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设备的上盖和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30555发布日期:2020-02-14 21:58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烹饪设备的上盖和烹饪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设备的上盖和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现如今,烹饪设备因其操作方便、快捷及烹饪味道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烹饪设备工作时,为了将烹饪设备的烹饪腔内的冷气排出,会在烹饪设备的上盖上设置可上下自由浮动的浮子,进而借由浮子的浮动实现冷气的排出。当烹饪设备处于负压密封状态时有助于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但相关技术中,烹饪设备只具备利用浮子进行正压密封的能力,即,仅能进行单一方向的密封,无法实现正、负压烹饪,致使用户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的上盖。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的上盖包括:盖体,设置有限位部和用于供其铰接安装的铰接部;浮子,设置有排气通道,浮子设置在盖体上,并能相对盖体在使排气通道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限位配合部,设置在浮子上,浮子上浮至上浮位置时,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能配合并将浮子限位在上浮位置,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时,浮子能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烹饪设备的上盖包括:盖体、浮子和限位配合部。通过设置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当烹饪设备工作时,初始阶段时,烹饪设备的烹饪腔内无压力,浮子处于自然下落状态,当烹饪设备内部温度升高进而产生一定的压力,压力推动浮子运动,使得浮子向上浮动,此时,浮子的排气通道处于打开的状态,烹饪设备的烹饪腔内的部分冷气可通过排气通道排出烹饪器具外,实现了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进一步地,当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浮子处于上浮位置处,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配合,并将浮子限位在上浮位置,此时,浮子的排气通道被密封,避免烹饪设备的烹饪腔内的蒸汽向外泄漏,实现了烹饪设备的正压密封功能;进一步地,停止加热时,锅内的温度逐渐减低,压力也随之降低,此时,由于限位配合部和限位部的配合使得浮子仍保持在该上浮位置处,烹饪腔内一直处于密封状态,故,烹饪腔内的气压值低于外界大气压值,避免外部蒸汽进入烹饪腔,确保对烹饪腔内抽气效率,提升烹饪腔内负压阶段时的运行效率,实现了烹饪设备的负压密封功能,烹饪设备处于负压密封状态时有助于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该结构设置使得烹饪设备在正压、负压下都具有密封的功能,进而使得在丰富食物的食用口感的同时,可实现长时间保存食物的目的,避免了食物的浪费,丰富了产品的功能,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浮子仅具有正压密封能力、难以兼顾负压密封性能的问题。

更具体而言,设置浮子和盖体的装配结构,使得浮子设置在盖体上,并能相对盖体在使排气通道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即,盖体和浮子的装配设置限制了浮子的运动轨迹,使得浮子可按照预设路径在上浮位置和回落位置之间移动,保证了浮子移动的顺畅性及可行性,避免因碰撞或卡滞而使得浮子卡设在路径的某一处而导致烹饪设备无法实现烹饪功能情况发生,同时,该结构设置使得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时,浮子能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此时排气通道被打开,实现烹饪腔与外界环境连通以平衡气压,使得烹饪腔内的气体可通过烹饪设备的排气阀进行外排,这样就可以避免气体泄漏到上盖内部的情况发生,避免了上盖内部结构被蒸汽腐蚀,且避免了上盖内部滋生细菌,另外也相对降低了密封的要求,简化了上盖内部的密封结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设置铰接部,使得盖体通过铰接部实现与烹饪设备的煲体的装配。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烹饪设备的上盖,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浮子上设有凸扣,限位配合部包括凸扣,盖体上设有卡位,限位部包括卡位,浮子上浮至上浮位置时,凸扣与卡位卡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浮子上设有凸扣,限位配合部包括凸扣,盖体上设有卡位,限位部包括卡位,通过设置凸扣和卡位,利用凸扣与卡位的卡接实现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卡接,使得浮子相对于盖体的设置位置被固定,进而实现浮子被限位在上浮位置处的目的。凸扣与卡位的结构设置便于加工,生产成本低,且可量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卡位包括卡孔,浮子具有第一穿接部,第一穿接部穿接于卡孔,浮子位于第一穿接部下方的部位设有凸扣,其中,第一穿接部的外径d1、浮子的凸扣处的宽度d3及卡孔的孔径d4满足:d1<d4<d3。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穿接部的外径d1、浮子的凸扣处的宽度d3及卡孔的孔径d4满足:d1<d4<d3,第一穿接部的外径d1小于卡孔的孔径d4,使得浮子在压力作用下第一穿接部可顺利穿过卡孔,避免第一穿接部卡滞在卡孔处使得浮子无法上浮至上浮位置,进而使得烹饪设备无法实现正、负压密封功能的情况发生;同时,卡孔的孔径d4小于浮子的凸扣处的宽度d3,为实现后续的凸扣与卡孔的卡接或分离提供结构基础,如果卡孔的孔径d4大于浮子的凸扣处的宽度d3,那么浮子的凸扣处就可以顺畅地沿卡孔上下移动,无法实现凸扣与卡孔的卡接,使得排气通道始终处于打开的状态,无法实现密封烹饪腔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盖体上还设有止挡部,浮子位于回落位置时,凸扣搭靠在止挡部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盖体上设置止挡部,利用止挡部可以对浮子起到良好的轴向限位作用,止挡部限制了浮子下浮的最大位移,当浮子位于回落位置时,凸扣搭靠在止挡部上使得浮子无法继续下浮,避免浮子脱落于盖体的情况发生,该结构设置合理来利用了盖体的结构,使得盖体在具有导向浮子运动的作用的同时,限制了浮子的最大上浮位移和最大下浮位移,实现了对浮子的双向限位,为浮子相对于盖体在使排气通道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提供了结构基础。同时,该结构设置便于加工,加工工序简单,且便于量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止挡部包括挡壁,挡壁上设有浮子孔,浮子具有第二穿接部,第二穿接部位于凸扣下方的位置处并穿接于浮子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止挡部包括挡壁,止挡壁上设有浮子孔,浮子孔与卡孔相配合以共同限定出贯通的通道,浮子位于通道内;其中,当浮子处于上浮位置时,浮子孔被密封,通道两侧的空间互不连通;当浮子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时,通道相导通。该结构设置使得浮子能在该通道内上下浮动,通道地设置合理利用了盖体的内部空间,在不改变其他部件的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浮子的运动轨迹的限制,即,在保证盖体现有结构的基础上使得浮子可按照预设路径在排气通道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减少了材料的投入,降低了加工成本,且由于通道是由浮子孔与卡孔共同限定的,故,减轻了产品的重量,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进一步地,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配合时,浮子孔被密封,通道两侧的空间互不连通,避免外部蒸汽进入烹饪腔;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时,通道相导通,使得烹饪腔内的气体可通过烹饪设备的排气阀进行外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穿接部的外径d2、d1及d3满足:d1<d2<d3。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穿接部的外径d1、浮子的凸扣处的宽度d3及第二穿接部的外径d2满足:d1<d2<d3,第二穿接部的外径d2小于浮子的凸扣处的宽度d3,使得浮子由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的过程中,第二穿接部可顺利穿过浮子孔,避免第二穿接部卡滞在浮子孔处使得浮子无法复位至回落位置,进而造成大量蒸汽从浮子与浮子孔的间隙处经过而无法保证烹饪效果的情况发生,当浮子处于回落位置时,浮子的凸扣搭靠在止挡部上,使得浮子无法继续下浮,避免浮子脱落于盖体的情况发生,同时,第一穿接部的外径d1小于第二穿接部的外径d2,增大了第二穿接部相对于第一穿接部的壁厚,增强了凸扣与止挡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确保浮子处于回落位置时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限位配合部为弹性体;和/或限位部为弹性体。

在该技术方案中,限位配合部为弹性体,和/或限位部为弹性体,这样,浮子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上浮动,当浮子上浮至预设位置处时,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干涉,阻挡了浮子的继续上浮,当烹饪腔内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值时,也就是说,压力值大于限位部作用在限位配合部的阻力时,浮子继续上浮,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互挤压使得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相配合并将浮子限位在上浮位置,排气通道随之被密封,当外力作用在浮子上时,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再次相互挤压,使得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随之再次发生弹性形变,当作用在浮子上的外力达到第二预设值时,限位配合部冲破与限位部的束缚,使得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分离,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也随之恢复弹性形变,此时,排气通道被打开,使得烹饪腔内的气体可通过烹饪设备的排气阀进行外排,即,通过合理设置限位部及限位配合部的结构,利用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的弹性形变,实现了限位部相对于限位配合部的配合及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在相互配合和解除配合间的切换。同时,该结构设置合理,加工工艺简单,便于生产及操作,可实施性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卡孔为圆孔或异形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卡孔为圆孔或异形孔,使得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设置卡孔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及矩形等,以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卡位的一端被盖板的排气阀座压住固定在盖板上,卡位的另一端朝上朝内弯折,卡孔形成在卡位朝上的一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利用排气阀座压住卡位的一端,使得卡位固定在盖板上,即,合理利用烹饪设备的上盖的现有结构(排气阀座)实现了卡位及盖板的固定,避免了紧固部件的投入,降低了改造成本,减小了对上盖内部空间的占用率;进一步地,卡位的另一端朝上朝内弯折,卡孔形成在卡位朝上的一端,保证了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配合的稳固性及可靠性,避免了卡位的另一端朝下朝内弯折而使得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无法配合的情况发生。同时,卡位的一端与盖板相固定,在保证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的同时,减小了卡位受到的定型作用力,使得卡位能更充分地形变以提升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卡合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盖体包括:盖板;卡接件,安装在盖板上,且卡接件上设有限位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包括:盖板和卡接件。卡接件安装在盖板上,在保证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的同时,减小了限位部受到的定型作用力,特别是当限位部为弹性体时,限位部能更充分地形变以提升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卡合的可行性及稳定性。具体地,限位部朝向浮子的中心线方向倾斜,且限位部的自由端至浮子的底部的距离大于限位部与卡接件的连接处至浮子的底部的距离,通过合理限定限位部的形状以保证后续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配合的可行性及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卡合强度,避免了限位部向斜下方倾斜时,限位配合部易滑落出限位部的情况发生。具体地,卡接件和限位部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卡接件和限位部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还可将卡接件和限位部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设备的上盖还包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浮子以使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烹饪设备的上盖还包括驱动装置,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利用驱动装置给浮子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当该作用力达到预设值时,浮子上的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分离,进而使得浮子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以使排气通道被打开,进而实现烹饪设备的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装置包括:压杆,设置在盖体上,当烹饪设备的上盖在转动开盖过程中,压杆移动至浮子的上方并挤压浮子,使得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包括压杆,通过设置压杆,使得烹饪设备的上盖在转动开盖过程中,压杆移动至浮子的上方并挤压浮子,即,给浮子以向下的作用力,以实现浮子的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使得利用浮子实现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浮子回落后实现顺利开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浮子包括:浮子杆,排气通道设置在浮子杆内;至少两个排气孔,设置在浮子杆上,连通排气通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浮子包括:浮子杆和至少两个排气孔。通过将排气通道设置在浮子杆上,并使得至少两个排气孔与排气通道相连通,这样,可以借由至少两个排气孔实现排气通道与盖板下方的空间和/或盖体的排气阀座上方的空间连通,以限定气流的流动方向。具体地,盖体还包括排气阀座,卡接件位于排气阀座和盖板之间,排气阀座上设置有安装孔,盖板包括止挡部,浮子孔、安装孔及卡孔对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贯通的通道,浮子位于通道内;排气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浮子杆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排气通道由该中空结构构造出,且该排气通道分别与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相连通;浮子还包括密封圈,连接浮子杆,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配合时,密封圈与浮子孔的外周部位抵靠进行密封。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后,浮子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第一排气孔和第二排气孔外露出通道外,此时,第一排气孔将排气阀座上方的空间与排气通道连通,第二排气孔将盖板下方的烹饪腔与排气通道连通;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配合时,第二排气孔位于通道内,且密封圈与浮子孔的外周部位抵靠进行密封,使得浮子与浮子孔部位密封连接,从而无法与盖板下方的烹饪腔连通,使得排气通道与盖板下方的烹饪腔不连通,实现将排气阀座上方的空间与盖板下方的烹饪腔断开,这样,可以防止蒸汽沿浮子与浮子孔之间的缝隙泄漏,即,避免烹饪腔向外漏气,利于精准控制烹饪腔内的压力。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煲体;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设备的上盖,烹饪设备的上盖与煲体能盖合或打开,煲体与盖体盖合时形成烹饪腔。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设备,因包括煲体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烹饪设备的上盖,因此具有上述烹饪设备的上盖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微压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上盖还具有连动滑块,烹饪腔内产生的蒸汽使浮子移动至上浮位置且被限位部限位在上浮位置,在上盖开盖时连动滑块运动以驱动浮子移动至回落位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使得烹饪设备的上盖在转动开盖过程中,连动滑块运动以驱动压杆移动,进而使得压杆移动至浮子的上方并挤压浮子,即,给浮子以向下的作用力,以实现浮子的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使得利用浮子实现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浮子回落后实现顺利开盖。

具体地,烹饪设备的上盖还包括开盖操作件,连动滑块与开盖操作件相连且在开盖操作件的驱动下能转动,开盖操作件可为烹饪设备用于控制开、合盖动作(也即开盖操作件用于控制上盖在开盖位置和合盖位置之间切换)的开盖控制按钮、开盖旋转把手等。其中,开盖操作件动作,使得烹饪设备的上盖在转动开盖中,开盖操作件带动连动滑块运动,连动滑块运动进而驱动压杆移动,使得压杆移动至浮子的上方并挤压浮子,即,给浮子以向下的作用力,以实现浮子的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使得利用浮子实现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浮子回落后实现顺利开盖。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a处的第一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a处的第二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a处的第三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a处的第四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a处的相对尺寸关系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上盖的部分分解图;

图8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设备的上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烹饪设备,10烹饪设备的上盖,102盖体,104浮子,106排气通道,108凸扣,110卡位,112卡孔,114第一穿接部,116止挡部,118浮子孔,120第二穿接部,122盖板,124卡接件,126压杆,128浮子杆,130第一排气孔,132第二排气孔,134密封圈,136密封部,138排气阀座,140安装孔,142磁性件,144密封垫,146内盖,148外盖,150连动滑块,152开盖操作件,154铰接部,20煲体,202内锅。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设备的上盖10和烹饪设备1。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的上盖10,包括:盖体102,设置有限位部和用于供其铰接安装的铰接部154;浮子104,设置有排气通道106,浮子104设置在盖体102上,并能相对盖体102在使排气通道106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106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限位配合部,设置在浮子104上,浮子104上浮至上浮位置时,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能配合并将浮子104限位在上浮位置,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时,浮子104能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烹饪设备的上盖10包括:盖体102、浮子104和限位配合部。通过设置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当烹饪设备1工作时,初始阶段时,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无压力,浮子104处于自然下落状态,当烹饪设备1内部温度升高进而产生一定的压力,压力推动浮子104运动,使得浮子104向上浮动,此时,浮子104的排气通道106处于打开的状态,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的部分冷气可通过排气通道106排出烹饪器具外,实现了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进一步地,当压力值达到预设值时,浮子104处于上浮位置处,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配合,并将浮子104限位在上浮位置,此时,浮子104的排气通道106被密封,避免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的蒸汽向外泄漏,实现了烹饪设备1的正压密封功能;进一步地,停止加热时,锅内的温度逐渐减低,压力也随之降低,此时,由于限位配合部和限位部的配合使得浮子104仍保持在该上浮位置处,烹饪腔内一直处于密封状态,故,烹饪腔内的气压值低于外界大气压值,避免外部蒸汽进入烹饪腔,确保对烹饪腔内抽气效率,提升烹饪腔内负压阶段时的运行效率,实现了烹饪设备1的负压密封功能,烹饪设备1处于负压密封状态时有助于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该结构设置使得烹饪设备1在正压、负压下都具有密封的功能,进而使得在丰富食物的食用口感的同时,可实现长时间保存食物的功能,避免了食物的浪费,丰富了产品的功能,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浮子104仅具有正压密封能力、难以兼顾负压密封性能的问题。

更具体而言,设置浮子104和盖体102的装配结构,使得浮子104设置在盖体102上,并能相对盖体102在使排气通道106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106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即,盖体102和浮子104的装配设置限制了浮子104的运动轨迹,使得浮子104可按照预设路径在上浮位置和回落位置之间移动,保证了浮子104移动的顺畅性及可行性,避免因碰撞或卡滞而使得浮子104卡设在路径的某一处而导致烹饪设备1无法实现烹饪功能情况发生,同时,该结构设置使得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时,浮子104能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此时排气通道106被打开,实现烹饪腔与外界环境连通以平衡气压,使得烹饪腔内的气体可通过烹饪设备1的排气阀进行外排,这样就可以避免气体泄漏到上盖内部的情况发生,避免了上盖内部结构被蒸汽腐蚀,且避免了上盖内部滋生细菌,另外也相对降低了密封的要求,简化了上盖内部的密封结构,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设置铰接部154,使得盖体通过铰接部154实现与烹饪设备的煲体的装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浮子104上设有凸扣108,限位配合部包括凸扣108,盖体102上设有卡位110,限位部包括卡位110,浮子104上浮至上浮位置时,凸扣108与卡位110卡接。

在该实施例中,浮子104上设有凸扣108,限位配合部包括凸扣108,盖体102上设有卡位110,限位部包括卡位110,通过设置凸扣108和卡位110,利用凸扣108与卡位110的卡接实现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卡接,使得浮子104相对于盖体102的设置位置被固定,进而实现浮子104被限位在上浮位置处的目的。凸扣108与卡位110的结构设置便于加工,生产成本低,且可量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6所示,卡位110包括卡孔112,浮子104具有第一穿接部114,第一穿接部114穿接于卡孔112,浮子104位于第一穿接部114下方的部位设有凸扣108,其中,第一穿接部114的外径d1、浮子104的凸扣108处的宽度d3及卡孔112的孔径d4满足:d1<d4<d3。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穿接部114的外径d1、浮子104的凸扣108处的宽度d3及卡孔112的孔径d4满足:d1<d4<d3,第一穿接部114的外径d1小于卡孔112的孔径d4,使得浮子104在压力作用下第一穿接部114可顺利穿过卡孔112,避免第一穿接部114卡滞在卡孔112处使得浮子104无法上浮至上浮位置,进而使得烹饪设备1无法实现正、负压密封功能的情况发生;同时,卡孔112的孔径d4小于浮子104的凸扣108处的宽度d3,为实现后续的凸扣108与卡孔112的卡接或分离提供结构基础,如果卡孔112的孔径d4大于浮子104的凸扣108处的宽度d3,那么浮子104的凸扣108处就可以顺畅地沿卡孔112上下移动,无法实现凸扣108与卡孔112的卡接,使得排气通道106始终处于打开的状态,无法实现密封烹饪腔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盖体102上还设有止挡部116,浮子104位于回落位置时,凸扣108搭靠在止挡部116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盖体102上设置止挡部116,利用止挡部116可以对浮子104起到良好的轴向限位作用,止挡部116限制了浮子104下浮的最大位移,当浮子104位于回落位置时,凸扣108搭靠在止挡部116上使得浮子104无法继续下浮,避免浮子104脱落于盖体102的情况发生,该结构设置合理来利用了盖体102的结构,使得盖体102在具有导向浮子104运动的作用的同时,限制了浮子104的最大上浮位移和最大下浮位移,实现了对浮子104的双向限位,为浮子104相对于盖体102在使排气通道106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106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提供了结构基础。同时,该结构设置便于加工,加工工序简单,且便于量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止挡部116包括挡壁,挡壁上设有浮子孔118,浮子104具有第二穿接部120,第二穿接部120位于凸扣108下方的位置处并穿接于浮子孔118。

在该实施例中,止挡部116包括挡壁,止挡壁上设有浮子孔118,浮子孔118与卡孔112相配合以共同限定出贯通的通道,浮子104位于通道内;其中,当浮子104处于上浮位置时,浮子孔118被密封,通道两侧的空间互不连通;当浮子104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时,通道相导通。该结构设置使得浮子104能在该通道内上下浮动,通道地设置合理利用了盖体102的内部空间,在不改变其他部件的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实现了对浮子104的运动轨迹的限制,即,在保证盖体102现有结构的基础上使得浮子104可按照预设路径在排气通道106被密封的上浮位置和使排气通道106被打开的回落位置之间上下浮动,减少了材料的投入,降低了加工成本,且由于通道是由浮子孔118与卡孔112共同限定的,故,减轻了产品的重量,提升了产品的使用性能;进一步地,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配合时,浮子孔118被密封,通道两侧的空间互不连通,避免外部蒸汽进入烹饪腔;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时,通道相导通,使得烹饪腔内的气体可通过烹饪设备1的排气阀进行外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6所示,第二穿接部120的外径d2、d1及d3满足:d1<d2<d3。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穿接部114的外径d1、浮子104的凸扣108处的宽度d3及第二穿接部120的外径d2满足:d1<d2<d3,第二穿接部120的外径d2小于浮子104的凸扣108处的宽度d3,使得浮子104由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的过程中,第二穿接部120可顺利穿过浮子孔118,避免第二穿接部120卡滞在浮子孔118处使得浮子104无法复位至回落位置,进而造成大量蒸汽从浮子104与浮子孔118的间隙处经过而无法保证烹饪效果的情况发生,当浮子104处于回落位置时,浮子104的凸扣108搭靠在止挡部116上,使得浮子104无法继续下浮,避免浮子104脱落于盖体102的情况发生,同时,第一穿接部114的外径d1小于第二穿接部120的外径d2,增大了第二穿接部120相对于第一穿接部114的壁厚,增强了凸扣108与止挡部116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确保浮子104处于回落位置时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限位配合部为弹性体;和/或限位部为弹性体。

在该实施例中,限位配合部为弹性体,和/或限位部为弹性体,这样,浮子104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上浮动,当浮子104上浮至预设位置处时,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干涉,阻挡了浮子104的继续上浮,当烹饪腔内的压力达到第一预设值时,也就是说,压力值大于限位部作用在限位配合部的阻力时,浮子104继续上浮,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互挤压使得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得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相配合并将浮子104限位在上浮位置,排气通道106随之被密封,当外力作用在浮子104上时,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再次相互挤压,使得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随之再次发生弹性形变,当作用在浮子104上的外力达到第二预设值时,限位配合部冲破与限位部的束缚,使得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分离,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也随之恢复弹性形变,此时,排气通道106被打开,使得烹饪腔内的气体可通过烹饪设备1的排气阀进行外排,即,通过合理设置限位部及限位配合部的结构,利用限位部和/或限位配合部的弹性形变,实现了限位部相对于限位配合部的配合及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在相互配合和解除配合间的切换。同时,该结构设置合理,加工工艺简单,便于生产及操作,可实施性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卡孔112为圆孔或异形孔。

在该实施例中,卡孔112为圆孔或异形孔,使得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来设置卡孔112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及矩形等,以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卡位110的一端被盖板122的排气阀座压住固定在盖板122上,卡位110的另一端朝上朝内弯折,卡孔112形成在卡位110朝上的一端。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排气阀座压住卡位110的一端,使得卡位110固定在盖板122上,即,合理利用烹饪设备的上盖10的现有结构(排气阀座)实现了卡位110及盖板122的固定,避免了紧固部件的投入,降低了改造成本,减小了对上盖内部空间的占用率;进一步地,卡位110的另一端朝上朝内弯折,卡孔112形成在卡位110朝上的一端,保证了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配合的稳固性及可靠性,避免了卡位110的另一端朝下朝内弯折而使得限位部和限位配合部无法配合的情况发生。同时,卡位110的一端与盖板122相固定,在保证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的同时,减小了卡位110受到的定型作用力,使得卡位110能更充分地形变以提升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卡合的可行性及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盖体102包括:盖板122;卡接件124,安装在盖板122上,且卡接件124上设有限位部。

在该实施例中,盖体102包括:盖板122和卡接件124。卡接件124安装在盖板122上,在保证装配的稳固性及可靠性的同时,减小了限位部受到的定型作用力,特别是当限位部为弹性体时,限位部能更充分地形变以提升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的卡合的可行性及稳定性。具体地,限位部朝向浮子104的中心线方向倾斜,且限位部的自由端至浮子104的底部的距离大于限位部与卡接件124的连接处至浮子104的底部的距离,通过合理限定限位部的形状以保证后续限位部与限位配合部配合的可行性及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卡合强度,避免了限位部向斜下方倾斜时,限位配合部易滑落出限位部的情况发生。具体地,卡接件124和限位部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卡接件124和限位部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还可将卡接件124和限位部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设备的上盖10还包括: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浮子104以使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设备的上盖10还包括驱动装置,通过设置驱动装置,利用驱动装置给浮子10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当该作用力达到预设值时,浮子104上的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分离,进而使得浮子104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以使排气通道106被打开,进而实现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包括:压杆126,设置在盖体102上,当烹饪设备的上盖10在转动开盖过程中,压杆126移动至浮子104的上方并挤压浮子104,使得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压杆126,通过设置压杆126,使得烹饪设备的上盖10在转动开盖过程中,压杆126移动至浮子104的上方并挤压浮子104,即,给浮子104以向下的作用力,以实现浮子104的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使得利用浮子104实现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浮子104回落后实现顺利开盖。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5及图7所示,浮子104包括:浮子杆128,排气通道106设置在浮子杆128内;至少两个排气孔,设置在浮子杆128上,连通排气通道106。

在该实施例中,浮子104包括:浮子杆128和至少两个排气孔。通过将排气通道106设置在浮子杆128上,并使得至少两个排气孔与排气通道106相连通,这样,可以借由至少两个排气孔实现排气通道106与盖板122下方的空间和/或盖体102的排气阀座138上方的空间连通,以限定气流的流动方向。具体地,盖体102还包括排气阀座138,卡接件124位于排气阀座138和盖板122之间,排气阀座138上设置有安装孔140,盖板122包括止挡部116,浮子孔118、安装孔140及卡孔112对应设置以共同限定出贯通的通道,浮子104位于通道内;排气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排气孔130和第二排气孔132;浮子杆128内部设置为中空结构,排气通道106由该中空结构构造出,且该排气通道106分别与第一排气孔130和第二排气孔132相连通;浮子104还包括密封圈134,连接浮子杆128,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配合时,密封圈134与浮子孔118的外周部位抵靠进行密封。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解除配合后,浮子104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第一排气孔130和第二排气孔132外露出通道外,此时,第一排气孔130将排气阀座138上方的空间与排气通道106连通,第二排气孔132将盖板122下方的烹饪腔与排气通道106连通;当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配合时,第二排气孔132位于通道内,且密封圈134与浮子孔118的外周部位抵靠进行密封,使得浮子104与浮子孔118部位密封连接,从而无法与盖板122下方的烹饪腔连通,使得排气通道106与盖板122下方的烹饪腔不连通,实现将排气阀座138上方的空间与盖板122下方的烹饪腔断开,这样,可以防止蒸汽沿浮子104与浮子孔118之间的缝隙泄漏,即,避免烹饪腔向外漏气,利于精准控制烹饪腔内的压力。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浮子杆128背离盖板122的一端的安装腔内设置磁性件142,且磁性件142与安装腔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垫144,用于密封磁性件142与安装腔的连接处的空间,以避免水汽等进入到安装腔内而污损磁性件142的情况发生,避免细菌的滋生。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浮子杆128包括:第一排气孔130、第一穿接部114、排气通道106、第二穿接部120、凸扣108及第二排气孔132。浮子杆128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浮子杆128的连接强度,此外,还可将浮子杆128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具体实施例中,排气阀座138设置有安装槽,卡接件124设置在安装槽内,通过在排气阀座138上设置安装槽,使得卡接件124设置在安装槽内,安装槽对卡接件124起到固定的作用,以保证卡接件124与排气阀座138装配的整体性,同时,该结构设置可增强卡接件124与安装槽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在不改变排气阀座138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排气阀座138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

具体实施例中,限位配合部为硅胶限位配合部或橡胶限位配合部。限位部为硅胶限位部或橡胶限位部。

具体实施例中,卡接件124与限位部为分体式结构,二者可利用紧固件紧固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同时,亦可在卡接件124与限位部中的一个上设置卡扣另一个上设置卡槽,来实现二者的装配。

具体实施例中,密封圈134包括本体和密封部136,密封部136为设置在本体表面的裙边,裙边的凸伸方向与其所在的本体的表面呈大于0°小于180°的夹角,密封部136的结构设置增大了与密封圈134与浮子孔118的接触面积,使得浮子孔118被全方位、多角度地覆盖,且延长了密封圈134与浮子孔118的外周部位的密封路径,保证了密封的可靠性及稳固性,避免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的蒸汽向外泄漏。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烹饪设备1处于无压状态,当烹饪设备1工作时,初始阶段时,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无压力,浮子104处于自然下落状态;如图3所示,当烹饪设备1内部温度升高进而产生一定的压力,压力推动浮子104运动,使得浮子104向上浮动,当浮子104上浮至预设距离时,密封圈134开始接触盖板122,如图4所示,当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的压力继续增大,浮子104继续上浮,密封圈134被压变形,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相接触,如图5所示,当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的压力继续增大,当压力达到预设值时,压力推动限位配合部克服限位部与密封圈134的阻力继续上浮,限位配合部越过限位部并与限位部相卡接,此时,烹饪设备1处于正压密封状态;如图4所示,停止加热,烹饪设备1的烹饪腔内的压力降到0(即大气压)过程中,浮子104的限位配合部由于被限位部卡住,使得密封圈134一直处于接触盖板122的状态,即,烹饪腔内一直处于密封状态,当烹饪腔内温度继续下降,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作用,烹饪腔内产生负压,此时,烹饪设备1处于负压密封状态;如图2所示,打开烹饪设备的上盖10时,压杆126挤压浮子104,使得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浮子104从上浮位置向回落位置浮动。上述过程阐述了烹饪过程中浮子104的状态变化。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烹饪设备1,包括:煲体20;及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烹饪设备的上盖10,烹饪设备的上盖10与煲体能盖合或打开,煲体与盖体102盖合时形成烹饪腔。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设备1,因包括煲体20及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烹饪设备的上盖10,因此具有上述烹饪设备的上盖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8所示,上盖还具有连动滑块150,烹饪腔内产生的蒸汽使浮子104移动至上浮位置且被限位部限位在上浮位置,在上盖开盖时连动滑块150运动以驱动浮子104移动至回落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使得烹饪设备的上盖10在转动开盖过程中,连动滑块150运动以驱动压杆126移动,进而使得压杆126移动至浮子104的上方并挤压浮子104,即,给浮子104以向下的作用力,以实现浮子104的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使得利用浮子104实现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浮子104回落后实现顺利开盖。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烹饪设备的上盖10还包括开盖操作件152,连动滑块150与开盖操作件152相连且在开盖操作件152的驱动下能转动,开盖操作件152可为烹饪设备1用于控制开、合盖动作(也即开盖操作件152用于控制上盖在开盖位置和合盖位置之间切换)的开盖控制按钮、开盖旋转把手等。其中,开盖操作件152动作,使得烹饪设备的上盖10在转动开盖中,开盖操作件152带动连动滑块150运动,连动滑块150运动进而驱动压杆126移动,使得压杆126移动至浮子104的上方并挤压浮子104,即,给浮子104以向下的作用力,以实现浮子104的限位配合部相对于限位部的分离,进而实现限位配合部与限位部由配合的状态变为解除配合的状态,使得利用浮子104实现烹饪腔与外界大气的连通,浮子104回落后实现顺利开盖。

具体地,烹饪设备1为微压电饭煲或电压力锅。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烹饪设备的上盖10包括:外盖148、内盖146及盖板122,盖板122可拆卸固定于内盖146上。烹饪设备的内锅202置于煲体20内。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