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加热搅拌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9910发布日期:2018-08-07 11:42阅读:1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汽加热搅拌锅。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加工的食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而且食品的深加工也成为一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许多食品如果酱、牛奶、豆制品等在加工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热加工,但传统的热加工工艺加热不均匀,温度不易控制,需要人工搅拌,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下。

授权公告号为CN2772387、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04月19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卧式加热搅拌锅,它包括用于支撑加热锅的锅架,加热锅的锅体为上方设有开口、侧壁设有密闭的供加热介质通过的夹层及与夹层连通的供热通道,加热锅的两侧水平设有支撑于锅架上的加热锅转轴,加热锅内设有搅拌装置,搅拌装置的搅拌轴水平设置且其一端从中空的加热锅转轴伸出,锅架上分别设有使加热锅翻转的翻转装置和使搅拌装置旋转的搅拌驱动装置。

其工作原理为,现有的加热锅中加热介质一般为蒸汽,蒸汽通过供热通道进入夹层,在夹层内通过锅体的侧壁和锅体内的物料进行热交换,从而给物料进行加热。为了能使加热锅转动,供热通道与加热锅转轴同轴设置,而为了保持加热锅的稳定,加热锅的转轴一般设于搅拌锅中部偏上的位置。这样设置的不足之处在于,蒸汽入口位于搅拌锅的中部偏上的位置,现有的夹层为空心结构,一方面蒸汽通入夹层后难以在夹层内均匀分散,导致远离进气口的一侧温度偏低;另一方面热蒸汽密度低,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使得夹层的底部温度偏低;从而使加热锅内的物料加热不均匀,影响食品的加工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加热搅拌锅,其解决了加热锅内的物料加热不均匀问题,具有提高加热均匀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蒸汽加热搅拌锅,包括支撑架、设于支撑架上且通过转轴与支撑架转动连接的锅体以及驱动锅体转动的驱动装置,内锅体和外锅体之间设有空心夹层,内锅体呈半球形设置,外锅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转轴为空心结构,转轴与进气口连通;转轴与供气通道转动密封连接,夹层内设有从进气口连接至夹层底部中心处的连管,连管上位于夹层底部的一端上设有空心的分流室,分流室与连管连通;分流室上连接有至少两根开口向上的分流管,至少一根分流管设于远离进气口的一侧。

采用上述结构,蒸汽从供热通道进入进气口,然后通过连管通入夹层底部的分流室内,并通过分流管将部分蒸汽引导至夹层内远离进气口的一侧,从而使热量在夹层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位于夹层底部的蒸汽沿着夹层向上移动,并充满夹层,从而使热量在夹层的经线方向上均匀分布,从而实现对物料的均匀加热。

进一步优选为:内锅体和外锅体之间设有导流板,导流板绕内锅体从夹层的底部向上呈螺旋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导流板的设置使得蒸汽沿导流板的方向螺旋上升,从而能够将蒸汽均匀分布到夹层中的不同部位,进一步提高锅体周向上的受热均匀性。

进一步优选为:分流管与内锅体的经线方向呈倾斜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倾斜设置的分流管使得蒸汽从分流管中倾斜向外排出,使蒸汽倾斜地进入导流板,形成切向的初速度,有利于使蒸汽顺利地沿导流板螺旋上升。

进一步优选为:导流板与外锅体间隙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在导流板与外锅体之间留出间隙,一方面能够使部分蒸汽从中通过,加快锅体经线方向上的热传递速率,提高锅体经线方向上的受热均匀性;另一方面,锅体和导流板均为固体,其热导率大于气体的热导率,导流板与内锅体相连而与外锅体之间保持间隙,减少通过导流板向外锅体传递的热量,提高热传递效率,减少热损耗。

进一步优选为:导流板上开设有贯穿导流板的上下表面的溢流孔。

采用上述结构,溢流孔的设置能够使蒸汽从中通过,如此,一部分蒸汽沿着导流板的方向螺旋向上传递,另一部分蒸汽从溢流孔中沿锅体的经线方向向上传递,加快锅体经线方向上的热传递速率,从而提高锅体经线方向上的受热均匀性。

进一步优选为:分流管的数量为八根,沿分流室的周向均匀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分流管沿分流室周向均匀设置,进一步有利于提高蒸汽在锅体周向上的受热均匀性。

进一步优选为:外锅体外设有空心隔热层,空心隔热层内为真空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真空设置的空心隔热层使得热量失去了传递介质,只能通过外锅体和内锅体的连接处进行传热,一方面减少热量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工作人员烫伤。

进一步优选为:锅体底部设有连通空心夹层与外界的出液口,出液口上设有出液阀。

采用上述结构,蒸汽经过夹层给内锅体加热后,部分的蒸汽中的水分会液化冷凝并积聚在夹层底部,积聚在夹层底部的冷凝水在受到新的热蒸汽的作用时又会吸热蒸发,从而消耗热量,因此需要将聚集在夹层底部的冷凝水及时排出,出液口的作用就是用来排出冷凝水,减少热量损失。

进一步优选为:内锅体与外锅体的上部密封连接,锅体还包括设于内锅体与外锅体的密封连接处上方的延伸部,延伸部上设有出料斗,出料斗与延伸部倾斜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出料斗的设置有利于将物料收拢,方便物料从锅体上倒出。

进一步优选为:出料斗与延伸部之间设有弧形的过渡段;内锅体上还设有连接至出料斗的若干导料槽。

采用上述结构,导料槽的设置有利于将物料引导到出料斗的部位,过渡段的设置有利于使出料斗和延伸部之间的连接更加连贯,从而有利于物料顺利从延伸部转移到出料斗并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供热通道进入进气口的蒸汽首先通过连管连接至夹层底部,从而将热量首先输送至夹层底部;在夹层底部,蒸汽通过沿周向均匀设置的分流管排出,并在导流板的作用下螺旋向上传递,溢流孔的设置有利于蒸汽在夹层的经线方向上的传递,从而实现热量在夹层的周向和经线方向上的均匀分布,提高对食品的加热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图2中A部局部放大图;

图4是实施例的分流室和分流管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的图5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7是实施例的锅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转轴;21、第一转轴;22、第二转轴;3、锅体;31、内锅体;32、外锅体;33、隔热锅体;34、空心隔热层;35、进气口;36、出气口;37、出液口;38、出液阀;4、夹层;51、延伸部;52、出料斗;53、过渡段;54、导料槽;6、密封圈;71、蜗轮;72、蜗杆;73、转盘;74、摇把;81、连管;82、分流室;83、分流管;9、导流板;91、溢流孔;100、供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蒸汽加热搅拌锅,如图1所示,包括支撑架1、设于支撑架1上且通过转轴2与支撑架1转动连接的锅体3以及驱动锅体3转动的驱动装置。

如图1所示,转轴2包括设于锅体3两侧的第一转轴21和第二转轴22,第一转轴21与用于传输蒸汽的供气通道100转动密封连接。驱动装置包括与第二转轴22同轴固定连接的蜗轮71,与蜗轮71啮合的蜗杆72以及用于驱动蜗杆72转动的转盘73和摇把74。摇把74垂直于转盘73设置。

结合图2和图3,第一转轴21套设于供气通道100外,供气通道100与第一转轴21内壁抵接处设有环形密封圈6。

结合图2和图3,锅体3包括内锅体31和外锅体32,内锅体31和外锅体32之间设有空心的夹层4。外锅体32外还设有隔热锅体33,隔热锅体33和外锅体32之间设有空心隔热层34,该空心隔热层34为真空设置。内锅体31呈半球形设置,锅体3上设有进气口35和出气口36(参见图1),转轴2为空心结构,进气口35与第一转轴21连通,出气口36设于夹层4的上部。锅体3底部设有连通夹层4与外界的出液口37,出液口37上设有出液阀38。

结合图2和图3,夹层4内设有从进气口35连接至夹层4底部中心处的连管81,连管81上位于夹层4底部的一端上设有空心的分流室82,分流室82与连管81连通。

如图4所示,分流室82上连接有八根开口向上的分流管83,分流管83沿分流室82的周向均匀设置,其中一根分流管83设于远离进气口35的一侧。分流管83与内锅体31的经线方向呈倾斜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内锅体31和外锅体32之间设有导流板9,导流板9绕内锅体31从夹层4的底部向上呈螺旋设置。导流板9与外锅体32间隙设置,导流板9上开设有贯穿导流板9的上下表面的溢流孔91。

如图5和图7所示,内锅体31与外锅体32的上部密封连接,锅体3还包括设于内锅体31与外锅体32的密封连接处上方的延伸部51,延伸部51上设有出料斗52,出料斗52与延伸部51倾斜设置。出料斗52与延伸部51之间设有弧形的过渡段53;内锅体31上还设有若干连接至出料斗52的导料槽54。

工作原理:蒸汽经供气通道100进入进气口35,经过连管81通入到夹层4底部的分流室82内。在分流室82内,蒸汽被分配到不同的分流管83中,从分流管83中排出的蒸汽一部分经过导流板9的导流作用螺旋向上传送,另一部分在经过导流板9上的溢流孔91时直接从溢流孔91向上传送,蒸汽在夹层4内与内锅体31内的物料进行热交换,并最终从出气口36排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