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3530发布日期:2018-09-28 17:55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由静电驱动卷曲的智能柔性膜(如CN103781645A)多为三层结构,为电介质层、导电层和墨层的层合膜。

现有技术中的由静电驱动卷曲的智能柔性膜分为单模块结构和多模块结构,若智能节能遮阳窗采用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则需要采用厚度较厚的高分子材料层,若智能节能遮阳窗采用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则需要采用厚度较小的高分子材料层。

目前,对于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其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通常为18~23微米。但经实践发现,该厚度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存在展开困难,展开时所需工作电压高,导致安全性低,静电多,静电多又进一步影响智能柔性膜的展开和收卷。

而对于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其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通常为1~5微米,但若采用多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的厚度来作为单模块结构的智能柔性膜使用,则存在柔性卷曲薄膜无法紧致定型、机械强度差等问题。

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柔性膜的机械强度、导电性能、隔热节能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械强度好、导电性能好、隔热节能性能好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包括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5~400Ω,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所述的涂层的厚度为1~5微米。

优选地,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或聚苯硫醚(PPS)。

优选地,所述的涂层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

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铬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10~150Ω。

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镍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5~400Ω。

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纳米银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20~200Ω。

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氧化铟锡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20~150Ω。

优选地,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900纳米。

对于铬、镍、纳米银、氧化铟锡形成金属导电层来说,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对于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更大,相对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对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较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包括高分子材料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厚度为7~17微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900纳米,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铝或铜;所述的涂层的厚度为1~5微米。

优选地,所述的高分子材料层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或聚苯硫醚(PPS)。

优选地,所述的涂层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

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铝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900纳米。

优选地,当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材质为铜时,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厚度为50~800纳米。

优选地,所述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为5~400Ω。

对于铝、铜形成金属导电层来说,金属导电层的厚度对于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更大,相对的,金属导电层的方阻值对智能柔性膜的性能影响较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遮阳部件,包括透明导电层、设置在所述的透明导电层上的电介质层、设置在所述的电介质层上的智能柔性膜、分别与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的智能柔性膜相连接的控制部件、与所述的控制部件相连接的电源部件,所述的智能柔性膜为所述的三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

优选地,所述的智能遮阳部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的电源部件和所述的控制部件之间的逆变器。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节能遮阳窗,包括密封保护部件、设置在所述的密封保护部件内的所述的智能遮阳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材质、对应的厚度或方阻值的综合改进,使得单模块智能柔性膜的柔性好,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好、隔热节能性能均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柔性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节能遮阳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智能柔性膜;11、高分子材料层;12、金属导电层;13、涂层;2、电介质层;3、透明导电层;4、控制部件;8、透光材料;9、隔条;10、电源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均为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高分子材料层11、设置在高分子材料层11的一侧面上的金属导电层12、设置在高分子材料层11的另一侧面上的用于隔热遮光或者调光的涂层13。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或聚苯硫醚(PPS)。涂层13的材质为油墨、陶瓷材料、光致变色材料或温控变色材料。

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7~17微米。

涂层13的厚度为1~5微米。

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的区别在于金属导电层12的不同,下面将详述。

如图2所示的智能节能遮阳窗,包括密封保护部件、设置在密封保护部件内的智能遮阳部件。

智能遮阳部件包括透明导电层3、设置在透明导电层3上的电介质层2、设置在电介质层2上的智能柔性膜1、分别与透明导电层3和智能柔性膜1相连接的控制部件4、与控制部件4相连接的电源部件10。智能柔性膜1为如图1所示的两层结构的单模块智能柔性膜1。

优选地,智能遮阳部件还包括连接在电源部件10和控制部件4之间的直流交流转换器。

该智能节能遮阳窗适用于多种场合,例如建筑物、车辆等,可以是平直的窗,也可以是弧形的窗。密封保护部件包括两层透光材料8、分别与两层透光材料8相连接用于将两层透光材料8隔开形成放置智能遮阳部件的间隔空间的隔条9。

透光材料8可以为各种玻璃。

透明导电层3可以为氧化铟锡镀层、纳米银涂层、铝镀层或者低辐射lowe玻璃。

电介质层2可以为透明晶体或半透明晶体的高分子聚合物层。

电源部件10可以是外部电源或者是太阳能电源,其中,外部电源指的是交流电或直流电。

本实用新型中的各部件的材料均可市购获得。

实施方式一:

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镍、纳米银或氧化铟锡。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为50~900纳米。

具体地,当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时,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10~150Ω;当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镍时,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当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纳米银时,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20~200Ω;当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氧化铟锡时,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20~150Ω。

实施方式二:

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为50~900纳米,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铝或铜。金属导电层12的方阻值为5~400Ω。

具体地,当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铝时,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为50~900纳米;当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铜时,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为50~800纳米。

实施例1

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PET,厚度为9微米。

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铝,厚度为180纳米,方阻值为5Ω。

涂层13的材质为有机溶剂型油墨,厚度为3微米。

实施例2

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PET,厚度为15微米。

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镍,方阻值为15Ω,厚度为150纳米。

涂层13的材质为有机溶剂型油墨,厚度为2微米。

实施例3

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PET,厚度为10微米。

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铬,方阻值为20Ω,厚度为150纳米。

涂层13的材质为有机溶剂型油墨,厚度为1微米。

实施例4

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PEN,厚度为17微米。

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铜,厚度为150纳米,方阻值为5Ω。

涂层13的材质为有机溶剂型油墨,厚度为1微米。

实施例5

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PP,厚度为13微米。

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纳米银,方阻值为100Ω,厚度为150纳米。

涂层13的材质为有机溶剂型油墨,厚度为2微米。

实施例6

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PE,厚度为14微米。

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氧化铟锡,方阻值为150Ω,厚度为150纳米。

涂层13的材质为有机溶剂型油墨,厚度为3微米。

实施例7

高分子材料层11的材质为PEEK,厚度为12微米。

金属导电层12的材质为铝,厚度为180纳米,方阻值为5Ω。

涂层13的材质为有机溶剂型油墨,厚度为2微米。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5微米。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高分子材料层11的厚度为30微米。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金属导电层12的厚度5纳米。实施例1至7,对比例1至3的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如上所述,我们完全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宗旨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和实施方法。相关技术领域的从业者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变化及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