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湿两用陶瓷茶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9951发布日期:2018-08-14 12:55阅读:23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具体涉及一种干湿两用陶瓷茶盘。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的茶盘,多在造型与材质上多有变化。但是在适应现有泡茶方式上,或是湿泡茶盘,或是干泡茶盘,功能单一,不能适用于多种场合、多类人群和不同泡茶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干湿两用陶瓷茶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干湿两用茶盘,所述茶盘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承载层、下水层和储水层;所述承载层和下水层分别设置有漏水孔;所述储水层设置有储水腔;所述储水腔的腔壁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设置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内设置圆环橡胶塞,还设置有湿泡水管和干泡塞; 所述湿泡水管可与出水管相连,所述干泡塞可堵上出水管。

上述茶盘中,还包括:湿泡出水软管,所述湿泡出水软管与湿泡水管相连。

上述茶盘中,所述出水管和湿泡水管为不受茶水腐蚀的金属管,例如铜或不锈钢。

上述茶盘中,所述承载层开设的漏水孔小于下水层开设的漏水孔。

上述茶盘中,所述承载层开设的漏水孔的密度大于下水层开设的漏水孔的密度。

上述茶盘中,所述承载层用于承载茶具,漏水的同时阻隔茶叶和其它杂质的下漏。

上述茶盘中,所述下水层用于将承载层漏出的水流入储水层。

上述茶盘中,所述储水层用于储存泡茶过程中的废水。

上述茶盘中,所述茶盘为一体成型的、一次烧成的陶瓷茶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茶盘通过出水孔连接不同配件,兼有了湿泡与干泡两种泡茶方式;储水层开设有出水孔,所述储水层的出水孔连接出水铜管,内置了橡胶圆环塞用于防漏,所述储水层的出水铜管在湿泡时连接湿泡出水铜管与湿泡出水软管,在干泡时堵上干泡塞。

2、本实用新型的茶盘设计有一体成型的承载层、下水层和储水层,其中承载层结合了设计纹样开设多个细小漏水孔,漏水的同时阻隔茶叶和其它杂质的下漏,视觉上隐藏了孔洞,具有了美观、完整的外观和洁净的下层结构;茶盘的下水层分布有孔洞,大小适度,便于茶水流下储水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茶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茶盘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即出水管安装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茶盘干泡时接入干泡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茶盘湿泡时接入湿泡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标号表示:

1.盘体,2.出水孔,3.出水管,4. 储水层,5.下水层,6.承载层,7.下水层漏水孔,8.承载层漏水孔,9.储水腔,10.圆环橡胶塞,11.湿泡水管,12.干泡塞,13.湿泡出水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例对本发明的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茶盘为一体成型、一次烧成的陶瓷盘,具体如图1-5所示:盘体1分别由承载层6、下水层5和储水层4由上而下连接组成,所述承载层6设置承载层漏水孔8,承载层6表面为格纹样式;

下水层5设置有下水层漏水孔7;储水层4设置有储水腔9;所述储水腔9的腔壁设有出水孔2;所述出水孔2设置出水管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水管3为铜管,在另一实施例中,出水管3为不锈钢管。出水管3内设置圆环橡胶塞10用于防漏,同时还有湿泡水管11和干泡塞12; 所述湿泡水管11可与出水管3相连,所述干泡塞12可堵上出水管3,所述湿泡水管11为铜管或不锈钢管。还包括:湿泡出水软管13,所述湿泡出水软管13与湿泡水管11相连,湿泡出水软管为塑料软管。

使用时,所述承载层6用于承载茶具,承载层6表面纹样可根据喜好变化,并开设有结合设计纹样的多个细小漏水孔8,湿泡时,漏水的同时阻隔茶叶和其它杂质的下漏,视觉上隐藏了孔洞,具有了美观、完整的外观和洁净的下层结构;所述下水层分布有合适下水的孔洞7;所述储水层有用于储存泡茶过程中废水的储水腔9。储水腔9具有出水孔2,并连接有出水管3,废水可通过与出水管3连接的湿泡水管11和湿泡出水软管13流出;干泡时,干泡塞12可堵上出水管3,如图3-5所示,通过连接不同的配件,兼有了湿泡与干泡两种泡茶方式。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