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8612发布日期:2019-06-14 22:33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烹饪器具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烹饪器具,在盖体盖合时,其整体的外表面往往形成一个完整光滑的表面,以使烹饪器具更加整洁美观,既容易清理,又能提升烹饪器具的视觉效果。虽然烹饪器具大多设置有提手,然而提手不适合两只手同时操作。当用户力气较小需要两只手同时搬起烹饪器具时,由于表面缺少容纳人手等搬运工具的空间,没有着力点,不方便搬运。有些烹饪器具设置有专门的容纳搬运工具的空间,然而该容纳空间容易积灰,不方便清理,长时间使用容易产生卫生问题,并且影响烹饪器具整体的美观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盖体,所述盖体覆盖于所述煲体之上,并相对于所述煲体可开合,当所述盖体盖合时,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所述煲体的上部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其自身延伸的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靠近盖体和煲体分界线的位置设置凹槽,可以起到盖体和煲体的分型线的作用,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地区分盖体和煲体;另外,凹槽方便用户从烹饪器具相对的两侧搬运,增加移动烹饪器具的灵活性,能够适应频繁地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之间短距离移动的需求。

可选地,所述烹饪器具上形成有分界线,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分界线的位置设置并且平行于所述分界线延伸。由此,凹槽可以起到盖体和煲体的分型线的作用,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地区分盖体和煲体

可选地,所述凹槽环绕所述煲体一周且各处槽宽相等。由此,用户可以从烹饪器具周向的各个角度将烹饪器具搬起。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竖向截面为弧形或U形。由此,凹槽的形状较为简单,容易加工制作。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内壁与所述煲体的侧面相交形成上侧边和下侧边,其中所述上侧边与所述分界线重合。由此,凹槽位于烹饪器具的重心上方,可以使烹饪器具在搬运过程中保持稳定。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内壁与所述煲体的侧面相交形成上侧边和下侧边,其中所述上侧边与所述分界线间隔距离为0.5~8mm。由此,由此,凹槽位于烹饪器具的重心上方,可以使烹饪器具在搬运过程中保持稳定。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内壁与所述煲体的侧面相交形成上侧边和下侧边,其中所述上侧边与所述下侧边沿高度方向间隔距离为10~18mm。由此,凹槽的开口具有合适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凹槽相对于所述煲体的侧面的凹陷深度为5~20mm。由此,凹槽的深度可以较好地容纳人手等搬运工具。

可选地,所述凹槽具有光滑的内壁。由此,用户可以方便地对凹槽进行清理。

可选地,所述凹槽具有水平向煲体内部延伸的侧壁,并且所述侧壁面朝下方。由此,该侧壁可以很好地提供人手等搬运工具在烹饪器具上的着力点。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从前方观察的立体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从后方观察的立体视图;以及

图3为图1所示的烹饪器具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本实用新型所提及的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或其它电加热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下面以电饭煲为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烹饪器具包括煲体10和盖体20。煲体10大致构造为圆角长方体的形状,其内部设置有内锅(未示出)。内锅设置为以可取出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0中。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煲体10设置圆筒形状的内锅容纳部,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容纳部或者从内锅容纳部中取出。可取出的设置方式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将内锅取出清洗。并且内锅相比于烹饪器具整体更加便携。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内锅也可以以不可取出的方式固定地设置在煲体10中。煲体10中通常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未示出)。

盖体20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10上,其具有与煲体10的形状相适应的形状,从而能够方便地盖合煲体10。当盖体20打开时,内锅的开口露出,用户可以向内锅中添加食材或从内锅中取出烹饪好的食物。当盖体20盖合在煲体10上时,其覆盖在内锅之上,并且和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通常,盖体20和内锅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等密封装置,以使烹饪空间密封性更好,避免蒸汽泄出,优化烹饪环境。

如图2和图3所示,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煲体10的后部设置有枢转轴14。盖体20通过枢转轴14连接至煲体10,从而实现相对于煲体10绕枢转轴14可枢转地开合。如此,用户可以灵活地完成开合盖体20的动作。在日常使用中,用户一般习惯位于烹饪器具的背离枢转轴14的一侧使用烹饪器具。定义烹饪器具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部,而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部。优选地,煲体10的后部具有水平向外凸出并且沿竖向向上延伸的凸块13。枢转轴14设置在凸块13内。如此,煲体10用于枢接的位置具有较大的强度,能够承受盖体20频繁开合时产生的作用力和磨损,增加使用寿命。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盖体也可以通过诸如直接扣合的方式实现相对于煲体可开合。

如图1至图3所示,煲体10的上部设有至少部分围绕其自身延伸的凹槽12。当盖体20盖合在煲体10上时,盖体20和煲体10之间形成分界线11。优选地,凹槽12构造为靠近分界线11设置,并且大致平行于分界线11延伸。凹槽12可以环绕煲体10一周,并且具有处处相等的槽宽。采用此种方式设置凹槽12,可以使烹饪器看上去结构更加紧凑,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能够提升用户的感观体验。

由于凹槽12靠近分界线11设置,因此,用户能够迅速地分辨出烹饪器具的盖体20部分和煲体10部分。也就是说,凹槽12可以起到分型线的作用。尤其对于有视力障碍的用户,比如视力较弱的用户,提示效果非常明显。另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用手触摸感知凹槽12的位置,分辨盖体20和煲体10。此外,当用户需要搬运烹饪器具时,可以利用凹槽12容纳手或其他搬运工具。由此,凹槽12提供在搬运时人手或搬运工具与烹饪器具之间的着力点,使得用户可以从烹饪器具的相对的两侧双手搬运,增加移动烹饪器具的灵活性,使得烹饪器具能够适应频繁地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之间短距离移动的需求。

凹槽12的内壁与煲体10的侧表面相交形成两条侧边,即上侧边121和下侧边122。其中,上侧边121与分界线11之间沿高度方向的间隔大致0~8mm的距离。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上侧边121与分界线11之间沿高度方向的间隔距离可以为0.5mm或7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烹饪器具实际尺寸以及设计需要灵活选择。通过对上侧边121与分界线11之间的沿高度方向的距离进行限定,使得凹槽12尽量靠近分界线11布置。可以理解,当上侧边121与分界线11之间的距离为0时,二者重合。通过如此设置,可以使凹槽12靠近盖体20,此时烹饪器具整体的重心位于凹槽12的下方,可以增加烹饪器具在搬运过程中的稳定性。

凹槽12的上侧边121与下侧边122之间沿高度方向的间隔距离(也即凹槽12的开口的宽度)为10~18mm。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侧边121与下侧边122之间沿高度方向的距离可以为15mm。由此,凹槽12的开口宽度能够适应大多数人手的手指伸入其中。优选地,可以使从上侧边121向内延伸形成的侧壁构造为水平延伸,由此,可以更好地提供着力点。

另外,凹槽12相对于煲体10的侧面向内凹陷的深度为5~20mm。例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凹槽12向内凹陷的深度可以为15mm。由此,凹槽12的凹陷深度可以使手指等以较为舒适的姿态容纳在其中,并且凹槽12不至于太深而影响清理积灰等操作。

优选地,凹槽12沿竖向的截面可以为弧形或横的U形。如此,凹槽12的结构比较规则,能够适应当前生产工艺以及加工设备的要求。不需要对生产设备进行过多的改进即可完成制作,并且增加工序很少,对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成本的影响很小。其中,对凹槽12的内壁做精加工处理使其光滑,并且不同的延伸位置之间圆滑过渡。这样的结构不容易积灰,并且可以方便用户对凹槽12的内壁进行清理,避免长期藏污纳垢所产生的卫生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靠近盖体和煲体分界线的位置设置凹槽,可以起到盖体和煲体的分型线的作用,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地区分盖体和煲体;另外,凹槽方便用户从烹饪器具相对的两侧搬运,增加移动烹饪器具的灵活性,能够适应频繁地在不同的使用场合之间短距离移动的需求。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