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3923发布日期:2019-08-20 23:59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器。



背景技术:

海帕,是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空气过滤器)的音译,主要用于捕集0.5μm以下的灰尘颗粒及各种悬浮物。将海帕应用于吸尘器的过滤装置,对除尘有着显著的效果,能够减少二次污染。

然而,吸尘器中的海帕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易发生堵塞,导致吸尘器排风不畅,电机温度升高,从而影响电机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吸尘器中的海帕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易发生堵塞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的尘杯组件的吸尘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尘器,包括尘杯组件及气流入口,所述尘杯组件包括:

旋风分离器,包括主体部,用于引导从吸尘器气流入口进入的气流形成环绕旋风,所述主体部上设有若干气流通孔,用于供所述环绕旋风从气流通孔进入所述旋风分离器内部;及

过滤器,用于对经过旋风分离器分离后的气流进行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位于旋风分离器内部,所述主体部从周向上至少包围部分过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具有气流通道及位于气流通道一端的气流通道出口,所述气流通道出口设于所述过滤器的顶部,所述气流通道为上大下小的倒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包括支持架和固定在支持架上的海帕本体,所述支撑架的底部包括挡风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吸尘器为双工作模式吸尘器,所述吸尘器包括扩展尘箱,所述双工作模式包括吸尘器单独工作的手持式及与所述扩展尘箱配接的卧式,所述尘杯组件具有倒灰口;所述吸尘器还包括倒灰盖,所述倒灰盖用于在吸尘器处于卧式时打开,使得所述倒灰口与所述扩展尘箱相连通,在吸尘器处于手持式时闭合,使得所述倒灰口被封闭。

进一步的,所述吸尘器处于卧式时,所述倒灰口与所述扩展尘箱相连通从而形成风道,使得所述环绕旋风一部分进入所述扩展尘箱后再进入所述过滤器、一部分直接进入所述过滤器。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位于气流入口和尘杯组件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旋风分离器包括用以导流的导流结构,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相对连通分别位于主体部两端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导流结构设置于所述进气口处并与所述主体部共同形成过滤腔,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引导筋,相邻所述引导筋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旋风分离器与过滤器之间设有过滤腔,所述气流通道与过滤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尘杯组件包括:

杯体,其一端开设有倒灰口,所述旋风分离器及过滤器设置于杯体内;

倒灰盖,与所述倒灰口配合以打开或封闭所述倒灰口,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倒灰盖与所述杯体共同形成容纳腔;

第一密封部,其向内翻折,当所述容纳腔承载液体时,所述第一密封部朝向提升所述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第二密封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密封部更加靠近所述倒灰盖,当所述容纳腔内存在负压气流时,所述第二密封部朝向提升所述容纳腔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部沿周向环绕所述倒灰口或所述倒灰盖,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抵持部,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杯体,所述第一抵持部由所述第一固定部向靠近所述容纳腔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

进一步的,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一抵持部变形挤压所述倒灰盖面向所述容纳腔的表面,并形成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内密封墙。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部沿周向环绕所述倒灰盖,当所述倒灰盖封闭所述倒灰口时,所述第二密封部变形抵持于所述倒灰盖与所述杯体之间以形成位于所述容纳腔外的外密封墙。

进一步的,所述外密封墙与内密封墙沿所述倒灰盖周向环绕向中心轴线依次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围成中空柱状,所述过滤器的褶高为2-20毫米;及/或,所述过滤器的柱体侧面面积为15000-20000平方毫米;及/或,所述过滤器的展开面积为80000-120000平方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吸尘器,吸入的气流从气流入口进入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引导下形成环绕过滤器向下的旋风,进入集尘室。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的灰尘颗粒(及其他较大的异物、液体等)由于自身重力较大,会向集尘室的底部下落。且由于负压的作用,气流还会进入过滤器内部。在穿过过滤器的过程中,剩余的较小灰尘颗粒和微小的液滴会被过滤器所阻挡。由于大的灰尘颗粒及液体在旋风分离器的作用下被分离进入集尘室,因此过滤器的负担较小,能够使用更长的时间才产生堵塞,延长了过滤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尘杯组件的局部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吸尘器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吸尘器中海帕单元的外形结构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吸尘器中旋风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旋风分离器的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8是第一实施例的吸尘器与一尘箱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的旋风分离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倒灰盖关闭时的吸尘器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吸尘器在倒灰盖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吸尘器在倒灰盖打开时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0所示的吸尘器在倒灰盖关闭时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吸尘器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3所示的吸尘器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吸尘器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01、80.气流入口 110.过滤器 120.旋风分离器

130、412.集尘室 122.主体部 112.支撑架

114.海帕本体 115.气流通道出口 113.通道

100、200、300.吸尘器 211.导流结构 127.引导筋

125.挡风板 212.气流通道 210.过滤腔

140、60.电机组件 150.电池单元 203.进风通道

20.手柄组件 160.扩展尘箱 132.倒灰盖

134.卡接部 213.过滤孔 4244.导流组件

4224a.头部 4224b.根部 4224c.第一侧边

4224d.第二侧边 41.杯体 40.尘杯组件

43.第一密封圈 44.第二密封圈 432.第一固定部

434.第一抵持部 414.固定边 442.第二固定部

444.第二抵持部 45.卡持件 422.卡扣

452.卡钩 4224e.阻挡面 4226.轮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尘器,吸入的气流从气流入口进入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引导下形成环绕过滤器向下的旋风,进入集尘室。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的灰尘颗粒(及其他较大的异物、液体等)由于自身重力较大,会向集尘室的底部下落。且由于负压的作用,气流还会进入过滤器内部。在穿过过滤器的过程中,剩余的较小灰尘颗粒和微小的液滴会被过滤器所阻挡。由于大的灰尘颗粒及液体在旋风分离器的作用下被分离进入集尘室,因此过滤器的负担较小,能够使用更长的时间才产生堵塞。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吸尘器100包括用于握持的气流入口101、手柄组件20、尘杯组件40、用以提供动力的电机组件140以及气流入口101,其中电机组件140位于气流入口与尘杯组件40之间用以产生吸尘负压,气流入口101用以将含尘气流引入尘杯组件40中。尘杯组件40设于吸尘器的气流入口101和出气口之间形成的风道中。电机组件140包括电机,电机可以是有刷电机,也可以是无刷电机。电机组件还包括静叶轮和导风腔体。吸尘器还包括电池单元150,电池单元150设于电机组件140下方。气流入口 101设于尘杯组件40的前端,电机组件140设于尘杯组件的后端。即尘杯组件设于气流入口101和电机组件140之间。电机组件140连通下述的气流通道出口115和吸尘器出气口,经过过滤器110过滤的气流进入电机组件140,对电机进行降温,最后通过吸尘器出气口将热风排出。

如图1及图3所示,尘杯组件40包括杯体41、设置于杯体41内的旋风分离器120、设置于旋风分离器120内的过滤器110及集尘室130。过滤器110为防水过滤器,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水过滤器为防水海帕单元。

如图1所示,旋风分离器120包括筒状的主体部122,主体部122将过滤器的侧面周向包围,从吸尘器的气流入口进入的气流在主体部122的引导下,形成环绕旋风。本实用新型的吸尘器为干湿两用吸尘器,干湿两用吸尘器对海帕单元的比表面积要求要比干式吸尘器的海帕比表面积要求高,即要求海帕单元的比表面积要大,因为一般防水海帕需要镀膜,如此吸尘面积会变小,所以为了能够达到吸尘器的性能要求,需要增大海帕面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具备防水功能的过滤器110设置于旋风分离器120的内部,过滤器110的延伸方向与旋风分离器120的延伸方向一致,增加了过滤器的形状表面积,使得吸尘器能够满足干湿两用的使用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22是环绕过滤器向下的螺旋通道。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22的高度小于过滤器110的高度,因此只能在有限的高度范围内将过滤器110的侧面周向包围,例如将过滤器110的中间一段周向包围、过滤器110的上部一截和下部一截露出(即不被主体部122包围)。

如图1和图3所示,过滤器110和主体部122的底部位于集尘室130内。

上述吸尘器,吸入的气流从气流入口101进入主体部122,在主体部122的引导下形成环绕过滤器110向下的旋风,进入集尘室130。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的灰尘颗粒(及其他较大的异物、液体等)由于自身重力较大,会向集尘室130 的底部下落。且由于负压的作用,气流还会进入过滤器110内部。在穿过过滤器110的过程中,剩余的较小灰尘颗粒和微小的液滴会被过滤器110所阻挡。由于大的灰尘颗粒及液体在旋风分离器120的作用下被分离进入集尘室130,因此过滤器110的负担较小,能够使用更长的时间才产生堵塞。

上述吸尘器100,由于其尘杯组件40上安装有旋风分离器120,因此可防止灰尘拥堵尘杯组件40,避免吸尘器的吸尘能力下降。

旋风分离器120可套设于吸尘器中的过滤器110而与过滤器110共同组成尘杯组件40以过滤灰尘,该旋风分离器120可对即将进入过滤器110的气流进行初步过滤,并避免过滤器110上积累灰尘。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120为单级旋风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120可以为多级旋风结构,即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用于旋风分离的旋风腔包括多级依次连通的旋风腔,由此,进入主体部122内的气流可以依次经过多级旋风腔多次尘气分离,从而提高除尘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120将过滤器110的侧面周向包围。在一个实施例中,旋风分离器120的侧面开设有过滤孔213、底部开设有进气口。过滤孔213的孔径应显著地大于海帕本体114能够透过的颗粒的粒径,可以理解的,附图示出的过滤孔尺寸是以人眼能够直接识别为目的设计的大小,并不代表过滤孔的真实尺寸。

如图3和图4所示,过滤器110包括支撑架112和固定在支撑架112上的海帕本体114。过滤器110形成有气流通道出口115,还形成有从气流通道出口 115向下延伸的通道113。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流通道出口115设于过滤器110 的顶部,通道113为上大下小的倒锥形。

海帕本体114呈柱状,由层叠防水海帕围成中空柱状,褶宽为2-20毫米,所述褶宽为所述防水海帕层叠部分的宽度;及或,所述海帕本体114的柱体侧面面积为15000-20000平方毫米;及/或,所述海帕本体114的展开面积为 80000-120000平方毫米。优选的,所述褶宽为10毫米。在一个实施例中,集尘室130的容积为0.6-1升。

海帕本体114为防水海帕,可以通过在海帕本体114表面形成防水膜的方式得到防水海帕。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水膜覆盖于海帕本体114的外表面。海帕本体114为达到H12级标准的海帕、或者达到H13级标准的海帕。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旋风分离器120,能够使得气流先经过旋风分离器120 的过滤,然后再进入海帕本体114被海帕本体114进行再次过滤,能够进一步改善海帕本体114的堵塞情况,提高海帕本体114的使用寿命。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旋风分离器120包括用以导流的导流结构211,所述主体部122的两端分别设有相对连通分别位于主体部122两端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旋风分离器120与过滤器110之间设有过滤腔210,所述导流结构 211设置于所述进气口处并与所述主体部122共同形成过滤腔210。导流结构211 包括多个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引导筋127,相邻引导筋127之间形成气流通道212。所述气流通道212与过滤腔210连通。过滤器的进气口即为相邻的引导筋127 之间的空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引导筋127从顶部到底部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122引导形成的环绕旋风的旋转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滤器110与导流结构的结合,导流结构一方面可以阻挡灰尘,避免过多的灰尘上扬而进入水海帕单元110,延长了过滤器110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当吸尘器吸入大量的液体后,吸尘器停机后被水海帕单元110阻挡的水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落下来,最终经过导流结构的引导筋127之间的气流通道落下而被尘杯组件收集,如果海帕单元不具备防水功能,当吸尘器吸入大量的液体后,吸尘器停机后,被海帕单元吸入的液体会积在海帕单元内部,造成海帕单元发臭甚至影响到海帕单元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当设有该旋风分离器42的吸尘器100停止工作时,由于气流通道4222的设置,与旋风分离器42配合的过滤器44上的灰尘可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引导筋4224通过气流通道4222及时掉落至过滤腔426外,从而防止灰尘留存在导流结构422上,然后因为吸尘器100的偏转而在重力作用下重新附着在过滤器44上。如此,提高了尘杯组件40的使用寿命,降低设有该旋风分离器 42的吸尘器100的使用成本

如此,含尘气流从气流入口进入尘杯组件40,气流绕旋风分离器120旋转分离,部分气流经过过滤孔213到达旋风分离器120的过滤腔210内,另一部分气流从尘杯组件40的底部进入旋风分离器120的过滤腔210内,进入过滤腔 210内的气流经过过滤腔210内的过滤器110的二次过滤后向上流动并流向电机组件140排出。

上述吸尘器,由于其尘杯组件40上安装有旋风分离器120,因此可防止灰尘拥堵尘杯组件40,避免吸尘器的吸尘能力下降,

如图1所示,集尘室130的底部开设有倒灰口,吸尘器包括倒灰盖132。倒灰盖132在吸尘器处于卧式时打开,使得所倒灰口与扩展尘箱160相连通;在吸尘器处于手持式时闭合,倒灰口被倒灰盖132所封闭。

如图1所示,吸尘器还包括倒灰盖释放按钮。倒灰盖132的前端与集尘室 130的前端底部转动连接,倒灰盖132的后端与集尘室130的后端底部卡接。当倒灰盖释放按钮被按下时,按钮将倒灰盖132与集尘室130的卡接状态解除,倒灰盖132的后端因重力自然下落,使得倒灰口与扩展尘箱160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倒灰盖释放按钮设于吸尘器100上。主体部与扩展尘箱160通过卡接部134卡接,主体部释放按钮被按下后,主体部释放按钮将卡接部134与扩展尘箱160的卡接状态解除,盒扩展箱160与主体部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22是环绕过滤器向下的螺旋通道。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22的高度小于过滤器110的高度,因此只能在有限的高度范围内将过滤器110的侧面周向包围,例如将过滤器110的中间一段周向包围、过滤器110的上部一截和下部一截露出(即不被主体部122包围)。

如图1和图3所示,过滤器110和主体部122的底部位于集尘室130内。

上述吸尘器,吸入的气流从气流入口101进入主体部122,在主体部122的引导下形成环绕过滤器110向下的旋风,进入集尘室130。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的灰尘颗粒(及其他较大的异物、液体等)由于自身重力较大,会向集尘室130 的底部下落。且由于负压的作用,气流还会进入过滤器110内部。在穿过过滤器110的过程中,剩余的较小灰尘颗粒和微小的液滴会被过滤器110所阻挡。由于大的灰尘颗粒及液体在旋风分离器120的作用下被分离进入集尘室130,因此过滤器110的负担较小,能够使用更长的时间才产生堵塞。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112的底部为挡风结构,即支撑架 112的底部不通风。这样从过滤器110底部上升的气流(例如从过滤器进气口进入的气流)就会被支撑架112的底部阻挡,这股气流中带有的灰尘颗粒就会下落,气流则绕过支撑架112的底部,继续从支撑架112的底部四周上升,从过滤器110的侧面进入过滤器。

当设有该旋风分离器120的吸尘器停止工作时,由于气流通道212的设置,与旋风分离器120配合的过滤器110上的灰尘可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引导筋127 通过气流通道212及时掉落至过滤腔210外,从而防止灰尘留存在导流结构211 上,然后因为吸尘器的偏转而在重力作用下重新附着在过滤器110上。如此,提高了尘杯组件40的使用寿命,降低设有该旋风分离器120的吸尘器的使用成本。

如图3-图6所示,主体部122的横截面大致呈圆形,且内径自导流结构211 向远离导流结构211一侧逐渐增大。主体部122上贯穿开设有多个过滤孔213,过滤孔213连通过滤腔210与外界。如此,当携带有灰尘的气流通过过滤孔213 时,气流从过滤孔213中穿过而进入过滤腔210内,部分灰尘可被主体部122 未开设有过滤孔213的区域阻挡,从而完成对干湿含尘气流的进行预过滤,使得只有较少含尘量的气流流经过过滤器110,避免了过滤器110的堵塞,延长了过滤器110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除尘性能。

进一步地,旋风分离器120还包括导流组件4244,导流组件4244设于主体部122远离导流结构211一端,导流组件4244形成绕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螺旋状的导流通道以对气流进行引导使气流环绕主体部122,进而通过沿周向开设于主体部122的多个过滤孔213进入过滤腔210内,提高了旋风分离器120 的进气效率。

如图4-图6及图9所示,导流结构211包括呈圆柱状的挡风板125。每片引导筋127包括相对设置的头部4224a与根部4224b,头部4224a连接于主体部122的内壁,多个引导筋127的根部4224b自主体部122向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汇聚于挡风板125的外周而形成放射状结构。

如图9所示,引导筋127还包括连接头部4224a与根部4224b且两者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其中,第一侧边4224c设置于靠近进气口的一侧,第二侧边4224d设置于远离进气口的一侧,且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在垂直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不重合。也就是说,引导筋127自第一侧边4224c向第二侧边4224d倾斜延伸,而并非沿平行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垂直延伸(即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 4224d在垂直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如图9所示,如此,落在导流结构211各处的灰尘可在重力作用下从第一侧边4224c一端滑落至第二侧边4224d一端,最终从引导筋127上掉落,从而使该旋风分离器120具有良好的防积尘效果。与此同时,当灰尘试图从过滤腔 210的中心轴线方向进入过滤腔210内时,由于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 在垂直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具有间距,因此很可能受到引导筋127的阻挡而无法进入过滤腔210内,从而提高了该旋风分离器120 对过滤腔210外的灰尘的阻挡效果。可以理解,引导筋127的排布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排布方式。

如图9所示,进一步地,在引导筋127在垂直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上的正投影中,任意一引导筋127的第一侧边4224c的正投影,位于靠近第一侧边4224c的相邻引导筋127中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的正投影之间。任意一引导筋127的第二侧边4224d的正投影,位于靠近第二侧边4224d 的相邻阻挡叶4224中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的正投影之间。也就是说,相邻引导筋127在垂直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重合。

如此,导流结构211在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上的投影没有间隙,因此带有灰尘的空气通过该导流结构211进入过滤腔210内的过程中,气流可轻松穿过该气流通道212,而当灰尘试图从过滤腔210的平行于中心轴线的方向进入过滤腔210内时,其行进路线上必然受到引导筋127的阻挡,再加上灰尘受到与进入过滤腔210方向相反的重力作用,因而难以进入过滤腔210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初步过滤效果,同时不影响过滤腔210中的灰尘的掉落。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之间形成阻挡面4224e,且阻挡面4224e在主体部122上的正投影为倾斜的直线。也就是说,阻挡面4224e呈相对垂直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呈倾斜的平面,且阻挡面4224e与垂直于过滤腔210的中心轴线的平面的夹角为10°-45°。如此,该阻挡面4224e在引导灰尘滑落的同时可阻止外界气流中的灰尘进入过滤腔210中。

如图9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之间形成的阻挡面4224e在主体部122上的正投影为弧线。也就是说,阻挡面4224e 呈自第一侧边4224向第二侧边4224d弯曲延伸的弧面,从而在不影响过滤腔210 中的灰尘掉落的同时提高了灰尘进入过滤腔210中的难度。

如图9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侧边4224c与第二侧边4224d之间形成的阻挡面4224e在主体部122上的正投影为波浪线。也就是说,阻挡面4224e 呈起伏的波浪面,从而在不影响过滤腔210中的灰尘掉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灰尘进入过滤腔210中的难度。

可以理解,阻挡面4224e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要求。

上述旋风分离器120,由于其导流结构211上具有引导筋127,且相邻引导筋127之间形成弯折的气流通道212,因此当设有该旋风分离器120的吸尘器停止工作时,过滤腔210内的灰尘可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气流通道212离开过滤腔 210,从而防止与该旋风分离器120配合的尘杯组件40上积累过多灰尘,从而延长了吸尘器的使用寿命。而在设有该旋风分离器120的吸尘器工作过程中,在允许气流进入过滤腔210以进行进一步过滤的同时可对气流进行初步过滤,灰尘在引导筋127的阻挡作用下无法进入过滤腔210中,而且,旋风分离器120 还可避免过滤腔210外的灰尘倒灌至过滤腔210内。

上述尘杯组件40,由于过滤器110插设于旋风分离器120上,因此旋风分离器120可起到阻挡灰尘的作用,同时允许过滤器110上掉落的灰尘离开过滤腔210,从而避免灰尘停留在过滤腔210内而在尘杯组件40倾斜时重新回到过滤器110上。如此,该尘杯组件40不容易积累灰尘,具有较长的工作寿命。

如图7所示,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200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200与第一实施例的吸尘器100区别在于电机组件的放置位置不同,电机组件140位于气流入口101和尘杯组件之间。但是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中尘杯组件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尘杯组件的结构完全相同,在此不重复赘述。电机组件140下方设有进风通道203,气流从气流入口101进入后,通过进风通道 203进入尘杯组件,被尘杯组件过滤后再进入电机组件140,最后从吸尘器出气口排出。需要指出的是,图7只是为了示出电机组件140位置的示意图,因此对于其他结构(例如尘杯组件)采用了简化画法,有部分结构的轮廓线不完整,有部分结构的边缘位置重叠。图7还示出了气流在吸尘器内的流向。

如图8所示,在室内使用吸尘器进行清洁时,用户往往既需要针对小面积、特殊位置吸尘的手持吸尘器,也需要大面积吸尘的卧式吸尘器。针对这一需求,发明人提供一种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双工作模式吸尘器。吸尘器为双工作模式吸尘器,双工作模式包括吸尘器单独工作的手持式及与扩展尘箱配接的卧式。当吸尘器从扩展尘箱160上取下来时,吸尘器为手持式的工作模式;当吸尘器配接扩展尘箱160时,吸尘器为卧式的工作模式。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扩展尘箱160底部安装有滚轮,便于吸尘器的移动。

吸尘器为卧式的工作模式时,需要能够清洁灰尘多且有积水的环境。为此,需要配接扩展尘箱160增加积尘空间,并收容吸入的脏水。吸尘器吸入的气流从气流入口101进入主体部122,在主体部122的引导下形成环绕过滤器110向下的旋风。在这个过程中,较大的灰尘颗粒(及其他较大的异物、液体等)由于自身重力较大,会向集尘室130的底部下落,并跟随一部分气流通过倒灰口落入扩展尘箱160中;一部分气流则在穿过过滤器124后,由于负压的作用穿过海帕本体114进入过滤器110内部。这样一来,大部分的灰尘和脏水会落入扩展尘箱160中,剩余的较小灰尘颗粒(及其他较小的异物、液滴)会被海帕本体114所阻挡。由于大的灰尘颗粒和大部分的水在旋风分离器120的作用下被分离进入集尘室130,因此海帕本体114的负担较小,能够使用更长的时间才产生堵塞。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单元150在吸尘器处于卧式时,与扩展尘箱160接触。也就是说,扩展尘箱160可以对电池单元150有一个支撑。这样设置电池单元150的位置,可以使得吸尘器的结构更加稳固。

如图10至图17所示,为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300,该吸尘器300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200基本相同,区别点紧在于过滤器的形状,关于过滤器与旋风分离器的位置关系以及电机组件的位置与第二实施例的吸尘器相同,下面结合附图对该第三实施例的吸尘器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0、图11及图13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尘杯组件40,包括杯体 41、倒灰盖42、第一密封圈43以及第二密封圈44。该尘杯组件40用于安装于吸尘器等吸尘器300内以过滤并收集灰尘、固态废物及液体。

其中,杯体41一端设有用以倾倒灰尘倒灰口。倒灰盖42与倒灰口配合以打开或封闭倒灰口。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倒灰盖42与杯体41共同形成集尘室412。如图13及图15所示,第一密封圈43向内翻折,当集尘室412承载液体时,第一密封圈43朝向提升集尘室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第二密封圈44相对于第一密封圈43更加靠近倒灰盖42,当集尘室412内存在负压气流时,第二密封圈44朝向提升集尘室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

上述尘杯组件40,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在集尘室412内存在液体的情况下,第一密封圈43朝向提升集尘室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而避免液体从集尘室412中泄漏;而当集尘室412内存在负压气流时,第二密封圈44朝向提升集尘室412的密封性的方向变形以避免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进入集尘室412 中。如此,第一密封圈43与第二密封圈44分工协作,使处于不同干湿状态下的尘杯组件40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有效防止液体或气体泄漏。

如图14及图15所示,具体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3沿周向环绕倒灰口以固定于倒灰口。第一密封圈43包括第一固定部432与第一抵持部434,第一固定部432连接于杯体41,第一抵持部434由第一固定部432向靠近集尘室41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当倒灰盖42封闭杯体41的倒灰口时,第一密封圈43的第一抵持部434变形挤压倒灰盖42面向集尘室412的表面(即产生朝向提升集尘室412的密封性方向的形变),从而形成位于集尘室412内的内密封墙。

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43沿周向环绕倒灰盖42以固定在倒灰盖42上。

如图12、图13及图15所示,倒灰盖4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及下端面,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倒灰盖42的上端面形成集尘室412的底壁并与第一密封圈43的第一抵持部434紧密接触,并对第一抵持部434施加朝向集尘室 412方向的压力。而且,第一密封圈43在倒灰盖42上的正投影的边缘内侧相对集尘室412的中心轴线的边缘的距离小于杯体41在倒灰盖42上的正投影的边缘内侧相对集尘室4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如此,集尘室412内的液体可对第一抵持部434远离倒灰盖42一侧表面施加压力而使第一抵持部434与倒灰盖42 的上端面紧密接触而避免液体泄漏。而且,液体量的深度越大,第一抵持部434 施加于倒灰盖42的压力也越大,从而实现更好的防泄漏效果。

进一步地,位于集尘室412内的杯体41的内侧壁沿周向突伸有固定边414,固定边414向倒灰口方向弯折以与杯体41的内侧壁共同形成沿杯体41的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第一卡持槽。当倒灰盖42密封倒灰口时,第一卡持槽位于集尘室 412内且第一卡持槽的开口朝向倒灰盖42。第一固定部432处于压缩状态而收容于第一卡持槽内以使第一密封圈43固定于杯体41上,第一抵持部434伸出第一卡持槽并向倒灰盖42方向倾斜延伸以挤压倒灰盖42的上端面。如此,第一密封圈43牢固地安装于杯体41上。可以理解,第一密封圈43的固定方法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如图13、图14及图15所示,由于当仅设有内密封墙时,在尘杯组件40内不存在液体或液体量很少的情况下,由于尘杯组件40内气流流速较大形成负压环境,因此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很可能冲开第一密封圈43而打开内密封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尘杯组件40还包括沿周向环绕倒灰盖42的第二密封圈44,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第二密封圈44抵持于倒灰盖42与杯体41之间以形成位于集尘室412外的外密封墙。

如图13及图15所示,倒灰盖42设有位于集尘室412外的第二卡持槽,第二卡持槽沿周向开设于倒灰盖42朝向杯体41的连接上端面与下端面的外周缘上,以将第二密封圈44限位于集尘室412外以与杯体41及倒灰盖42共同形成位于内密封墙外的外密封墙。

具体在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44包括第二固定部442与第二抵持部 444,第二固定部442处于压缩状态而收容于第二卡持槽内,第二抵持部444伸出第二卡持槽以与杯体41的内侧壁紧密接触,并在杯体41与倒灰盖42的共同作用下变形处于压缩状态(即产生朝向提升集尘室412的密封性的方向的变形),从而进一步封闭倒灰盖42与杯体41之间的间隙以形成外密封墙。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圈44的第二抵持部444自第二固定部442向远离集尘室41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折延伸且逐渐远离集尘室412。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第二抵持部444远离第二卡持槽的一侧表面与杯体41形成倒灰口的内侧壁紧密接触以形成外密封腔。如此,当外界大气压作用于第一密封圈43上时,会将第二抵持部444向集尘室412方向进一步压缩而使第二抵持部444与杯体 41的内侧壁的接触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避免气体泄漏。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44的横截面大致呈矩形且每个横截面的形状及尺寸大致相同,第二抵持部444可自第一固定部442 向背离集尘室412的中心轴线一侧沿直线延伸,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第二抵持部444可变形抵持于杯体41形成倒灰口的底壁与倒灰盖42之间以形成外密封墙。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圈43与第二密封圈44均由弹性材料形成而具有一定弹性,因此可在压力作用下压缩变形而抵持于与其接触的结构。

如此,外密封墙与内密封墙沿倒灰盖42周向环绕向中心轴线依次设置,当外界气流试图从倒灰盖42与倒灰口之间进入集尘室412内时,需首先经过外密封墙(即从第二密封圈44与杯体41之间的间隙穿过),然后通过内密封墙(即从第一密封圈43与倒灰盖42之间的间隙穿过),最后才能进入集尘室412内。

因此,当尘杯组件40内不存在液体或液体量很少时,尽管尘杯组件40内存在负压气流,但压力较大的外界气体依然被外密封墙阻挡在集尘室412外,而无法直接作用于内密封墙以推开第一密封圈43而造成漏气。如此,外密封墙与内密封墙共同形成双密封结构,使该尘杯组件40在有无液体的情况下均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5中,为了反映第一抵持部434与倒灰盖42 呈过盈配合状态,第一抵持部434与倒灰盖42及第二密封圈43部分相交。在图15及图16中,为了反映第二密封圈43与杯体41呈过盈配合状态,第二密封圈43与杯体41部分相交。而在实际情况中,第一抵持部434呈压缩状态而抵持于倒灰盖42,而并未伸入倒灰盖42及第二密封圈43内部,第二密封圈43 也呈压缩状态而抵持于杯体41,而并未伸入杯体41内部。

如图10及图11所示,倒灰盖42可转动地连接于杯体41,从而可方便地打开或封闭倒灰口。如图13、图14及图15所示,具体地,尘杯组件40还包括卡持件45,卡持件45设于杯体41的外侧壁,倒灰盖42上设有与卡持件45匹配的卡扣422,当倒灰盖42封闭倒灰口时,卡扣422卡持于卡持件45以使倒灰盖 42相对杯体41固定。当需打开倒灰口时,可使卡扣422脱离卡持件45从而使倒灰盖42可相对杯体41翻转以打开倒灰口,从而可通过倒灰口清洁杯体41的内侧壁。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倒灰盖42一端通过转动轴铰接于杯体41,从而可相对杯体41转动。卡扣422设于倒灰盖42的另一端,卡扣422突伸出倒灰盖42的外侧壁向远离杯体41方向弯折延伸。卡持件45的中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杯体41而形成杠杆结构,卡持件45远离集尘室412的一端设有向倒灰盖42 方向弯折的卡钩452,卡钩452朝向集尘室412一侧表面可抵持于卡扣422远离倒灰口一侧表面以阻止卡扣422向远离集尘室412的方向运动,从而将倒灰盖 42限制在封闭倒灰口的位置。

如此,当需要打开倒灰盖42时,操作者可按压卡持件45靠近倒灰口一端 (即未设有卡钩452一端),卡钩452以与杯体41的连接处为转动中心向远离倒灰盖42方向转动而脱离卡扣422,因此卡扣422失去卡钩452的抵持,倒灰盖42相对杯体41向远离倒灰口方向转动而打开倒灰口。当闭合倒灰盖42时,操作者可推动倒灰盖42相对杯体41转动,而使倒灰盖42上的卡扣422相对卡钩452滑动,同时推动卡持件45转动而卡持于卡钩452。可以理解,倒灰盖42 的安装及开合方式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

上述尘杯组件40,由于同时设有功能不同的外密封腔与内密封腔,因此在尘杯组件40内有无积水的情况下均能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而避免液体或气体泄漏。而且,由于倒灰盖42仅与第一密封圈43相互接触而并非相互卡持,因此倒灰盖42可轻易地开启,从而在不影响密封性能的同时倒灰盖42可方便地开合,从而便于清洗尘杯组件40内部。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吸尘器300,包括上述尘杯组件 4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吸尘器300为可手持的干湿两用吸尘器。操作者可握持吸尘器300以清理灰尘、固态垃圾及液体。

具体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吸尘器300包括用于握持的手柄组件20、尘杯组件40、用以提供动力的电机组件60以及气流入口80,其中电机组件60位于气流入口与尘杯组件40之间用以产生吸尘负压,气流入口80用以将含尘气流引入尘杯组件40中,尘杯组件40中设有过滤器。如此,含尘气流从气流入口进入尘杯组件40,在尘杯组件40内通过过滤器过滤后向上流动并流向电机组件 60排出。

上述吸尘器300,由于其安装有密封性能良好且开合方便的尘杯组件40,因此可防止出现液体、气体泄漏的情况,且可轻松打开尘杯组件40以清洗尘杯组件40内部,因此增加了该吸尘器300的工作稳定性,提高了用户体验。

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吸尘器进行工作时,可以连接延伸管及吸尘头。吸尘器与延伸管直接或间接可拆卸连接,延伸管的一端与吸尘器的气流入口连通,延伸管的另一端与吸尘头连通,吸尘头上具有与延伸管内部连通的吸入通道以使灰尘经由吸入通道进入延伸管内、再沿着延伸管进入气流入口内。延伸管可以是硬管,也可以是软管,或者软硬管的组合,或者是伸缩管,具体工作应用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附件。当吸尘器不需要延伸管进行吸尘时,例如需要其他配件、例如缝隙吸头、除螨吸头等进行吸尘时,可以将延伸管从手持吸尘器的气流入口上拆卸下来,并将实际需要的配件装配到吸尘器的气流入口上。延伸管的一端与吸尘器的气流入口可拆卸地直接相连,例如延伸管可以通过卡扣快拆结构安装到气流入口上、并从气流入口上拆卸下来。由此,方便拆装。

尽管本说明书中仅描述和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容易预见用于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或者获得这里描述的结构的其它手段或结构,每个这样的变化或者修改都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