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6526发布日期:2019-03-19 20:54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折叠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用品,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折叠凳。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人们外出游玩或者办事的时候,很多地方的人都比较多,想找地方坐下来休息非常困难。一般的凳子,体积通常比较大,不便于携带。

针对这一问题,部分商家提出了一种便携式折叠凳,这种折叠凳折叠之后体积相对于一般的凳子的体积相对较小,但这种折叠凳折叠之后的体积还是很大,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折叠凳,其折叠后的体积很小,方便用户携带,承重力强,实用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折叠凳,包括第一凳板、第二凳板和连接第一凳板和第二凳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凳板和第二凳板的内侧壁上均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有限位斜面,所述限位斜面与连接板的表面相抵,所述第一凳板与连接板之间和第二凳板与连接板之间均为可翻转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第一凳板与连接板之间和第二凳板与连接板之间均为可翻转式连接,折叠时只需将第一凳板和第二凳板翻转,使第一凳板的外表面和第二凳板的外表面与连接板的表面相触,这样折叠后的折叠凳体积很小,方便用户携带;而由于所述第一凳板和第二凳板的内侧壁上均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设有限位斜面,所述限位斜面与连接板的表面相抵,这样能使折叠凳的承重力强,实用性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便携式折叠凳还包括转轴,所述连接板包括主体部和自主体部两端向外延伸形成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与转轴适配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凳板和第二凳板均设有与连接部适配的让位槽和与转轴适配的第二通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邻近连接部的表面为平整面,所述平整面与第一凳板和第二凳板的内侧面相抵,如此能进一步使折叠凳具有更好的承重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凳板内设有第一电源,所述第一凳板的侧面设有第一开关、充电接口和USB接口,所述开关、充电接口和USB接口均与第一电源电连接,增加折叠凳的功能,实用性更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凳板内设有第一电源,所述第二凳板的侧面设有第一开关、充电接口和USB接口,所述开关、充电接口和USB接口均与第一电源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设有LED灯,所述LED灯与第一开关电连接,增加折叠凳的功能,实用性更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设有LED灯和第二开关,所述LED灯与第二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与第一电源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设有LED灯、第二开关和第二电源,所述LED灯与第二开关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与第二电源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板为雾化半透明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组装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连接板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凳板或第二凳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便携式折叠凳,包括第一凳板1、第二凳板2和连接第一凳板1和第二凳板2的连接板3,所述第一凳板1和第二凳板2的内侧壁上均设有限位块4,所述限位块4上设有限位斜面5,所述限位斜面5与连接板3的表面相抵,所述第一凳板1与连接板3之间和第二凳板2与连接板3之间均为可翻转式连接。所述便携式折叠凳还包括转轴,所述连接板3包括主体部31和自主体部31两端向外延伸形成的连接部32,所述连接部32上设有与转轴适配的第一通孔33,所述第一凳板1和第二凳板2均设有与连接部32适配的让位槽6和与转轴适配的第二通孔7,通过连接部32装入让位槽6内,转轴安装在第一通孔33和第二通孔7中,所述第一凳板1和第二凳板2可翻转式安装于连接板3的两端。所述主体部31邻近连接部32的表面为平整面34,所述平整面34与第一凳板1和第二凳板2的内侧面相抵,如此能进一步使折叠凳具有更好的承重性能。所述第一凳板1内设有第一电源,所述第一凳板1的侧面设有第一开关8、充电接口9和USB接口10,所述开关、充电接口9和USB接口10均与第一电源电连接,所述连接板3设有LED灯35,所述LED灯35与第一开关8电连接,增加折叠凳的功能,实用性更强。所述连接板3为雾化半透明体。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电源、第一开关8、充电接口9和USB接口10也可以设于第二凳板2上;所述连接板3也可以设有用于控制LED灯35开关的第二开关;所述连接板3也可以设有用于向LED灯35供电的第二电源。

折叠时,将第一凳板1和第二凳板2翻转,使第一凳板1的外表面和第二凳板2的外表面与连接板3的表面相触,这样折叠后的折叠凳体积很小,方便用户携带;对本实施例所述的折叠凳进行承重测试,测试得出本折叠凳的承重力最高可达200公斤,承重力强,实用性高。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