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倒油的油壶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3663发布日期:2019-08-27 19:56阅读:5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倒油的油壶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壶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倒油的油壶盖。



背景技术:

油壶是厨房储存食用油的器具,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善和国家的倡导,旨在控制食用油摄入量的定量健康油壶应运而生。

现有的油壶上配置的油壶盖通常非密封式有密封式两种,非密封式的油壶盖因为没有遮盖的原因,十分的不卫生,空气中的灰尘会进入油壶壶体内,一些密封式的油壶盖在经过多次使用,旋盖会因磨损而产生缝隙,会出现溢油现象,并且一些密封式油壶盖仅仅是依靠安放在油壶壶体扇形开口处来进行密封,使用油壶倒油时,此类油壶盖会出现脱落问题,不方便于日常使用,无法控制倒油量,并且在倒油的时候倒油口处的油容易顺着油壶壶体滴落,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方便倒油的油壶盖,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通过承接油腔可以承接住倒油部的油孔倒油时滴落在倒油部处的油,倒油部外壁滴落的油通过承接油腔内回流斗再次流回油壶壶体内,避免了倒油部的油容易顺着油壶壶体滴落产生的浪费,提高了油壶壶体内油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方便倒油的油壶盖,包括油壶盖本体,所述油壶盖本体内壁设有与油壶壶体开口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油壶盖本体上方设有承接油腔,所述承接油腔上表面设有扇形开口,所述承接油腔上方设有倾倒柱腔,所述倾倒柱腔上端端口倾斜设置,所述倾倒柱腔内部设有密封部和倒油部,所述倒油部与扇形开口位于同一竖直水平面上,所述倒油部设有油孔,所述倒油部高于密封部,所述倾倒柱腔上端远离倒油部的一侧铰接设有盖板,所述盖板下方设有密封片,所述密封片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与密封部相适配。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接油腔内部设有回流斗,所述回流斗呈倒置圆台形。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回流斗内部上方一侧铰接有扇形挡板,所述扇形挡板与扇形开口位于同一竖直水平位置处,所述扇形挡板半径长度大于扇形开口半径长度。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油壶盖本体一侧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上设有防滑胶垫。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油孔上设有滤网。

进一步改进在于:倾倒柱腔上端端口倾斜角度为28-35°,所述盖板与倾倒柱腔上端端口大小及倾斜角度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承接油腔可以承接住倒油部的油孔倒油时滴落在倒油部处的油,倒油部外壁滴落的油通过承接油腔内设有的回流斗再次流回油壶壶体内,避免了倒油部的油容易顺着油壶壶体滴落产生的浪费,提高了油壶壶体内油的利用率,通过倾斜设置的倾倒柱腔上端端口及铰接设置在倾倒柱腔上的盖板可以满足使用倒油时盖板自动打开,不再使用油壶倒油时盖板对倾倒柱腔上端端口进行遮挡,提高了油壶盖本体的整体洁净度,避免了灰尘从倾倒柱腔内设有的倒油部进入油壶壶体内部,保证了油壶壶体内油的卫生,通过扇形挡板可以防止在倒油过程中油壶壶体内部的油通过扇形开口溢出,通过密封部设有的密封片可以提高油壶盖本体静置时的密封性,提高了油壶壶体内油的保存环境,避免了外部空气进入油壶壶体内造成油变质,通过油壶盖本体一侧设有的把手及把手上设有的防滑胶垫可以方便倒油时握住油壶盖本体以及提高油壶盖本体在油壶上的拆卸便捷性,通过油孔上设有的滤网可以降低倒油流速,控制倒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1-油壶盖本体、2-内螺纹、3-承接油腔、4-扇形开口、5-倾倒柱腔、6-密封部、7-倒油部、8-油孔、9-盖板、10-密封片、11-回流斗、12-扇形挡板、13-把手、14-防滑胶垫、1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和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方便倒油的油壶盖,包括油壶盖本体1,所述油壶盖本体1内壁设有与油壶壶体开口相适配的内螺纹2,所述油壶盖本体1上方设有承接油腔3,所述承接油腔3上表面设有扇形开口4,所述承接油腔3上方设有倾倒柱腔5,所述倾倒柱腔5上端端口倾斜设置,所述倾倒柱腔5内部设有密封部6和倒油部7,所述倒油部7与扇形开口4位于同一竖直水平面上,所述倒油部7设有油孔8,所述倒油部7高于密封部6,所述倾倒柱腔5上端远离倒油部7的一侧铰接设有盖板9,所述盖板9下方设有密封片10,所述密封片10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与密封部7相适配,通过承接油腔3可以承接住倒油部7的油孔8倒油时滴落在倒油部7处的油,倒油部7外壁滴落的油通过承接油腔3内回流斗11再次流回油壶壶体内,避免了倒油部7的油容易顺着油壶壶体滴落产生的浪费,提高了油壶壶体内油的利用率,通过倾斜设置的倾倒柱腔5上端端口及铰接设置在倾倒柱腔5上的盖板9可以满足使用倒油时盖板9自动打开,不再使用油壶倒油时盖板9对倾倒柱腔5上端端口进行遮挡,提高了油壶盖本体1的整体洁净度,避免了灰尘从倾倒柱腔5内设有的倒油部7进入油壶壶体内部,保证了油壶壶体内油的卫生,通过密封部6设有的密封片10可以提高油壶盖本体1静置时的密封性,提高了油壶壶体内油的保存环境,避免了外部空气进入油壶壶体内造成油变质。

所述承接油腔3内部设有回流斗11,所述回流斗11呈倒置圆台形,通过回流斗11承接油腔3内承接的油可以再次回流进油壶壶体内部,避免了油的浪费。

所述回流斗11内部上方一侧铰接有扇形挡板12,所述扇形挡板12与扇形开口4位于同一竖直水平位置处,所述扇形挡板12半径长度大于扇形开口4半径长度,通过扇形挡板12可以防止在倒油过程中油壶壶体内部的油通过扇形开口4溢出。

所述油壶盖本体1一侧设有把手13,所述把手13上设有防滑胶垫14,通过油壶盖本体1一侧设有的把手13及把手上设有的防滑胶垫14可以方便倒油时握住油壶盖本体1以及提高油壶盖本体1在油壶上的拆卸便捷性。

所述油孔8上设有滤网15,通过油孔8上设有的滤网15可以降低倒油流速,控制倒油量。

倾倒柱腔5上端端口倾斜角度为28-35°,所述盖板9与倾倒柱腔5上端端口大小及倾斜角度相适配。

通过承接油腔3可以承接住倒油部7的油孔8倒油时滴落在倒油部7处的油,倒油部7外壁滴落的油通过承接油腔3内设有的回流斗11再次流回油壶壶体内,避免了倒油部7的油容易顺着油壶壶体滴落产生的浪费,提高了油壶壶体内油的利用率,通过倾斜设置的倾倒柱腔5上端端口及铰接设置在倾倒柱腔5上的盖板9可以满足使用倒油时盖板9自动打开,不再使用油壶倒油时盖板9对倾倒柱腔5上端端口进行遮挡,提高了油壶盖本体1的整体洁净度,避免了灰尘从倾倒柱腔5内设有的倒油部7进入油壶壶体内部,保证了油壶壶体内油的卫生,通过扇形挡板12可以防止在倒油过程中油壶壶体内部的油通过扇形开口4溢出,通过密封部6设有的密封片10可以提高油壶盖本体1静置时的密封性,提高了油壶壶体内油的保存环境,避免了外部空气进入油壶壶体内造成油变质,通过油壶盖本体1一侧设有的把手13及把手上设有的防滑胶垫14可以方便倒油时握住油壶盖本体1以及提高油壶盖本体1在油壶上的拆卸便捷性,通过油孔8上设有的滤网15可以降低倒油流速,控制倒油量。

工作原理:使用油壶倒油时,手握住把手13将油壶盖本体1向倒油部7方向倾斜,在重力杠杆的作用下,倾倒柱腔5上方一侧铰接设有的盖板9开合,油壶壶体内的油通过倒油部7的油孔8倒出,扇形挡板12在倒油过程中会运动至扇形开口4处挡住扇形开口4,防止在倒油过程中油壶壶体内部的油通过扇形开口4溢出,并在滤网15的阻力下控制倒油流速,滴落在倒油部7外壁的油顺着油壶壶体壁流入承接油腔3设有的扇形开口4内,倒油结束摆正油壶壶体后,扇形挡板复位,扇形开口4打开,滴落在倒油部7外壁的油通过回流斗11内流入油壶壶体内,避免了油的不必要浪费,油壶盖本体1同时复位摆正,盖板9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与密封部6闭合,并且通过密封片10提高盖板9与密封部6的密封性,实现对倾倒柱腔5上端的遮挡,防止灰尘从倒油部7的油孔8内进入油壶壶体内造成油污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