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头组件、热罐及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9067发布日期:2019-03-15 19:2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头组件、热罐及饮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头组件、热罐及饮水系统。



背景技术:

直饮机在人流量大的场所广泛应用,例如学校、工厂、车站等等。直饮机中使用的热罐体通常为焊接结构。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445435U公开的一种放热水装置,其包括加热水箱,加热水箱侧壁上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加热水箱的底部上开设有排水口。进水口通过第一接头连接于冷水进水管,出水口通过第二接头连接于热水出水管,排水口通过第三接头连接于排水管。在将上述三个接头分别密封安装在热罐上,需要对热罐的进水口、出水口及排水口进行翻边处理工艺,并采用焊接方式将三个接头分别焊接在进水口、出水口及排水口上。

但是,该结构的热罐由于壁面上需要进行至少三处的焊接处理,在焊接位置很容易出现虚焊、存在焊缝等缺陷,热罐壁面上焊接位置越多,引起热罐出现漏水现象的风险越大;同时,焊接位置越多,焊接位置处氧化析出重金属离子越多,引起饮水设备水质卫生不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热罐上焊接位置多,引起热罐的漏水风险大和热罐内流出的水质差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头组件,包括

第一管接头,至少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内腔;所述第一管接头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

内管,其两端呈开口;所述内管的一端沿所述第一管接头的轴向密封穿设在所述第一管接头上;所述内管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内壁面之间围成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优选地,上述的接头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二管接头至少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管接头密封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管接头外,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第一区域连通。

优选地,上述的接头组件,所述内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内腔外。

优选地,上述的接头组件,所述内管伸入所述第一内腔中的伸入端沿其径向向外翻边并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管接头上。

进一步优选地,上述的接头组件,所述伸入端的向外翻边密封焊接在所述第一管接头的端面上。

优选地,上述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一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口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用于连接外接的进水管与出水管中的一个;

所述第二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管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中的另一个。

更佳优选地,上述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或第二配合部为螺纹。

优选地,上述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二管接头成型在所述第一管接头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罐,包括

至少一个上述任一项所述接头组件;

罐本体,其壁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管接头一一对应的第二开口;

所述第一管接头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口处的另一端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上,所述内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罐本体的闭合内腔中。

优选地,上述的热罐,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另一端外壁面上设有环形台阶面;

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环形台阶面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二开口的外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饮水机,包括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热罐;

进水管,其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区域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中的一个,用于向所述热罐内供水;

出水管,其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区域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中的另一个,用于将所述热罐内的水输出。

优选地,上述的饮水机,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包括第一管接头及内管,第一管接头至少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内腔,所述第一管接头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开口;内管的两端呈开口;所述内管的一端沿第一管接头的轴向密封穿设在第一管接头上;所述内管的外壁面与所述第一管接头的内壁面之间围成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此接头组件,内管的内腔与第一区域分离开,在将该接头组件安装在热罐中使用时,只需在热罐壁面上开设一个第二开口,将第一管接头的位于第一区域的开口处的另一端密封安装在第二开口上;第一区域和内管的内腔分别作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或者分别作为出水通道和进水通道,就可以实现向热罐内进水和从热罐内输出水的功能,无需像现有技术中,当安装一个管接头时,需要在热罐壁面上开设两个第二开口,才能够实现向热罐内输水和从热罐内输出水的功能,从而减少在热罐上的第二开口开设的数量,降低热罐的泄露的风险。同时,当采用焊接方式将第二开口与第一管接头焊接固定时,焊接的位置减少和产生的重金属离子也降低,从而改善热罐内输出水的水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管接头,所述第二管接头至少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二管接头密封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管接头外,所述第二内腔与所述第一区域连通。通过设置第二管接头,便于将外接的进水管或出水管密封连接在第一开口上。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所述内管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内腔外。在使用该接头组件时,内管的竖向长度高于第一管接头的竖向高度,更容易将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分开,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工作时相互不干涉。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所述内管伸入所述第一内腔中的伸入端沿其径向向外翻边并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一管接头上。通过翻边工艺实现内管的伸入端与第一管接头的连接,以形成第一区域。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所述伸入端的向外翻边密封焊接在所述第一管接头的端面上,一方面便于内管与第一管接头的安装固定;另一方面增大第一区域的流通空间,便于后续的介质流通。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一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口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用于连接外接的进水管与出水管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管接头的一端设有第二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密封连接于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中的另一个。第一配合部的设置,便于第一管接头连接于进水管与出水管中的一个;第二配合部的设置,便于将第二管接头连接于进水管与出水管中的另一个。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或第二配合部为螺纹,使得第一管接头和第二管接头分别与进水管和出水管,或者分别与出水管和进水管形成螺纹连接,便于接头组件与管路的安装和拆卸。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头组件,所述第二管接头成型在所述第一管接头上,便于接头组件的加工制造。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罐,包括罐本体、至少一个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接头组件,罐本体的壁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管接头一一对应的第二开口;第一管接头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开口处的另一端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上,所述内管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罐本体的闭合内腔中。

此结构的热罐,由于采用上述的接头组件,当安装一个第一管接头时,只需在该热罐的壁面上开设一个第二开口,减少热罐壁面上开设第二开口的个数,降低热罐壁面上存在的泄漏风险,提高热罐内的水质。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罐,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另一端外壁面上设有环形台阶面;所述第一管接头的所述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开口内,所述环形台阶面密封固定在所述第二开口的外壁面上。环形台阶面的设置,便于第一管接头在第二开口处的安装定位。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饮水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热罐、进水管及热水出水管;进水管密封连接于第一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区域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中的一个,用于向所述热罐内供水;出水管密封连接于第一管接头上远离所述第一区域开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中的另一个,用于将所述热罐内的水输出。此饮水机,由于采用上述任一项的热罐,使得该饮水机的泄漏点少,改善饮水机的水质。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饮水机,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进水管连接;所述进水管和所述排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排水管的设置便于对热罐内的废水进行排除,在排出废水时,只需将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打开,热罐内水反向流入进水管内,再经排水管排出,便于对热罐的清洗,无需像现有技术中单独在热罐壁面上开设排出口,从而只需在热罐壁面上开设一个开口,即可实现进水、出水及排废水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接头组件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热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热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饮水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提供的饮水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管接头;11-环形台阶面;12-第一配合部;

2-内管;

3-第二管接头;31-第二配合部;

4-第一区域;

5-罐本体;51-第二开口;

61-进水管;611-环形管部分;62-热水出水管;621-第一分支管路;622-第二分支管路;63-排水管;64-温水出水管;

71-第一阀门;72-第二阀门;73-调温阀;74-第三阀门;

81-第一水龙头;82-第二水龙头;83-第四阀门;

9-过滤器;

10-加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接头组件,如图1所示,其包括第一管接头1、内管2及一个第二管接头3。其中,第一管接头1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内腔;内管2的两端呈开口,内管2的一端沿第一管接头的轴向密封设置在第一管接头1上,另一端位于第一管接头1外;内管2的外壁面与第一管接头1的内壁面之间围成具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区域4。第二管接头3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内腔;第二管接头3密封设置在第一管接头1的侧壁上开设的第一开口处并位于第一管接头1外,第二内腔与第一区域4连通。

此接头组件,将第二管接头3固定在第一管接头1上,并使得第一区域4与第二内腔连通,在将该接头组件安装在热罐中使用时,只需在热罐壁面上开设一个第二开口51,将第一管接头1的位于第一区域4的开口处的另一端密封插接在第二开口51上;第一区域4和内管2的内腔分别作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或者分别作为出水通道和进水通道,就可以实现向热罐内进水和从热罐内输出水的功能,无需像现有技术中,需要在热罐壁面上开设两个第二开口51,才能够实现向热罐内输水和从热罐内输出水的功能,从而减少在热罐上的第二开口51开设的个数,降低热罐的泄露水的风险。同时,当采用焊接方式将第二开口51与第一管接头1焊接固定时,焊接的位置减少和产生的重金属离子也降低,从而改善热罐内输出水的水质。

如图1所示,内管2伸入第一内腔中的伸入端穿过第一内腔后向外翻边并密封焊接在第一管接头1的端面上。例如,第一区域4的开口位于顶部,内管2的伸入端位于底部,内管2的底部通过翻边焊接工艺固定在第一管接头1的底部端面上,使得第一区域4的空间大,为水的流通提供更大的空间。

优选地,第二管接头3一体成型在第一管接头1的侧壁上。例如第二管接头3沿第一管接头1的径向固定在第一管接头1上,便于接头组件的加工制备,也避免在第一管接头1与第二管接头3连接位置处出现泄漏现象。

第一管接头1上远离第一区域4的开口的一端外壁面上设有第一配合部12,第一配合部12用于连接外接的进水管61与热出水管62中的一个;对应地,第二管接头3上远离第一管接头1的一端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二配合部31,第二配合部31用于连接外接的进水管61与热水出水管62中的另一个。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配合部12和第二配合部31均为螺纹,第一管接头1的底部外壁面上成型有螺纹,该螺纹与热水出水管62的内壁面的内螺纹形成螺纹配合;同时,第一管接头1的外壁面与出水管的内壁面之间还设置有密封件,例如密封圈,实现第一管接头1与出水管的密封连接。对应地,第二管接头3的外壁面上成型有螺纹,该螺纹与进水管61的内壁面的内螺纹形成螺纹配合;同时,第二管接头3的外壁面与进水管61的内壁面之间还设置密封件,例如密封圈,实现第二管接头3与进水管61的密封连接。

例如,如图2所示,该接头组件安装在热罐的底部开设的第二开口51上,外界的水经过进水管61被依次输送至第二内腔、第一区域4内,经第一区域4进入热罐内腔中被加热,加热后的热水再进入内管2的内腔中,经内管2底部的开口排到热水出水管62内,经热水出水管62排出后形成饮水,从而实现只需在热罐上开设一个第二开口51,就可以实现向热罐内输送水和输出水的功能。

作为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第二管接头3的外壁面上的螺纹还可以设置在第二管接头3的内壁面上,使得第二管接头3与进水管61的外壁面之间形成螺纹配合。作为变形,第一配合部12和第二配合部31还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第一配合部12和第二配合部31为抛光面,利用点焊方式将第一管接头1与热水出水管62固定连接,第二管接头3与进水管61固定连接。作为进一步的变形,第一管接头1上连接进水管61,第二管接头3上连接出水管,如图3所示,此时,内管2的内腔作为进水通道,水经内管2被输送至热罐内被加热,加热后的水再经第一区域4流到第二管接头3的第二内腔中,经热水出水管62排出。

作为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个变形实施方式,内管2的伸入端还可以直接向外翻边固定在第一管接头1的第一内腔的内壁面上;除了采用焊接固定方式外,内管2的伸入端还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密封固定在第一管接头1上,例如第一管接头1的底部开口沿其径向向内延伸有环形板,只需将内管2的一端密封插接在环形板的内孔中,也能够形成上述的第一区域4。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第二管接头3还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等,第二管接头3均设置在第一管接头1上,增加第二管接头3的进水量或出水量。

作为实施方式的进一步变形,内管2的另一端还可以位于第一管接头1的第一内腔内,在使用过程中,单独连接一个管路,使得内管的内腔与第一区域4分离开。作为进一步的变形,还可以不设置第二管接头3,只需在第一管接头1的侧壁上开设第一开口,外接的进水管或者出水管直接密封连接在第一开口上,第一区域4与第一开口连通即可。作为更进一步的变形,上述的第一管接头1的侧壁上还可以开设多个第一开口,用于连接更多进水管或出水管。

上述表述内容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接头1至少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一内腔”表述的意思是,最佳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腔具有两个开口,两个开口分别用于进水和出水,或者分别用于出水和进水;当然,第一内腔的侧壁上还可以开设更多数量的开口,例如,还开设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等的开口,具体开设的开口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使得第一管接头形成具有多个开口的管接头。

类似地,“所述第二管接头3至少具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第二内腔”表述的意思是指,最佳实施方式中,第二内腔具有两个开口,两个开口分别用于进水和出水,或者分别用于出水和进水;当然,第二内腔的侧壁上还可以开设更多数量的开口,例如,还开设有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等的开口,具体开设的开口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使得第二管接头3形成具有多个开口的管接头。另外,文中涉及中的”第一管接头1的轴向”是指第一管接头1轴线所在的方向。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罐,包括罐本体5、实施例1中提供的任一项接头组件及加热体10。例如,如图2所示,热罐的底部开口设置第二开口51,将接头组件安装在该第二开口51上。其中,第一管接头1在第一区域4的开口处的另一端密封安装在第二开口51上,内管2的另一端伸入热罐的闭合内腔中,第二管接头3和第一管接头1外漏在热罐外。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管接头1的顶部外壁面上设有环形台阶面11;第一管接头1的顶部伸入第二开口51内,环形台阶面11抵靠在第二开口51的外壁面上,起到定位的作用;第二开口51的边缘沿其径向向外翻边并密封焊接在环形台阶面11上,实现第一管接头1与热罐之间的焊接固定。

内管2的另一端在热罐内由下向上延伸,但需要避让设置在热罐内的加热体10。例如,内管2的另一端呈折弯的L形。加热体10包括位于热罐内的加热棒,及位于热罐外的电源插头;加热棒具有正极棒和负极棒,正极棒和负极棒连接形成一个U形。鉴于热罐内的径向空间有限,通常需要将正极棒和负极棒沿竖直方向折弯呈L形,便于将加热体10安装在热罐内。另外,加热体10上的加热棒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者一个,具体设置数量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而定。

此实施方式的热罐,进水管61连接于第二管接头3上,热水出水管62连接于第一管接头1上,外界的水依次经进水管61和第二管接头3的第二内腔进入第一区域4内,之后由下向上进入热罐的内腔中,被加热棒加热形成热水,热水不断上升,当热水的量上升到高于内管2的顶部开口时,热水进入内管2中,经内管2向下流并输送至热水出水管62内,经热水出水管62向外输水。

作为实施例2的第一变形实施方式,还可以对第二开口51的边缘不做翻边工艺,直接采用焊接方式将环形台阶面11与第二开口51的外壁面固定连接;作为变形,第一管接头1上还可以不设置环形台阶面11,采用焊接方式直接将第一管接头1在第一区域4开口处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口51固定连接。或者采用现有的其他固定方式,将第一管接头1在第一区域4开口处的另一端密封插接固定在第二开口51上即可。作为进一步的变形,第二开口51还可以开设在热罐的侧壁和顶部上,都能够实现上述的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若热水出水管62还起到将热罐内的废水进行排出时,最好将第二开口51设置在热罐的底部上,便于将热罐内残留的介质全部排出掉,便于对热罐内腔的清洗。

作为实施例2的第二变形实施方式,加热体10除了为加热棒结构外,还可以其他加热体10,例如红外加热器,热电偶等等。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罐,包括罐本体5、实施例1中提供的任一项接头组件及加热体10。如图3所示,其与实施例2提供的热罐的相比,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开口51开设热罐的顶部上,此时管接头组件安装在热罐的顶部上。此时,第一管接头1与进水管61连接,第二管接头3与热水出水管62连接。

另外,作为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变形实施方式,热罐上还可以开设两个、三个、四个等等的第二开口51,每个第二开口51上设置一个接头组件,通过设置多个接头组件可以增大接头组件的进水量和出水量。最佳地,在热罐上只开设一个第二开口51即可。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饮水机,如图4所示,其包括实施例2中提供的任一项热罐、进水管61、热水出水管62及排水管63。

具体而言,接头组件安装在热罐的底部的第二开口51上,进水管61的一端与外界的自来水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管接头3;热水出水管6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管接头1,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水龙头82;排水管63连接在进水管61上,进水管61、排水管63及热水出水管62上分别设置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4。当需要进水时,排水管63上的第二阀门72关闭,第一阀门71和第三阀门74开启;自来水经进水管61被输送至接头组件内的第一区域4,进而被输送至热罐的内腔中;热水经内管2的内腔被输送至热水出水管62,经第二水龙头82排出。当需将热罐内的残留水排出时,将第一阀门71关闭,第二阀门72和第三阀门74开启,热罐内的水经第一区域4反向进入进水管61内,再流入到排水管63内排出,实现对热罐内腔的清洗,在排水过程中,将第三阀门74打开,确保热罐与外界连通。上述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及第三阀门74均优选为电磁阀,或者其他类型的阀门,例如球阀、截止阀、闸阀等等。

如图4所示,进水管61包括与自来水连接的第一部分,与第二管接头3连接的第二部分,以及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连接的环形管部分611。例如环形管部分611呈M形状,或者E字形状,环形管部分611呈折弯状态,延长环形管部分611内的自来水与第一分支管路621(下文中提及)内的热水进行换热的时间。

饮水机还包括温水出水管64;热水出水管62上设置有第一分支管路621,该第一分支管路621穿设在进水管61的环形管部分611后连接于温水出水管64;在环形管部分611处,第一分支管路621内的热水与环形管部分611内的自来水进行换热,使得环形管部分611内的自来水被预热,第一分支管路621内的水被降温形成温水,温水进入温水出水管64。例如,第一分支管路621与温水出水管64一体成型。

温水出水管64的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水龙头81,用于控制温水的流出或关闭;同时,在第一分支管路621与温水出水管64路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分支管路622,第二分支管路622位于环形管部分611外,第二分支管路622上还设置有调温阀73。例如,起始状态下,调温阀73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分支管路621内的热水与环形管部分611的自来水换热后形成温水,温水经温水出水管64排水。但当温水出水管64内的水温太低,达不到预设的温度时,此时,调温阀73打开,第一分支管路621的热水有部分会直接经过第二分支管路622进入温水出水管64内,以调整温水出水管64内的水温度,使得温水出水管64内的水温保持在预设值范围内;相反,若第一分支管路621经过环形管部分611换热后形成的温度达到预设范围内时,就无需打开调温阀73。

如图4所示,进水管61上还设置有过滤器9和第四阀门83,第四阀门83和过滤器9依次位于进水管61的起始端与环形管部分611之间,过滤器9用于对自来水进行过滤。例如,过滤器9包括位于下方的瓶体,和密封设置在瓶体顶部开口上的瓶盖,瓶体内设置有滤网,滤网的外壁面与瓶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入水通道,滤网的内腔形成出水通道。例如U形滤网,瓶盖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入水通道连通,出水口与出水通道连通,从而实现将进水管61内的自来水先经过过滤器9再输送至热罐内,确保热罐内的水质。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饮水机,与实施例4提供的饮水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不设置排水管63和第二阀门72。当饮水机不设置排水管63时,可以将接头组件安装在热罐的顶部或者侧壁上开设的第二开口51。

例如,如图5所示,将接头组件安装在热罐的顶部的第二开口51上,此时进水管61与第一管接头1连接,热水出水管62与第二管接头3连接,温水出水管64、第一分支管路621、第二分支管路622的连接方式均与实施例4中的连接方式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上述实施4和实施例5的变形实施方式,上述的饮水机还可以不设置第二分支管路622和调温阀73,第一分支管路621与环形管部分611换热后形成所需的温水,经温水出水管64直接排出,不对温水的温度进行在线调控。作为进一步的变形,饮水机还可以不设置上述的第一分支管路621和温水出水管64,只设置上述的进水管61、热水出水管62。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