3和图5所示,食物的部分位于隔板20上侧的上部空间内、其他部分位于隔板20下侧的下部空间内,隔板20产生的热量可同时向上传递给上层的食物、向下传递给下层的食物,实现高能效传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锅具组件用于烹饪设备,具体地,烹饪设备包括煲体,锅具组件的锅体10与煲体之间形成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锅体设置为能够放入煲体的外锅中,并能被从外锅中取出的结构,具体可为电饭煲的内锅),或锅体10与煲体之间形成不常拆卸地固定连接(例如,锅体设置为通过螺钉连接结构、铆接结构等固定安装在煲体中的结构,具体可为一体式电热锅的内胆),其中,煲体中设有电磁线圈盘30,电磁线圈盘30及锅具组件的隔板20和锅体10被配置为:当隔板20位于锅体10中,且锅体10位于煲体中时,锅体10内的隔板20与电磁线圈30之间的间距H为 5mm~35mm,以此可以有效保证隔板20在电磁线圈盘30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中的感应产热效率,保证产品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导磁部为430不锈钢质体。

在本方案中,430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导磁性,可以在身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用于烹饪,且430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可以防止锈蚀问题,避免锅内食物受污染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导磁部被构造呈板状以作为隔板20的板体,即使隔板20的板体采用导磁材料制成,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隔板20上的导磁面积,提高隔板20的产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隔板20的板体包括由导磁部构造出的第一板体层(图中未示出)和导热材质的第二板体层(图中未示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隔板20上的导磁面积,提高隔板20的产热效率,且导热材质的第二板体层可在第一板体层表面起到均化热量的作用,利于第一板体层上产生的热量迅速在第二板体层上分布均匀,提高锅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更具体地,第一板体层和第二板体层复合连接,且第一板体层的数量可为一层或多层,第二板体层的数量可为一层或多层,另外,可进一步优选设置第二板体层为铝层或铜层。

当然,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方案实际上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需求,也可设计导磁部为分散布置在隔板20板体上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6所示,隔板20的板厚T为0.4mm~5mm,其中,设置隔板20的板厚T不小于0.4mm,这样可以确保满足对隔板20的日常使用强度需求,且避免因隔板20过薄而使得其处于交变磁场中时噪音过大的问题,提高烹煮过程的静音性,另外,设置隔板20的板厚T不大于5mm,在满足强度、降噪和产热需求的同时,可以节约产品耗材,降低产品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和图7所示,锅体10 包括锅侧壁11和锅底壁12,锅底壁12的直径d1、锅侧壁11的内径d2及隔板20的直径D满足:d1≤D≤d2。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底壁12的直径d1、锅侧壁11的内径d2及隔板 20的直径D满足:d1≤D≤d2,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隔板20能被灵活地取出或装入锅体10,并能够呈板面横向布置的形式置于锅体10内,另一方面可以确保隔板20具有尽可能大的面积,提高隔板20的产热效率。

更具体地,锅底壁12的直径d1可与锅侧壁11的内径d2相等,或如图1、图3和图5所示,锅底壁12的直径d1小于锅侧壁11的内径d2,对该锅底壁12的直径d1小于锅侧壁11的内径d2的情况,更具体地,锅体 10还包括与锅底壁12和锅侧壁11过渡连接的弧形壁13,通过设计D的取值在d1~d2之间,这样,隔板20放入锅体10时,隔板20可受尺寸限制而支撑于弧形壁13上,实现隔板20在锅体10内稳定,当然,除此之外,本方案中也可对隔板20设计支脚进行支撑以实现隔板20在锅体10内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隔板20为平板,可以理解的是,锅具组件进行烹煮时,隔板20间隔在上层食物与下层食物之间,设置隔板20为平板,对于锅具组件用于烹煮米饭的场合,可利于堆积的米粒保持平整,促进米粒间吸水量和受热量均匀,所烹制的米饭口感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隔板20为凹形板,隔板20的一个板面为凹面,另一板面为凸面,其中,隔板20位于锅体10 中时,凹面朝向锅体10的锅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隔板20面积,提高隔板20在交变磁场中的产热量,提升烹煮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隔板20为凹形板,隔板20的一个板面为凹面,另一板面为凸面,其中,隔板20位于锅体10 中时,凸面朝向锅体10的锅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隔板20面积,提高隔板20在交变磁场中的产热量,提升烹煮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隔板20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21,在隔板20产热时,隔板20上、下侧的液体可经通孔21对流换热以促进热量交换,且通孔21孔壁可对其内的液体进行立体加热,促进通孔21 处生成汽泡以加强锅内液体沸腾,进一步提高锅内热分布的均匀性,提高锅内食物的受热均匀性。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电磁线圈盘3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锅具组件,锅具组件的隔板20处于电磁线圈盘30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时能够感应产热。

更具体地,烹饪设备包括煲体(图中未示出)和可拆卸地放置在煲体中的内锅,锅具组件的锅体10为该内锅,隔板20可拆卸地放置在内锅中,电磁线圈盘30设置在煲体中,内锅放入煲体中时,内锅中的隔板20在电磁线圈盘30产生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用于烹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锅具组件的隔板20位于其锅体10中时,隔板20与电磁线圈盘30之间的间距H为5mm~35mm。

具体地,电磁线圈设置在煲体中且位于锅体10安装位置的下方,且其具体被设置在锅体10放入煲体中时,与锅体10中的隔板20间距H为 5mm~35mm的位置处,更具体地,对于隔板20为平板的情况,该距离可理解为隔板20下板面与电磁线圈盘30盘面的间距,对于隔板20为凹形板的情况,该距离可以理解为隔板上的0.5R处与电磁线圈盘30盘面的间距,R为隔板20的半径。

在本方案中,设置锅具组件的隔板20位于其锅体10中时,隔板20与电磁线圈盘30之间的间距H为5mm~35mm,一方面,防止隔板20与电磁线圈盘30之间间距过大造成隔板20感应产热效率被削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避免隔板20与电磁线圈盘30之间间距过小对电磁线圈盘30在煲体中的位置布局困难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锅体10内设置有隔板20,烹制食物时,食材分布于隔板20的上、下两侧,电磁线圈盘30位于锅体10下方,锅体10为不导磁材质,不能产生隔磁效果,具体地可为陶瓷、塑料和石头等材质,隔板20为IH可加热材质,具体地可为430不锈钢或430不锈钢与铝的复合板,本方案中,电磁线圈盘30的磁力线穿透过不导磁材质的锅体10的锅壁对隔板20进行加热,由于隔板20的四周都被汤液所包覆,使得隔板20发出的能量可以100%的被汤液所吸收,相对于传统通过电磁线圈盘30来加热锅体10进行烹饪的产品,无需锅体10发热再通过锅体 10向上将热量传给汤液进行烹饪,拓宽了热量的传递方向和面积,提高加热效率和加热均匀性,且避免了传统结构中锅体10向空气中散热量导致的热损失,能效的利用率更高。

其中,为防止加热中隔板20变形,以及可加工性与经济性,隔板20 厚度T被设置为0.4mm≤T≤5mm,隔板20的直径D被设置为d1≤D≤ d2(其中,d1为内锅的锅底壁12的直径,d2为内锅的锅侧壁11的内径),为保证其加热效果,电磁线圈盘30与隔板20的盘间距H(隔板20的0.5R 处与电磁线圈盘30的距离)选取范围5mm~35mm。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磁炉组件或电炖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组件及烹饪设备,隔板设有能够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的导磁部,烹煮时,将隔板放入锅体中,由于锅体为不导磁质体而不能产生隔磁效果,使锅体内的隔板能够在延伸至锅体内的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以对锅内的食物烹饪,其中,隔板可同时向下方和下方传热,相对于传统锅具进行烹饪时热量只能向上一维传递的传热形式而言,可以提升锅体食材的受热效率和受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