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智能窗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57686发布日期:2019-09-24 23:2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智能窗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建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色智能窗户。



背景技术:

门窗是建筑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具有保温、隔热、隔声、防火、防水等功能,现有门窗有单层或双层玻璃形式,其开关方式有平开式、推拉式及翻转式,但现有门窗通风时,均需要将门窗进行打开,打开通风时,如果室外的雾霾较重,则会使得室内的空气质量更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智能提醒开窗面积大小的绿色建筑的智能门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色智能窗户,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若干个能够打开的推窗,所述框架的顶部在朝向室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组件,所述框架的顶部在朝向室外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传感器组件,所述框架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传感器组件以及第二传感器组件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框架上在若干个推窗的一侧对应设置有与控制器电连接的显示灯。

优选的,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以及第二传感器组件均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及PM2.5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

优选的,所述显示灯为可以发出红光以及绿光的LED灯组。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第一传感器组件和第二传感器组件分别检测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质量参数,并将这些参数发送至控制器,第一传感器组件和第二传感器组件自带模数转换器,控制器收到这些信号后进行比较处理,例如室内的空气质量较差,则需要开窗,如果此时室外的空气质量较好,则开窗的面积会大些,控制器控制2个或3个推窗旁的显示灯亮,提醒室内的人推开这些对应的推窗换气,如果此时室外的空气质量较差,则可以只让一个推窗旁的显示灯亮,只进行一个推窗换气即可,具体的参数比较逻辑可调,本方案能够同时参考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质量进行相应大小的推窗数量的选择并且提醒,能够最大化的优化室内的空气,保证健康,使用时非常智能化和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绿色智能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绿色智能窗户的框架的截面图。

图中:1、框架;2、推窗;3、第一传感器组件;4、第二传感器组件;5、控制器;6、显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绿色智能窗户,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上设置有若干个能够打开的推窗2,所述框架1的顶部在朝向室内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组件3,所述框架1的顶部在朝向室外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传感器组件4,所述框架1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传感器组件3以及第二传感器组件4连接的控制器5,所述框架1上在若干个推窗2的一侧对应设置有与控制器5电连接的显示灯6。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绿色智能窗户,其工作原理是,第一传感器组件3和第二传感器组件4分别检测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质量参数,并将这些参数发送至控制器5,第一传感器组件3和第二传感器组件4自带模数转换器,控制器5收到这些信号后进行比较处理,例如室内的空气质量较差,则需要开窗,如果此时室外的空气质量较好,则开窗的面积会大些,控制器5控制2个或3个推窗2旁的显示灯6亮,提醒室内的人推开这些对应的推窗2换气,如果此时室外的空气质量较差,则可以只让一个推窗2旁的显示灯6亮,只进行一个推窗2换气即可,具体的参数比较逻辑可调,本方案能够同时参考室内和室外的空气质量进行相应大小的推窗2数量的选择并且提醒,能够最大化的优化室内的空气,保证健康,使用时非常智能化和方便。

优选的,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件3以及第二传感器组件4均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以及PM2.5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和PM2.5传感器两个检测数值较为重要,一般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随着时间的推进会比室外较高,如果室内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临界值则会进行推窗2换气提醒,而建议推窗2的数量则会根据室外的空气质量进行智能判定,如果室内的PM2.5的数值较高于室外,则会进行大面积的换气提醒,本方案中的判定逻辑可以智能化调节,只要能够实现智能提醒来达到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即可。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5为单片机。控制器5为单片机,单片机的具体型号不做限定,单片机的体积小且响应速度快,能够正常接收第一传感器组合第二传感器组的数值后进行程序判定,并发送信号到响应的显示灯6即可。本方案中的控制器5的程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简单操作的程序建设,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本方案不做具体公开。

优选的,所述显示灯6为可以发出红光以及绿光的LED灯组。控制器5控制LED灯组发出绿光即表示该处推窗2建议开启,发出红光或者不发光即表示该处推窗2不建议开启,能够方便的提醒室内的人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