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2746发布日期:2018-06-22 21:1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构件领域,具体为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



背景技术:

汽车配件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个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一种产品。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曾今的奢侈品已经变成了一种普通的居家代步工具,走进了千家万户。而汽车配件作为一种汽车构件,在汽车维修领域是必不可或缺的,因此大多数汽车维修带都为常备一些汽车配件,以便及及时使用。这些汽车配件通常需要专门的汽配储物柜进行存放。

现有的汽配储物柜内安置有大量的汽配元件,为了使储物柜内的汽配元件尽可能地远离地面(地面的湿气较重,汽配元件常期处于高湿环境中,会影响汽配元件的品质),会在储物柜底部设置一增高用的支脚;但是传统的支脚高度是固定的不可调节的,而地面通常都会存在一些高低不平的状况,为了保持汽配储物柜的高低一直,通常利用一些纸垫进行填充支脚,这种做法稳定不高,使得汽配储物柜很容易被碰倒,使用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包括连接法兰、固定支柱、伸缩支杆和支撑底座,连接法兰的底端中央固定连接固定支柱,固定支柱的底端设有伸缩孔,伸缩孔内设有伸缩支杆,伸缩支杆的顶端套设有与伸缩孔相互配合的导向套,导向套与伸缩孔是滑动连接,伸缩支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伸缩孔的内顶壁,伸缩支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底座,伸缩支杆上套有固定支柱相配合的固定套,固定套包括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第一连接套贯通连接在第二连接套的上方,固定套通过第一连接套与固定支柱螺纹连接,固定套通过第二连接套与伸缩支杆螺纹连接,连接法兰的边缘呈圆形阵列设有若干固定螺孔,所有的固定螺孔均分设在固定支柱的四周。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支撑底座是圆锥台形结构设计。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支撑底座的小径端直径大于固定支柱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支撑底座的底端面设有一层保护层,保护层选用橡胶材质制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连接法兰的边缘呈圆形阵列设有6个或9个固定螺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伸缩杆支杆的直径小于伸缩孔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弹簧的自动调节功能,根据地形需要可以直接推伸伸缩支杆或收缩伸缩支杆,从而调整整个支脚本体的长度,以适应不同地形的需要,并通过固定套固定伸缩支杆,限制支脚本体长度的再次变化,结构简单,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的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法兰,2-固定支柱,3-伸缩孔,4-伸缩支杆,5-导向套,6-弹簧,7-固定套,71-第一连接套,72-第二连接套,8-支撑底座,9-固定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汽配储物柜用自动调节高度的支撑支脚,包括连接法兰1、固定支柱2、伸缩支杆4和支撑底座8,所述连接法兰1的底端中央固定连接固定支柱2,所述固定支柱2的底端设有伸缩孔3,所述伸缩孔3内设有伸缩支杆4,所述伸缩支杆4的顶端套设有与伸缩孔3相互配合的导向套5,所述导向套5与伸缩孔3是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支杆4的顶端固定连接弹簧6,所述弹簧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伸缩孔3的内顶壁,所述伸缩支杆4的底端固定连接支撑底座8,支撑底座8是圆锥台形结构设计,支撑底座8的小径端直径大于固定支柱2的直径,支撑底座8的底端面设有一层保护层,所述保护层选用橡胶材质制作,所述伸缩支杆4上套有固定支柱2相配合的固定套7,所述固定套7包括第一连接套71和第二连接套72,所述第一连接套71贯通连接在第二连接套72的上方,所述固定套7通过第一连接套71与固定支柱2螺纹连接,固定套7通过第二连接套72与伸缩支杆4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法兰1的边缘呈圆形阵列设有若干固定螺孔9,所有的所述固定螺孔9均分设在固定支柱2的四周。

所述伸缩杆支杆4的直径小于伸缩孔3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法兰1固定在汽配储物柜的底端,由于地面的高低不平,在弹簧6的作用下,一些低洼处,伸缩支杆4伸出,延长整个支脚,然后通过螺旋拧紧固定套7,使得伸缩支杆4得到固定,在一些偏高的处,弹簧6被压缩,缩短整个支脚,然后通过螺旋拧紧固定套7,使得伸缩支杆4得到固定。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