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关节及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8054发布日期:2019-04-29 11:5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关节及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提篮配件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折叠关节及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



背景技术:

提篮是日常生活的常用工具之一,生活过程中,人们可以将多种多样的物品放入提篮内,方便使用者进行携带;此外,当使用者外出出行时,还可以将婴儿放入提篮内,一方面便于婴儿的携带,另一方面亦可利用提篮的外框保护婴儿,防止外界的物件碰撞到婴儿。

当提篮不使用时,需要用一定的空间存放提篮,为了节省存放提篮的空间,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可以折叠的提篮,但是现有技术中提篮的折叠机构的构造复杂,当使用者需要将提篮折叠在一起时,费时费力,使用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关节,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大节省关节收合折叠时所需的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关节,包括第一转盘及转动连接于第一转盘的第二转盘;还包括卡盘、第一弹性件及按扣,卡盘滑动连接于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之间,卡盘的两端用于分别锁止第一转盘及第二转盘,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卡盘的一端突伸入第二转盘内,按扣滑动连接于第一转盘或第二转盘,按扣用于驱动卡盘的一端从第二转盘内退出。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盘设有轴体,轴体与第二转盘转动连接,卡盘滑动连接于轴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第一弹性件套设于轴体的外侧,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接第一转盘及卡盘。

优选地,所述第二转盘设有盲孔及与盲孔连通的穿孔,盲孔自第二转盘远离第一转盘的一侧凹设而成,穿孔自盲孔的底壁凹设而成,穿孔贯穿第二转盘,穿孔用于显露卡盘;按扣、第一弹性件分别位于卡盘的两侧,按扣包括扣体及与扣体连接的扣臂,扣体滑动连接于盲孔内,扣臂经由穿孔抵接于卡盘。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盘、第二转盘均设有容槽及与容槽连通的多个卡槽,多个卡槽围绕容槽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容槽、卡槽均自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彼此靠近的一侧凹设而成;卡盘包括盘体及自盘体突伸而出的多个锁止肋,多个锁止肋围绕盘体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盘体的两端分别用于容设至第一转盘的容槽内及第二转盘的容槽内,锁止肋的两端分别用于容设至第一转盘的卡槽内及第二转盘的卡槽内,第一转盘的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盘体的高度,第二转盘的容槽的深度小于盘体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折叠关节还包括固定臂,固定臂的一端设有插孔,第二转盘装设于插孔内,第二转盘设有锁孔;固定臂转动连接有锁扣,固定臂与锁扣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件,锁扣设有锁块,第二弹性件用于驱动锁块突伸入锁孔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臂设有开孔,开孔、插孔分别自固定臂不同的侧面凹设而成,开孔与插孔彼此间隔设置,锁孔位于插孔内,开孔的底壁凹设有让位孔,让位孔连通锁孔及开孔,开孔用于容设锁扣,锁块经由让位孔突伸入锁孔内。

优选地,所述折叠关节还包括第三转盘及第三弹性件,第一转盘设有第一齿圈,第三转盘设有突柱及环绕突柱设置的第二齿圈,突柱转动连接于第一齿圈内,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彼此啮合,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盘及第三转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折叠关节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大提升提篮的折叠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包括如前所述的折叠关节,折叠关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折叠关节彼此间隔设置;还包括第一护杆、第二护杆、第一连条、第二连条、第一托板及第二托板,第一护杆、第二护杆、第一连条及第二连条均呈U型,第一护杆的两端分别装设于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一转盘,第二护杆的两端分别装设于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二转盘,第一连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护杆,第二连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二护杆,第一托板的一端与第二托板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托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条的中部,第二托板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条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还包括遮阳撑条及拉条,遮阳撑条呈U型,遮阳撑条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一转盘或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二转盘,拉条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条的中部及第二连条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当需要折叠关节收合折叠在一起时,用手按压按扣,按扣驱动卡盘从第二转盘退出,卡盘不再锁止第一转盘及第二转盘,然后即可使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相对转动,实现折叠关节的收合折叠;折叠关节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折叠提篮架通过配置有折叠关节,大大提升提篮的折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关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关节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关节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关节又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第一转盘 2—第二转盘 3—卡盘

4—第一弹性件 5—按扣 6—轴体

7—盲孔 8—穿孔 9—扣体

11—扣臂 12—容槽 13—卡槽

14—盘体 15—锁止肋 16—固定臂

17—插孔 18—锁孔 19—锁扣

21—第二弹性件 22—锁块 23—开孔

24—让位孔 25—第三转盘 26—第三弹性件

27—第一齿圈 28—突柱 29—第二齿圈

31—第一护杆 32—第二护杆 33—第一连条

34—第二连条 35—第一托板 36—第二托板

37—遮阳撑条 38—拉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关节,包括第一转盘1及第二转盘2,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转动连接在一起;还包括卡盘3、第一弹性件4及按扣5,卡盘3滑动连接在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之间,卡盘3的两端用于分别锁止第一转盘1及第二转盘2,第一弹性件4用于驱动卡盘3的一端突伸入第二转盘2内,当卡盘3的一端突伸入第二转盘2内之后,卡盘3锁止住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此时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不能发生相对转动;按扣5滑动连接在第一转盘1上或第二转盘2上,本实施例中,按扣5的滑动方向与卡盘3的滑动方向平行设置,优选地,按扣5与卡盘3沿同一直线来回移动,按扣5用于驱动卡盘3的一端从第二转盘2内退出,当卡盘3的一端从第二转盘2内退出后,卡盘3释放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此时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即可发生相对转动。

在折叠关节的使用过程中,当需要折叠关节收合折叠在一起时,使用者用手按压按扣5,按扣5即可相对第一转盘1及第二转盘2移动,按扣5移动时驱动卡盘3的一端从第二转盘2退出,卡盘3不再锁止第一转盘1及第二转盘2,然后使用者即可转动第一转盘1或第二转盘2,实现折叠关节的收合折叠;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关节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大大节省关节收合折叠时所需的时间。

所述第一转盘1上设置有轴体6,轴体6的横截面为圆形,轴体6与第二转盘2转动连接在一起,卡盘3滑动连接在轴体6上,本实施例中,轴体6贯穿卡盘3,当卡盘3来回移动时,轴体6对卡盘3的移动方向进行限位,防止卡盘3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歪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为弹簧,第一弹性件4套设在轴体6的外侧,第一弹性件4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接在第一转盘1上及卡盘3上。利用轴体6对第一弹性件4进行限位,防止第一弹性件4相对第一转盘1来回移动,提升折叠关节的使用性能。

所述第二转盘2设置有盲孔7及与盲孔7连通的穿孔8,盲孔7自第二转盘2远离第一转盘1的一侧的外表面凹设而成,穿孔8自盲孔7的底壁凹设而成,穿孔8贯穿第二转盘2,穿孔8用于显露卡盘3;按扣5、第一弹性件4分别位于卡盘3的左右两侧,按扣5包括扣体9及与扣体9连接的扣臂11,扣体9滑动连接在盲孔7内,扣臂11经由穿孔8抵接在卡盘3上。

当需要折叠关节收合折叠在一起时,使用者按压按扣5的扣体9,使得扣体9沿盲孔7滑动,利用盲孔7对按扣5的滑动方向进行导向,防止按扣5在滑动过程中发生歪斜;扣体9滑动时连带扣臂11一起移动,由于扣臂11抵接在卡盘3上,扣臂11滑动时即可驱动卡盘3的一端从第二转盘2内退出,然后即可转动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使得折叠关节收合折叠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穿孔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穿孔8围绕盲孔7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扣臂11的数量与穿孔8的数量相同,多个扣臂11位于扣体9的同一侧,每一穿孔8分别容设一个扣臂11,当按扣5驱动卡盘3滑动时,利用多个扣臂11分别抵接在卡盘3上,确保卡盘3受力均衡,相较于扣体9上仅设有一个扣臂11,避免卡盘3因受力不均而导致在滑动过程中发生歪斜。

为了防止锁扣19从第二转盘2上脱落,本实施例中,扣臂11远离扣体9的一端设有突块,突块位于多个扣臂11彼此远离的一侧,第二转盘2设有突伸入穿孔8内的挡止面,挡止面用于阻挡突块;当锁扣19安装在第二转盘2上之后,第一弹性件4在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经由卡盘3抵接锁扣19,使得锁扣19的突块抵接在挡止面上,利用挡止面与突块之间的相互抵接,防止锁扣19从第二转盘2上脱落。

所述第一转盘1、第二转盘2均设置有容槽12及与容槽12连通的多个卡槽13,多个卡槽13围绕容槽12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容槽12、卡槽13均自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彼此靠近的一侧凹设而成,卡槽13贯穿容槽12的侧壁;卡盘3包括盘体14及自盘体14突伸而出的多个锁止肋15,多个锁止肋15围绕盘体14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盘体14的两端分别用于容设至第一转盘1的容槽12内及第二转盘2的容槽12内,锁止肋15的两端分别用于容设至第一转盘1的卡槽13内及第二转盘2的卡槽13内。

当折叠关节组装完成后,盘体14的两端分别容设在第一转盘1的容槽12内及第二转盘2的容槽12内,锁止肋15的一端容设在第一转盘1的卡槽13内,锁止肋15的另一端容设在第二转盘2的卡槽13内,利用锁止肋15锁住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防止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当需要折叠关节进行收合折叠时,使用者按压按扣5,按扣5驱动卡盘3滑动,使得盘体14从第二转盘2的容槽12内退出、锁止肋15从第二转盘2的卡槽13内退出,此时第一弹性件4的长度被压缩,随后即可转动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实现折叠关节的收合折叠;当折叠关节的收合折叠完成后,松开按扣5,第二弹性件21在自身弹性回复力作用下驱动卡盘3连带按扣5复位,卡盘3的盘体14重新突伸入第二转盘2的容槽12内、卡盘3的锁止肋15重新突伸入第二转盘2的卡槽13内,将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重新锁止住,防止折叠关节因受到意外的碰触而张开。

通过增加卡槽13与锁止肋15的数量,提升卡盘3对第一转盘1及第二转盘2的锁止强度;此外,通过设置多个卡槽13及多个锁止肋15,亦可使得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相对转过某一预定角度,提升折叠关节的使用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转盘1的容槽12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盘体14的高度,容槽12的深度与卡槽13的深度相同,盘体14的高度与锁止肋15的高度相同,当卡盘3的的一端从第二转盘2内退出后,使得卡盘3完全没入第一转盘1内,避免卡盘3对第二转盘2的转动造成干涉;第二转盘2的容槽12的深度小于盘体14的高度,当卡盘3的一端突伸入第二转盘2内时,防止因卡盘3从第一转盘1内移出后全部没入到第二转盘2内而导致使卡盘3不能锁止第一转盘1。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折叠关节还包括固定臂16,固定臂16的一端设有插孔17,插孔17自固定臂16一端的端面凹设而成,固定臂16的另一端用于安装在外界的手推车上等,第二转盘2装设在插孔17内,第二转盘2上设置有锁孔18;固定臂16上转动连接有锁扣19,锁扣19大致呈平板状,固定臂16与锁扣19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件21,锁扣19上设置有锁块22,第二弹性件21用于驱动锁块22突伸入锁孔18内。

实际组装时,将第二转盘2远离第一转盘1的一端插入到固定臂16的插孔17内,第二转盘2的外表面抵接锁块22进而使得锁扣19相对固定臂16转动,锁扣19相对固定臂16转动时,第二弹性件21被压缩,直至第二转盘2插入到预定位置,第二弹性件21在自身弹性回复力作用下驱动锁块22突伸入锁孔18内,进而将第二转盘2锁止在插孔17内,防止第二转盘2与固定臂16彼此分离。

当需要拆卸第二转盘2及固定臂16时,使用者按压锁扣19,使得锁扣19相对固定臂16转动,进而使得锁扣19从锁孔18内退出,然后即可将第二转盘2从固定臂16的插孔17内拔出,实现第二转盘2与固定臂16的拆分。

所述固定臂16上设置有开孔23,开孔23用于容设锁扣19,当折叠关节组装完成后,避免锁扣19突伸出固定臂16的外侧,防止外界物件碰触到锁扣19而致使锁扣19不能锁止第二转盘2。开孔23、插孔17分别自固定臂16不同的侧面凹设而成,开孔23与插孔17彼此间隔设置,当第二转盘2装入到插孔17内之后,防止第二转盘2与锁扣19之间因相互碰撞而产生干涉。锁孔18位于插孔17内,开孔23的底壁凹设有让位孔24,让位孔24连通锁孔18及开孔23,锁块22经由让位孔24突伸入锁孔18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19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固定臂16上,第二弹性件21为扭簧,第二弹性件21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固定臂16上及锁扣19上,开孔23的底壁为台阶面,锁块22设置在锁扣19的一端上;当锁块22突伸入锁孔18内时,锁扣19的一端抵接在开孔23的底壁上,锁扣19的另一端与开孔23的底壁之间间隔设置。

当需要拆卸开第二转盘2与固定臂16时,使用者按压锁扣19的另一端,使得锁扣19相对固定臂16转动,直至锁扣19的另一端抵接在开孔23的底壁上,此时锁块22即可从锁孔18内退出,然后即可将第二转盘2从固定臂16的插孔17内拔出,实现第二转盘2与固定臂16的拆卸。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折叠关节还包括第三转盘25及第三弹性件26,第一转盘1设置有第一齿圈27,第三转盘25设有突柱28及环绕突柱28设置的第二齿圈29,突柱28转动连接在第一齿圈27内,第一齿圈27与第二齿圈29彼此啮合,本实施例中,第一齿圈27、第二齿圈29均设有彼此啮合的多个齿牙,齿牙分别设置在第一齿圈27、第二齿圈29彼此靠近的一端上。第三弹性件2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转盘1上及第三转盘25上,优选地,第三弹性件26为弹簧,第三弹性件26容设在突柱28内,第一齿圈27、第二齿圈29均环绕第三弹性件26设置。

当需要转动第三转盘25时,使用者抓持第三转盘25旋转,使得施加在第三转盘25上的扭力大于第一齿圈27与第二齿圈29之间的干涉力,之后第三弹性件26的长度被拉长,同时第三转盘25相对第一转盘1发生转动;当第三转盘25转动到预定位置后,松开第三转盘25,第三弹性件26在自身弹性回复力作用下驱动第一齿圈27与第二齿圈29再次啮合在一起,防止因第三转盘25受到不经意的碰触而再次转动。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包括如前所述的折叠关节,折叠关节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折叠关节彼此间隔设置;还包括第一护杆31、第二护杆32、第一连条33、第二连条34、第一托板35及第二托板36,第一护杆31、第二护杆32、第一连条33及第二连条34均大致呈U型,第一护杆31的两端分别装设在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一转盘1上,第二护杆32的两端分别装设在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二转盘2上,第一连条33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护杆31上,第二连条34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护杆32上,第一托板35的一端与第二托板36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托板3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条33的中部上,第二托板3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条34的中部上。

实际使用时,还可以在折叠提篮架的外侧装设柔软布等,然后即可将待携带的婴儿或物品等放入到第一托板35与第二托板36上,利用第一护杆31、第二护杆32、第一连条33及第二连条34护住婴儿或物品的四周,防止婴儿或物品从折叠提篮内掉落,同时也防止外界的物件碰触到折叠提篮内的婴儿或物品。当然,实际使用时,还可以将两个折叠关节的固定臂16安装在手推车上,利用手推车方便地移动折叠提篮。

当需要折叠提篮架收合折叠时,按压按扣5使得卡盘3从第二转盘2内退出,然后转动第一转盘1或第二转盘2,使得第一护杆31与第二护杆32折叠在一起,在此过程中,第一托板35与第二托板36彼此叠在一起,第一托板35、第二托板36夹持在折叠一起的第一护杆31与第二护杆32之间,第一连条33、第二连条34贴设托板上,当折叠提篮架的收合折叠完成后,松开按扣5,第一弹性件4驱动卡盘3重新突伸入第二转盘2内,卡盘3重新锁止住第一转盘1与第二转盘2,防止折叠提篮架因不经意的碰触而开启。本实用新型的折叠提篮架通过配置有折叠关节,折叠关节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大大提升提篮的折叠效率,节省使用者将提篮折叠在一起所用的时间。

所述带有折叠关节的折叠提篮架还包括遮阳撑条37及拉条38,遮阳撑条37呈U型,遮阳撑条37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一转盘1上或转动连接在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二转盘2上,本实施例中,遮阳撑条37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折叠关节的第三转盘25上,实际使用时,在折叠提篮架的外侧安装遮阳布,利用遮阳撑条37撑起遮阳布,防止折叠提篮内的婴儿受到阳光的曝晒;根据实际需要,使用者可以将第三转盘25相对第一转盘1转过预定的角度,此时遮阳撑条37跟随第三转盘25一起转动,进而调整遮阳布遮盖折叠提篮架的面积大小。

当折叠提篮的收合折叠完成后,转动遮阳撑条37,将遮阳撑条37叠合在第一护杆31上;拉条3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条33的中部上及第二连条34的中部上,优选地,拉条38贴设在第一托板35上及第二托板36上,当折叠提篮架完全打开后,利用拉条38拉住第一连条33及第二连条34,防止第一连条33与第二连条34过度张开。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