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7617发布日期:2019-02-15 20:2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烹饪技术领域中,烹饪器具的外观美感性以及烹饪器具的重量是否能满足用户对厚质感的体验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压力锅作为烹饪器具的一种,用以盛放食物;现有的电压力锅的内锅的锅沿的厚度较薄,在使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由于内锅的锅沿的厚度较薄,导致锅沿的强度很差,内锅在使用中与外界物体磕碰时,容易在外力冲击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造成内锅无法正常使用,影响了用户对电压力锅的使用体验好感;

第二,由于内锅的锅沿的厚度较薄,造成内锅的锅沿不方便用户端持,实用性较差,而且使用户感到内锅的厚质感差,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压力锅的内锅的锅沿容易磕碰变形,以及内锅不方便用户端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包括:锅壁;锅沿,锅沿与锅壁连接,锅沿包括相连接的锅口部和翻边部,其中,翻边部平行于锅口部延伸并与锅口部之间形成增厚区域;增厚部,锅口部和/或翻边部上设置有增厚部,且增厚部向增厚区域内凸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锅沿包括相连接的锅口部和翻边部,翻边部平行于锅口部延伸并与锅口部之间形成增厚区域,且通过在锅口部和/或翻边部上设置向增厚区域内凸出的增厚部。这种结构形式的锅沿便于加工成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大地增加锅沿的厚度,使锅沿便于使用者端持,提高了锅体的实用性,且翻边部的设置相当于在等于一层壁厚的锅口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壁厚,有效地避免了使用者在端持锅体时产生咯手,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而且增厚部的设置有效地提高了锅沿处的结构强度,增强了锅沿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从而当锅体的锅沿发生磕碰时,不易产生变形,提高了锅体的使用稳定性。此外,如果增厚部同时能够增加锅体的整体重量,使锅体放置更稳定,不易倾倒,且提高了锅体的锅沿处的厚质感,提升了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锅口部、翻边部和增厚区域的厚度之和H大于锅壁的厚度D的两倍。

进一步地,增厚部填充一部分增厚区域或填充全部增厚区域。

进一步地,锅口部上设置有增厚部,且增厚部与锅口部为一体结构;和/或翻边部上设置有增厚部,且增厚部与翻边部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增厚部为凹凸褶皱结构。这样,有效地简化了增厚部的成型工艺,降低了锅体的锅沿的加工制造成本。此外,凹凸褶皱结构还能够增加锅口部和翻边部之间的摩擦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当凹凸褶皱结构与锅口部为一体结构时,凹凸褶皱结构由锅口部在挤压力作用下成型;当凹凸褶皱结构与翻边部为一体结构时,凹凸褶皱结构由翻边部在挤压力作用下成型。

进一步地,锅壁与锅沿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锅壁和锅沿由铝制成,且锅壁和锅沿的外表面涂覆有保护涂层,其中,锅沿的锅沿外端面为通过齐口工艺切割掉涂层后形成的光滑表面。

进一步地,锅壁与锅沿的厚度相等。

进一步地,锅壁包括内层锅壁和位于内层锅壁外侧的外层锅壁,锅沿包括外层锅沿和包覆在外层锅沿内侧的内层锅沿,其中,内层锅壁与外层锅沿连接,外层锅壁与内层锅沿连接;且外层锅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锅口部和第一翻边部,内层锅沿包括第二锅口部和第二翻边部,第一锅口部和第二锅口部共同形成锅口部,第一翻边部和第二翻边部共同形成翻边部。

进一步地,内层锅壁和外层锅沿由铝制成,外层锅壁和内层锅沿由不锈钢制成。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锅体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可选实施例烹饪器具的锅体的锅沿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锅壁;11、内层锅壁;12、外层锅壁;20、锅沿;21、锅口部;211、第一锅口部;212、第二锅口部;22、翻边部;221、第一翻边部;222、第二翻边部;23、外层锅沿;24、内层锅沿;25、锅沿外端面;30、增厚区域;40、增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压力锅的内锅的锅沿容易磕碰变形,以及内锅不方便用户端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涉及的烹饪器具包括电压力锅或电饭煲,但不局限于两者,下述的锅体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为电压力锅或电饭煲的内锅。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包括锅壁10、锅沿20和增厚部40,锅沿20与锅壁10连接,锅沿20包括相连接的锅口部21和翻边部22,其中,翻边部22平行于锅口部21延伸并与锅口部21之间形成增厚区域30,锅口部21和/或翻边部22上设置有增厚部40,且增厚部40向增厚区域30内凸出。

由于锅沿20包括相连接的锅口部21和翻边部22,翻边部22平行于锅口部21延伸并与锅口部21之间形成增厚区域30,且通过在锅口部21和/或翻边部22上设置向增厚区域30内凸出的增厚部40。这种结构形式的锅沿20便于加工成型,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大大地增加锅沿20的厚度,使锅沿20便于使用者端持,提高了锅体的实用性,且翻边部22的设置相当于在等于一层壁厚的锅口部21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壁厚,有效地避免了使用者在端持锅体时产生咯手,提高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而且增厚部40的设置有效地提高了锅沿20处的结构强度,增强了锅沿20抵抗外力冲击的能力,从而当锅体的锅沿20发生磕碰时,不易产生变形,提高了锅体的使用稳定性。此外,如果增厚部40同时能够增加锅体的整体重量,使锅体放置更稳定,不易倾倒,且提高了锅体的锅沿20处的厚质感,提升了用户对烹饪器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锅口部21、翻边部22和增厚区域30的厚度之和H大于锅壁10的厚度D的两倍。按照此参数设计出的锅体,结构更为合理,即保证了锅体的锅沿20处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同时避免了锅沿20的厚度过大而使使用者感到锅体过于厚重,从而充分地满足了消费者对锅体外观美感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增厚部40填充一部分增厚区域30或填充全部增厚区域30。需要说明的是,在增厚部40填充一部分增厚区域30的方案中,增厚部40能够起到增加锅沿20处重量的作用,而增厚区域30的其余部分能够作为缓冲锅沿20在受到磕碰时,对碰撞力进行缓冲的缓冲空间,在锅体的加工制造中,锅体的锅沿20处的重量满足了设计参数后,仍然能够方便地在一个较大的宽度范围内调整锅沿20的厚度。

当然,在填充全部增厚区域30的方案中,增厚部40能够进一步加固锅体在锅沿20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锅口部21上设置有增厚部40,且增厚部40与锅口部21为一体结构;和/或翻边部22上设置有增厚部40,且增厚部40与翻边部22为一体结构。上述三种实施方式均能够使增厚部40满足于增加锅沿20的厚度以及锅沿20处的重量的目的,三种实施方式增加了锅沿20成型的多样性,在锅体加工制造时,能够使锅口部21处形成增厚部40,再将翻边部22相对于锅口部21,也可以翻边部22处形成增厚部40,再将翻边部22和增厚部40相对于锅口部21一同折弯,当然,为了进一步提高锅沿20的厚度,使锅沿20处进行一次折弯,增加两层增厚部40的厚度,在锅体加工制造时,能够使锅口部21和翻边部22处均增厚部40,之后再将翻边部22和一部分增厚部40相对于锅口部21和另一部分增厚部40折弯,直至两部分增厚部40叠置。

在图2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增厚部40为凹凸褶皱结构。当凹凸褶皱结构与锅口部21为一体结构时,凹凸褶皱结构由锅口部21在挤压力作用下成型;当凹凸褶皱结构与翻边部22为一体结构时,凹凸褶皱结构由翻边部22在挤压力作用下成型。这样,有效地简化了增厚部40的成型工艺,降低了锅体的锅沿20的加工制造成本。此外,凹凸褶皱结构还能够增加锅口部21和翻边部22之间的摩擦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挤压力的作用形成凹凸褶皱结构为压花工艺的一种,当凹凸褶皱结构与锅口部21和翻边部22为一体结构时,凹凸褶皱结构由锅沿20在挤压力作用下成型。

可选地,为了提高锅体长期使用的稳定性,且便于对锅体进行加工铸造,同时保证锅体内盛放的被烹饪的食物能够均匀受热,锅壁10与锅沿20为一体结构,且锅壁10与锅沿20的厚度相等。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锅壁10和锅沿20由铝制成,且锅壁10和锅沿20的外表面涂覆有保护涂层,其中,锅沿20的锅沿外端面25为通过齐口工艺切割掉涂层后形成的光滑表面。采用齐口工艺切割掉涂层后,具有金属光泽的铝外露,光滑的环形铝圈表面大大地提高了锅体的外观美感,而且使使用者不会感到锅沿20过宽而影响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锅壁10包括内层锅壁11和位于内层锅壁11外侧的外层锅壁12,锅沿20包括外层锅沿23和包覆在外层锅沿23内侧的内层锅沿24,其中,内层锅壁11与外层锅沿23连接,外层锅壁12与内层锅沿24连接;且外层锅沿2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锅口部211和第一翻边部221,内层锅沿24包括第二锅口部212和第二翻边部222,第一锅口部211和第二锅口部212共同形成锅口部21,第一翻边部221和第二翻边部222共同形成翻边部22。

可选地,内层锅壁11和外层锅沿23由铝制成,外层锅壁12和内层锅沿24由不锈钢制成。铝制内层锅壁11有利于盛放食物,不锈钢制成的外层锅壁12有利于增强锅体的结构强度,能够抵抗较大的磕碰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