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形护腰靠垫及护腰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7683发布日期:2018-08-10 19:3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护腰靠垫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鞍形护腰靠垫及护腰座椅。



背景技术:

靠垫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织物制品,它使用舒适并具有其它物品不可替代的装饰作用。用靠垫来调节人体与座位、床位的接触点以获得更舒适的角度来减轻疲劳。因靠垫使用方便、灵活,便于人们用于各种场合环境。

现有的靠垫有时可能会出现支撑不好的问题,尤其是现有的一些靠垫不能很好地缓解用户腰部的压力,从而不具备护腰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形护腰靠垫,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并对护腰能起到一定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腰座椅,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并对护腰能起到一定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鞍形护腰靠垫,包括坐垫部、背靠部及髋关节连接部,坐垫部、髋关节连接部及背靠部依次连接并形成鞍形。坐垫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防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位于防滑部的两端,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与防滑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防滑部均与髋关节连接部连接。背靠部包括背靠连接部及后背抵持部,背靠连接部呈“U”形,背靠连接部的内侧壁与后背抵持部连接,背靠连接部的外侧壁与髋关节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支撑部靠近防滑部一侧的厚度小于第一支撑部远离防滑部一侧的厚度。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支撑部靠近防滑部一侧的厚度小于第一支撑部远离防滑部一侧的厚度。

进一步地,上述防滑部设置有弧形凸面,第一支撑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面,第二支撑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面,第一限位面、弧形凸面及第二限位面依次连接并呈“W”形。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的宽度相等,且弧形凸面的宽度大于第一限位面或第二限位面的宽度。

进一步地,上述背靠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端部、第二连接端部及连接底部,连接底部的两侧分别与髋关节连接部和后背抵持部连接,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分别位于连接底部的两侧,且第一连接端部和第二连接端部均与连接底部和后背抵持部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连接端部的厚度与第二连接端部的厚度相等,且连接底部的厚度小于第一连接端部的厚度或第二连接端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上述后背抵持部的厚度大于第一连接端部的厚度或第二连接端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上述防滑部的内部设置有聚丙烯填充物。

一种护腰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鞍形护腰靠垫。鞍形护腰靠垫包括坐垫部、背靠部及髋关节连接部,坐垫部、髋关节连接部及背靠部依次连接并形成鞍形。坐垫部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防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位于防滑部的两端,且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均与防滑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防滑部均与髋关节连接部连接。背靠部包括背靠连接部及后背抵持部,背靠连接部呈“U”形,背靠连接部的内侧壁与后背抵持部连接,背靠连接部的外侧壁与髋关节连接部连接。座椅本体与鞍形护腰靠垫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及护腰座椅的有益效果是:

坐垫部用于对用户进行支撑。背靠部用于对用户的背部进行支撑,以便用户倚靠。髋关节连接部一方面是用于将坐垫部和背靠部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髋关节连接部也用于对用户的髋关节进行支撑或倚靠。同时,坐垫部、髋关节连接部及背靠部依次连接并形成鞍形是因为鞍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以使本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不易发生变形,进而使用户的体验更好。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对用户的左腿和右腿进行放置和支撑。防滑部的作用在于防止用户前后滑动,以使用户坐得更加牢固和稳定。背靠连接部用于将后背抵持部和髋关节连接部连接在一起。后背抵持部的作用在于当用户使用时,对用户的后背进行抵持,以减小背部的压力,进而起到护腰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及护腰座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并对护腰能起到一定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垫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坐垫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靠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鞍形护腰靠垫;110-坐垫部;111-第一支撑部;1111-第一限位面;112-第二支撑部;1121-第二限位面;113-防滑部;1131-弧形凸面;120-背靠部;121-背靠连接部;1211-第一连接端部;1212-第二连接端部;1213-连接底部;122-后背抵持部;130-髋关节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鞍形护腰靠垫100,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并对护腰能起到一定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包括鞍形护腰靠垫100包括坐垫部110、背靠部120及髋关节连接部130,坐垫部110、髋关节连接部130及背靠部120依次连接并形成鞍形。

可以理解,坐垫部110用于对用户进行支撑。背靠部120用于对用户的背部进行支撑,以便用户倚靠。髋关节连接部130一方面是用于将坐垫部110和背靠部120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髋关节连接部130也用于对用户的髋关节进行支撑或倚靠。

同时,坐垫部110、髋关节连接部130及背靠部120依次连接并形成鞍形是因为鞍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以使本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100不易发生变形,进而使用户的体验更好。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坐垫部110包括第一支撑部111、第二支撑部112及防滑部113,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分别位于防滑部113的两端,且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均与防滑部113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111、第二支撑部112及防滑部113均与髋关节连接部130连接。

可以理解,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分别对用户的左腿和右腿进行放置和支撑。防滑部113的作用在于防止用户前后滑动,以使用户坐得更加牢固和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1、第二支撑部112及防滑部113是一体设置的。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1、第二支撑部112及防滑部113三者也可以采用分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比如通过针线缝合在一起等。

可以理解,为了提供更加舒适的用户体验,第一支撑部111、第二支撑部112及防滑部113的厚度应当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部111的厚度不能同时等于第二支撑部112的厚度值与防滑部113的厚度值;第二支撑部112的厚度不能同时等于第一支撑部111的厚度值与防滑部113的厚度值;防滑部113的厚度值不能同时等于第一支撑部111的厚度值与第二支撑部112的厚度值。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1靠近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小于第一支撑部111远离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支撑部111是倾斜着设置的。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11靠近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支撑部111远离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2靠近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小于第一支撑部111远离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二支撑部112是倾斜着设置的。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2靠近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也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支撑部111远离防滑部113一侧的厚度。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防滑部113设置有弧形凸面1131,第一支撑部111设置有第一限位面1111,第二支撑部112设置有第二限位面1121,弧形凸面1131分别与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二限位面1121连接。

可以理解,当本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100水平放置时,第一限位面1111、第二限位面1121即弧形凸面1131均不是水平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面1111、弧形凸面1131及第二限位面1121依次连接并成“W”形。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面1111、弧形凸面1131及第二限位面1121也可以成其他形状,比如“U”形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面1111和第二限位面1121的宽度相等,且弧形凸面1131的宽度大于第一限位面1111或第二限位面1121的宽度。优选地,弧形凸面1131的宽度等于第一限位面1111的宽度与第二限位面1121的宽度之和。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面1111的宽度也可以不等于第二限位面1121的宽度,比如第一限位面1111的宽度大于第二限位面1121的宽度等。同时,弧形凸面1131的宽度也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限位面1111的宽度或第二限位面1121的宽度。并且,弧形凸面1131的宽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一限位面1111的宽度与第二限位面1121的宽度之和。

在本实施例中,防滑部113的内部设置有聚丙烯填充物。优选地,该聚丙烯填充物是通过填充的方式设置于防滑部113的内部的。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填充于防滑部113内部的填充物也可以为其他的材料,比如弹簧等。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背靠部120包括背靠连接部121及后背抵持部122,背靠连接部121成“U”形,背靠连接部121的内侧壁与后背抵持部122连接,背靠连接部121的外侧壁与髋关节连接部130连接。

可以理解,背靠连接部121用于将后背抵持部122和髋关节连接部130连接在一起。后背抵持部122的作用在于当用户使用时,对用户的后背进行抵持,以减小背部的压力,进而起到护腰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背靠连接部121包括第一连接端部1211、第二连接端部1212及连接底部1213,连接底部1213的两侧分别与髋关节连接部130和后背抵持部122连接,第一连接端部12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12分别位于连接底部1213的两侧,且第一连接端部1211和第二连接端部1212均与连接底部1213和后背抵持部122连接。

可以理解,第一连接端部1211连接底部1213及第二连接端部1212依次连接并成“U”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部1211的厚度与第二连接端部1212的厚度相等,且连接底部1213的厚度小于第一连接端部1211的厚度或第二连接端部1212的厚度。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部1211的厚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二连接端部1212的厚度。同时,连接底部1213的厚度也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一连接端部1211的厚度或第二连接端部1212的厚度。

在本实施例中,后背抵持部122的厚度大于第一连接端部1211的厚度或第二连接端部1212的厚度。当然,并不仅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后背抵持部122的厚度也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连接端部1211的厚度或第二连接端部1212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100的有益效果:坐垫部110用于对用户进行支撑。背靠部120用于对用户的背部进行支撑,以便用户倚靠。髋关节连接部130一方面是用于将坐垫部110和背靠部120连接在一起,另一方面髋关节连接部130也用于对用户的髋关节进行支撑或倚靠。同时,坐垫部110、髋关节连接部130及背靠部120依次连接并形成鞍形是因为鞍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以使本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100不易发生变形,进而使用户的体验更好。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2分别对用户的左腿和右腿进行放置和支撑。防滑部113的作用在于防止用户前后滑动,以使用户坐得更加牢固和稳定。背靠连接部121用于将后背抵持部122和髋关节连接部130连接在一起。后背抵持部122的作用在于当用户使用时,对用户的后背进行抵持,以减小背部的压力,进而起到护腰的作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100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并对护腰能起到一定有益效果。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护腰座椅(图未示),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具有良好的支撑效果,并对护腰能起到一定有益效果。

本实施提供的护腰座椅包括相互连接的座椅本体(图未示)和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鞍形护腰靠垫100,以便使用户使用时臀部和腰部接触到的是鞍形护腰靠垫10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