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6028发布日期:2018-11-07 20:32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



背景技术:

商用厨房设备中的汤锅多采用传统的电阻丝加热方式。改进的技术方案如CN 202287742 U公开的一种电磁汤锅采用电磁加热,保温层设置在金属锅体外,其作用在于保证国内食物长时间保温存放。但实际使用中,上述结构的汤锅存在以下技术缺陷:保温层与内层金属锅体贴合,不利于汤锅温度的精确控制,具体的,加热线圈达到某一温度后,由于保温层的作用,汤锅内的实际温度要比预定温度略高,而且略高的温度会持续一段时间;保温层通常采用保温棉,上述专利内容中并没有说明输电导线的位置,若输电导线暴露在厨房作业环境中则会形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进行结构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温控精确的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汤锅和电磁加热元件;汤锅包括内层金属锅体和外层罩体,内层金属锅体固定设置在外层罩体中;汤锅通过外层罩体两侧的转轴与机架可翻转连接;电磁加热元件包括加热线圈、输电导线和机芯;加热线圈贴合设置在内层金属锅体的外表面;内层金属锅体和外层罩体之间配合设置有锅体散热机构。

外层罩体的材质可采用与内层金属锅体相同的食品级不锈钢材质。

为了便于调节电磁加热快慢,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机架为柜式,电磁加热元件的机芯设置在柜式机架中;电磁加热元件还包括功率调节器,功率调节器设置在柜式机架的外表面。

为了便于导出锅中汤料,优选的技术方案为,翻转机构为回转油缸,或者包含翻转传动机构和驱动电机;翻转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或者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回转油缸或伺服驱动电机可以使汤锅实现自动出汤,减少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手动作业。

为了便于对出汤形成导向作用,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汤锅的顶端设置有围挡凸条和向汤锅外周延伸的凸片,凸片与转轴的轴向相垂直,围挡凸条的两端与凸片围成用于导向汤料的出汤口。

为了便于向汤锅中加水或者清洗,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柜式机架的柜面设置有进水口,汤锅的上方设置有水阀,水阀通过进水管与进水口相通。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加热线圈通过穿设在中空转轴的输电导线与机芯连接。通过将输电导线设置在中空的转轴中,与暴露于厨房作业环境中相比,安全系数较高。由于汤锅夹层腔体与中空转轴相通,因此可在输电导线外套设耐温套管。耐温套管有助于保证导线正常的使用寿命,常用的耐温套管为聚氯乙烯玻璃纤维软管。

柜式机架中机芯散热会导致柜体内温度局部升高,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柜式机架内还设置有机柜散热机构。上述结构中的锅体散热机构和机柜散热机构还会导致中空转轴中的气流流动,从而降低中空转轴中空气温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锅体散热机构和/或机柜散热机构为排风扇,外层罩体和/或机柜上分别设置有与排风扇相配合的排风孔和进风孔。

排风孔的位置与排风扇的位置相对应,进一步的,为了方便使用,外层罩体进风孔可设置在外层罩体的周向侧面且与加热线圈高度对应,外层罩体排风孔可设置在外层罩体的底面,锅体散热机构的排风扇设置在加热线圈和外层罩体底面之间,上述结构的散热效率较高。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内层金属锅体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与机架固定连接或可升降配合连接。搅拌机构为常用的搅拌轴,搅拌轴下方设置有搅拌桨叶,可升降配合连接具体采用气缸驱动,搅拌轴的驱动采用食品级的防水电机。

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汤锅的敞口配合设置有锅盖。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该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结构合理,通过去除现有技术中的保温层,采用双层锅体结构,加热线圈升温过程中,锅体散热机构处于关闭状态,内层金属锅体与外层罩体之间的空腔形成类似空气保温层的结构;根据线圈温度的实测值间歇启动锅体散热机构,使锅体温度控制更精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竖向剖视图;

图3是图1中汤锅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汤锅;21、内层金属锅体;22、外层罩体;3、电磁加热元件;31、加热线圈;32、输电导线;33、机芯;34、功率调节器;4、转轴;5、锅体散热机构;6、围挡凸条;7、凸片;8、回转油缸;9、进水口;10、水阀;11、机柜散热机构;12、搅拌机构;a1、锅体排风扇;b1、锅体排风孔;c1、锅体进风孔;a2、机柜排风扇;b2、机柜排风孔;c2、机柜进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1电磁加热翻转式汤锅,包括机架1、汤锅2和电磁加热元件3;汤锅2包括内层金属锅体21和外层罩体22,内层金属锅体21固定设置在外层罩体22中;汤锅2通过外层罩体两侧的转轴4与机架1可翻转连接;电磁加热元件3包括加热线圈31、输电导线32和机芯33;加热线圈31贴合设置在内层金属锅体21的外表面;内层金属锅体21和外层罩体22之间配合设置有锅体散热机构5。

机架1为柜式,电磁加热元件3的机芯33设置在柜式机架1中;电磁加热元件3还包括功率调节器34,功率调节器34设置在柜式机架1的外表面。

实施例1的翻转机构为手轮驱动的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即实施例1的汤锅翻转为手动操作。

汤锅的顶端设置有围挡凸条6和向汤锅外周延伸的凸片7,凸片7与转轴4的轴向相垂直,围挡凸条6的两端与凸片7围成用于导向汤料的出汤口。

加热线圈31通过穿设在中空转轴4的输电导线32与机芯33连接。

锅体散热机构5为锅体排风扇a1,外层罩体上分别设置有与排风扇相配合的锅体排风孔b1和锅体进风孔c1。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翻转机构为回转油缸8。作为替换方案,翻转机构为包含翻转传动机构和驱动电机;翻转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或者蜗轮蜗杆传动机构。

柜式机架的柜面设置有进水口9,汤锅的上方设置有水阀10,水阀通过进水管与进水口相通。

柜式机架内还设置有机柜散热机构11。

锅体散热机构11也为机柜排风扇a2,机柜上分别设置有与排风扇相配合的机柜排风孔b2和机柜进风孔c2。

内层金属锅体设置有搅拌机构12,搅拌机构与机架可升降配合连接。图中采用气缸实现搅拌轴的升降。

汤锅的敞口配合设置有锅盖。为了与搅拌机构相配合,锅盖可设置成两瓣组合式。

汤锅的使用可以采用手动控制,也可以配合自动控制系统。

首先启动电磁加热元件将内层金属锅体中的水分除去,手动或通过自动供料机构向汤锅中导入食用油,加热,根据汤料的制作步骤加入食材、调味料和水,并根据汤料的制作要求实时调整加热温度,类似火候。

搅拌机构适用于蛋花汤等需要搅拌的汤料的制作,可升降的搅拌机构更适用于较深的汤锅。

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动控制,智能汤锅中食用油、盐等调味料、水都可以通过自动供料机构添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