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27245发布日期:2019-04-17 03:0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



背景技术:

很多儿童、甚至少年都存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进而引起着凉的问题。

为了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相关技术人员开发了不同形式的技术,其中一些,让睡眠者睡在睡袋里,虽然能防止被子移位,但是被睡袋束缚会使一些睡眠者感觉不舒服。

因此,在兼顾舒适度的同时,如何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以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框架,定型件和覆盖部,其中,覆盖部包括主覆盖部和端覆盖部;定型件以柔性联接、转动联接或移动联接联接至框架并设置于睡眠者的肩颈部的上方和\或头部的上方;主覆盖部用于覆盖睡眠者的除头部以外的躯体,主覆盖部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的c侧和d侧,以限定主覆盖部的c侧和d侧的位置,主覆盖部的a侧与定型件联接,以限定主覆盖部的a侧的位置;端覆盖部的a侧与定型件联接,且端覆盖部的b侧与主覆盖部的a侧联接,且端覆盖部的a侧联接处与b侧联接处之间的区域受重力作用而下垂至睡眠者的肩颈部位置或肩颈胸部位置。

睡眠者平躺在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内的方向为:a侧为头部一侧,b侧为脚部一侧,c侧为左手侧,d侧为右手侧。

覆盖部的a侧包括覆盖部的a侧边以及靠近a侧边的区域,同理,覆盖部的b侧包括覆盖部的b侧边以及靠近b侧边的区域,覆盖部的c侧包括覆盖部的c侧边以及靠近c侧边的区域,覆盖部的d侧包括覆盖部的d侧边以及靠近d侧边的区域。此外,覆盖部的分区划分的各部分、框架和辅助睡眠的装置的a侧、b侧、c侧和d侧与覆盖部的a侧、b侧、c侧和d侧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当框架安放于受力后水平方向的位置不变或变化极小的情况下,因主覆盖部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的c侧和d侧,使得主覆盖部的c侧和d侧的位置由框架的c侧和d侧的位置限定;主覆盖部和端覆盖部的a侧都联接至定型件,因定型件与框架柔性联接、转动联接或移动联接的约束,定型件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较小可以忽略,受睡眠者动作的作用力,定型件向上侧和a侧方向移动受限的距离,直至睡眠者动作变化使造成定型件位移的作用力消失后,定型件能够在重力及主覆盖部的拉扯力的作用下复位,于是主覆盖部和端覆盖部的a侧也随之复位,也就是说,定型件维护主覆盖部和端覆盖部的a侧的位置;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被盖,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实现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覆盖部的尺寸调节部位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框架的尺寸调节部位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定型件与框架转动联接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定型件与框架移动联接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睡眠的装置的分解图。

图14为一种现有的婴儿床。

图中:1-覆盖部,101-躯干覆盖部,102-下肢覆盖部,103-端覆盖部,104-调节位,105-主覆盖部,2-框架,21-插柱,22-框架段,23-联接点,24-螺钉,25-键,3-定型件,31-插筒,32-滑槽,4-安装架,5-螺栓,6-保护部,7-无弹力软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覆盖部1、框架2和定型件3,其中覆盖部1包括主覆盖部105和端覆盖部103,主覆盖部105用于覆盖睡眠者的除头部以外的躯体,端覆盖部103对应覆盖睡眠者的肩颈胸部;睡眠者平躺在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内的方向为:a侧为头部一侧,b侧为脚部一侧,c侧为左手侧,d侧为右手侧;辅助睡眠的装置放置于类似如图14所示的婴儿床内使用时,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框架2的四侧边分别挨靠于婴儿床的四侧床栏的内侧,受力后框架2的水平方向位置不变或变化极小;定型件3通过四条无弹力软绳7联接至框架2且设置于睡眠者的头部的上方,四条无弹力软绳7共同限制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主覆盖部105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2的c侧和d侧,以限定主覆盖部105的c侧和d侧的位置,主覆盖部105的a侧与定型件3联接,以限定主覆盖部105的a侧的位置;端覆盖部103的a侧与定型件3联接,且端覆盖部103的b侧与主覆盖部105的a侧联接,且端覆盖部103的a侧联接处与b侧联接处之间的区域受重力作用而下垂至睡眠者的肩颈胸部位置;沿所述辅助睡眠的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端覆盖部103的a侧联接处与b侧联接处之间的整体距离为100mm;通过新增保暖被并叠置于主覆盖部105的上层能够起到增强保暖的效果。

主覆盖部105和端覆盖部103包括覆盖部表层及填充在覆盖部表层内的覆盖部填充物;其中,覆盖部表层采用天然纤维织物、化学纤维织物、动物皮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覆盖部填充物采用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框架2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定型件3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覆盖部1的a侧包括覆盖部1的a侧边以及靠近a侧边的区域,同理,覆盖部1的b侧包括覆盖部1的b侧边以及靠近b侧边的区域,覆盖部1的c侧包括覆盖部1的c侧边以及靠近c侧边的区域,覆盖部1的d侧包括覆盖部1的d侧边以及靠近d侧边的区域。此外,覆盖部1的分区划分的各部分、框架2和辅助睡眠的装置的a侧、b侧、c侧和d侧与覆盖部1的a侧、b侧、c侧和d侧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睡眠的装置,放置于类似如图14所示的婴儿床内使用时,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框架2的四侧边分别挨靠于婴儿床的四侧床栏的内侧,受力后框架2的水平方向位置不变或变化极小;因主覆盖部105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2的c侧和d侧,使得主覆盖部105的c侧和d侧的位置由框架2的c侧和d侧的位置限定;主覆盖部105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都联接至定型件3,因定型件3与框架2柔性联接的约束,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较小可以忽略,受睡眠者动作的作用力,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上侧和a侧方向移动受限的距离,直至睡眠者动作变化使造成定型件3位移的作用力消失后,定型件3能够在重力及主覆盖部105的拉扯力的作用下复位,于是主覆盖部105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也随之复位,也就是说,定型件3维护主覆盖部105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的位置;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被盖,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实现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

实施例2

如图4至图6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覆盖部1、框架2、定型件3和安装架4;其中覆盖部1包括躯干覆盖部101、下肢覆盖部102和端覆盖部103,躯干覆盖部101对应覆盖睡眠者的躯干,下肢覆盖部102对应覆盖睡眠者的下肢,端覆盖部103对应覆盖睡眠者的肩颈胸部;睡眠者平躺在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内的方向为:a侧为头部一侧,b侧为脚部一侧,c侧为左手侧,d侧为右手侧;框架2通过安装架4可转动地安装于床面上,安装架4的一端以转动联接联接至框架2,另一端以螺钉固定安装至床体;定型件3通过四条无弹力软绳7联接至框架2且设置于睡眠者的头部的上方,四条无弹力软绳7共同限制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2的c侧和d侧,以限定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的位置,下肢覆盖部102的a侧与躯干覆盖部101的b侧搭接(搭接指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有部分区域叠置),躯干覆盖部101的a侧与定型件3联接;以限定躯干覆盖部101的a侧的位置;端覆盖部103的a侧与定型件3联接,且端覆盖部103的b侧与躯干覆盖部101联接,且端覆盖部103的a侧联接处与b侧联接处之间的区域受重力作用而下垂至睡眠者的肩颈胸部位置,沿所述辅助睡眠的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端覆盖部103的a侧联接处与b侧联接处之间的整体距离为300mm;通过新增保暖被并叠置于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上层能够起到增强保暖的效果。

躯干覆盖部101、下肢覆盖部102和和端覆盖部103包括覆盖部表层及填充在覆盖部表层内的覆盖部填充物;其中,覆盖部表层采用天然纤维织物、化学纤维织物、动物皮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覆盖部填充物采用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框架2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定型件3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安装架4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优选地,在框架1的一处或多处设置有保护部6,保护部6设置于框架1的至少下部,保护部6与床面的接触面,相对于框架1的被设置保护部6的部分与床面的接触面设置为更大且更柔软;保护部6包括保护部表层及填充在保护部表层内的保护部填充物。其中,保护部表层采用塑料、橡胶、天然纤维织物、化学纤维织物、动物皮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保护部填充物采用适于床上用品及适于制造的任意材质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优选地,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具有配合使用的警示装置(图中未示出),警示装置(图中未示出)以感知模块设置于框架2上,感知模块以电池供电,感知模块检测框架2的位置并无线传输至分析模块,当分析模块发现框架2的位置超出预设范围时,通过警示模块发出警示性光声信号。

优选地,如图4和7所示,本实施例中覆盖部1的尺寸可通过调节部件调节;具体地,在所述辅助睡眠的装置的长度方向(a-b方向)的中心线的两侧,分别设置多排调节部件,每排调节部件包括多个调节位104,多个调节位104在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c-d方向)间隔设置;将调节位104分别对应聚拢联接至辅助睡眠的装置的c侧和d侧可以折叠以减小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在调节位104及覆盖部1不变的情况下,调节位104分别聚拢联接至辅助睡眠的装置的c侧和d侧的数量越多,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越小;反之,增大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直至完全展开。

优选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框架2的尺寸可调节;框架2由多个框架段22联接而成,每两个相邻联接的框架段22插接在一起,并通过螺钉24联接并固定;对应于每两个相邻联接的框架段22,间隔设置多个联接点23,通过将每两个相邻联接的框架段22相应固定于不同的联接点23实现框架2的尺寸调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睡眠的装置,框架2通过安装架4可转动地安装于床面上,受力后框架2的水平方向位置不变或变化极小;因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2的c侧和d侧,使得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的位置由框架2的c侧和d侧的位置限定;躯干覆盖部101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都联接至定型件3,因定型件3与框架2柔性联接的约束,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较小可以忽略,受睡眠者动作的作用力,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上侧和a侧方向移动受限的距离,直至睡眠者动作变化使造成定型件3位移的作用力消失后,定型件3能够在重力及躯干覆盖部101的拉扯力的作用下复位,于是躯干覆盖部101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也随之复位,也就是说,定型件3维护躯干覆盖部101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的位置;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被盖,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实现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睡眠的装置与实施例2的结构及使用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定型件3与框架2的动联接方式不同,下面仅对定型件3与框架2的动联接方式进行阐述。

如图9所示,将定型件3以螺栓5可转动地联接至框架2,且定型件3通过无弹力软绳7联接至框架2,且定型件3联接至覆盖部1的a侧;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较小可以忽略,受睡眠者动作的作用力,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上侧和a侧方向移动受限的距离,直至睡眠者动作变化使造成定型件3位移的作用力消失后,定型件3能够在重力及躯干覆盖部101的拉扯力的作用下复位(复位位置由定型件3与框架2的柔性联接及定型件3与框架2的转动联接共同限定),于是覆盖部1的a侧也随之复位,也就是说,定型件3维护覆盖部1的a侧的位置。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睡眠的装置与实施例2的结构及使用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定型件3与框架2的动联接方式不同,下面仅对定型件3与框架2的动联接方式进行阐述。

如图10所示,在定型件3上设置有插筒31,并在插筒31上设置有滑槽32,在框架2上设置有插柱21,插筒31插接于插柱21,键25固定于插柱21上,且键25滑动配合于滑槽32内,以限定插筒31相对于插柱21的移动的范围;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a侧、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较小可以忽略,受睡眠者动作的作用力,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上侧方向移动受限的距离,直至睡眠者动作变化使造成定型件3位移的作用力消失后,定型件3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复位(复位位置由键25与滑槽32共同限定),于是覆盖部1的a侧也随之复位,也就是说,定型件3维护覆盖部1的a侧的位置。

实施例5

如图11至图13所示,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覆盖部1、框架2、定型件3和安装架4;其中覆盖部1包括躯干覆盖部101、下肢覆盖部102和端覆盖部103,躯干覆盖部101对应覆盖睡眠者的躯干,下肢覆盖部102对应覆盖睡眠者的下肢,端覆盖部103对应覆盖睡眠者的肩颈部;睡眠者平躺在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内的方向为:a侧为头部一侧,b侧为脚部一侧,c侧为左手侧,d侧为右手侧;框架2通过安装架4可转动地安装于床面上,安装架4的一端以转动联接联接至框架2,另一端以螺钉固定安装至床体;定型件3设置于躯干覆盖部101的a侧边,定型件3通过四条无弹力软绳7分别联接至框架2,四条无弹力软绳7共同限制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2的c侧和d侧,以限定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的位置,下肢覆盖部102的a侧与躯干覆盖部101的b侧搭接(搭接指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有部分区域叠置);端覆盖部103的a侧与定型件3联接,且端覆盖部103的b侧与躯干覆盖部101联接,且端覆盖部103的a侧联接处与b侧联接处之间的区域受重力作用而下垂至睡眠者的肩颈部位置,沿所述辅助睡眠的装置的长度方向,所述端覆盖部103的a侧联接处与b侧联接处之间的整体距离为50mm;通过新增保暖被并叠置于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上层能够起到增强保暖的效果。

躯干覆盖部101、下肢覆盖部102和和端覆盖部103包括覆盖部表层及填充在覆盖部表层内的覆盖部填充物;其中,覆盖部表层采用天然纤维织物、化学纤维织物、动物皮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覆盖部填充物采用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框架2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定型件3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安装架4采用金属、塑料、生物质材料、碳纤维材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优选地,在框架1的一处或多处设置有保护部6,保护部6设置于框架1的至少下部,保护部6与床面的接触面,相对于框架1的被设置保护部6的部分与床面的接触面设置为更大且更柔软;保护部6包括保护部表层及填充在保护部表层内的保护部填充物。其中,保护部表层采用塑料、橡胶、天然纤维织物、化学纤维织物、动物皮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保护部填充物采用适于床上用品及适于制造的任意材质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组合制作。

优选地,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具有配合使用的警示装置(图中未示出),警示装置(图中未示出)以感知模块设置于框架2上,感知模块以电池供电,感知模块检测框架2的位置并无线传输至分析模块,当分析模块发现框架2的位置超出预设范围时,通过警示模块发出警示性光声信号。

优选地,如图4和7所示,所示,本实施例中覆盖部1的尺寸可通过调节部件调节;具体地,在所述辅助睡眠的装置的长度方向(a-b方向)的中心线的两侧,分别设置多排调节部件,每排调节部件包括多个调节位104,多个调节位104在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c-d方向)间隔设置;将调节位104分别对应聚拢联接至辅助睡眠的装置的c侧和d侧可以折叠以减小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在调节位104及覆盖部1不变的情况下,调节位104分别聚拢联接至辅助睡眠的装置的c侧和d侧的数量越多,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越小;反之,增大覆盖部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直至完全展开。

优选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辅助睡眠的装置的框架2的尺寸可调节;框架2由多个框架段22联接而成,每两个相邻联接的框架段22插接在一起,并通过螺钉24联接并固定;对应于每两个相邻联接的框架段22,间隔设置多个联接点23,通过将每两个相邻联接的框架段22相应固定于不同的联接点23实现框架2的尺寸调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睡眠的装置,框架2通过安装架4可转动地安装于床面上,受力后框架2的水平方向位置不变或变化极小;因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2的c侧和d侧,使得躯干覆盖部101和下肢覆盖部102的c侧和d侧的位置由框架2的c侧和d侧的位置限定;躯干覆盖部101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都联接至定型件3,因定型件3与框架2柔性联接的约束,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b侧、c侧和d侧方向的位移较小可以忽略,受睡眠者动作的作用力,定型件3向辅助睡眠的装置的上侧和a侧方向移动受限的距离,直至睡眠者动作变化使造成定型件3位移的作用力消失后,定型件3能够在重力及躯干覆盖部101的拉扯力的作用下复位,于是躯干覆盖部101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也随之复位,也就是说,定型件3维护躯干覆盖部101和端覆盖部103的a侧的位置;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被盖,该辅助睡眠的装置实现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

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睡眠的装置包括覆盖部、框架和定型件;框架安放于受力后水平方向的位置不变或变化极小的状态,覆盖部用于覆盖睡眠者的身体,覆盖部的c侧和d侧分别联接至框架的c侧和d侧,以限定覆盖部的c侧和d侧的位置;定型件以移动联接、转动联接或柔性联接联接至框架且设置于睡眠者的颈部或头部的上方,覆盖部的a侧联接至定型件,以限定覆盖部的a侧的位置;相对于传统被盖,该辅助睡眠的装置能够实现减少睡眠者在睡眠中因身体动作导致被子移位而引起的着凉。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