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排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0503发布日期:2019-05-21 21:13阅读:8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汽排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蒸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排出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蒸菜系在人们的饮食中所在的比例逐渐加大,因为蒸煮烹饪方式更加营养和健康,蒸出来的食物更加容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现有电蒸箱的蒸汽一般通过热传导加热一定量的水产生,其蒸汽产生的机理决定了通过内胆进入口进入内胆的蒸汽量并不可控。目前电蒸箱一般是将蒸汽直接导入排风道中,通过与排风道中的冷空气的混合来降低蒸汽的温度和湿度。虽然通过上述方式能降低内胆外排的蒸汽的温度和湿度,但是由于内胆与排风道几乎是直通的,因此蒸汽排出量依然较大,热量损失较大。此外,该种外排方式也会对内胆的温场均匀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蒸汽外排量可控且对内胆内部的温场均匀性影响小的蒸汽排出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蒸汽排出结构,包括具有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的内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冷凝腔,该进气口与上述蒸汽出口流体连通,上述出气口上设置有压力单向阀。

为进一步减少蒸汽外排,本实用新型的蒸汽排出结构还包括排风通道,所述冷凝腔设置在该排风通道上。这样能通过排风通道中的冷空气能与冷凝腔中的蒸汽进行热传递,从而实现蒸汽冷凝,持续减少冷凝腔中的蒸汽压力,使得冷凝腔中的压力值持续小于压力单向阀的预设压力值,从而进一步减少蒸汽的外排。

上述冷凝腔在排风通道中的具体设置可有多种优选的实现方式,其中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为,上述蒸汽排出装置还包括风机和导风罩,该导风罩包括进风端口和出风端口,上述风机设置在进风端口,并且,该导风罩包括上下扣合的导风板和底板,该导风板和底板围成上述排风通道,上述冷凝腔设置在导风板的顶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出气口上设置有出气管,该出气管与上述进风端口相对,所述压力单向阀设置在该出气管的出气口上。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与上述冷凝腔对应处向下凹陷而形成排气下凹腔,至少上述出气管的出气端以及上述压力单向阀设置在该排气下凹腔中。从而能使排风通道中的气流在排气下凹腔中驻留并涡旋,进而能更好地与压力单向阀排出的蒸汽进行热交换。

作为优选,所述导风板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凹槽,从而在冷凝腔的底面上形成排气上凹腔。从而能使排风通道中的气流在排气上凹腔中驻留并涡旋,进而能更好地与冷凝腔中的蒸汽进行热传递。

进一步,所述排气上凹腔与上述排气下凹腔错位相对。从而能使分别驻留在排气上凹腔与上述排气下凹腔中的气流形成对流,进一步提升对蒸汽的冷凝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压力单向阀与进风端口之间隔设有引流板,压力单向阀的出气口与该引流板相对,且该引流板与导风罩的内壁之间留有气流间隙。一方面,压力单向阀排出的蒸汽直接与引流板接触,同时,排风通道中的气流也直接与引流板接触,实现压力单向阀排出的蒸汽的一次冷凝;另一方面,当排风通道中的气流吹过引流板时,会在其背面(即朝向压力单向阀的面)形成一定的负压区,从而能使压力单向阀排出的蒸汽与冷空气形成涡流,实现蒸汽与空气的充分混合,实现蒸汽的二次冷凝,从而再进一步减少蒸汽的外排。

作为优选,所述引流板为弧形板,其上端与导风板之间形成上述气流间隙,下端与底板固定,且上述压力单向阀的出气口与引流板的内凹面相对。

在整机正常工作时,冷凝腔和内胆会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若冷凝腔中的蒸汽持续冷凝而蒸汽入口没有足够的蒸汽补给时,上述的相对密闭的空间可能会逐渐形成一个负压空间,从而导致电蒸箱的门体无法打开或者其他安全隐患等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所述内胆上设置有补气口,该补气口上设置有能控制该补气口启闭的补气单向阀。这样当冷凝器中形成负压空间时,补气单向阀打开,外界空气补充至冷凝腔中,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保障电蒸箱的安全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冷凝腔通过进气口与内胆流体连通,这样内胆中的蒸汽不通过排风通道直接外排,而是进入冷凝腔中,冷凝器相当于内胆的一个蒸汽过冲缓冲区,内胆中少量的蒸汽对冲时,过多的蒸汽会通过蒸汽出口进入冷凝腔中,与现有的直接外排方式相比,有效实现了内胆内部压力以及温场的平衡。此外,出气口上设置有能控制该出气口启闭的压力单向阀,这样内胆中的蒸汽进入冷凝腔后,只有当冷凝腔中的内压达到压力单向阀的预设压力值(即压力单向阀打开所需的压力)时,压力单向阀才能打开排气,从而能有效避免过多的蒸汽外排,避免过多的热量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汽排出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蒸汽排出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局部结构的分解图;

图6为图3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Ⅰ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7所示,一种蒸汽排出结构,应用于电蒸箱中,其包括内胆1、冷凝腔2以及排风通道40。

上述排风通道40设置在内胆1的顶部,具体地,上述蒸汽排出结构还包括风机3 (本实施例中为贯流风机)和导风罩4,该导风罩4包括进风端口401和出风端口402,上述风机3设置在进风端口401中。进一步,上述导风罩4包括上下扣合的导风板41 和底板42,该导风板41呈向上隆起状,底板42呈平板状,两者围成的空腔形成上述排风通道40。

上述内胆1的胆壁上分别开设有蒸汽入口11和蒸汽出口12,冷凝腔2的腔壁上分别开设有进气口21、出气口22、补气口23以及排水口24。其中,蒸汽入口11与电蒸箱的蒸汽发生器的出汽口通过管路连通,这样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能进入内胆1中。蒸汽出口12与进气口21流体连通,这样内胆1中的蒸汽不通过排风通道40直接外排,而进入冷凝腔2中,冷凝腔2相当于内胆1的一个蒸汽过冲缓冲区,内胆1中少量的蒸汽对冲时,过多的蒸汽会通过蒸汽出口12进入冷凝腔2中。上述蒸汽出口12与进气口 21流体连通的含义如下:当内胆1与冷凝腔2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时,可以通过额外管子或管路(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连通,当内胆1与冷凝腔2紧挨设置时,进气口21也可以与内胆1直接连通(图略)。本申请中其他的流体连通的含义均与此处类同,不再赘述。

上述出气口22上设置有能控制该出气口22启闭的压力单向阀9(该压力单向阀为常规结构),这样内胆1中的蒸汽进入冷凝腔2后,只有当冷凝腔2中的内压达到压力单向阀9的预设压力值(即压力单向阀9打开所需的压力)时,压力单向阀9才能打开排气,从而能有效避免过多的蒸汽外排,避免过多的热量损失。当然,为保证电蒸箱中内胆1与门体的密封,上述压力单向阀9预设压力值小于电蒸箱门体的密封力。

进一步,上述冷凝腔2设置在上述排风通道40中,这样能通过排风通道40中的冷空气与冷凝腔2中的蒸汽进行热传递,从而实现蒸汽冷凝,持续减少冷凝腔2中的蒸汽压力,使得冷凝腔2中的压力值持续小于压力单向阀9的预设压力值,从而进一步减少蒸汽的外排。

再进一步,上述冷凝腔2设置在导风板41(为金属材质)的顶面上,且导风板41 上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凹槽,从而在冷凝腔2的底面上形成排气上凹腔411,同时,底板 42与上述冷凝腔2对应处向下凹陷而形成排气下凹腔421,上述出气管221以及上述压力单向阀9均设置在该排气下凹腔421中,并且排气上凹腔411与上述排气下凹腔421 错位相对。通过如上设计,能使风机3的出风分别在排气上凹腔411和排气下凹腔421 中驻留并形成涡旋,并且排气上凹腔411和排气下凹腔421中的空气能形成上下对流,从而能更好地与冷凝腔2中的蒸汽进行热传递,并且能对出气管221中的气流以及压力单向阀9中喷出的气体进行再冷却,从而再进一步减少蒸汽的外排。

此外,为更加深入地减少蒸汽的外排,本实用新型中,压力单向阀9与进风端口 401之间隔设有引流板7,压力单向阀9的出气阀口与该引流板7相对,且该引流板7 与导风罩4的内壁之间留有气流间隙8。由于引流板7设置在排风通道40中,一方面,压力单向阀9排出的蒸汽直接与引流板7接触,同时,排风通道40中的气流也直接与引流板7接触,实现压力单向阀9排出的蒸汽的一次冷凝;另一方面,当排风通道40 中的气流吹过引流板7时,会在其背面(即朝向压力单向阀9的面)形成一定的负压区,从而能使压力单向阀9排出的蒸汽与冷空气形成涡流,实现蒸汽与空气的充分混合,实现蒸汽的二次冷凝,从而再进一步减少蒸汽的外排。优选地,引流板7为弧形板,其上端与导风板41之间形成上述气流间隙8,下端与底板42固定,且上述压力单向阀9的出气阀口与引流板7的内凹面相对。

在整机正常工作时,冷凝腔2和内胆1会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若冷凝腔2 中的蒸汽持续冷凝而蒸汽入口11没有足够的蒸汽补给时,上述的相对密闭的空间可能会逐渐形成一个负压空间,从而导致电蒸箱的门体无法打开或者其他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胆1上设置有上述补气口23,该补气口23上设置有能控制该补气口23启闭的补气单向阀6。这样当冷凝腔2中形成负压空间时,补气单向阀6打开,外界空气补充至冷凝腔2中,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保障电蒸箱的安全使用。

此外,在冷凝腔2的较低处开设有上述排水口24,该排水口24可通过排水管(未示出)与内胆1连通或蒸汽发生器连通,这样冷凝腔2中产生的冷凝水能排进内胆1或蒸汽发生器中了,以实现蒸汽的回收再利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