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用胶粘沟槽固定的连接角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4528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用胶粘沟槽固定的连接角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建筑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家具等领域的角码。



背景技术:

角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装修装饰工程、家具等领域的连接配件,其通常为直角结构,即L型结构,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制作成所需的角度。目前的角码一般包括构成L型结构的第一连接臂(水平臂)和第二连接臂(竖直臂),将需要连接的部件分别固定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上,如对于窗户铝型材的固定。然而,这种传统角码的固定结构存在以下缺点,第一,角码的两连接臂表面均为平整面,采用胶粘时,胶水并不能均匀分布,胶水层的厚度较薄,且脱水本身在平整面上的粘性不够高,从而导致型材单纯以胶粘方式与角码固定的稳定性不理想,较易脱落。如果加设螺丝固定,则会对型材的外观造成破坏,不够美观;第二,两边的型材在对接时难以做到完全贴合,存在较大的缝隙,不美观;第三,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表面为平整面,采用胶粘固定时,胶水涂布于表面上,由于型材与角码在结构上本来就比较贴合,当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往型材里面插入时,塑料角码屑及胶水受摩擦会溢出,堆集在拼接处,形成较大的装配间隙,影响装配紧密度,或者溢出于型材表面,影响外观,并造成清洁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更合理、连接更稳固、装配更贴合、外部更美观的采用胶粘沟槽固定的连接角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胶粘沟槽固定的连接角码,包括有连接成角码结构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端部设有一段沟槽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端部亦设有一段沟槽连接部,两处沟槽连接部均具有凹凸相间的沟槽结构。

进一步地,至少在角码的表面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弹扣,弹扣为突起结构,型材套入角码后通过弹扣卡入型材管壁上的固定孔中形成型材与角码的固定结构。角码插入型材后,弹扣即会扣入到型材管壁上的固定孔中,从而将型材固定,且结构稳固,无需采用螺丝固定,既安装方便,又更为美观。

进一步地,在第一连接臂与第二连接臂的相连部位处设有朝角码两面凸起的补位条,补位条将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隔开而形成对套接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上的型材的补齐结构,型材固定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后其表面及底面分别与补位条的表面及底面齐平;在补位条的两侧各设有一避空槽,避空槽自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表面朝下凹陷而成。如此可以使两边的型材通过补位条达到无缝对接,更为美观,而避位槽可防止塑料角码屑及胶水受摩擦而溢出,堆集在拼接处,形成较大的装配间隙,影响装配紧密度,或者溢出于型材表面,影响外观,并造成清洁困难。

进一步地,所述弹扣设置于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的背面,且至少各设有一个弹扣;所述弹扣为卡键状、圆形、椭圆形、方形、三角形、柱形或球形结构,优选圆形或椭圆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弹扣位于一弹扣臂上形成弹性结构,弹扣臂自第一连接臂或第二连接臂中的弹扣孔伸出。在型材上设置与弹扣相配的固定孔,型材推入到位后,弹扣在弹扣臂的作用下自动卡入固定孔中形成更稳定的固定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弹扣和补位条为一体结构,采用塑胶材料、橡胶材料或高分子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制成,根据不同需要选择。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角码的两边设置胶粘沟槽,可以提高角码的摩擦力和胶水的粘结性,使角码与型材通过脱水形成更为牢固的连接,如果配合弹扣固定,更可以使连接结构达到极高的稳定性,避免使用螺丝固定。而通过在角码上设置补位条,可以使两边的型材达到无缝对接,更为美观;在补位条两侧设置避位槽,可以防止塑料角码屑及胶水受摩擦而溢出,影响装配紧密度,以及影响外观,并造成清洁困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连接臂,2为第二连接臂,3为沟槽连接部,4为沟槽连接部,5为补位条,6为避位槽,7为弹扣臂,8为弹扣,9为弹扣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3,所述采用胶粘沟槽固定的连接角码,包括有连接成角码结构的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第一连接臂1的端部设有一段沟槽连接部3,所述第二连接臂2的端部亦设有一段沟槽连接部4,两处沟槽连接部均具有凹凸相间的沟槽结构。

至少在角码的表面或背面设有至少一个弹扣8,弹扣8为突起结构,型材套入角码后通过弹扣8卡入型材管壁上的固定孔中形成型材与角码的固定结构。角码插入型材后,弹扣8即会扣入到型材管壁上的固定孔中,从而将型材固定,且结构稳固,无需采用螺丝固定,既安装方便,又更为美观。

在第一连接臂1与第二连接臂2的相连部位处设有朝角码两面凸起的补位条5,补位条5将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隔开而形成对套接于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上的型材的补齐结构,型材固定于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后其表面及底面分别与补位条5的表面及底面齐平;在补位条5的两侧各设有一避空槽6,避空槽6自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的表面朝下凹陷而成。如此可以使两边的型材通过补位条5达到无缝对接,更为美观,而避位槽6可防止塑料角码屑及胶水受摩擦而溢出,堆集在拼接处,形成较大的装配间隙,影响装配紧密度,或者溢出于型材表面,影响外观,并造成清洁困难。

所述弹扣8设置于第一连接臂1和第二连接臂2的背面,且各设有一个弹扣8(当然,两个、三个……均可);所述弹扣8为圆形结构(当然,卡键状、椭圆形、方形、三角形、柱形或球形结构亦可)。

所述弹扣8位于一弹扣臂7上形成弹性结构,弹扣臂7自第一连接臂1或第二连接臂2中的弹扣孔9伸出。在型材上设置与弹扣8相配的固定孔,型材推入到位后,弹扣在弹扣臂的作用下自动卡入固定孔中形成更稳定的固定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臂1、第二连接臂2、弹扣8和补位条5为一体结构,采用塑胶材料、橡胶材料或高分子复合材料一体成型制成,根据不同需要选择。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