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壶蒸笼结构和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9320发布日期:2019-07-31 20:11阅读:861来源:国知局
养生壶蒸笼结构和养生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生壶蒸笼结构和养生壶。



背景技术:

当今生活中大家越来越注重养生,而能够煲煮营养食物和汤汁的电加热养生壶也就随之走进了千家万户。中国人传统的养生保健观念深厚,市面上出售的养生壶具有功能齐全,能够煮制各种养生汤的功能,但在煮制养生汤时都缺乏同时蒸热冷冻食品的功能,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也给消费者带来使用不便的感受,为此,市场上急需一种具有在煮制养生汤时,能够同时蒸热冷冻食物的养生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养生壶煮制养生汤时能够同时蒸热食物的养生壶蒸笼结构和养生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养生壶蒸笼结构,包括蒸笼体组件,所述蒸笼体组件的上部设有蒸笼盖组件,所述蒸笼体组件的底部设有连接体组件,所述连接体组件与养生壶的壶体的上部开口相适配且活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体组件为蒸笼体,所述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所述连接体组件为连接体;所述蒸笼体由蒸笼底和蒸笼圈组成,所述蒸笼体的底部中心设有通孔,所述连接体设在通孔中,所述蒸笼体的底部活动设置有格架,所述蒸笼盖可移动地置于蒸笼圈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底为平板,其边缘设有一圈凸起,所述蒸笼圈为中空筒状体,其上端外壁上设有手柄,所述蒸笼圈设置在蒸笼底上,所述蒸笼圈下口部的形状与蒸笼底边缘的一圈凸起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底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连接体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中空筒状体,上端设有横向凸缘,上封闭的端面上布满小孔,所述横向凸缘下的筒状体外壁上套接有胶圈,所述连接体下端筒状体穿过通孔,所述胶圈与通孔的孔壁接触紧配,所述横向凸缘的下表面与蒸笼底通孔周边的上表面贴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体组件为蒸笼体II,所述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所述蒸笼体II为上端开口下端密封的中空筒状体,其上端外壁上设有把手II,下端底面中心设有通孔II,所述通孔II外端面周边设有下垂凸缘,所述连接体组件即为下垂凸缘;所述蒸笼体II内活动设有蒸汽盘,所述蒸汽盘上布满通孔,所述蒸笼盖可移动地置于蒸笼体II的上口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体组件为蒸笼体II,所述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所述连接体组件为连接体;所述蒸笼体II为上端开口下端密封的中空筒状体,其上端外壁上设有把手II,下端底面中心设有通孔II,通孔II中设有连接体;所述蒸笼体II内活动设有蒸汽盘,所述蒸汽盘上布满通孔,所述蒸笼盖可移动地置于蒸笼体II的上口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盖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筒体盖,上端封闭的上表面中心设有提手,所述蒸笼盖的筒体的尺寸小于蒸笼圈的内径,并置于蒸笼圈内,与所述蒸笼圈形成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盖的提手通过插销与蒸笼盖的上表面的插销座铰接,所述蒸笼盖接近底部开口的壁上设有限位片,用于保持蒸笼盖在蒸笼圈的上口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盖接近底部开口的外壁上套接有限位圈,用于保持蒸笼盖在蒸笼圈的上口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II,所述蒸笼盖II为具有上弓弧面的板状盖,其上表面中心设有固定提手。

本实用新型的养生壶,包括设在壶体下部的控制底座,所述养生壶还包括养生壶蒸笼结构,所述养生壶蒸笼结构放置在壶体的上部,其连接体组件与壶体的上部活动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养生壶口部增加一个蒸笼,蒸笼可采用伸缩盖结构增加蒸笼容积,也可使用普通盖,使得在煮制养生汤的过程中,可以同时通过养生壶口部的蒸笼直接加热冷冻食物或蒸熟食物,不仅使用方便,还能够节约能源、节省时间和减少使用更多的电器,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养生壶蒸笼结构放置在养生壶上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养生壶蒸笼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养生壶蒸笼结构笼体底部连接体安装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养生壶蒸笼结构的盖上采用限位胶圈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养生壶蒸笼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养生壶蒸笼结构的盖处于最高位使用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养生壶蒸笼结构压缩包装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养生壶蒸笼结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养生壶蒸笼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养生壶蒸笼结构蒸汽盘盖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图2、图2-1、图2-2所示,本实用新型养生壶蒸笼结构包括蒸笼体组件,蒸笼体组件的上部设有蒸笼盖组件,其中,蒸笼体组件为蒸笼体1,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2,连接体组件为连接体3。蒸笼体1为上端开口,下端密封的中空筒状体,上端外壁上设有把手104,蒸笼体1的底部中心设有通孔103,通孔103中设有连接体3,蒸笼体1的底部活动设置有格架4,蒸笼盖2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筒体盖,上端封闭的上表面中心设有提手201,蒸笼盖2的筒体的尺寸小于蒸笼圈102的内径,蒸笼盖2可移动地置于蒸笼圈102内,与蒸笼圈102形成滑动配合。如图1所示,养生壶蒸笼结构置于养生壶的壶口部,蒸笼结构的笼体底部中心的连接体3与养生壶的壶口紧密连接,如图1中的蒸笼盖2已经放置到蒸笼体1内,这时蒸笼的容积为最小。如图2-1所示的蒸笼体1是一体结构,并且蒸笼体1底部中心的通孔103中装置有连接体3,而连接体3已经被压到蒸笼体1底部位置,连接体3的横向凸缘301的下表面已经与蒸笼体1底部表面贴合了。如图2-2所示为蒸笼盖2的接近下开口部的位置装置有限位圈203的蒸笼盖结构。

如图3、图3-1和图3-2所示,蒸笼体1由蒸笼底101和蒸笼圈102组成,蒸笼底101为平板,其边缘设有一圈凸起1011,蒸笼圈102为中空筒状体,其上端外壁上设有手柄1021,蒸笼圈102设置在蒸笼底101上,蒸笼圈102下口部的形状与蒸笼底101边缘的一圈凸起1011相适配,本实施例的蒸笼体1的蒸笼底101中心装置的连接体3是活动紧配合,但需要包装时,可以将连接体3往蒸笼底101上表面推入,这样将所有蒸笼底101和蒸笼圈102及蒸笼盖2组装成比较紧凑的结构,可大大减少包装空间,以便于包装、保管和携带。

如图3-1所示,此时的蒸笼盖2已经提起到蒸笼体的上口部,蒸笼盖2上的限位片202已经弹起,使蒸笼盖2保持在蒸笼体1的上口部位置,这时蒸笼的容积为最大。如图3-2所示,此时的蒸笼盖2已经被压缩入蒸笼体1中,蒸笼体1底部的连接体3也被压缩回蒸笼体1内,还有蒸笼盖2上表面中心铰接的提手201也可以绕插销205旋转而倒向蒸笼盖2的上表面,因为该提手201是通过固定在与蒸笼盖2的上表面的插销座204铰接的,这时的蒸笼结构整个外观尺寸最为紧凑、最薄,以便于包装、保管及携带。如图3所示,蒸笼底101的中心设有通孔103,连接体3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中空筒状体,上端设有横向凸缘301,上封闭的端面上布满小孔,横向凸缘301下的筒状体外壁上套接有胶圈302,连接体3下端筒状体穿过通孔103,胶圈302与通孔103的孔壁接触紧配,横向凸缘301的下表面与蒸笼底101通孔103周边的上表面贴合。蒸笼底101中心的连接体3也可以采用与蒸笼底101成形为一体结构,这要看用户的需要而定。

如图4、图4-1、图4-2所示,蒸笼体组件为蒸笼体II5,蒸笼体II5为上端开口,下端密封的中空筒状体,上端外壁上设有把手II501,下端底面中心设有通孔II502,通孔II502外端面周边设有下垂凸缘503,蒸笼体II5内活动设有蒸汽盘6,蒸汽盘6上布满通孔,蒸笼盖II7可移动地置于蒸笼体II5的上口部。本实施例中的蒸笼体II5与下垂凸缘503形成一体,下垂凸缘503就是与养生壶口部连接的连接件。本实施例也可以在蒸笼体II5的下端面所设的通孔II502,不做下垂凸缘,可以在通孔II502中设置连接体3,这都按实际需要进行配置。本实施例的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II7,蒸笼盖II7具有上弓弧面的板状盖,其上表面中心设有固定提手701,盖在蒸笼体II5的上口部。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顺序和使用过程:

如图1、图2所示的养生壶蒸笼结构,该蒸笼体1是一体结构,蒸笼体1的蒸笼圈和蒸笼底是一体的,蒸笼底的中心设有通孔103,而连接体3与蒸笼体1的蒸笼底中心的通孔103是可拆卸紧配合,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2,蒸笼盖2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筒体盖,上端封闭的上表面中心设有提手201,蒸笼盖2的筒体尺寸小于蒸笼圈102的内径,蒸笼盖2可移动地置于蒸笼圈102内,与蒸笼圈102形成滑动配合。在需要使用这种蒸笼结构时,首先将养生壶体8清洗干净后,放入食材和适量的水,然后放置在控制底座9上,这时,将蒸笼组件取出,将蒸笼盖2提起取出蒸笼体1,然后,将连接体3向蒸笼体1的蒸笼底部中心的通孔103中压下,使胶圈302与通孔103紧密配合,连接体3上的横向凸缘301与蒸笼体底部表面贴合。再将格架4放入蒸笼体1的底部,将需要蒸的冷食物、食材放置在格架4上,再将蒸笼盖2放置蒸笼体1内。若需要蒸热或蒸熟的食物比较多,体积比较大比较高,则只需将蒸笼盖2外径对准蒸笼体1的内径放入即可,这时限位片202已经弹起,撑在蒸笼体1的上口部,这样就可以保持蒸笼盖2在蒸笼体1的上口部而不会滑落。若需要蒸热或蒸熟的食物较少,则当将蒸笼盖2放入蒸笼体1时,按压限位片202,使限位片202不会弹起,这样蒸笼盖2就可以一直滑落到蒸笼体1的底部,这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进行设置。当盖好盖后,在控制底座9上设置需要煮制的种类和时间,按下“开始”键,就可以开始养生汤的煮制和蒸食物了。若需要收储这种蒸笼,当蒸好食物后,提起蒸笼盖2,拿出食物,清洗干净蒸笼体1和蒸笼盖2,并且晾干,将连接体3压入蒸笼体内,将蒸笼盖2的开口对准蒸笼体1的上开口,并且压下限位片202,让蒸笼盖2下降到蒸笼体1的底部,再将提手201倒向蒸笼盖2的上表面,这时整个蒸笼体积最小,这时就可以用于包装收储了。

如图3、图3-1和图3-2所示,蒸笼体1由蒸笼底101和蒸笼圈102组成,蒸笼底101为平板,其边缘设有一圈凸起1011,蒸笼圈101为中空筒状体,其上端外壁上设有手柄1021,蒸笼圈102设置在蒸笼底101上,蒸笼圈102下口部的形状与蒸笼底101边缘的一圈凸起1011相适配,本实施例的蒸笼体1的蒸笼底101中心装置的连接体3是活动紧配合,但需要包装时,可以将连接体3往蒸笼底101上表面推入,这样将所有蒸笼底101和蒸笼圈102及蒸笼盖2组装成比较紧凑的结构,这样将大大减少包装空间,以便于包装、保管和携带。当需要使用这种结构的蒸笼时,首先将连接体3与蒸笼底101压紧到位,使连接体3的头部穿出蒸笼底101,然后将蒸笼底101上穿出的连接体3的头部对准已经装有食材和水养生壶的上开口部压紧,然后放入格架4,再将需要蒸的食材放置在格架4上,最后将蒸笼盖2的下开口对准蒸笼体1的上开口放入,若需要蒸热或蒸熟的食物比较多,体积比较大比较高,则只需将蒸笼盖2外径对准蒸笼体1的内径放入即可,这时限位片202已经弹起,撑在蒸笼体1的上口部,这样就可以保持蒸笼盖2在蒸笼体1的上口部而不会滑落。若需要蒸热或蒸熟的食物较少,则当将蒸笼盖2放入蒸笼体1时,按压限位片202,使限位片202不会弹起,这样蒸笼盖2就可以一直滑落到蒸笼体1的底部,这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进行设置。若需要收储这种蒸笼,当蒸好食物后,提起蒸笼盖2,再拿起蒸笼圈102,这种蒸笼结构对拿出蒸好的食物非常方便,因为可以将蒸笼盖2和蒸笼圈102同时拿掉,使被蒸的食物完全暴露在蒸笼底101上,完全没有被高温的蒸笼烫伤的危险。这时取出食物,再取出蒸笼底101,然后,将蒸笼底101、蒸笼圈102和蒸笼盖2清洗干净,并且晾干,再将连接体3压出蒸笼底101,将蒸笼圈102放置蒸笼底101上,再将蒸笼盖2的开口对准蒸笼圈102的上开口,并且压下限位片202,让蒸笼盖2下降到蒸笼圈下的蒸笼底101上,再将提手201倒向蒸笼盖2的上表面,这时整个蒸笼体积最小,就可以用于包装收储了。

如图4、图4-1、图4-2所示,蒸笼体组件为蒸笼体II5,蒸笼体II5为上端开口,下端密封的中空筒状体的一体结构,上端外壁上设有把手II501,下端底面中心设有通孔II502,通孔II502外端面周边设有下垂凸缘503,蒸笼体II5内活动设有蒸汽盘6,蒸汽盘6上布满通孔,蒸笼盖II7可移动地置于蒸笼体II5的上口部。本实施例中的蒸笼体II5与下垂凸缘503形成一体,下垂凸缘503就是与养生壶口部连接的连接件。本实施例也可以在蒸笼体II5的下端面所设的通孔II502,不设置下垂凸缘503,可以在通孔II502中设置连接体3,这都按实际需要进行配置。本实施例的蒸笼盖组件为蒸笼盖II7,蒸笼盖II7为具有上弓弧面的板状盖,盖在蒸笼体II5上口部。

当需要使用这种结构的蒸笼时,首先将蒸笼体II5的下垂凸缘503对准已经放入食材和水的养生壶的上开口部压紧,然后放入蒸汽盘6,再将需要蒸的食材放置在蒸汽盘6上,最后将蒸笼盖II7置于蒸笼体II5的上口部。这样就可以开始煮制养生汤和蒸食物了。

当然,除上述描述的蒸煮养生汤和蒸食物的过程也可以是:不煮养生汤,而是在养生壶中放入适量的水,用于蒸食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