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82924发布日期:2020-03-13 05:52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厨房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传统的烹饪器具的功能较为单一,通常只具有某一种烹饪器具功能,例如蒸或烤或煮。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多功能烹饪器具应运而生,现有的多功能烹饪器具往往具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烹饪器具功能,例如同时具备蒸功能和烤功能,或者同时具备烤功能和煮功能,这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然而这种多功能烹饪器具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蒸汽进入电机或元器件内的情况,由于蒸汽中往往夹带了水分,因此该蒸汽会损坏电机或元器件,影响多功能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功能烹饪器具,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上壳体下方设有导风罩,上壳体与导风罩之间合围形成冷风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冷风腔连通,冷风腔内设有电机和冷风风扇,冷风风扇与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导风罩位于下壳体的上方,导风罩下方设有热风风扇和加热元件,导风罩的中心设有供电机轴穿过的轴孔,电机轴穿过轴孔后与热风风扇固定连接,下壳体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容器,多功能烹饪器具还包括向容器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腔与容纳腔密封隔开,上壳体内设有排蒸汽通道,排蒸汽通道具有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第一连通口与容纳腔连通,第一连通口的流通面积为s,其中1cm2≤s≤16cm2,第二连通口与外界连通,第二连通口位于上壳体上且与进风口不同侧设置。

进一步,所述上壳体内设有排蒸汽管,排蒸汽管形成所述排蒸汽通道,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分别位于排蒸汽管的两端。

进一步,所述上壳体内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位于冷风腔内,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密封抵接,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合围形成所述排蒸汽通道。

进一步,所述进风口位于上壳体顶部,第二连通口位于上壳体侧部。

进一步,所述上壳体包括罩体和环形支撑座,导风罩位于环形支撑座的内围,环形支撑座的外边缘与罩体的底部边缘密封连接,环形支撑座的内边缘与导风罩的底部边缘密封连接,进风口位于罩体顶部,第二连通口位于罩体侧部。

进一步,所述上壳体为罩型,导风罩外边缘与上壳体底部内边缘密封连接,第二连通口位于上壳体后侧。

进一步,所述出风口与第二连通口同侧设置,且出风口位于第二连通口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流通面积小于出风口的出风面积。

进一步,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设置在下壳体上。

进一步,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水箱和蒸汽发生器,水箱设置在下壳体侧部,蒸汽发生器设置在下壳体底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多功能烹饪器具可实现纯蒸功能、纯烤功能以及蒸烤功能,要实现纯蒸功能时,开启蒸汽发生装置向容器提供蒸汽即可;要实现纯烤功能时,开启电机以带动冷风风扇和热风风扇旋转,冷风风扇将外界冷风引入冷风腔对电机和元器件进行散热,热风风扇和加热元件形成热风组件并向容纳腔的容器吹热风以烹饪器具容器内的食材;要实现蒸烤功能时,同时开启蒸汽发生装置和电机即可。而且将冷风腔与容纳腔密封隔开,使得冷风腔内的冷风不会进入容纳腔,容纳腔内的热风也不会进入冷风腔,烹饪器具食材的热效率得到提升,且在上壳体内设有排蒸汽通道,并使得排蒸汽通道的第一连通口与容纳腔连通,排蒸汽通道的第二连通口与外界连通,这样容纳腔内需要排放的蒸汽会通过排蒸汽通道顺利排出外界,有效防止了蒸汽进入冷风腔而损坏电机及元器件,而且第二连通口位于上壳体上且与进风口不同侧设置,如此设置,降低了第二连通口排出的蒸汽会通过进风口进入冷风腔而损坏电机及元器件的概率,保证了冷风腔内电机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进而提高了多功能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2、上壳体内设有排蒸汽管,排蒸汽管形成排蒸汽通道,第一连通口和第二连通口分别位于排蒸汽管的两端,这样排蒸汽通道与冷风腔完全隔离,蒸汽排出的过程中不会进入冷风腔,如此保证了冷风腔内电机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

3、上壳体内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位于冷风腔内,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密封抵接,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合围形成排蒸汽通道,这样形成的排蒸汽通道也是与冷风腔完全隔离的,也能保证冷风腔内电机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而且无需特定的管道,结构较为简单。

4、进风口位于上壳体顶部,第二连通口位于上壳体侧部,如此实现第二连通口和进风口在上壳体上不同侧设置,以降低第二连通口排出的蒸汽会通过进风口进入冷风腔而损坏电机及元器件的概率,而且进风口位于上壳体顶部,这种进风路径短,使得外界风快速进入冷风腔对电机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5、上壳体包括罩体和环形支撑座,导风罩位于环形支撑座的内围,环形支撑座的外边缘与罩体的底部边缘密封连接,环形支撑座的内边缘与导风罩的底部边缘密封连接,如此通过环形支撑座实现罩体以及导风罩的安装,简化了安装结构,而且提高了上壳体的强度,罩体、导风罩以及环形支撑座合围形成冷风腔,进风口位于罩体顶部与冷风腔连通,第二连通口位于罩体侧部与外界连通。第一连通口贯穿环形支撑座设置且位于导风罩的外围,与导风罩隔开,这样蒸汽进入第一连通口的过程中受到热风风扇的干涉小,蒸汽排出的顺畅性得到提升。

6、上壳体为罩型,导风罩外边缘与上壳体底部内边缘密封连接,第二连通口位于上壳体后侧,即导风罩直接与上壳体连接,摒弃了两者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如此更加简化了结构,而且导风面积覆盖更广,提高了烹饪器具效率,第二连通口位于上壳体后侧,使得蒸汽从上壳体后侧排出,不会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7、实际使用中,排出的蒸汽会自然上升,这样部分蒸汽会被进风口的吸力吸入冷风腔内,而蒸汽带入的水汽会严重破坏冷风腔内电机和元器件,因此本发明将出风口与第二连通口同侧设置,且出风口设置在第二连通口的上方,如此出风口会排出一定流速的冷却风,形成一个扰流层抑制蒸汽自然上升,并将蒸汽带远一定距离后再开始上升,蒸汽被带远后可避免从进风口吸入冷风腔,这样有效的保证冷风腔内电机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

8、第二连通口的流通面积小于出风口的出风面积,这样出风口形成抑制排出的蒸汽自然上升的扰流作用更强,将自然上升的蒸汽一起带走的距离更远,从而有效避免了进风口混入排蒸汽通道排出的蒸汽,有效保证了本发明的工作安全性及可靠性。

9、蒸汽发生装置设置在下壳体上,利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重心下移,提升了多功能烹饪器具工作的稳固性,而且蒸汽发生装置与上壳体内的电机、元器件分开设置,不会造成电机、元器件的温升过高,也会减少蒸汽泄漏对电机和元器件的影响。

10、蒸汽发生装置包括水箱和蒸汽发生器,水箱设置在下壳体侧部,方便加水,蒸汽发生器设置在下壳体底部,隐藏设置,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电机、冷风风扇和热风风扇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六的水箱与下壳体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七的水箱与下壳体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多功能烹饪器具的结构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为耐热塑料壳体,上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上壳体1下方设有导风罩3,上壳体1与导风罩3之间合围形成冷风腔13,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均与冷风腔13连通,冷风腔13内设有电机4和冷风风扇51,冷风风扇51与电机4的电机轴41固定连接,导风罩3位于下壳体2的上方,导风罩3下方设有热风风扇52和加热元件53,导风罩3的中心设有供电机轴41穿过的轴孔,电机轴41穿过轴孔后与热风风扇52固定连接,下壳体2设有容纳腔21,容纳腔21内设有容器22,多功能烹饪器具还包括向容器22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6,冷风腔13与容纳腔21密封隔开,上壳体1内设有排蒸汽通道7,排蒸汽通道7具有第一连通口71和第二连通口72,第一连通口71与容纳腔21连通,第二连通口72与外界连通。

本发明可实现纯蒸功能、纯烤功能以及蒸烤功能。要实现纯蒸功能时,开启蒸汽发生装置6向容器22提供蒸汽即可;要实现纯烤功能时,开启电机4以带动冷风风扇51和热风风扇52旋转,冷风风扇51将外界冷风引入冷风腔13对电机4和元器件进行散热,以防止工作过程中电机4和元器件的温度过高,元器件主要为线路板,热风风扇52和加热元件53形成热风组件并向容纳腔21的容器22吹热风以烹饪器具容器22内的食材;要实现蒸烤功能时,同时开启蒸汽发生装置6和电机4即可。

本发明将冷风腔13与容纳腔21密封隔开,使得冷风腔13内的冷风不会进入容纳腔21,容纳腔21内的热风也不会进入冷风腔13,烹饪器具食材的热效率得到提升,电机4的散热效果也得到提高。而且本发明在上壳体1内设有排蒸汽通道7,并使得排蒸汽通道7的第一连通口71与容纳腔21连通,排蒸汽通道7的第二连通口72与外界连通,这样在纯蒸功能或蒸烤功能模式下时,容纳腔21内需要排放的蒸汽会通过排蒸汽通道7顺利排出外界,有效防止了蒸汽进入冷风腔13而损坏电机4及元器件,保证了冷风腔13内电机4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进而提高了多功能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此外,在纯烤功能模式下或者蒸烤功能模式下,容纳腔21内需要排放的热风也能够通过排蒸汽通道7顺利排出外界,以保证多功能烹饪器具安全运行。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多功能烹饪器具的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该多功能烹饪器具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为耐热塑料壳体,上壳体1盖合在下壳体2上,本实施例的上壳体1与下壳体2相互铰接,上壳体1通过铰接轴设置在下壳体2的上方,上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位于上壳体1顶部,这种进风路径短,使得外界风快速进入冷风腔13对电机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出风口12位于上壳体1后侧,减少出风对用户的影响。上壳体1下方设有导风罩3,上壳体1与导风罩3之间合围形成冷风腔13,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均与冷风腔13连通,冷风腔13内设有电机4和冷风风扇51,冷风风扇51与电机4的电机轴41固定连接,导风罩3位于下壳体2的上方,导风罩3下方设有热风风扇52和加热元件53,加热元件53为环形加热管,环形加热管围绕热风风扇52设置,且通过管夹531固定在导风罩3的下方,导风罩3的中心设有供电机轴41穿过的轴孔,导风罩3包括导风罩顶壁和导风罩侧壁,轴孔设置在导风罩顶壁的中心,电机轴41穿过轴孔后与热风风扇52固定连接,导风罩3与电机轴41之间设有动密封件31,动密封件31位于电机轴41的外围,动密封件31将冷风腔13与容纳腔21密封隔开,下壳体2设有容纳腔21,容纳腔21内设有容器22,容器22内设有带孔的置物盘223,多功能烹饪器具还包括向容器22提供蒸汽的蒸汽发生装置6,蒸汽发生装置6位于下壳体2上,上壳体1内设有排蒸汽通道7,排蒸汽通道7具有第一连通口71和第二连通口72,第一连通口71与容纳腔21连通,第二连通口72与外界连通。这样容纳腔21内需要排放的蒸汽会通过排蒸汽通道7顺利排出外界,有效防止了蒸汽进入冷风腔13而损坏电机4及元器件,保证了冷风腔13内电机4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进而确保了多功能烹饪器具的运行安全性。

本实施例可实现纯蒸功能、纯烤功能以及蒸烤功能。要实现纯蒸功能时,开启蒸汽发生装置6向容器22提供蒸汽即可;要实现纯烤功能时,开启电机4以带动冷风风扇51和热风风扇52旋转,冷风风扇51将外界冷风引入冷风腔13对电机4和元器件进行散热,以防止工作过程中电机4和元器件的温度过高,元器件主要为线路板,热风风扇52和加热元件53形成热风组件并向容纳腔21的容器22吹热风以烹饪器具容器22内的食材;要实现蒸烤功能时,同时开启蒸汽发生装置6和电机4即可,当蒸汽进入容器22后会受到热风风扇52螺旋形热风影响,开始螺旋上升,而蒸汽发生装置6输出的为饱和蒸汽,当饱和蒸汽受到热风再次加热后,转化成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接触食材表面,使得食材的低温表面遇高温蒸汽后快速析出冷凝水,而析出冷凝水的过程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对食材完成加热,此时因食材表面会不断有冷凝水的析出,所以蒸烤功能模式下的食材不会因大量失水而出现表面褶皱、干燥、破皮等现象,提升了食物的外观及口感,此外,过热蒸汽对对细菌的杀菌效果非常好,可更有效的去除食材表面残留的农药、细菌的等有害物质,提升食物的健康性。

本实施例将冷风腔13与容纳腔21密封隔开,使得冷风腔13内的冷风不会进入容纳腔21,容纳腔21内的热风也不会进入冷风腔13,烹饪器具食材的热效率得到提升,电机4的散热效果也得到提高。而且本实施例在上壳体1内设有排蒸汽通道7,并使得排蒸汽通道7的第一连通口71与容纳腔21连通,排蒸汽通道7的第二连通口72与外界连通,这样在纯蒸功能或蒸烤功能模式下时,容纳腔21内需要排放的蒸汽会通过排蒸汽通道7顺利排出外界,有效防止了蒸汽进入冷风腔13而损坏电机4及元器件,保证了冷风腔13内电机4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进而提高了多功能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此外,在纯烤功能模式下或者蒸烤功能模式下,容纳腔21内需要排放的热风也能够通过排蒸汽通道7顺利排出外界,以保证多功能烹饪器具安全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包括罩体14和环形支撑座15,导风罩3位于环形支撑座15的内围,环形支撑座15的外边缘与罩体14的底部边缘密封连接,两者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环形支撑座15的内边缘与导风罩3的底部边缘密封连接,两者之间也是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这样罩体14、导风罩3以及环形支撑座15合围形成前述的冷风腔13。如此通过环形支撑座15实现罩体14以及导风罩3的密封安装,简化了安装结构,而且提高了上壳体1的强度。环形支撑座15底部与下壳体2顶部之间密封连接,两者之间也是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这样避免了热风或蒸汽从环形支撑座15底部与下壳体2顶部之间的缝隙排出,既提高了烹饪器具效率,又提高了用户体验。

冷风风扇51和热风风扇52之间设有套设于电机轴41外部的固定套54,固定套54贯穿导风罩3的轴孔设置,动密封件31位于固定套54的外围并与固定套54紧密贴合设置,冷风风扇51通过上螺母511固定在固定套54的上端,热风风扇52通过下螺母521固定在固定套54的下端且与固定套54的下端之间设有静密封件32。这样动密封件31与固定套54之间是密封的,固定套54的下端也是密封的,因此容纳腔21内的热风或蒸汽不会通过导风罩3与固定套54之间进入冷风腔13,也不会通过固定套54与电机轴41之间的间隙进入冷风腔13,使得冷风腔13与容纳腔21密封隔开,保证了冷风腔13内电机4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进而确保了多功能烹饪器具的运行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套54与轴孔之间间隙配合,动密封件31设置在导风罩顶壁与固定套54之间,导风罩顶壁设有用于固定动密封件31的固定座33,固定座33位于轴孔外围且围绕固定套54设置,固定座33设有固定槽34,动密封件31包括固定部311和密封部312,固定部311固定在固定槽34内,密封部312与固定套54紧密贴合,密封性极好,这样可防止蒸汽进入冷风腔13损坏电机4和元器件,又能防止热风进入冷风腔13影响烹饪器具效率,尤其是防止热风在多功能烹饪器具停机时上升进入冷风腔13导致电机4和元器件温升过高而损坏,如此有效保护了电机及元器件的使用性能,提高了多功能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固定座33位于导风罩顶壁下表面,固定部311夹持在固定槽34与导风罩顶壁上表面之间,如此实现动密封件31的安装,且安装结构也较为简单。

可以理解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也可以固定在一起,在下壳体前侧开设供容器插入下壳体的容纳腔的开口,这样也能实现多功能烹饪器具。

可以理解的,加热元件也可以设置在热风风扇的下方。

可以理解的,固定座位于导风罩顶壁上表面,固定部夹持在固定槽与导风罩顶壁下表面之间,该方案也能实现动密封件的安装,且安装结构也较为简单。

可以理解的,若是蒸汽排出过于容易,导致蒸汽热利用率大打折扣,这样影响了食材的烹饪器具效率,因此可以在第一连通口处设有压力阀,以既保证容纳腔内的蒸汽顺利排出,又能提高容纳腔内的蒸汽的利用率。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上壳体内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位于冷风腔内,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密封抵接,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合围形成排蒸汽通道,这样形成的排蒸汽通道也是与冷风腔完全隔离的,也能保证冷风腔内电机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而且无需特定的管道,结构较为简单。

可以理解的,蒸汽发生装置也可以位于上壳体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排蒸汽通道的具体结构,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排蒸汽通道7的第二连通口72位于上壳体1上且与进风口11不同侧设置,具体为进风口11位于上壳体1顶部也即位于罩体14顶部以与冷风腔13连通,第二连通口72位于上壳体1侧部也即位于罩体14侧部与外界连通,如此实现第二连通口72和进风口11在上壳体1上不同侧设置,以降低第二连通口72排出的蒸汽会通过进风口11进入冷风腔13而损坏电机4及元器件的概率,而且进风口11位于上壳体1顶部,这种进风路径短,使得外界风快速进入冷风腔13对电机4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效率。

实际使用中,当容纳腔21内的气压变大后,容纳腔21内的蒸汽会从第一连通口71进入排蒸汽通道7,并通过第二连通口72排出外界,从而起到泄压作用,第二连通口72排出的蒸汽会自然上升,这样部分蒸汽会被进风口11的吸力吸入冷风腔13内,而蒸汽带入的水汽会严重破坏冷风腔13内电机4和元器件,因此本实施例将出风口12与第二连通口72同侧设置,且出风口12设置在第二连通口72的上方,具体位于出风口12和第二连通口72均位于上壳体1的后侧也即罩体14的后侧,如此出风口12会排出一定流速的冷却风(图3中虚线箭头),形成一个扰流层抑制蒸汽自然上升,并将蒸汽带远一定距离后再开始上升(图3中实线箭头),蒸汽被带远后可避免从进风口11吸入冷风腔13,这样有效的保证冷风腔13内电机4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本实施例还将第二连通口72的流通面积设置为小于出风口12的出风面积,这样出风口12形成抑制排出的蒸汽自然上升的扰流作用更强,将自然上升的蒸汽一起带走的距离更远,从而有效避免了进风口11混入排蒸汽通道7排出的蒸汽,有效保证了多功能烹饪器具的工作安全性及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内设有排蒸汽管,排蒸汽管形成前述的排蒸汽通道7,第一连通口71和第二连通口72分别位于排蒸汽管的两端,这样排蒸汽通道7与冷风腔13完全隔离,蒸汽排出的过程中不会进入冷风腔13,如此保证了冷风腔13内电机4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第一连通口71贯穿环形支撑座15设置且位于导风罩3的外围,与导风罩3隔开,这样蒸汽进入第一连通口71的过程中受到热风风扇52的干涉小,蒸汽排出的顺畅性得到提升。第一连通口71为圆孔,第一连通口71的流通面积为s,其中1cm2≤s≤16cm2,既能保证容纳腔内的蒸汽顺利排出,又能提高容纳腔内的蒸汽的利用率,若是s小于1cm2时,则蒸汽排出受阻,容器内湿度会过大,这样影响了食材的烹饪器具效果,若是s大于16cm2时,则蒸汽排出过于容易,导致蒸汽热利用率大打折扣,这样影响了食材的烹饪器具效率,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通口71的流通面积s为4cm2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不设置排蒸汽管,而在上壳体内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位于冷风腔内,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密封抵接,分隔板与上壳体一侧合围形成排蒸汽通道,这样形成的排蒸汽通道也是与冷风腔完全隔离的,也能保证冷风腔内电机和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而且无需特定的管道,结构较为简单。

可以理解的,上壳体也可以不包括罩体和环形支撑座,而是上壳体本身为罩型,导风罩外边缘与上壳体底部内边缘密封连接,第一连通口贯导风罩设置,即导风罩直接与上壳体连接,摒弃了两者之间的中间连接件,如此更加简化了结构,而且导风面积覆盖更广,提高了烹饪器具效率。

可以理解的,进风口也可以位于上壳体侧部,只要与第二连通口不同侧设置即可。

可以理解的,s也可以是1cm2或3cm2或5cm2或7cm2或9cm2或11cm2或13cm2或15cm2或16cm2,即只要介于1cm2-16cm2之间即可。

可以理解的,第一连通口也可以为方孔或菱形孔或条形孔。

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上壳体1侧部设有冷凝水盒16,结合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凝水盒16可拆卸设置,而且冷凝水盒16与第二连通口72同侧设置且位于第二连通口72的下方,绝大多数蒸汽会通过第二连通口72向外排出,但是仍然会出现少量蒸汽遇冷形成冷凝水的情况,此时,蒸汽遇冷产生的冷凝水会在第二连通口72处向下汇集进入冷凝水盒16,避免冷凝水随着上壳体1和下壳体2外壁滴至放置台面上,如此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蒸汽发生装置的具体结构,结合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6包括水箱61、泵62和蒸汽发生器63,水箱61位于下壳体2上,如此将水箱61放置在多功能烹饪器具下部,利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重心下移,提升了多功能烹饪器具工作的稳固性,而且下壳体2与上壳体1之间的高度之比为a,其中0.8≤a≤1.5,能够明显提高水箱61对多功能烹饪器具器重心的影响,进而利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重心下移,若是a小于0.8,则水箱61对多功能烹饪器具器重心的影响较小,多功能烹饪器具的重心下移不明显,若是a大于1.5,多功能烹饪器具的整体高度不协调,影响美观性。在本实施例中,a为1,即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高度相等,这里高度指的是上壳体1、下壳体2的纵向长度,水箱61与泵62之间设有抽水管64,泵62与蒸汽发生器63之间设有送水管65,蒸汽发生器63通过蒸汽输送管66与容纳腔21连通,这样泵62将水箱61内的水通过抽水管64转输至蒸汽发生器63中,蒸汽发生器63对自身腔体加热,使得腔体内常温水沸腾产生蒸汽,然后由蒸汽输送管66自然上升至容纳腔21内以烹饪器具容器22内的食材。容纳腔21与下壳体2的容积比为b,其中0.7≤b≤0.9,这样设置合理,既能实现容纳腔21的最大利用率,又能方便安放水箱61或其他部件,若是容纳腔21与下壳体2的容积比小于0.7,则在下壳体2容积一定的情况下,会导致容纳腔21的容积过小,进而使得容纳腔21的利用率较低,若是容纳腔21与下壳体2的容积比大于0.9,则在下壳体2容积一定的情况下,下壳体除去容纳腔21后的容积很小,不方便安放水箱61或其他部件,本实施例中b为0.73。

在本实施例中,水箱61位于下壳体2的后侧,不会影响多功能烹饪器具的美观性,这样提高了用户体验感,而且水箱61位于下壳体2的后侧,即水箱61设置在下壳体2上,利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重心下移,提升了多功能烹饪器具工作的稳固性。下壳体2包括下外壳23和下内壳24,下内壳24形成容纳腔21,b为容纳腔21容积与下外壳23的容积之比,下内壳24外壁与下外壳23内壁之间形成空腔25,蒸汽发生器63位于空腔25内,这样将蒸汽发生器63放置在多功能烹饪器具的下部,利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重心下移,提升了多功能烹饪器具工作的稳固性,而且有效利用了下外壳23和下内壳24之间形成的空腔25,无需其他额外安置空间,使得多功能烹饪器具的结构更为简单且节约了成本。本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63横向设置在空腔25的底部,以合理利用下外壳23和下内壳24之间已经形成的空腔25,且安装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泵62也设置在空腔25内,既利于多功能烹饪器具的重心下移,提升了多功能烹饪器具工作的稳固性,又有效利用了下外壳23和下内壳24之间已经形成的空腔25,安装更为紧凑,结构简单。此外,泵62靠近蒸汽发生器63设置,以减小送水管65的长度,使得整个蒸汽发生装置6更为紧凑。本实施例的泵62也横向设置在空腔25的底部,而且泵62朝向蒸汽发生器63的一端设有抽水口621和出水口622,抽水口621与抽水管64连接,出水口622与送水管65连接,蒸汽输送管66的一端与蒸汽发生器63连通,蒸汽输送管66的另一端伸入下壳体2内,蒸汽输送管66伸入下壳体2的一端贯穿下内壳24的侧部,这样当蒸汽发生器63对自身腔体加热,使得腔体内常温水沸腾产生蒸汽,然后由蒸汽输送管自然上升至下内壳24内,以对下内壳24中容器22内的食材进行蒸汽烹饪器具。而且容器22侧壁设有蒸汽入口221,蒸汽输送管66伸入下内壳24内的一端朝向蒸汽入口221设置,便于蒸汽通过容器侧壁的蒸汽入口221自然装满整个容器22。下内壳24内壁与容器22外壁之间形成第一冷凝水收集区26,空腔25内设有对第一冷凝水收集区26加热的加热件251,容器22外部产生的冷凝水会沿着容器22外壁和下内壳24内壁流至第一冷凝水收集区26内,该第一冷凝水收集区26内的冷凝水为纯净冷凝水,此时在空腔25内设有对第一冷凝水收集区26加热的加热件251,加热件251为ptc加热件,使得第一冷凝水收集区26内的冷凝水蒸干重新产生蒸汽,重新产生的蒸汽将再次进入容器22进行循环利用,提高了烹饪器具效率,而且还防止了多功能烹饪器具内冷凝水过多。本实施例中的加热件251位于空腔25的底部并紧贴下内壳24外壁,如此加热效果好,使得第一冷凝水收集区26内的冷凝水迅速蒸干重新产生蒸汽。容器22侧部设有支撑台阶222,支撑台阶222上隔设有带孔的置物盘223,置物盘223与容器22底部的之间具有距离h,其中20mm≤h,h具体为25mm,置物盘223与容器22底部之间形成第二冷凝水收集区27,第二冷凝水收集区27收集了容器22内的冷凝水,该第二冷凝水收集区27内的冷凝水往往夹渣了油脂等,为混合冷凝水,因此本发明将混合冷凝水收集在此处并进行隔离,使得烹饪器具更为健康,若是h小于20mm,则置物盘223与容器22底部的之间的距离过小,会出现冷凝水淹没置物盘降低烹饪器具效果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蒸汽输送管伸入下内壳的一端也可以是贯穿下内壳的底部,即从底部进汽。

可以理解的,蒸汽发生器也可以是纵向设置在空腔的侧部,这样也能合理利用下外壳和下内壳之间已经形成的空腔,且安装紧凑。

可以理解的,泵也可以是纵向设置在空腔的侧部,这样也能合理利用下外壳和下内壳之间已经形成的空腔,且安装紧凑。

可以理解的,h也可以是27mm或30mm或33mm或36mm或39mm或40mm,一般不得超过40mm,以避免空间上的浪费,即只要介于25mm-40mm之间即可。

可以理解的,a也可以是0.8或0.9或1.1或1.2或1.3或1.4或1.5,只要介于0.8-1.5之间即可。

可以理解的,b也可以是0.7或0.75或0.8或0.85或0.87或0.9,只要介于0.7-0.9之间即可。

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水箱的安装结构,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下壳体2侧部也即下外壳23的侧部设有水箱容纳槽28,具体水箱容纳槽28位于下外壳23的后侧,水箱容纳槽28设有供水箱61插入的槽口,抽水管64的一端与泵62连通,抽水管64的另一端伸入水箱容纳槽28内,水箱61设有抽水接头611,水箱61插入到水箱容纳槽28到位后抽水接头611与抽水管64配接,这样将水箱61安装到下壳体2上或将水箱61从下壳体2上抽出均十分方便,利于对水箱61加水,如此方便对多功能烹饪器具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抽水管64伸入水箱容纳槽28内的一端设有将其与水箱容纳槽内壁固定连接的工字型固定套641,工字型固定套641与抽水管64一体成型,工字型固定套641可有效保证抽水管64与水箱容纳槽28内壁连接的牢靠性,确保多功能烹饪器具的正常使用。而且抽水管64伸入水箱容纳槽28内的一端为喇叭口,这样便于抽水接头611与抽水管64快速配接,而且当配接到位后,喇叭口可完全包裹抽水接头611的端部,防止抽水时水在此处漏出。

本实施例的水箱61的外侧还设有水箱把手612,便于对水箱61进行操作。

可以理解的,水箱容纳槽也可以位于下外壳的左侧或右侧。

可以理解的,工字型固定套也可以与抽水管分体设置。

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四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水箱的锁定结构,结合图7所示,为了保证水箱61不会受重力或外力自然脱出水箱容纳槽28,本实施例增加了水箱61的锁定结构,具体为水箱容纳槽28的内壁设有第一吸附件281,水箱61上设置有与第一吸附件281正对的第二吸附件613,第一吸附件281和第二吸附件613形成该锁定结构,第一吸附件281和第二吸附件613均为磁性件,磁性件为磁体,而且第一吸附件281和第二吸附件613相互吸引,这样水箱61插入到水箱容纳槽28到位后,第一吸附件281和第二吸附件613相互吸引,此时若多功能烹饪器具搬运倾斜或受到碰撞,第一吸附件281和第二吸附件613之间的吸力可保证水箱61不会受重力或外力自然脱出水箱容纳槽28,此外第一吸附件281和第二吸附件613可有效保证水箱61上的抽水接头611与抽水管64更有效的连接,确保连接部位不会漏水。

在本实施例中,水箱容纳槽28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282,第一吸附件281安装在凹槽282内,第二吸附件613安装在水箱61的外壁上,水箱61插入到水箱容纳槽28到位后第二吸附件613伸入凹槽282内与第一吸附件281吸附在一起,凹槽282既提供了安置第一吸附件281的安装空间,又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便于第二吸附件613伸入凹槽282内与第一吸附件281吸附在一起,如此保证水箱61不会受重力或外力自然脱出水箱容纳槽28。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是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中之一为磁性件,另一为能够与磁性件吸附的部件例如铁块。

可以理解的,磁性件也可以是电磁铁。

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五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六的区别在于水箱的锁定结构,结合图8所示,本实施例进一步增加了阻挡水箱61的阻挡件614,阻挡件614与第一吸附件281、第二吸附件613形成水箱的锁定结构,阻挡件614铰接在水箱容纳槽28的槽口处,能在竖直面内转动,阻挡件614为l型结构,阻挡件614的横边铰接在水箱容纳槽28的槽口处,阻挡件614的竖边能在竖直面内转动以阻挡水箱61,这样阻挡件614也能防止多功能烹饪器具搬运倾斜或受到碰撞时水箱61会受重力或外力自然脱出水箱容纳槽,而且也能有效保证水箱61上的抽水接头611与抽水管64更有效的连接,确保连接部位不会漏水。

可以理解的,阻挡件也可以单独使用,即水箱的锁定结构仅包括阻挡件而不包括第一吸附件和第二吸附件,如此也能实现对水箱的锁定。

本实施例其他结构以及有益效果与实施例六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涵盖,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