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桌的调整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2463发布日期:2019-08-09 20:53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桌的调整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升降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升降桌的调整片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对桌面高度的需求不同,存在着一种升降桌,升降桌能够通过伸缩来调节桌腿的高度,升降桌的升降装置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才能实现桌子的升降,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手动操作桌子升降并不方便,从而会减低工作效率。

目前的升降桌,其具有多根管状的桌腿,将较小的桌腿穿设在较大的桌腿内,从而实现上下升降桌面的高度,但是目前的桌腿中,其用于调整相邻桌腿间隙的调节片是整圈状的,这样的调整片使用效果较差,不仅不耐磨损,而且生产装配难度较高,而且一旦有个接触面与桌腿接触不适配,会大大影响整个桌腿的伸缩效果。

所以目前需要一种能够便于安装,且对管体的精度要求低,便于调节的桌腿调整片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升降桌的调整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升降桌的调整片结构,包括:第一管体以及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穿设在所述第一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内设置有若干第一调整片,所述第一调整片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管体固定连接且内侧面与所述第二管体抵触连接。

较佳的,还包括第三管体,所述第三管体穿设在所述第二管体内,且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内设置有若干第二调整片,所述第二调整片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管体固定连接且内侧面与所述第三管体抵触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管体均为方形铝管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管体内均设置有定位扣,所述第一、第二调整片的外侧面具有安装销,所述安装销嵌设在所述定位扣内,从而使所述第一、第二调整片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管体内。

较佳的,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管体均形成有四个边角,所述定位扣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管体的边角上。

较佳的,所述第一、第二调整片的内侧均形成有边角状的内弧面,所述第一调整片位于所述第一管体的边角内侧且内弧面抵触在所述第二管体的边角外侧,所述第二调整片位于所述第二管体的边角内侧且内弧面抵触在所述第三管体的边角外侧。

较佳的,所述第一间隙以及所述第二间隙内分别设置有第一行程限位块以及第二行程限位块,所述第一行程限位块的内侧固定在所述第二管体的下部,所述第二行程块的内侧固定在所述第三管体的下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调整片使用效果较好,采用了点接触的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磨损,降低了实际的加工装配难度,并且不会影响整个桌腿的伸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调整片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与调整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管体与行程限位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管体与第一调整片以及第一行程限位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10、第一管体;120、第二管体;130、第三管体;140、第一间隙;150、第二间隙;160、第一调整片;170、第二调整片;180、定位扣;190、安装销;200、第一行程限位块;300、第二行程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升降桌的调整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体110以及第二管体120,所述第二管体120穿设在所述第一管体110内,所述第一管体110与所述第二管体12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40,所述第一间隙140内设置有若干第一调整片160,所述第一调整片160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管体110固定连接且内侧面与所述第二管体120抵触连接。

此处值得说明的是,第一管体110与第二管体120仅仅指代两个相邻且套设的管体,并非是本升降桌仅仅有两个管体,第一管体110与第二管体120能够发生相对的运动,一般来说,第一管体110固定设置,第二管体120能够从第一管体110中伸出,从而抬升桌面,也可以缩回第一管体110中,从而降低桌面,两者在发生移动时,即桌面升降时,第一管体110与第二管体120会发生相对的运动,所以需要第一调整片160进行辅助,使得第二管体120能够顺利的上升或者下降,而不会因为第一间隙140产生窜动。

在现有的升降桌中,调整圈为环状或者矩形状的闭合结构,而管体在生产时,会存在着误差,例如方管的四个面存在误差,或者圆管、椭圆管的周面存在误差,而调整圈嵌设在两个管体之间,会造成受力不均匀的现象,进一步来说,就是两个管体形成的间隙,并非是均匀的是,管体误差大的地方,其间隙可能偏大或者偏小,这样的话,在桌腿升降时,调整圈的某些部分会受到很大的摩擦力,而某些部分则受到很小的摩擦力,严重的时候,调整圈不仅起不到调整作用,反而会阻碍管体升降,并且这种情况下,调整圈很难进行调整。

所以在实施方式中,将调整圈调改为点状接触的调整片,通过设置若干第一调整片160,均匀的设置在第一间隙140中,从而形成多个支撑点,这样不仅便于调节,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即使两个管体的误差很大,也不会妨碍实际的调整支撑效果,保证各边的间隙一致。

通过上述的结构,调整片使用效果较好,采用了点接触的方式,有效的降低了磨损,降低了实际的加工装配难度,并且不会影响整个桌腿的伸缩效果。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三管体130,所述第三管体130穿设在所述第二管体120内,且所述第三管体130与所述第二管体12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50,所述第二间隙150内设置有若干第二调整片170,所述第二调整片170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管体120固定连接且内侧面与所述第三管体130抵触连接。

优选的,桌腿组件实际上一共有三根管体,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升降的最大高度,其中,第三管体130在第二管体120内,第二管体120在第一管体110内,第三管体130与第二管体120的结构与第二管体120与第一管体110的结构类似,第三管体130与第二管体120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150,第二调整片170采用点接触的方式设置在第二间隙150内,且第二调整片170固定设置,其与第三管体130的抵触连接,用于辅助第三管体130升降。

现有技术中,三管体升降桌采用的管体较多,所以采用传统的调整圈的话,其对管体的制造精度要求很高,生产难度也非常大,管材在表面处理的时候,四个面的处理不均匀,有的厚有的薄,调整圈无法很好调整与每个管体的间隙,所以对桌腿升降效果产生影响。

而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锁调整片的时候,可以微调,保证各个边的间隙一致,对管体的精度基本上没有要求,降低了实际的加工装配难度。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管体130均为方形铝管结构,所述第一、第二管体120内均设置有定位扣180,所述第一、第二调整片170的外侧面具有安装销190,所述安装销190嵌设在所述定位扣180内,从而使所述第一、第二调整片170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第二管体120内。

管体采用方管,且优选用铝制成,其中,管体的内外侧边均为弧形边,定位扣180设置在第一、第二管体120的内侧边上,且定位扣180为Ω状结构,安装销190正好能够穿设到定位扣180内,但是无法从定位扣180中拉出。

优选的,定位扣180为长条状结构,也就是说,定位扣180的长度为第一、第二管体120的上端至下端,第一、第二管体120以及第二、第三管体130之间具有圈盖,圈盖封堵住第一间隙140以及第二间隙150的上端,从而避免第一调整片160与第二调整片170从第一间隙140以及第二间隙150中滑出,这样就将调整片固定起来,在实际的结构中,第一、第二调整片170分别位于第一、第二间隙150的上部,且正好对应圈盖。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管体130均形成有四个边角,所述定位扣180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管体120的边角上。

优选的,管体具有四个边角,通过将调整片抵触支撑住四个边角,从而实现辅助升降的作用,而且每个边角的间隙调整起来更加方便,调整片能够对边角进行支撑,这样能够优化管体在升降时的受力点。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第二调整片170的内侧均形成有边角状的内弧面,所述第一调整片160位于所述第一管体110的边角内侧且内弧面抵触在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边角外侧,所述第二调整片170位于所述第二管体120的边角内侧且内弧面抵触在所述第三管体130的边角外侧。

第一、第二调整片170的内侧面为弧面状,且正好与边角适配,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第二管体120在移动时,其边角沿着第一调整片160的内弧面进行滑动,第三管体130在移动时,其边角沿着第二调整片170的内弧面进行滑动。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间隙140以及所述第二间隙150内分别设置有第一行程限位块200以及第二行程限位块300,所述第一行程限位块200的内侧固定在所述第二管体120的下部,所述第二行程块的内侧固定在所述第三管体130的下部。

优选的,第一行程限位块200与第二行程限位块300均是为了限制第二管体120与第三管体130行程而设置的结构,当第二管体120上升至最大行程时,第一行程块抵触在第一调整片160的下侧,从而限制第二管体120继续上升;当第三管体130上升至最大行程时,第二行程块抵触在第二调整片170的下侧,从而限制第三管体130继续上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