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装置的旋转盘组件及锅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7197发布日期:2020-06-02 19:2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锅盖装置的旋转盘组件及锅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盖装置的旋转盘组件及锅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厨房设备已经实现了自动做饭,自动煲汤等较为简单的功能,对于较复杂的烹调功能,如炒菜,目前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炒菜机,这些智能炒菜机只需要在炒菜前人工设定好模式即可自动下料、炒菜、调味及上菜,无需人工干预,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及智能化。

然而,现有的锅盖通常是呈一整体结构的,当锅盖与炒锅盖合后,锅盖整体会跟随炒锅转动,当需要进行调味时,就需要停止转动炒锅,然后再打开锅盖对炒锅内部添加辅料,最后再盖上锅盖继续翻炒。上述这种方式由于炒锅要停止转动且要打开锅盖,炒锅内的温度会发生大幅降低,从而影响食物口感,并且降低热效率以及炒菜的效率。虽然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具有转盘与固定盘组件的锅盖,但是转盘与固定盘之间只是简单的转动连接,在锅盖与炒锅盖合后,转盘跟随炒锅转动,而转盘与固定盘之间要么转动不流畅影响炒锅的转动,要配合间隙过大,密封性差,都不利于炒锅的翻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动顺畅、密封性好的锅盖装置的旋转盘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动顺畅、密封性好的锅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锅盖装置的旋转盘组件包括上固定盘、下固定盘及旋转盘,所述上固定盘与所述下固定盘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盘呈可旋转地夹于所述上固定盘与所述下固定盘之间,所述上固定盘、所述下固定盘及所述旋转盘的中心轴同轴;所述上固定盘的内侧设有围绕自身中心轴的第一滚子槽,所述下固定盘的外侧设有围绕自身中心轴的第二滚子槽,所述旋转盘的内、外两侧对应于所述第一滚子槽及第二滚子槽分别设有第三滚子槽及第四滚子槽,所述第一滚子槽与所述第三滚子槽之间设有第一滚子,所述第二滚子槽与所述第四滚子槽之间设有第二滚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设置滚子槽与滚子,利用上固定盘及下固定盘将所述旋转盘内、外两侧的滚子压紧,从而既可以在所述旋转盘转动时对滚子进行导向及限位,又可以使所述上固定盘与所述下固定盘能同时夹紧所述旋转盘,密封性好。另外,通过在所述旋转盘与所述上固定盘及下固定盘之间设置滚子,可以使所述旋转盘能相对所述上固定盘及下固定盘自由旋转,这样既可以保证所述锅盖胆组件能跟随炒锅稳定顺畅地转动,又可以在所述上固定盘上设置引流管,保证引流管不会发生转动,从而能在炒锅炒菜的过程中顺利地向炒锅添加各样辅料,无需要停止炒锅以及打开锅盖,避免炒锅温度降低而影响食物口感,提高热效率,同时有效提高炒菜的效率。

具体地,所述旋转盘的中部开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边缘的厚度大于所述旋转盘外边缘的厚度,所述第三滚子槽及第四滚子槽设置于所述内径边缘的内、外两侧。

具体地,所述上固定盘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下固定盘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中心孔、第一安装孔及第二安装孔三者对应,所述锅盖装置还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中心孔及第二安装孔。

具体地,所述引流管为排气管和/或辅料转接管。

具体地,所述辅料转接管包括主管及若干辅料管,所述主管沿中心轴方向设有主流道,所述辅料管呈倾斜地设置于所述主管且向远离所述主管的出口的一侧延伸,所述辅料管与所述主流道连通。

具体地,所述主管与所述出口相对的一端设有入口。

具体地,所述辅料管的入口一端的外侧呈竹节状结构。

具体地,所述入口的一端的外侧呈竹节状结构。

具体地,所述下固定盘设有连通内、外两侧的连接套,所述引流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中心孔与所述连接套套接固定。

具体地,所述引流管的出口的一端的外侧设有定位块,所述连接套的边缘设有定位开口,所述定位块卡于所述定位开口内。

一种锅盖装置,包括锅盖胆组件、连接组件及所述旋转盘组件,所述旋转盘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锅盖胆组件连接,所述旋转盘组件与所述锅盖胆组件呈同中心轴地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炒菜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旋转盘组件的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辅料转接管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排气管及辅料转接管与下固定盘配合安装的状态图。

图10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排气管及辅料转接管与下固定盘及上固定盘配合安装的状态图。

图11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锅盖胆组件的分解图。

图12是本发明图5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密封圈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密封圈的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锅盖本体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锅盖本体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图5中c部分的话大图。

图18是本发明锅盖装置的弹力装置的结构图。

图19是本发明图6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20是本发明图3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21是本发明全自动智能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炒菜锅100,包括锅盖装置1、炒锅2及炉体3,所述炒锅2设置于所述炉体3内,所述炉体3具有炉芯加热装置,所述炉芯加热装置可对置于所述炉体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所述锅盖装置1密封地盖合于所述炒锅2的锅口上。具体地,如下: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锅盖装置1包括旋转盘组件11、锅盖胆组件12及连接组件13,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与所述锅盖胆组件12呈同中心轴地设置。所述连接组件13包括连接公扣及连接母扣,所述连接公扣设置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内侧,所述连接母扣设置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的内侧,所述连接公扣与所述连接母扣呈可拆卸地连接。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连接公扣也可以设置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上,所述连接母扣也可以设置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上,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公扣为卡柱131,所述卡柱131设置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内侧,所述卡柱131的数量为三,分别围绕中心轴分布,所述卡柱131的前端具有一头部131a,头部131a的直径大于卡柱131的柱体131b的直径。所述连接母扣为弹性圆环132,所述弹性圆环132设置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的内侧,本实施例的所述弹性圆环132为硅胶环,所述锅盖胆组件12设有通孔12a,所述通孔12a的直径大于所述卡柱131的头部131a的直径以供所述卡柱131的头部131a通过。所述卡柱131的头部131a的直径大于所述弹性圆环132的内径,所述弹性圆环132的内径大于所述卡柱131的柱体131b的直径,所述弹性圆环132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12a的直径。因此,当所述卡柱131的头部131a穿过所述通孔12a及所述弹性圆环132后能与所述弹性圆环132卡持,并且所述弹性圆环132能抵压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的内侧,从而使所述旋转盘组件11及所述锅盖胆组件12连接在一起。

请参阅图6所示,所述旋转盘组件11包括上固定盘111、下固定盘112及旋转盘113,所述上固定盘111与所述下固定盘112相互固定连接,所述旋转盘113呈可旋转地夹于所述上固定盘111与所述下固定盘112之间,所述卡柱131设置于所述旋转盘113上,所述上固定盘111、所述下固定盘112及所述旋转盘113的中心轴同轴。

再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上固定盘111的内侧设有围绕自身中心轴的第一滚子槽111a,所述下固定盘112的外侧设有围绕自身中心轴的第二滚子槽112a,所述旋转盘113的内侧对应于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设有第三滚子槽113a,所述旋转盘113的外侧对应于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分别设有第四滚子槽113b,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与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之间设有第一滚子114,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与所述第四滚子槽113b之间设有第二滚子115。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与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与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之间所形成容置所述第一滚子114的圆形槽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滚子114的直径;同理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与所述第四滚子槽113b的横截面均呈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与所述第四滚子槽113b之间所形成容置所述第二滚子115的圆形槽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滚子115的直径。通过设置滚子槽与滚子进行配合,既可以在所述旋转盘113转动时对滚子进行导向及限位,又可以使所述上固定盘111与所述下固定盘112能同时夹紧所述旋转盘113,进而使得锅盖受到炒锅2转动的外力时,能稳定地跟随所述炒锅2旋转。另外,通过在所述旋转盘113与所述上固定盘111及下固定盘112之间设置滚子,可以使所述旋转盘113能相对所述上固定盘111及下固定盘112自由旋转,这样既可以保证所述锅盖胆组件12能跟随炒锅2顺畅地转动,又可以在所述上固定盘111上设置引流管,保证引流管不会发生转动,从而能在炒锅2炒菜的过程中顺利地向炒锅2添加各样辅料,无需要停止炒锅2以及打开锅盖,避免炒锅2温度降低而影响食物口感,提高热效率,同时有效提高炒菜的效率。

再请参阅图6及图7,所述旋转盘113的中部开设有中心孔113c,所述上固定盘11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b,所述下固定盘11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12b,所述中心孔113c、第一安装孔111b及第二安装孔112b三者对应且同心。另外,所述中心孔113c的边缘的厚度大于所述旋转盘113外边缘的厚度,所述第三滚子槽113a及第四滚子槽113b设置于所述中心孔113c边缘的内、外两侧。通过设置较大的厚度,可以保证加强所述旋转盘113的强度,保证所述第一滚子114及第二滚子115稳定地运行在滚子槽上。

如图3、图6及图8所示,更具体地,所述锅盖装置1还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上且从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外侧穿到内侧。所述引流管可以为一种或者多种,数量也可以为一根或多根。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有两种,每种的数量为一根,具体是排气管4和辅料转接管5。所述排气管4套接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b、所述中心孔113c及第二安装孔112b三者内。所述排气管4的入口连通到所述下固定盘112的内侧并在锅盖与炒锅2盖合后与炒锅2的内部连通;所述排气管4的出口引出到所述锅盖装置的外侧,并引向油烟处理装置内。所述上固定盘111还设有另一个第一安装孔即辅料孔111c,所述下固定盘112还设有另一个第二安装孔112c,所述辅料转接管5套接于所述辅料孔111c、中心孔113c及另一个第二安装孔112c内。具体地,所述辅料转接管5包括主管51及若干辅料管52,所述主管51沿中心轴方向设有主流道51a,所述辅料管52呈倾斜地设置于所述主管51且向远离所述主管51的出口的一侧延伸,所述辅料管52与所述主流道51a连通。所述辅料管52的数量为多根,并分布于所述主管51的相对两侧,每一根辅料管52可以供一种辅料通过,从而保证辅料供给过程中不会混入其他辅料的味道,保证食物的味道。所述主管51与所述主管51的出口相对的一端设有主管入口51b,所述主管入口51b连通到所述下固定盘112的内侧并在锅盖胆组件12与炒锅2盖合后与炒锅2的内部连通;所述主管入口51b可以与水管连通,从而使水进入炒锅2的内部,既可以用于炒菜,也可以用于清洗。

再请参阅图8,所述辅料管52的入口一端的外侧呈竹节状结构52a,这样可以使所述辅料管52与辅料输送管道更紧密地连接。所述主管入口51b的一端的外侧呈竹节状结构51c。这样可以使所述主管51与水管更紧密地连接。

再如图6、图9及图10所示,所述下固定盘112的外侧向上延伸出第一连接套114,所述第一连接套114的两端连通所述下固定盘112的内、外两侧。所述第一连接套114套接于所述中心孔113c及第一安装孔111b,所述第一连接套114的内部形成所述第二安装孔112b,所述排气管4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112b实现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114内。所述第一连接套114的边缘设有第一定位开口114a,所述排气管4的一端外侧设有第一定位块41,所述第一定位块41卡于所述第一定位开口114a内。所述下固定盘112设有连通内、外两侧的第二连接套117,所述第二连接套117形成所述另一个第二安装孔112c,所述第二连接套117套接于所述上固定盘的辅料孔111c及所述旋转盘113的中心孔113c,所述主管51与所述第二连接套117套接固定。所述主管51的出口的一端的外侧设有第二定位块51a,所述第二连接套117的边缘设有第二定位开口117a,所述第二定位块51a卡于所述第二定位开口117a内。所述第一定位块41与所述第一定位开口114a的配合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块51a与所述第二定位开口117a的配合既可以有利于所述排气管4及所述辅料转接管5的安装对位,又可以对所述排气管4及所述辅料转接管5进行周向限位,保证其不会发生转动。

请参阅图11,所述锅盖胆组件12包括锅盖本体121、固定圈122及密封圈123,所述通孔12a开设于所述锅盖本体121上,所述密封圈123为硅胶圈;所述锅盖本体121是由铝盘及在所述铝盘外表面通过阳极氧化方法镀上的一层的氧化层组成。所述密封圈123连接于所述固定圈122上,所述固定圈122与所述锅盖本体121扣合,所述固定圈122将所述密封圈123扣压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内侧的边缘。

如图12、图13及图14所示,具体地,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外围边缘设有容置槽121a,所述容置槽121a的开口位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内侧,所述容置槽121a是通过对锅盖本体121冲压弯折形成的。所述密封圈123包括扣合部1231,所述固定圈122的内围设有抵压部1221,所述扣合部1231包裹于所述抵压部1221外,所述抵压部1221将所述扣合部1231抵压于所述容置槽121a内。更具体地,所述扣合部1231具有呈向外延伸的第一包边123a,与所述第一包边123a延伸方向垂直的第二包边123b及与所述第二包边123b延伸方向垂直的定位边123c,使得所述扣合部1231呈勾状结构,所述第一包边123a、第二包边123b及定位边123c之间围成一具有开口的容置通道123d,所述抵压部1221容置于所述容置通道123d内。所述固定圈122设有定位槽122a,所述定位边123c容置于所述定位槽122a内,所述第二包边123b包覆于所述抵压部1221的表面,所述第一包边123a包覆于所述抵压部1221的侧面,以使所述抵压部1221容置于所述容置通道123d内。

再如图14所示,更具体地,所述密封圈123还包括密封地抵压于炒锅2边缘的第一密封边1232,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位于所述扣合部1231的外围且呈弯折结构。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前段1232a向外围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后段1232b相对所述前段1232a弯折并向内围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后段1232b的中部呈圆弧形结构1232c;对应地,所述炒锅2的边沿也呈向外翻折的弧形结构,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后段1232b与所述炒锅2更加贴合,增强密封性能。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呈弹性弯折结构,锅盖胆组件12受到炒锅2的抵顶力时,第一密封边1232可以产生上下变形调整,因此,可对所述炒锅2的边沿施加反馈的弹性力,进一步加强密封的可靠性。

再如图14所示,更具体地,所述密封圈123还包括密封地抵压于所述锅盖本体121内侧的第二密封边1233,所述第二密封边1233位于所述扣合部1231的内围。所述第二密封边1233可以对所述锅盖本体121与所述固定圈122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保证水份与油烟不会从两者之间向外渗出,同时保证所述锅盖胆组件12与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洁净。

请参阅图12、图15及图16,所述锅盖本体121的边缘向内侧延伸出多个扣压脚121b,所述扣压脚121b围绕所述锅盖本体121的中心轴分布,所述固定圈122设有扣合孔1222,所述扣压脚121b穿过所述扣合孔1222及所述密封圈123并弯折地抵压所述密封圈123,从而将所述密封圈123压持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内侧。通过在所述锅盖本体121的边缘设置所述扣压脚121b,在所述固定圈122设有扣合孔1222,利用扣压脚121b与扣合孔1222相互扣合连接,可以使所述锅盖本体121与固定圈122及所述密封圈123能快速地组装,因此,无需使用螺丝等连接件,简化了锅盖胆组件12的结构,安装及拆卸更加方便快捷。

再请参阅图17、图18及图19,所述锅盖装置1还包括弹力装置6,所述弹力装置6设置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内侧并弹性地抵顶所述锅盖胆组件12。所述弹力装置6包括扣件61及弹性件62,所述弹性件62设置于所述扣件61与所述旋转盘组件11之间,并提供一使所述扣件61抵顶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的弹性力,所述弹性件62具体为压缩弹簧,当然也可以其他压缩后可反弹的弹性橡胶。

结合图18、图19及图20所示,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旋转盘113内侧开设有容置孔113d,所述容置孔113d为盲孔,所述扣件6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容置孔113d内。所述容置孔113d可以使所述扣件61能滑动,从而可以在所述弹性件62的作用下向外弹出并抵顶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具体地,所述扣件61的边缘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凸块61a,所述容置孔113d的侧壁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卡槽113e,两所述凸块61a分别滑动地容置于两所述限位卡槽113e内,并与所述限位卡槽113e抵顶。所述限位卡槽113e可以防止所述扣件61在弹性件62的弹力作用下过度地滑出所述容置孔113d,从而保证扣件61的正常工作。所述容置孔113d的侧壁的相对两侧还分别设有开口向内侧的导向槽113f,两所述导向槽113f分别与两所述限位卡槽113e连通,所述导向槽113f用于引导所述凸块61a进入所述限位卡槽113e内,从而实现凸块61a及所述弹性件62快速地安装于所述容置孔113d内,并且达到与所述限位卡槽113e抵顶的目的。通过利用所述弹性件62的弹性力驱使所述扣件61,进而使所述扣件61弹性地抵压于所述锅盖胆组件12上,从而在所述锅盖胆组件12与所述炒锅2盖合时既可以使炒锅2与所述锅盖胆组件12保持贴合密封状态,又可以对所述炒锅2及所述锅盖胆组件12提供一合紧力,保证两者能产生足够的摩擦阻力而同步旋转,有效防止打滑;另外,在炒锅2翻炒时,还可以减少对所述锅盖胆组件12的冲击,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所述锅盖胆组件12发生剧烈的震动。

另外如图18所示,所述扣件61呈圆形,所述扣件61的底部开设有空腔61b,并且在所述空腔61b的底部延伸出一定位部61c,所述弹性件62与所述扣件61抵触时其一端位于所述空腔61b内并且套接于所述定位部61c外,进而实现所述弹性件62与所述扣件61的定位。

综合上述并结合附图,下面对本发明锅盖装置1的组装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如下:

首先,先对所述旋转盘组件11进行组装,将所述上固定盘111、旋转盘113及下固定盘112三者的中心轴对应,然后将所述第一滚子114安装于所述第一滚子槽111a及第三滚子槽113a中,再将所述第二滚子115安装于所述第二滚子槽112a及第四滚子槽113b中。之后将所述上固定盘111及所述下固定盘112夹紧所述旋转盘113,并通过螺丝将所述上固定盘111及下固定盘112固定连接。之后,将所述弹性件62及所述扣件61依次放置于所述容置孔113d内,使所述扣件61的凸块61a容置于所述导向槽113f,再先按压所述扣件61使其压缩弹性件62,之后再转动所述扣件61,使所述扣件61的凸块61a从所述导向槽113f滑向所述限位卡槽113e内,此时,所述扣件61在所述弹性件62的弹性回复力以及所述限位卡槽113e的限位作用下弹性地突出于所述旋转盘113。

然后,对所述排气管4及所述辅料转接管5进行组装,将所述排气管4的第一定位块41与所述第一连接套114的第一定位开口114a对准,然后使所述排气管4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套114内,这时所述第一定位块41卡于所述第一定位开口114a中。再将所述辅料转接管5的主管51上的第二定位块51a与所述第二连接套117的第二定位开口117a对准,然后使所述辅料转接管5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套117内,这时所述第二定位块51a卡于所述第二定位开口117a中。

之后,再对所述锅盖胆组件12进行组装,将所述密封圈123的扣合部1231包覆于所述固定圈122的抵压部1221上,再将所述固定圈122的抵压部1221压紧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容置槽121a内,与此同时,所述锅盖本体121的扣压脚121b伸出所述固定圈122的扣合孔1222中。再将所述扣压脚121b弯折,使所述扣压脚121b向外围压紧所述密封圈123,进而使所述锅盖本体121、固定圈122及密封圈123三者夹紧在一起。

最后,将所述锅盖胆组件12安装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上,具体是,将所述锅盖本体121的通孔12a与所述卡柱131以及所述弹性圆环132对准,所述锅盖本体121位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与所述弹性圆环132之间,然后使所述卡柱131穿过所述通孔12a及所述弹性圆环132,此时,所述卡柱131的头部131a穿过所述弹性圆环132并卡于所述弹性圆环132;所述弹力装置6的扣件61弹性抵压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外侧,并且,所述锅盖胆组件12可以在所述卡柱131的头部131a与所述旋转盘组件11之间的空间活动。至此,所述锅盖装置1即装配完成。

所述锅盖装置1在工作时盖合于所述炒锅2的锅口上,此时,所述密封圈123弹性地抵压于所述锅口上;当所述炒锅2转动时,所述炒锅2通过摩擦阻力带动所述锅盖胆组件12转动,所述锅盖胆组件12通过所述卡柱131带动所述旋转盘113转动,所述旋转盘113与所述上固定盘111及下固定盘112之间的滚子滚动,因此,所述上固定盘111及所述下固定盘112相对所述旋转盘113固定不动,而所述排气管4及所述辅料转接管5也固定不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通过在旋转盘组件11、锅盖胆组件12之间设置一连接组件13,而所述连接组件13是使用公扣及母扣的形式进行相互扣合连接的,所述公扣可以快速地与母扣连接及拆卸,因此,当公扣及母扣分别设置于旋转盘组件11及锅盖胆组件12两者时,旋转盘组件11及锅盖胆组件12即可实现快速安装及拆卸,从而使旋转盘组件11及锅盖胆组件12两者独立地分离出来,极大地方便锅盖装置1清洗,使锅盖装置1保持清洁,保证炒菜机菜品的卫生健康。

另外结合图21,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智能炒菜机1000,包括炒菜锅100、支架200、下料机构300、油烟处理装置400、升降机构500、辅料存储装置600、垃圾处理器700及控制系统800,所述炒菜锅100包括炒锅2、炉体3及所述锅盖装置1,所述下料机构300设置于所述炒菜锅100的锅口上方,所述油烟处理装置400与所述锅盖装置1连通,所述炒锅2设置于所述炉体3内,所述炉体3呈倾斜地设置于所述支架200上,所述升降机构500的输出端与所述炉体3连接,以使所述炒锅2的锅口与所述锅盖装置1盖合或打开;所述辅料存储装置600设置于所述炒菜锅100的下方,所述垃圾处理器700设置于所述炒菜锅100的锅口下方,以收集处理炒菜锅100产生的垃圾。所述控制系统800控制所述炒菜锅100、下料机构300、油烟处理装置400、升降机构500、辅料存储装置600及垃圾处理器700协同工作。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