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1951发布日期:2019-05-31 21:15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目前空气炸锅基本分为抽屉式和翻盖式两种。抽屉式空气炸锅打开方式为炸锅炸篮沿着腔体内部的滑轨前后移动实现炸锅的取出与放回。翻盖式空气炸锅分为上盖部分和锅体部分,上盖和锅体通过转轴连接,上盖可绕转轴在一定开盖角度范围内转动,实现空气炸锅的开合。

现有的翻盖式空气炸锅一般带有搅拌功能,即设置有搅拌装置,通过在锅体内设置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设有驱动轴,驱动轴与搅拌装置传动连接。现有的搅拌装置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为普通的搅拌杆,其规律有序地沿着一个方向旋转搅拌,这种有序的搅拌方式仅能对食物进行单方向的搅拌,导致搅拌效果较差;另一类是带有翻转功能的搅拌杆,例如CN200780001511.3公开了叶片包括翻转装置,该翻转装置成形为在所述相对旋转运动的作用下动作,以致使至少一部分食品沿着在旋转运动平面内具有径向主分量的翻转方向翻转,即该类搅拌装置采用径向翻转的结构来实现食物的翻转,但是在搅拌过程中该径向翻转的结构会持续将炸锅边缘的食物往中心翻转,如此会导致炸锅中心堆积物料的情况发生,而搅拌杆在炸锅中心处的转速为零,不能带动该处的食物转动,使得食物容易烤焦或未熟透等,影响了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此外该类搅拌装置具有翻转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空气炸锅,包括锅体、盖体、设置于锅体内的驱动机构、设于盖体下方的导风罩和热风装置,导风罩与锅体之间限定出烹饪腔,烹饪腔内设有盛放食物的内锅,内锅中设有由驱动机构驱动的搅拌装置,所述内锅的中心设有与驱动结构传动连接的传动装置,搅拌装置包括与传动装置连接的传动部、设于传动部上的搅拌杆,搅拌杆上设有第一分流筋,第一分流筋包括将食物向内拨动的第一分流板和将食物向外拨动的第二分流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与搅拌杆周向的夹角均不大于30度。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杆向旋转方向弯折形成弧形,搅拌杆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传动部与搅拌杆的固定端连接,第一分流筋设于搅拌杆的自由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的高度均沿着旋转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沿着旋转方向相交,所述第一分流筋的截面为三角形或倒V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将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连接,所述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连接板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杆上还设有第二分流筋,第二分流筋与第一分流筋之间设有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间距为D1,5mm≤D1≤5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流筋的最大高度为H1,15mm≤H1≤3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流筋的最大高度为H2,1<H1/H2≤1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流板为向外凸出的弧形板,第二分流板为向内凹陷的弧形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在内锅的中心设置传动装置,使得驱动机构间接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给搅拌装置,既保证力能有效传递,又保证搅拌装置转动时的稳定性,且间接通过传动装置传递动力,便于驱动机构的设计和布局,也便于锅体的整体造型,进而便于空气炸锅的整体造型,而搅拌装置具体包括与传动装置连接的传动部及设于传动部上的搅拌杆,搅拌杆上设有第一分流筋,第一分流筋包括将食物向内拨动的第一分流板和将食物向外拨动的第二分流板,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与搅拌杆周向的夹角均不大于30度,这样在搅拌过程中,通过搅拌杆上的第一分流筋,可实现将周向的食物往内外分流,即第一分流板将食物向内波动,第二分流板将食物向外拨动,而且在搅拌过程中搅拌杆会规律地沿着旋转方向转动以拨动物料,第一分流筋由于具有分流的作用则会打乱食物有序性转动,如此利于提高食物的搅拌的均匀性,而且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与搅拌杆周向的夹角均不大于30度,能够避免拨动角度过大而导致食物堆积于炸锅中心或炸锅边缘的情况发生,如此搅拌装置对食物进行搅拌时能很好的将食物分散、分流开来,避免食物堆积、聚拢而使得食物受热不均匀导致的烤焦或未完全熟透的情况发生,即避免食物堆积在搅拌速度为零的炸锅中心区域,这样增强了食物的搅拌效果,使得食物受热均匀,提升了食物的烹饪效果,进而提升了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此外,第一分流筋的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成本,且易于清洗。

2、搅拌杆向旋转方向弯折形成弧形,能够起到将食物往外搅拌的作用,搅拌杆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传动部与搅拌杆的固定端连接,第一分流筋设于搅拌杆的自由端,由于搅拌装置在旋转时食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向外侧聚拢、堆积,即搅拌杆自由端食物堆积的最多,而将第一分流筋设置于搅拌杆的自由端,恰好将堆积最多处的食物很的分散、分流开来,使得食物受热均匀,以保证食物良好的烹饪效果。

3、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的高度均沿着旋转方向逐渐减小,便于食物沿着第一分流板向内移动以及沿着第二分流板向外移动,进而实现了第一分流板将食物向内波动,第二分流板将食物向外拨动,确保将周向的食物往内外分流,这样提高了搅拌效果。

4、第一分流板、第一分流板沿着旋转方向相交,第一分流筋的截面为三角形或倒V形,使得第一分流筋的顶部会形成一个尖端,且尖端朝向搅拌装置旋转的方向设置,这样分流筋在对堆积的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时,尖端容易扎进堆积的食物中,可很好的将食物分散、分流,以保证食物受热均匀,进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

5、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将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连接,第一分流板、第二分流板和连接板一体成型,使得第一分流筋呈三面封闭状态,不会有食物残留在第一分流筋内,避免残留的食物滋生细菌,方便搅拌装置使用完后的清洗,从而保证下次制作食物时的卫生性和健康性。

6、搅拌杆上还设有第二分流筋,第二分流筋与第一分流筋之间设有间距,第二分流筋靠近第一分流筋设置,且第二分流筋与第一分流筋之间设有间距,通过第二分流筋可对第一分流筋不能分散、分流的堆积死角进行重新分散、分流,使食物分散、分流的更均匀,还可对第一分流筋分散、分流的食物进行二次分散,避免产生新的堆积死角,使得食物受热更加均匀,以保证更好的烹饪效果。

7、间距具体为D1,且5mm≤D1≤50mm,这样第一分流筋和第二分流筋在对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时不会产生干涉,即第一分流筋将分散、分流的食物拨到第二分流筋那里,而第二分流筋又将食物重新拨回到第一分流筋那里,将间距设定的上述范围内,可很好的避免这种来回拨来拨去的情况发生,提升第一分流筋和第二分流筋的分散、分流食物的效果和效率。当D1小于5mm时,间距太小,容易产生相互拨来拨去的情况,影响分散、分流的效果和效率;当D1大于50mm时,间距过大,会导致第一分流筋与第二分流筋之间产生新的堆积死角,即第一分流筋与第二分流筋都拨动不到的地方。

8、第一分流筋的高度为H1,15mm≤H1≤30mm,由于高度足够,使得第一分流筋能产生足够的推动力,以将堆积的食物分散、分流,即使食物堆积较高也能很好的被分散、分流,保证食物受热均匀,从而提升食物的烹饪效果;同时,第一分流筋高度合理,减小了第一分流筋的重量,且第一分流筋重心低,给搅拌装置转动时带来的阻力小,还保证搅拌装置转动时的稳定性。当H1小于15mm时,高度太低,推动力小,不能很好的将食物分散、分流;当H1大于30mm时,高度太高,增加了第一分流筋的重量,导致转动阻力增大,而重心太高,会影响搅拌装置转动时的稳定性,此外第一分流筋过高会导致第二分流板尺寸过大,第二分流板与炸锅边缘内壁之间易卡滞食物,阻碍搅拌杆旋转。

9、第二分流筋的最大高度为H2,1<H1/H2≤10,即第二分流筋的高度小于第一分流筋的高度,且第二分流筋的整体尺寸相比于第一分流筋的整体尺寸呈等比缩小状,更好的降低了搅拌装置整体的重量,减小了搅拌装置转动时的阻力,同时,形成大(第一)、小(第二)分流筋的分布,在对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时能起到很好的相互促进和互补的作用,即第一分流筋对大堆积食物进行分散、分流,第二分流筋对小堆积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更好的保证食物的分散、分流效果,以保证食物受热均匀,进而保证烹饪效果。当H1/H2小于或等于1时,第一分流筋太小,不便于第一分流筋对食物堆积较多区域进行分散、分流,食物的分散、分流效果不好;当H1/H2大于10时,第一分流筋太大,增加了搅拌装置整体的重量,增大了搅拌装置转动时的阻力。

10、第一分流板为向外凸出的弧形板,第二分流板为向内凹陷的弧形板,这样既可确保内锅中心的食物与内锅边缘的食物能形成很好的交替,且使得食物能很好的翻转,使得食物受热均匀,以保证升烹饪效果,进而保证烹饪效果,同时还便于分流筋的加工成型和外形设计,提升搅拌装置整体的外观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炸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炸锅中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炸锅中搅拌装置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炸锅中搅拌装置与内锅的分解配合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炸锅中搅拌装置与传动装置的配合剖视图。

图6为图5中A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炸锅中搅拌装置与内锅、传动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炸锅中传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所标各部件名称如下:

1、锅体;11、内锅;12、驱动机构;2、盖体;3、导风罩;4、热风装置;41、风扇;42、发热管;5、搅拌装置;51、传动部;511、安装腔;52、搅拌杆;53、分流筋;531、第一分流筋;532、第二分流筋;533、第二分流板;534、第一分流板;535、连接板;6、传动装置;61、上转轴;611、卡槽;62、下转轴;621、限位台阶;622、传动孔;623、底端面;63、圆台螺母;631、圆台面;632、螺柱;633、安装孔;634、挡圈;64、底部固定盖;641、过孔;642、内翻边;7、扭簧;71、第一引脚;72、第二引脚;81、第一密封圈;82、第二密封圈;83、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包括锅体1、盖体2、设置于锅体1内的驱动机构12、设于盖体2下方的导风罩3和热风装置4,盖体2铰接于锅体1一侧,以使盖体2能上下翻转,从而实现盖体的开合,热风装置4产生热风并给锅体内的食物加热,热风装置4包括风扇41及发热管42,发热管42具体为环形,且结构简单,为标准件,方便安装更换;风扇41设置于盖体2的中心区域,便于风扇的安装及布线,使得整体结构分布合理,便于空气炸锅的整体装配,还提升了空气炸锅整体的外观,且吹出的热流均匀、稳定;发热管42围绕风扇41设置,这样风扇在转动时,产生的冷风能很好的将发热管42上的热量吸收,使得产生的热流的热量稳定,且在风扇41的作用下热流从发热管的四周斜向下射出,热流与锅体1的底部配合对食物进行烹饪,导风罩3与锅体1之间限定出烹饪腔,烹饪腔内设有盛放食物的内锅11,内锅11中设有由驱动机构12驱动的搅拌装置5,通过搅拌装置对内锅11中的食物进行搅拌、翻转,以使食物受热均匀,从而提升食物的烹饪效果;当烘烤食物时,将食物放入内锅11中,盖合盖体2,启动空气炸锅,热风装置产生热风并对食物进行烘烤加热,搅拌装置5在电驱动机构12驱动下对食物进行搅拌,在烘烤一定时间后,以完成食物的烘烤加工。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12包括电机,内锅11的中心设有与驱动结构12传动连接的传动装置6,内锅11的底部中心设有供传动装置6穿过的通孔,传动装置6包括凸出于内锅11的内底面的转轴,搅拌装置5包括与传动装置6连接的传动部51、设于传动部51上的搅拌杆52,搅拌杆52上设有分流筋53,通过在内锅的中心设置传动装置,使得驱动机构间接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给搅拌装置,既保证力能有效传递,又保证搅拌装置转动时的稳定性,且间接通过传动装置传递动力,便于驱动机构的设计和布局,也便于锅体的整体造型,进而便于空气炸锅的整体造型,而搅拌装置具体包括与传动装置连接的传动部及设于传动部上的搅拌杆,并在搅拌杆上设置分流筋,这样在搅拌装置对食物进行搅拌时能很好的将食物分散、分流开来,避免食物堆积、聚拢而使得食物受热不均匀导致的烤焦或未完全熟透的情况发生,即增强食物的搅拌效果,使得食物受热均匀,提升了食物的烹饪效果,进而提升了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

具体的,分流筋53包括第一分流筋531,搅拌杆52向旋转方向弯折形成弧形,能够起到将食物往外搅拌的作用,搅拌杆52包括固定端和自由端,传动部51与搅拌杆的固定端连接,第一分流筋531设于搅拌杆的自由端,由于搅拌装置在旋转时食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向外侧聚拢、堆积,即搅拌杆自由端食物堆积的最多,而将第一分流筋531设置于搅拌杆的自由端,恰好将堆积最多处的食物很的分散、分流开来,使得食物受热均匀,以保证食物良好的烹饪效果。

第一分流板534、第二分流板533的高度均沿着旋转方向逐渐减小,便于食物沿着第一分流板534向内移动以及沿着第二分流板533向外移动,进而实现了第一分流板534将食物向内波动,第二分流板533将食物向外拨动,确保将周向的食物往内外分流,这样提高了搅拌效果,搅拌杆52的纵截面呈三角形,使得搅拌杆的底面与内锅的底面平行,而搅拌杆的两侧面斜向设置,便于食物翻过搅拌杆,能很好的对食物进行翻转,使得食物受热均匀,以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而第一分流筋531的截面为三角形,同样使得第一分流筋531的底面与内锅的底面平行,并形成一个尖端,且尖端朝向搅拌装置旋转的方向设置,这样第一分流筋531在对堆积的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时,尖端容易扎进堆积的食物中,可很好的将食物分散、分流,以保证食物受热均匀,进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同时,第一分流板534、第二分流板533与搅拌杆周向的夹角均为β,β为15度,能够避免拨动角度过大而导致食物堆积于炸锅中心或炸锅边缘的情况发生,如此搅拌装置对食物进行搅拌时能很好的将食物分散、分流开来,避免食物堆积、聚拢而使得食物受热不均匀导致的烤焦或未完全熟透的情况发生,即增强食物的搅拌效果,使得食物受热均匀,提升了食物的烹饪效果,进而提升了空气炸锅的烹饪效果。

第一分流板534、第二分流板533的高度均沿着旋转方向逐渐减小,便于食物沿着第一分流板534向内移动以及沿着第二分流板533向外移动,进而实现了第一分流板534将食物向内波动,第二分流板533将食物向外拨动,确保将周向的食物往内外分流,这样提高了搅拌效果。为了更好的对食物进行分散、分流,第一分流板534为向外凸出的弧形板,第二分流板534为向内凹陷的弧形板,这样既可确保内锅中心的食物与内锅边缘的食物能形成很好的交替,且使得食物能很好的翻转,使得食物受热均匀,以保证升烹饪效果,进而保证烹饪效果,同时还便于分流筋的加工成型和外形设计,提升搅拌装置整体的外观性。

为了便于搅拌装置的清洗和避免食物残留,第一分流板534、第二分流板533之间设有连接板535,连接板535将第一分流板534、第二分流板533连接,第一分流板534、第二分流板533和连接板一体成型,使得第一分流筋53呈三面封闭状态,不会有食物残留在第一分流筋内,避免残留的食物滋生细菌,方便搅拌装置使用完后的清洗,从而保证下次制作食物时的卫生性和健康性。

为了更好提升食物的分散、分流的效果,分流筋53还包括第二分流筋532,第二分流筋532设于搅拌杆上且第二分流筋532靠近第一分流筋531设置,而第二分流筋532与第一分流筋531之间设有间距,通过第二分流筋可对第一分流筋不能分散、分流的堆积死角进行重新分散、分流,使食物分散、分流的更均匀,还可对第一分流筋分散、分流的食物进行二次分散,避免产生新的堆积死角,使得食物受热更加均匀,以保证更好的烹饪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流筋的结构与第一分流筋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且,上述间距为D1,5mm≤D1≤50mm,D1具体为20mm,这样第一分流筋和第二分流筋在对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时不会产生干涉,即第一分流筋将分散、分流的食物拨到第二分流筋那里,而第二分流筋又将食物重新拨回到第一分流筋那里,将间距设定的上述范围内,可很好的避免这种来回拨来拨去的情况发生,提升第一分流筋和第二分流筋的分散、分流食物的效果和效率。

其中,第一分流筋531的最大高度为H1,15mm≤H1≤30mm,H1具体为30mm,由于高度足够,使得第一分流筋能产生足够的推动力,以将堆积的食物分散、分流,即使食物堆积较高也能很好的被分散、分流,保证食物受热均匀,从而提升食物的烹饪效果;同时,第一分流筋高度合理,减小了第一分流筋的重量,且第一分流筋重心低,给搅拌装置转动时带来的阻力小,还保证搅拌装置转动时的稳定性。

同时,第二分流筋的最大高度为H2,1<H1/H2≤10,H2具体为16mm,即H1/H2具体为1.8,也就是第二分流筋的高度小于第一分流筋的高度,且第二分流筋的整体尺寸相比于第一分流筋的整体尺寸呈等比缩小状,更好的降低了搅拌装置整体的重量,减小了搅拌装置转动时的阻力,同时,形成大(第一)、小(第二)分流筋的分布,在对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时能起到很好的相互促进和互补的作用,即第一分流筋对大堆积食物进行分散、分流,第二分流筋对小堆积食物进行分散、分流,更好的保证食物的分散、分流效果,以保证食物受热均匀,进而保证烹饪效果。

当然,为了保证搅拌装置与传动装置之间的紧固性,传动部51的底端设有容纳转轴的安装腔511,安装腔511内设有将传动部51卡紧于转轴上的卡紧件,使得在搅拌装置安装到位后与转轴是固定连接的,转轴在被驱动机构带动转动后,进而带动搅拌装置转动,以实现对食物的搅拌、翻转,由于卡紧件的作用,使得搅拌装置与转轴之间形成的紧固力远大于食物对搅拌装置的反作用力,即使食物较多时,食物对搅拌装置的反作用力也不会使得搅拌装置与转轴脱离,使得搅拌装置运行稳定,即使得空气炸锅运行稳定,并保证搅拌装置对食物搅拌、翻转的效果,从而使得食物受热均匀,进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还使得用户不用停机去扶正或重新安装搅拌装置,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及满意度,也避免用户在扶正或重新安装搅拌装置时被烫伤,还有,在空气炸锅完成对食物的烹饪后,需要将食物取出,可直接将食物从内锅倒出,而在倒出时搅拌装置是不会掉落的,大大方便了食物的取出,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及满意度。

具体的,卡紧件为扭簧7,转轴包括上转轴61及与上转轴61连接的下转轴62,上转轴61伸出于内锅11的内底面设置,下转轴62位于内锅11的下方,此种转轴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上、下转轴分别与搅拌装置和驱动机构传动连接,保证了传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扭簧7包括第一引脚71和第二引脚72,转轴上设有与第一引脚71和第二引脚72配合的卡槽611,卡槽611具体设于上转轴61上,通过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与卡槽之间的配合,增强了搅拌装置与转轴之间的紧固性,即搅拌装置与转轴之间不易脱离,进一步保证搅拌装置运行时稳定性,以保证对食物搅拌、翻转的效果,从而保证食物的烹饪效果。

为了更好的保证搅拌装置与传动装置之间配合的紧固性,防止搅拌装置在工作是脱落,在搅拌装置5与传动装置6配合到位后,将第一引脚71与第二引脚72之间的距离设定为D2,且3mm≤D2≤20mm,D2具体为10mm,这样可进一步保证搅拌装置与转轴之间的紧固性,确保扭簧在卡紧后不会与转轴产生松脱,保证扭簧与转轴之间的卡紧状态,从而确保搅拌装置不松脱。

也为了便于搅拌装置与传动装置之间的配合,将传动部设置呈套筒状,且传动部的高度为H3,20mm≤H3≤30mm,H3具体50mm,证搅拌装置与转轴之间的装配良好,且配合长度足够,增强搅拌装置与转轴之间的紧固性;同时,上转轴61的高度为H4,10mm≤H4≤50mm,H4具体为25mm,保证上转轴与搅拌装置之间的装配良好,且配合长度足够,增强上转轴与搅拌装置之间的紧固性,使得搅拌装置不易脱落。

还为了更加便于搅拌装置与传动装置的安装配合,将上转轴61设置为正多边形轴,且下转轴62与上转轴61为一体结构,这样既便于传递转矩,且一体结构保证转轴整体的强度,提升转轴的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当然,还为了传动装置安装于内锅上的可靠性和紧固性,传动装置6还包括与下转轴62配合的圆台螺母63及与圆台螺母63螺纹连接的底部固定盖64,圆台螺母63包括圆台面631和螺柱632,圆台螺母63中心设有供上转轴61伸出的安装孔633,安装孔633设于螺柱632上,即安装孔633纵向贯穿螺柱632,安装孔633的上端内壁向内延伸形成挡圈634,下转轴62上设有与挡圈634配合的限位台阶621,下转轴62的底端设有与驱动机构12传动连接的传动孔622,底部固定盖64的底部设有与传动孔622连通的过孔641,底部固定盖641安装到位后底部固定盖641的内翻边642与下转轴62的底端面623抵接。

传动装置6的具体组装如下,先将圆台螺母63的螺柱632穿过内锅1中心的通孔,圆台面631与内锅11的内底面贴合,再将转轴下向上插入安装孔633内,以使上转轴61凸出于内锅11的内底面,而旋转轴62则位于内锅11下方,再将底部固定盖64套于螺柱632外部拧紧,以将传动装置6整体锁紧于内锅11的中心处;当然,安装方式及顺序也不仅限于此,还可以有其他安装方式及顺序,只要将传动装置固定即可。

为了保证传动装置与内锅之间配合的密封性,在下转轴62的侧壁套设有第一密封圈81和第二密封圈82,第一密封圈81和第二密封圈82间隔设置且第一密封圈81位于第二密封圈82上方,这样可有效防止从转轴与内锅的通孔配合处漏水或漏油的情况,同时还防止润滑脂从转轴内部溢出,保证制作出的食物的卫生性和健康性。

也为了更好的保证传动装置与内锅之间配合的密封性,在圆台螺母63的圆台面631与内锅11的内底面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83,且圆台螺母63的圆台面631的厚度为B,2mm≤B≤10mm,B具体为6mm,通过设置第三密封圈,进一步提升传动装置与内锅之间配合的密封性,且圆台螺母的圆台面的厚度足够,即圆台螺母的强度足够,以保证传动装置的结构稳定性,还耐用,使用寿命也长。

可以理解的,第一分流筋的截面也可以为倒V形。

可以理解的,β也可以为5度、8度、13度、17度、20度、23度、25度、27度、30度等,只要介于5度至30度之间即可。

可以理解的,D1也可以为5mm、8mm、10mm、12mm、15mm、18mm、25mm、28mm、30mm、35mm、38mm、40mm、45mm、48mm、50mm等。

可以理解的,H1也可以为15mm、17mm、19mm、21mm、23mm、25mm、27mm、29mm等。

可以理解的,H1/H2也可以为1.5、1.6、2、2.5、3、3.5、4、4.5、5、5.5、6、6.5、7、7.5、8、8.5、9、9.5、10等。

可以理解的,D2也可以为3mm、5mm、8mm、12mm、15mm、18mm、20mm、22mm、25mm、28mm、30mm等。

可以理解的,H3也可以为20mm、30mm、40mm、60mm、70mm、80mm、90mm、100mm、120mm、150mm、180mm、30mm等。

可以理解的,H4也可以为10mm、15mm、20mm、30mm、35mm、40mm、45mm、50mm等。

可以理解的,B也可以为2mm、3mm、4mm、5mm、7mm、8mm、9mm、10mm等。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