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盖装置的密封圈及锅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7992发布日期:2020-03-31 16:50阅读:1138来源:国知局
锅盖装置的密封圈及锅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盖装置的密封圈及锅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厨房设备已经实现了自动做饭,自动煲汤等较为简单的功能,对于较复杂的烹调功能,如炒菜,目前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炒菜机,这些智能炒菜机只需要在炒菜前人工设定好模式即可自动下料、炒菜、调味及上菜,无需人工干预,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及智能化。

为了使锅盖与炒锅能更好地密封起来,通常会在锅盖的边缘设有密封圈,当锅盖盖合于炒锅时,密封圈贴合于炒锅上,进而实现密封。然而,现有的锅盖装置上的密封圈与炒锅贴合密封时,接触面积较小,随着炒锅的翻炒,两者容易出现打滑以及泄漏,因此只能增大压紧力将锅盖压紧于炒锅上,这样可以使锅盖上的密封圈有效地抵压于炒锅,提高密封性并且可以避免打滑的现象。但是,锅盖压于炒锅上的压紧力过大时,炒锅翻炒的震动又会直接传到锅盖上,对整个锅盖的组件产生强烈的冲击,因而又需要避免锅盖的压紧力过大所带来的缺陷;因此,在面对密封性能与减少震动冲击两个问题,现有技术只能对锅盖的压紧力适当控制,以达到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而这只是一个妥协的方式,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又能加强密封能力的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该密封圈的锅盖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盖装置的密封圈,包括扣合部、第一密封边、第二密封边,所述扣合部具有呈向外延伸的第一包边,与所述第一包边延伸方向垂直的第二包边及与所述第二包边延伸方向垂直的定位边,所述第一包边、第二包边及定位边之间围成一具有开口的容置通道;所述第一密封边位于所述扣合部的外围且呈弯折结构;所述第一密封边的后段的中部呈圆弧形结构;所述第二密封边位于所述扣合部的内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第一包边、第二包边及定位边,从而形成一扣合部,所述扣合部扣合于锅盖装置的固定圈上,进而可以使所述固定圈能将密封圈安装于锅盖本体上;又通过设置呈弯折的第一密封边,并使所述第一密封边的后段的中部呈圆弧形结构,所述圆弧形结构可以与炒锅的翻边边缘呈面接触,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一密封边与炒锅的密封面积大大增加,有效提高密封性能,并且增大摩擦阻力防止锅盖装置与炒锅发生打滑;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密封边呈弯折结构,因此可以为锅盖提供一定的缓冲减震的作用,保护锅盖装置的各个组件;另外,结合所述第二密封边,进一步加强了密封圈的密封能力,密封效果更好。

较佳地,所述扣合部呈勾状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密封边的前段向外围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密封边的后段相对所述前段弯折并向内围倾斜延伸。

一种锅盖装置,包括旋转盘组件、锅盖胆组件、连接组件,所述旋转盘组件与所述锅盖胆组件呈同中心轴地设置,所述旋转盘组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锅盖胆组件连接;所述锅盖胆组件包括锅盖本体、固定圈及密封圈,所述固定圈与所述锅盖本体扣合,以将所述密封圈抵压于所述锅盖本体的内侧的边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锅盖胆组件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密封圈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锅盖装置的密封圈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所述锅盖装置1包括旋转盘组件11、锅盖胆组件12、连接组件13及引流管,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与所述锅盖胆组件12呈同中心轴地设置,所述旋转盘组件11通过所述连接组件13与所述锅盖胆组件12连接。所述引流管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旋转盘组件11上且从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外侧穿到内侧。所述引流管可以为一种或者多种,数量也可以为一根或多根。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有两种,每种的数量为一根,具体是排气管4和辅料转接管5。

请参阅图3,所述锅盖胆组件12包括锅盖本体121、固定圈122及密封圈123,所述密封圈123为硅胶圈;所述锅盖本体121是由铝盘及在所述铝盘外表面通过阳极氧化方法镀上的一层的氧化层组成。所述密封圈123连接于所述固定圈122上,所述固定圈122与所述锅盖本体121扣合,所述固定圈122将所述密封圈123扣压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内侧的边缘。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具体地,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外围边缘设有容置槽121a,所述容置槽121a的开口位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内侧,所述容置槽121a是通过对锅盖本体121冲压弯折形成的。所述密封圈123包括扣合部1231,所述固定圈122的内围设有抵压部1221,所述扣合部1231包裹于所述抵压部1221外,所述抵压部1221将所述扣合部1231抵压于所述容置槽121a内。更具体地,所述扣合部1231具有呈向外延伸的第一包边123a,与所述第一包边123a延伸方向垂直的第二包边123b及与所述第二包边123b延伸方向垂直的定位边123c,使得所述扣合部1231呈勾状结构,所述第一包边123a、第二包边123b及定位边123c之间围成一具有开口的容置通道123d,所述抵压部1221容置于所述容置通道123d内。所述固定圈122设有定位槽122a,所述定位边123c容置于所述定位槽122a内,所述第二包边123b包覆于所述抵压部1221的表面,所述第一包边123a包覆于所述抵压部1221的侧面,以使所述抵压部1221容置于所述容置通道123d内。

再如图6所示,更具体地,所述密封圈123还包括密封地抵压于炒锅2边缘的第一密封边1232,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位于所述扣合部1231的外围且呈弯折结构。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前段1232a向外围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后段1232b相对所述前段1232a弯折并向内围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后段1232b的中部呈圆弧形结构1232c;对应地,所述炒锅2的边沿也呈向外翻折的弧形结构,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后段1232b与所述炒锅2更加贴合,增强密封性能。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呈弹性弯折结构,锅盖胆组件12受到炒锅2的抵顶力时,第一密封边1232可以产生上下变形调整,因此,可对所述炒锅2的边沿施加反馈的弹性力,进一步加强密封的可靠性。

再如图6所示,更具体地,所述密封圈123还包括密封地抵压于所述锅盖本体121内侧的第二密封边1233,所述第二密封边1233位于所述扣合部1231的内围。所述第二密封边1233可以对所述锅盖本体121与所述固定圈122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保证水份与油烟不会从两者之间向外渗出,同时保证所述锅盖胆组件12与所述旋转盘组件11的洁净。

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圈123通过设置一第一包边123a、第二包边123b及定位边123b,从而形成一扣合部1231,所述扣合部1231扣合于锅盖装置1的固定圈122上,进而可以使所述固定圈122能将密封圈123安装于锅盖本体121上;又通过设置呈弯折的第一密封边1232,并使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的后段的中部呈圆弧形结构1232a,所述圆弧形结构1232a可以与炒锅2的翻边边缘呈面接触,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与炒锅2的密封面积大大增加,有效提高密封性能,并且增大摩擦阻力防止锅盖装置与炒锅发生打滑;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密封边1232呈弯折结构,因此可以为锅盖装置提供一定的缓冲减震的作用,保护锅盖装置的各个组件;另外,结合所述第二密封边1233,进一步加强了密封圈的密封能力,密封效果更好。

请参阅图4,所述锅盖本体121的边缘向内侧延伸出多个扣压脚121b,所述扣压脚121b围绕所述锅盖本体121的中心轴分布,所述固定圈122设有扣合孔1222,所述扣压脚121b穿过所述扣合孔1222及所述密封圈123并弯折地抵压所述密封圈123,从而将所述密封圈123压持于所述锅盖本体121的内侧。通过在所述锅盖本体121的边缘设置所述扣压脚121b,在所述固定圈122设有扣合孔1222,利用扣压脚121b与扣合孔1222相互扣合连接,可以使所述锅盖本体121与固定圈122及所述密封圈123能快速地组装,因此,无需使用螺丝等连接件,简化了锅盖胆组件12的结构,安装及拆卸更加方便快捷。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