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5386发布日期:2019-11-05 22:19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用品,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枕头。



背景技术:

市面上的高低枕多采用记忆棉或乳胶等材料制成,由于上述材料具有强度较低,拉伸压缩变形量小等特点,将上述材料制备高低枕时需要对枕头进行整体填充。这导致高低枕与人体接触的部分热量散失较为困难,使用者在使用上述高低枕的过程中容易出汗,进而影响使用的舒适性。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现有文献提供了一种网格结构枕头。但是由于上述枕头为单一高度,这使得该枕头存在无法贴合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曲线,为头部和颈部提供尽量相同的支撑。同时由于使用人群中对高度的要求不一致,或由于床垫软硬,入睡姿势等因素的影响对枕头的高度要求有变化。此外该枕头中含有气垫层,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容易错位漏气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枕头,以解决现有的枕头无法兼具散热性好和舒适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枕头,包括:第一网格支撑层和第二网格支撑层,第一网格支撑层的下表面贴合设置在第二网格支撑层的上表面上,且第一网格支撑层与第二网格支撑层均为弹性支撑层;第二网格支撑层包括:头部支撑部和第一颈部支撑部,将第一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记为H1,头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记为H2,H1>H2。

进一步地,第二网格支撑层还包括:第二颈部支撑部,第二颈部支撑部通过头部支撑部延伸至第一颈部支撑部,将第二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记为H3,H2<H3<H1。

进一步地,第一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为25~95mm,头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为15~ 85mm。

进一步地,第二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为15~85mm。

进一步地,第二网格支撑层包括第一可变形壁和多个第二可变形壁。第一可变形壁形成第一闭合结构;及多个第二可变形壁在第一闭合结构中交错设置,以在第一闭合结构中形成多个第一网格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网格支撑层包括第三可变形壁和多个第四可变形壁。第三可变形壁形成第二闭合结构;及多个第四可变形壁在第二闭合结构中交错设置,以在第二闭合结构中形成多个第二网格结构,第二网格结构的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进一步地,第三可变形壁和第四可变形壁的高度为10~30mm。

进一步地,第一颈部支撑部和第二颈部支撑部均向远离第二网格支撑层的方向的凸出,头部支撑部向靠近第二网格支撑层的方向凹陷。

进一步地,第一颈部支撑部的靠近第一网格支撑层的表面的弧度半径为20~80mm,第二颈部支撑部的靠近第一网格支撑层的表面的弧度半径为10~60mm。

进一步地,头部支撑部的靠近第一网格支撑层的表面为平面或者弧面,其中弧面的弧度半径为300~800mm。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枕头具有双层网格支撑结构,这有利于提高枕头的散热性能,同时上述第一网格支撑层和第二网格支撑层均为弹性支撑层能够使枕头更贴合使用者的头部或颈部曲线,进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上述枕头设置有第一颈部支撑部和头部支撑部,且头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低于第一颈部支撑部的最大高度,这种结构能够为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提供相同地支撑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枕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枕头的第一网格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枕头的第二网格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网格支撑层;20、第二网格支撑层;21、第一颈部支撑部;22、头部支撑部; 23、第二颈部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正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现有的枕头存在无法兼具散热性好和舒适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枕头,如图1所示,该枕头包括:第一网格支撑层10和第二网格支撑层20,第一网格支撑层10的下表面贴合设置在第二网格支撑层20的上表面上,且第一网格支撑层10与第二网格支撑层20均为弹性支撑层;第二网格支撑层20包括:头部支撑部22和第一颈部支撑部21,将第一颈部支撑部21的最大高度记为H1,头部支撑部22 的最大高度记为H2,H1>H2。

本申请提供的枕头具有双层网格支撑结构,这有利于提高枕头的散热性能,同时上述第一网格支撑层10和第二网格支撑层20均为弹性支撑层能够使枕头更贴合使用者的头部或颈部曲线,进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上述枕头设置有第一颈部支撑部21和头部支撑部22,且头部支撑部22的最大高度低于第一颈部支撑部21的最大高度,这种结构能够为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提供相同地支撑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贴合设置”是指,枕头中第一网格支撑层10和第二网格支撑层20的结合方式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方法进行结合,如粘合、采用固定件固定或者一次注射成型等。优选地上述弹性支撑层为热塑性弹性体层。

由于使用人群中对高度的要求不一致,为了提高枕头的适用范围,如图1所示,优选地,第二网格支撑层20还包括:第二颈部支撑部23,第二颈部支撑部23通过头部支撑部22延伸至第一颈部支撑部21,将第二颈部支撑部23的最大高度记为H3,H2<H3<H1。在设置第一颈部支撑部21的同时,设置第二颈部支撑部23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对枕头高度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更优选地,第一颈部支撑部21的最大高度为25~95mm,头部支撑部22的最大高度为 15~85mm,第二颈部支撑部23的最大高度为15~85mm。上面3个尺寸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体型进行调整,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性。

第一网格支撑层10和第二网格支撑层20只要能够起到有利于散热和支撑的作用即可,对于具体的结构不做具体的限定。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二网格支撑层20包括:第一可变形壁,第一可变形壁形成第一闭合结构;及多个第二可变形壁,且多个第二可变形壁在第一闭合结构中交错设置,以在第一闭合结构中形成多个第一网格结构。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网格支撑层10包括:第三可变形壁,第三可变形壁形成第二闭合结构;及多个第四可变形壁,且多个第四可变形壁在第二闭合结构中交错设置,以在第二闭合结构中形成多个第二网格结构,第二网格结构的高度相同。

使用过程中第一网格结构直接与使用者相接触,为了进一步同时提高枕头的散热性和使用者的舒适性,优选地,第一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

上述第一网格结构和第二网格结构的形状可以是本领域常用的形状。优选地,第一网格结构和第二网格结构分别独立地选自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和菱形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第一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和第二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等边三角形时,第一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边长为25~50mm,第二网格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边长为10~30mm。

优选地,第一可变形壁、第二可变形壁、第三可变形壁和第四可变形壁均为热塑性弹性体制成的热塑性弹性体壁。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网格支撑层10的支撑性能,优选地,第一可变形壁的壁厚为2.15~ 2.55mm,第二可变形壁的壁厚为2.5~2.9mm。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网格支撑层20的支撑性能,优选地,第三可变形壁和第四可变形壁的高度为10~30mm。第二网格结构的高度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范围,而将其限定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提高枕头对使用者的支撑性。更优选地,第三可变形壁和第四可变形壁的厚度均为1.8~ 2.2mm。

为了使枕头的曲线更加贴合使用者的颈部曲线和头部曲线,优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颈部支撑部21和第二颈部支撑部23均向远离第二网格支撑层20的方向的凸出,头部支撑部 22向靠近第二网格支撑层20的方向凹陷。更优选地,第一颈部支撑部21的靠近第一网格支撑层10的表面的弧度半径为20~80mm,第二颈部支撑部23的靠近第一网格支撑层10的表面的弧度半径为10~60mm。

优选地,头部支撑部22的靠近第一网格支撑层10的表面为平面或弧面,其中弧面的弧度半径为300~800mm。

图1中虚线表示第一网格支撑层10与第二网格支撑层20的分界线。

优选地,枕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圆角矩形,且圆角矩形的长边为300~600mm,圆角矩形的短边为200~400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