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滴水密封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6266发布日期:2019-03-05 17:59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防滴水密封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保温瓶,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保温瓶中的防滴水密封塞。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品,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的生活追求,而便携式保温瓶就是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费品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便携式保温瓶包含瓶盖及与瓶盖配合的瓶体。瓶盖上套有用于密封瓶盖与瓶体之间的密封塞。瓶体包含内胆、外壳、真空底及底座,内胆和外壳的顶端部处密封焊接在一起,真空底遮盖内胆的底部,且真空底还与外壳的底部密封焊接,从而使内胆、外壳及真空底之间围出封闭空间,然后通过真空底的开孔对封闭空间进行抽真空,抽真空后再对开孔进行密封,从而使得抽真空后的封闭空间形成真空腔,最后,底座再与外壳组接。由于内胆、外壳及真空底之间具有真空腔,有效地降低内胆内的饮用热水往外界传递的热量速度,从而实现对内胆内的饮用热水保温的目的,以满足人们的要求。由于便携式保温瓶用于盛装饮用热水,使得瓶盖的密封塞上常常残留有水滴,当然,也因便携式保温瓶满装饮用热水或因便携式保温瓶晃动等原因而使瓶盖的密封塞上残留有水滴,故在使用者打开瓶盖时,残留于瓶盖的密封塞上的水滴十分容易地掉落在使用者身上或周围环境处,弄湿使用者的衣服或周围环境。

因此,急需要一种解决了水滴掉落于使用者或周围环境问题的防滴水密封塞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水滴掉落于使用者或周围环境问题的防滴水密封塞。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滴水密封塞,设于便携式保温瓶上,包括塞体,所述塞体具有面对所述便携式保温瓶内液体的第一端部及背对所述便携式保温瓶内液体的第二端部。其中,本实用新型的防滴水密封塞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上的吸附区域及布置于所述吸附区域内的吸附槽,所述吸附槽的槽宽范围为0.5至1.5毫米。

较佳地,所述第一端部具有位于所述吸附区域内的分隔凸条,所述分隔凸条在所述吸附区域内阵列出一阵列结构,所述分隔凸条之间围出所述吸附槽。

较佳地,所述分隔凸条呈V字型,所述V字型的相交点朝靠近所述塞体的中心布置。

较佳地,所述分隔凸条沿圆周方向或直线方向阵列出所述阵列结构。

较佳地,所述分隔凸条的高度沿所述阵列结构的径向呈递减布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端部还具有从四周圈住所有分隔凸条的围坝结构,所述围坝结构所围空间形成所述吸附区域。

较佳地,所述第一端部还具有从四周圈住所述围坝结构的包围环槽。

较佳地,所述塞体包含第一回转段、第二回转段及位于所述第一回转段和第二回转段内的回转套腔,所述第一回转段、第二回转段及回转套腔三者的回转中心相重合,所述第一回转段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回转段的半径,且所述第一回转段延伸出圈住所述第二回转段的环筋,所述第一端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回转段上,所述第二端部形成于所述第二回转段上,所述回转套腔沿所述第一回转段的轴向贯穿所述第二端部。

较佳地,所述吸附槽为螺旋槽。

较佳地,所述吸附槽的槽宽为0.5毫米、1.0毫米或1.5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防滴水密封塞还包括位于第一端部上的吸附区域及布置于吸附区域内的吸附槽,吸附槽的槽宽范围为0.5至1.5毫米,使得吸附槽具有对水滴吸附的能力,故借助吸附槽能将残留于塞体的第一端部处的水滴吸附于吸附槽内,从而解决了使用者在打开瓶盖时水滴掉落于使用者或周围环境处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在与瓶盖相分离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防滴水密封塞由第一端部往第二端部方向投影所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线剖切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沿图3是A-A线剖切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设于便携式保温瓶上,具体是呈可装卸式套装在便携式保温瓶的瓶盖200之套塞头210处,由套塞头210对第一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进行稳固,且便于与塞头210的装卸。

结合图2至图5,本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包括具有面对便携式保温瓶内液体的第一端部11和背对便携式保温瓶内液体的第二端部12的塞体10、位于第一端部11上的吸附区域20及布置于吸附区域20内的吸附槽30。吸附槽30的槽宽d的范围为0.5至1.5毫米;举例而言,吸附槽30的槽宽d为1毫米,以使得吸附槽30具有对水滴的吸附能力更强,当然,吸附槽30的槽宽d还可为0.5毫米、0.8毫米、1.2毫米或1.5毫米,故不以此为限。具体地,第一端部11具有位于吸附区域20内的分隔凸条40,分隔凸条40沿圆周方向在吸附区域20内排布出阵列结构,分隔凸条40之间围出吸附槽30,以使得吸附槽30的吸附能力更强;较优的是,分隔凸条40呈V字型,V字型的相交点朝靠近塞体10的中心布置,这样使得分隔凸条40在同一吸附区域20内布局更多和更密,进一步地提高吸附槽30的吸附能力。可理解的是,在阵列结构中,分隔凸条40是绕同一个圆心并以一定圆心角进行阵列,例如在图3中,分隔凸条40绕同一个圆心并120度的圆心角进行阵列,且每个分隔凸条40还沿阵列结构的径向排成一行,数量为3个,但不限于此。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2、图4及图5所示,分隔凸条40的高度沿阵列结构的径向呈递减布置,这样在瓶盖打开时,水滴在顺着塞体10中心往边缘流动时能更有效地被吸附槽30吸附,有效地杜绝滴水现象发生。

同时,第一端部11还具有从四周圈住所有分隔凸条40的围坝结构50,围坝结构50所围空间形成吸附区域20,防止吸附槽30处的水滴外流;具体地,第一端部11还具有从四周圈住围坝结构50的包围环槽60;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围坝结构50及包围环槽60各为圆环形,但不以此为限。

再者,塞体10包含第一回转段10a、第二回转段10b及位于第一回转段10a和第二回转段10b内的回转套腔10c。第一回转段10a、第二回转段10b及回转套腔10c三者的回转中心相重合,第一回转段10a的半径大于第二回转段10b的半径,且第一回转段10a延伸出圈住第二回转段10b的环筋10d,第一端部11形成于第一回转段10a上,第二端部12形成于第二回转段10b上,回转套腔10c沿第一回转段10a的轴向贯穿第二端部12,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更好地用于瓶盖与瓶体之间的密封;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回转套腔10c位于第一回转段10a的腔径小于回转套腔10c位于第二回转段10b的腔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更可靠地套设于套塞头210上。

请参阅图6,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防滴水密封塞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与第一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该实施例的分隔凸条40`的形状及其所构成的阵列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的分隔凸条40的形状及所构成的阵列结构不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阵列结构中的分隔凸条40`沿直线方向阵列,而在第一实施例中,阵列结构中的分隔凸条40沿圆周方向阵列;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分隔凸条40`为直条形,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分隔凸条40为V字型。

除了上述的区别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且可理解的是,当分隔凸条40`先沿一直线方向阵列后,再沿与前述直线方向相交的另一直线方向阵列,即可使所得的阵列结构为网格形。

请参阅图7,展示了本实用新型的防滴水密封塞的第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与第一实施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有:

第一、在本实施例中,吸附槽30`的形状为螺旋槽,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吸附槽30呈V型槽。

第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吸附槽30`的形状为螺旋槽,相应地,吸附槽30`由螺旋状的分隔凸条40``,而在第一实施例中,分隔凸条40呈V字型。

除上述的区别外,其它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防滴水密封塞100还包括位于第一端部11上的吸附区域20及布置于吸附区域20内的吸附槽30,吸附槽30的槽宽d范围为0.5至1.5毫米,使得吸附槽30具有对水滴吸附的能力,故借助吸附槽30能将残留于塞体10的第一端部11处的水滴吸附于吸附槽30内,从而解决了使用者在打开瓶盖200时水滴掉落于使用者或周围环境处的缺陷。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