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8740发布日期:2019-05-11 00:32阅读:2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可自动出水的茶具中自动出水结构的原理大多为两种:一是杠杆原理,由两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构成出水装置,其中一根水平杠杆连接钢珠,另一根垂直杠杆的下端顶住水平杠杆一端,而上端为手按处,当手按下,则钢珠浮起,出水口打开;另一种是磁性原理,当两块磁性块靠近相吸,带动钢珠浮起,出水口打开。这两种结构不仅复杂,而且不便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包括茶碗、茶座,所述茶碗可转动的设置于茶座之上,所述茶碗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内设有用于堵住出水孔的圆珠,所述茶碗的底部设有罩住出水孔与圆珠的过滤网,所述茶座的顶部设有茶水腔,所述茶水腔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用于将圆珠顶起的凸块,所述茶座的一侧设有与茶水腔相通的出水口。

优选的,所述偏心位置为偏离茶碗转动中心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茶碗内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腔,所述出水孔设于出水腔的底部,所述圆珠设于出水腔之内,所述过滤网设于内腔与出水腔的连接之处。

优选的,所述出水腔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套有密封圈,所述出水孔设于密封圈之上。

优选的,所述出水孔呈上宽下窄的锥孔,增加了圆珠与出水孔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茶水腔的外圈设有凹槽,所述茶碗的底部设有与凹槽相互嵌合的凸圈,用于稳定茶碗在茶座上的位置,防止茶碗在转动过程中跑偏。

优选的,所述凸块为下宽上窄的长条状体,用于更加准确的将圆珠顶起,又不会讲出水孔堵住,使得茶水流得更顺畅。

优选的,所述凸块的一端对着出水口的进水处,与茶水腔的内壁构成流水道,大大减少了茶水的流程,使得茶水流出来时,更加有热度,更能让品茶者品出茶味出来。

优选的,所述出水口为U型或V型。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转动式自动出水结构的装置,实现了茶叶与茶水的分离,也实现了自动出水的功能。泡茶时,无需手持滚烫的茶碗,只需轻轻转动茶碗,使出水孔内的圆珠被茶座上的凸块顶起,这样出水孔相通,就可使茶水流出茶碗,不烫手。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方便清洗,操作简单,使得喝茶更加成为一种享受,而且本实用新型中的茶座本体可以制造成各种形状、图案等,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茶碗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茶碗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茶碗的剖视图;

图5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茶碗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茶碗的仰视图;

图8位本实用新型的茶座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茶碗;11、出水孔;111、圆珠;12、过滤网;13、内腔;14、出水腔;141、密封圈;15、凸圈;2、茶座;21、茶水腔;211、凸块;22、出水口;23、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内、外等,仅是参考说明书附图1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仅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包括茶碗1、茶座2,所述茶碗1可转动的设置于茶座2之上,所述茶碗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孔11,所述出水孔11内设有用于堵住出水孔11的圆珠111,所述茶碗1的底部设有罩住出水孔11与圆珠111的过滤网12,所述茶座2的顶部设有茶水腔21,所述茶水腔2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用于将圆珠111顶起的凸块211,所述茶座2的一侧设有与茶水腔21相通的出水口22。

如图8所示,所述凸块211为下宽上窄的长条状体,用于更加准确的将圆珠111顶起,又不会将出水孔11堵住,使得茶水流得更顺畅。

所述凸块211的一端对着出水口11的进水处,与茶水腔21的内壁构成流水道,大大减少了茶水的流程,使得茶水流出来时,更加有热度,更能让品茶者品出茶味出来。

所述出水口11为U型。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包括茶碗1、茶座2,所述茶碗1可转动的设置于茶座2之上,所述茶碗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孔11,所述出水孔11内设有用于堵住出水孔11的圆珠111,所述茶碗1的底部设有罩住出水孔11与圆珠111的过滤网12,所述茶座2的顶部设有茶水腔21,所述茶水腔2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用于将圆珠111顶起的凸块211,所述茶座2的一侧设有与茶水腔21相通的出水口22。

如图4所示,所述茶碗1内设有内腔13,所述内腔13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腔14,所述出水孔11设于出水腔14的底部,所述圆珠111设于出水腔14之内,所述过滤网12设于内腔13与出水腔14的连接之处。

所述出水腔14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套有密封圈141,所述出水孔11设于密封圈141之上。

如图8所示,所述凸块211为下宽上窄的长条状体,用于更加准确的将圆珠111顶起,又不会将出水孔11堵住,使得茶水流得更顺畅。

所述凸块211的一端对着出水口11的进水处,与茶水腔21的内壁构成流水道,大大减少了茶水的流程,使得茶水流出来时,更加有热度,更能让品茶者品出茶味出来。

所述出水口11为V型。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包括茶碗1、茶座2,所述茶碗1可转动的设置于茶座2之上,所述茶碗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孔11,所述出水孔11内设有用于堵住出水孔11的圆珠111,所述茶碗1的底部设有罩住出水孔11与圆珠111的过滤网12,所述茶座2的顶部设有茶水腔21,所述茶水腔2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用于将圆珠111顶起的凸块211,所述茶座2的一侧设有与茶水腔21相通的出水口22。

如图5所示,所述茶碗1内设有内腔13,所述内腔13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腔14,所述出水孔11设于出水腔14的底部,所述圆珠111设于出水腔14之内,所述过滤网12设于内腔13与出水腔14的连接之处。

所述出水腔14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套有密封圈141,所述出水孔11设于密封圈141之上。

所述出水孔11呈上宽下窄的锥孔,增加了圆珠111与出水孔11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密封性。

如图8所示,所述凸块211为下宽上窄的长条状体,用于更加准确的将圆珠111顶起,又不会将出水孔11堵住,使得茶水流得更顺畅。

所述凸块211的一端对着出水口11的进水处,与茶水腔21的内壁构成流水道,大大减少了茶水的流程,使得茶水流出来时,更加有热度,更能让品茶者品出茶味出来。

所述出水口11为U型。

实施例4

如图1-3所示,一种转动式自动出水的茶具,包括茶碗1、茶座2,所述茶碗1可转动的设置于茶座2之上,所述茶碗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孔11,所述出水孔11内设有用于堵住出水孔11的圆珠111,所述茶碗1的底部设有罩住出水孔11与圆珠111的过滤网12,所述茶座2的顶部设有茶水腔21,所述茶水腔21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用于将圆珠111顶起的凸块211,所述茶座2的一侧设有与茶水腔21相通的出水口22。

如图5所示,所述茶碗1内设有内腔13,所述内腔13底部的偏心位置设有出水腔14,所述出水孔11设于出水腔14的底部,所述圆珠111设于出水腔14之内,所述过滤网12设于内腔13与出水腔14的连接之处。

所述出水腔14的底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套有密封圈141,所述出水孔11设于密封圈141之上。

所述出水孔11呈上宽下窄的锥孔,增加了圆珠111与出水孔11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密封性。

如图6-7所示,所述茶水腔21的外圈设有凹槽23,所述茶碗1的底部设有与凹槽23相互嵌合的凸圈15,用于稳定茶碗1在茶座2上的位置,防止茶碗1在转动过程中跑偏。

如图8所示,所述凸块211为下宽上窄的长条状体,用于更加准确的将圆珠111顶起,又不会将出水孔11堵住,使得茶水流得更顺畅。

所述凸块211的一端对着出水口11的进水处,与茶水腔21的内壁构成流水道,大大减少了茶水的流程,使得茶水流出来时,更加有热度,更能让品茶者品出茶味出来。

所述出水口11为V型。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实用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装饰,皆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