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网安装结构及气尘分离装置和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1106发布日期:2019-09-06 22:3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过滤网安装结构及气尘分离装置和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网安装结构,还涉及应用有所述过滤网安装结构的气尘分离装置和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家居洁净度要求的逐日提升,吸尘器也逐渐地成为家具清洁的必备电器设备之一。专利201510044589.x中公开了一种二级尘气分离结构,该结构包括风罩尘筒与螺旋式尘气分离装置,通过旋风罩实现尘气的第一级分离,旋风罩的内部设置有二级旋风筒及位于筒口的螺旋式尘气分离装置,经第一级分离后的尘气在该螺旋式尘气分离装置的引导下,在二级旋风筒内壁形成向筒底旋转的气流,该气流中的灰尘在离心力带动下下旋至筒底并被收集在二级集尘空间中,旋转气流中的空气被负压抽出,实现第二级尘气分离。该二级尘气分离结构零部件数量少,简化了组装工序,便于提高整机的综合性能。同时该结构体积较小,可有效降低二级分离结构所占用的尘杯空间,实现最大的储灰容积,提高集尘效率,适用于各种型号大小的吸尘器使用。

其次,专利201820218242.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吸尘器的旋风锥、旋风分离器和吸尘器,所述旋风锥包括:旋风壳,所述旋风壳具有底壁和侧周壁以限定出腔室,所述旋风壳的底壁具有安装孔,所述侧周壁的横截面形状形成非圆形,其中,所述旋风壳内具有沿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轴线螺旋向上延伸的导向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吸尘器的旋风锥,通过将旋风壳的侧周壁的截面形状设置为非圆形,利用非圆形结构存在多个圆心和不同半径的特点,当带有尘气沿着旋风壳的侧周壁旋转时,旋转到侧周壁的半径最小处时获得最大的离心力,从而使垃圾和异物加速旋转,并以最快的速度被甩出,进而提高了旋风锥分离速度和分离效率,即提高了旋风锥的分离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经过多次的研究实验后发现,上述专利201510044589.x、201820218242.1的除尘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在短时间的使用后,会在最后一层过滤布组件上集聚大量的灰尘颗粒,需要频繁地更换所述过滤布组件。这无疑增加了后期使用成本,弱化了使用体验效果。如何优化气尘分离结构,提升气尘分离效果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面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过滤网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壳体、第一导风体、第二导风体和环形滤网,所述主壳体呈上部开口的桶状具有桶底壁体、桶侧壁体及所述桶底壁体与桶侧壁体所共同围成的桶内容腔,所述第一导风体、第二导风体和环形滤网可拆卸地放置在所述桶内容腔内;所述第一导风体具有内侧空腔,所述第二导风体的内侧具有中心通道;所述第一导风体包括有沿径向凸出的第一径向裙边,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上设置有第一过风孔,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用于在轴向方向上分隔所述桶内容腔,所述第一过风孔不仅用于连通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上方和下方位置的桶内容腔而且用于过滤较大杂物;所述第二导风体包括有沿径向凸出的第二径向裙边,所述第二径向裙边布置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的上方;所述环形滤网布置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与所述第二径向裙边之间,并且所述环形滤网与所述桶侧壁体之间具有中间收容腔,所述第一过风孔连通所述中间收容腔,部分的所述第二导风体插入到所述第一导风体的内侧空腔中并在所述第二导风体与所述环形滤网、第一导风体之间具有导风间隙,所述导风间隙连通所述中心通道;所述第二径向裙边用于在轴向方向上分隔所述桶内容腔并逼迫到达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上方的所述中间收容腔中的空气穿过所述环形滤网后进入到所述导风间隙再从所述中心通道中排出;所述环形滤网的过风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风孔的过风孔径,所述环形滤网用于过滤较小颗粒杂物;在所述主壳体上还设置有空气入口,所述空气入口连通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下方的桶内容腔。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1.由于所述空气入口连通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下方的桶内容腔。这样,夹带在空气中的杂物随空气通过所述空气入口进入到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下方时,较重或较大的杂物在自重作用下下沉而难以通过所述第一过风孔进入所述中间收容腔从而实现第一级气尘分离。2.由于所述环形滤网与所述桶侧壁体之间具有中间收容腔,所述第一过风孔连通所述中间收容腔。这样,可通过所述第一过风孔过滤较大杂物实现第二级气尘分离从而大大减少流向所述中间收容腔的大颗粒杂物量,进而能够减少污物灰尘粘挂在所述环形滤网上从而减少空气流动中的阻力。3.由于所述环形滤网用于过滤较小颗粒杂物,这样所述环形滤网可阻止较小颗粒杂物继续向下游流动实现第三级气尘分离。综上,在所述第一导风体、第二导风体和环形滤网的配合作用下,对进入到所述桶内容腔内的空气分级进行过滤,提升气尘分离效果,有效地提高了通过所述中心通道而排出的空气的净化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径向裙边的第一安装槽,在所述第二径向裙边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环形滤网的上、下网沿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中。这样所述环形滤网固定到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与所述第二径向裙边之间,通过所述环形滤网可限定所述第二导风体插入到所述第一导风体的内侧空腔中的深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导风体向下延伸抵接到所述桶底壁体从而在所述第一导风体的内外空间分别形成有能够收容垃圾的细微尘收集腔、初级尘收集腔,所述细微尘收集腔位于所述导风间隙的下方并连通所述导风间隙;所述桶底壁体能够以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的转换方式活动连接在所述桶侧壁体上从而在打开所述桶底壁体时能够让所述细微尘收集腔、初级尘收集腔中所分别积存的垃圾倒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桶底壁体上设置有中心垃圾出口,所述第一导风体向下延伸抵接到所述中心垃圾出口,所述中心垃圾出口上设置有孔塞;所述中心垃圾出口用于排出位于所述第一导风体内的所述细微尘收集腔中的垃圾。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应用所述过滤网安装结构的气尘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过滤网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导风体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大致呈漏斗状包括第一斗身、连接在所述第一斗身下面的第一斗尾,所述第一斗身、第一斗尾的内侧具有相互连通的内侧空腔,所述第一径向裙边设置在所述第一斗身上,所述第一径向裙边上设置有倾斜的裙边导风叶片,前后相邻的所述裙边导风叶片的轴向投影之间至少部分重叠,而且前后相邻的所述裙边导风叶片之间具有过风间隙并且所述过风间隙形成所述第一过风孔,所述裙边导风叶片用于让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的空气形成旋风从而强化气尘分离而且过滤部分污物。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所述裙边导风叶片用于让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的空气形成旋风,这样,旋风可强化气尘分离而且过滤部分污物,并且还能够进一步减少粘挂在所述环形滤网上的污物灰尘,延长所述环形滤网过滤功效的有效时长。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径向裙边配置为设置有第一过风孔的过风区和不设置有第一过风孔的封闭区,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的封闭区的下面设置有迎风通道,所述第一斗身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凸出的第一凸出翼片和第二凸出翼片,所述第一凸出翼片、第二凸出翼片呈l型布置,所述第一凸出翼片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大致相互平行布置,所述第二凸出翼片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大致相互垂直布置并且所述第二凸出翼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径向裙边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出翼片;所述第一凸出翼片、第二凸出翼片、第一径向裙边的封闭区、第一斗身的外壁、桶侧壁体五个壁体组合形成所述迎风通道;所述空气入口设置在所述桶侧壁上形成桶侧壁入口,所述桶侧壁入口连通所述迎风通道,所述迎风通道用于在所述第一斗身的外侧面形成一个方向的旋风让较重或较大杂物在进入到所述第一过风孔之前被直接分离沉入到位于所述迎风通道下方的空间中。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迎风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的封闭区的下面,可以避免空气一进入到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的下部空间后直接进入到所述中间收容腔,而是让空气先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的下部空间形成旋转流后才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再进入到所述中间收容腔,有利于保证空气能够沿所述第一斗身的外侧面流走一段距离形成旋风后再通过所述第一过风孔进入到所述中间收容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导风体包括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也大致呈漏斗状包括第二斗身、连接在所述第二斗身下面的第二斗尾,所述第二径向裙边设置在所述第二斗身上,所述第二斗尾的下端封闭但在所述第二斗身与所述第二斗尾之间的位置或在所述第二斗尾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中心通道的中心过风口,所述细微尘收集腔位于第二斗尾的下方;在所述第二斗身的外侧设置有导风的斗身导风叶片,所述斗身导风叶片连接于第二径向裙边的下面,所述斗身导风叶片在所述第二斗身的外侧面上从上到下倾斜延伸,所述斗身导风叶片的迎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斗身的外侧面,在所述第二斗尾的外侧设置有导风的斗尾导风叶片,所述斗尾导风叶片在所述第二斗尾的外侧面上从上到下倾斜延伸,所述斗尾导风叶片的迎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斗尾的外侧面;所述斗身导风叶片、所述斗尾导风叶片分别用于形成旋风,所述斗身导风叶片、所述斗尾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相反配置,所述裙边导风叶片、所述斗身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相反配置。

其中,所述第二主体大致呈漏斗状,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第二主体具有并上下容腔连通承接的结构。所述斗身导风叶片在所述第二斗身的外侧面上从上到下倾斜延伸,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斗身导风叶片的延伸轨迹是倾斜布置的。所述斗尾导风叶片在所述第二斗尾的外侧面上从上到下倾斜延伸,上述特征也定义了所述斗尾导风叶片的延伸轨迹是倾斜布置的。这样空气分别在所述斗身导风叶片和斗尾导风叶片的引流作用下形成旋风。

其中,所述斗身导风叶片、所述斗尾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相反配置,即所述斗身导风叶片、所述斗尾导风叶片的迎风面方向相反配置从而所述斗身导风叶片让空气的旋转方向与所述斗尾导风叶片让空气的旋风方向相反。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二斗尾的下端封闭但在所述第二斗身与所述第二斗尾之间的位置或在所述第二斗尾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中心通道的中心过风口,这样从上往下流经所述第二斗身外侧的空气可通过所述中心过风口进入到所述中心通道内,而不会向下俯冲到所述细微尘收集腔的下部空间内搅动扬起收集到所述细微尘收集腔中的尘粒。即使小量空气俯冲到所述细微尘收集腔内扬起尘粒时,下端封闭的所述第二斗尾也可以阻挡被扬的尘粒,避免尘粒大量地跟随气流进入到所述中心通道内排出。另外由于所述斗身导风叶片、所述斗尾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相反配置,这样在不同空间段中的不同流向气流可以起到更好的气尘分离的效果,其中所述斗尾导风叶片的迎风面相反方向布置,能够很好地平稳所述斗身导风叶片所引导的旋流,让进入到所述第二斗身的下方空间内的气流比较平稳,不仅能够收住细微尘而且也能大大减少已经收集的细微尘二次飞扬跟随气流进入到所述中心通道内排出。其次,所述裙边导风叶片、所述斗身导风叶片的导风方向相反配置可以起到强化尘气分离效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二径向裙边上还设置有沿轴线方向向上延伸的上环边,所述中心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上环边所定义的内部区域内,在所述中心通道出口的上方还设置有过滤布组件,所述过滤布组件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这样,从所述中心通道排出的空气进入到所述上环边所定义的区域并在所述上环边所定义的区域内向上流动一段行程,而且必须通过所述过滤布组件的过滤后才可以排放到外部空间,有效保证了过滤效果和空气洁净度。

最后,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应用所述气尘分离装置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单元、连接管道和灰尘拾取单元,其中所述主体单元包括动力装置、所述气尘分离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用于产生吸气动力,所述气尘分离装置连通所述动力装置用于分离空气中的灰尘,所述连接管道中的管道腔一端连通所述气尘分离装置的空气入口,另一端连通所述灰尘拾取单元,所述灰尘拾取单元用于利用吸气动力拾取积沉物面的灰尘并能够将所拾取的灰尘通过所述连接管道中的管道腔提供给所述气尘分离装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主体单元还包括手握装置,所述手握装置用于供使用人员把持操作,所述手握装置设置在所述气尘分离装置的侧边,所述动力装置、气尘分离装置和手握装置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真空吸尘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主体单元100的正面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所述第一导风体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所述第二导风体2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所述第一导风体1和所述第二导风体2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所述第一融合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所述内嵌导风盒子8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所述电源组件87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3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真空吸尘器的结构和吸尘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至图15所示,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主体单元100、连接管道200和灰尘拾取单元300,其中所述主体单元100包括动力装置700、气尘分离装置400和手握装置800,所述动力装置700、气尘分离装置400和手握装置800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性装置。其中,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空气入口43连通所述灰尘拾取单元300,主出气通道连通所述动力装置700。

所述动力装置700用于通过旋转电机及其所拖动的扇叶产生吸气动力即真空负压,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动力装置700用于借助于所述吸气动力利用过滤及离心分离的原理来分离空气中的灰尘,所述手握装置800设置在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和所述动力装置700的侧边用于供使用人员把持操作和支撑连接所述动力装置700、气尘分离装置400。所述手握装置800中设置有连通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过渡通道81,所述连接管道200中的管道腔位于所述过渡通道81的上游并且所述连接管道200的尾端连接在所述手握装置800上,所述连接管道200的前端连接所述灰尘拾取单元300,所述灰尘拾取单元300用于利用吸气动力拾取积沉物面的灰尘并能够将所拾取的灰尘通过所述连接管道200中的管道腔及所述过渡通道81提供给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所述灰尘拾取单元300可以是包含滚刷的机构例如本实施例采用的地拖,也可以直接就是一根用于接触积沉物面的吸管嘴。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过渡通道81也可以不设置在所述手握装置800上而是直接设置在与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连接的其它部件上,也可以省略所述过渡通道81而将所述连接管道200直接连接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空气入口。

虽然气尘分离的原理是公知的,但具体不同的分离结构却让所生产的吸尘器的除尘效果、使用成本和寿命等差距明显。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具体方案包括:

如图4~图10所示,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包括第一导风体1、第二导风体2、环形滤网3和主壳体4。其中,所述主壳体4呈上部开口的桶状具有桶底壁体41、桶侧壁体42及所述桶底壁体41与桶侧壁体42所共同围成的桶内容腔40,所述主壳体4的桶底壁体41或桶侧壁体42定义了其中轴线,但不等于所述主壳体4必须是呈标准的圆柱形构造,也可以是椭圆形构造等。其次,所述桶底壁体41能够以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的转换方式活动连接在所述桶侧壁体42上。

所述主壳体4的桶侧壁体42上设置有空气入口43,因其位于所述桶侧壁体42上,为此也称为桶侧壁入口43,所述桶侧壁入口43用于让所述过渡通道81中的空气(气尘)穿过所述桶侧壁体42进入到所述桶内容腔40中的初级尘收集腔52内。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入口43还可以设置在所述主壳体4的桶底壁体41上或其它适当的位置。

所述第一导风体1可拆卸地放置在所述桶内容腔40内。所述第一导风体1的轴线与所述桶内容腔40的轴线大致重叠或平行。所述第一导风体1包括第一主体10,所述第一主体10大致呈漏斗状即上部容积大而下部容积小并上下容腔连通承接的结构,所述第一主体10包括第一斗身11、连接在所述第一斗身11下面的第一斗尾12,所述第一斗身11、第一斗尾12沿所述桶内容腔40的轴线方向布置在所述桶内容腔40中,所述第一主体10的所述第一斗身11、第一斗尾12分别具有能够相互连通的内侧容腔16。所述第一斗尾12向下延伸抵接到所述桶底壁体41从而在所述第一斗尾12的内外空间分别形成有能够收容垃圾的细微尘收集腔51、初级尘收集腔52,或者说所述第一斗尾12在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内向下延伸抵接到所述桶底壁体41,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位于所述内侧容腔16的下部即位于所述第一斗尾12内侧段。所述桶底壁体41能够以打开状态或闭合状态的转换方式活动连接在所述桶侧壁体42上从而在打开所述桶底壁体41时能够让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初级尘收集腔52中所分别积存的垃圾倒出。进一步的,所述桶底壁体41上设置有中心垃圾出口410,所述第一斗尾12向下延伸抵接到所述中心垃圾出口410,所述中心垃圾出口410上设置有孔塞411。所述中心垃圾出口410用于排出位于所述第一斗尾12内的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中的细微垃圾。

所述第一斗身11包括呈柱状的第一桶形斗身111、连接在所述第一桶形斗身111下面的呈收口状的第一束形斗身112,所述第一斗尾12连接在所述第一束形斗身112的下面。所述第一导风体1还包括在所述第一桶形斗身111上设置的沿径向凸出的第一径向裙边13,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设置有第一过风孔130,这样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成为下面将要论述到的中间收容腔5的底壁体。当所述第一导风体1放置在所述桶内容腔40内时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位于所述桶侧壁入口43的上方。

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用于在轴向方向上分隔所述桶内容腔40,让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下面的空气不能(或者只能是极少量的泄露空气)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的外围向上流入到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的上面,而是必须通过所述第一过风孔130流入到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的上方;其次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也界定了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的上部边界,即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的下方。所述第一过风孔130不仅用于连通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方位置的桶内容腔40和下方位置的桶内容腔40(也即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而且用于过滤较大杂物实现第二级气尘分离从而大大减少流向所述第一过风孔130之后下游路径的大颗粒杂物量。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设置有倾斜的裙边导风叶片131,前后相邻的所述裙边导风叶片131之间具有过风间隙并且所述过风间隙形成所述第一过风孔130,前后相邻的所述裙边导风叶片131的轴向投影之间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大大提高旋风动能和效率,所述裙边导风叶片131用于让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130的空气在下面将要论述到的所述环形滤网3外的所述中间收容腔5内形成旋风,所述中间收容腔5内所形成的旋风,不仅能够强化下面将要论述到的第三级气尘分离效果而且能够减少污物灰尘粘挂在所述环形滤网3上从而减少空气流动中的阻力。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配置为设置有第一过风孔130的过风区132和不设置有第一过风孔的封闭区133,所述桶侧壁入口43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的封闭区133的正下方。这样可以避免空气从所述桶侧壁入口43出来后直接进入到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方空间而是在下方空间中形成旋转流后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130再进入到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方空间,有利于保证所述空气能够沿所述第一斗身11的外侧面流走一段距离形成旋风后再通过所述第一过风孔130进入到所述中间收容腔5内。

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的封闭区133的下面设置有迎风通道54,所述迎风通道54位于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的上部空间。其中,在所述第一桶形斗身111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沿径向凸出的第一凸出翼片14和第二凸出翼片15,所述第一凸出翼片14和第二凸出翼片15对应地位于所述封闭区133的下方并呈l型布置;所述第一凸出翼片14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大致相互平行布置且无需延伸太长长度只要保证形成旋风引导即可,为此所述第一凸出翼片14在周向上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封闭区133在周向上的延伸长度基本相当;所述第二凸出翼片15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大致相互垂直布置并且所述第二凸出翼片1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凸出翼片14从而封闭所述迎风通道54的一个端口,所述第二凸出翼片15用于逼迫进入到在所述迎风通道54中的空气沿一个相同的方向旋转。所述第一凸出翼片14、第二凸出翼片15、第一径向裙边13的封闭区133、第一斗身11的外壁、桶侧壁体42五个壁体组合形成所述迎风通道54,所述迎风通道54的出口通向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所述迎风通道54连通所述桶侧壁入口43,所述迎风通道54用于在所述第一斗身11及所述桶侧壁体42的弧形外表面之间形成旋风实现第一级气尘分离从而让较重或较大杂物在进入到所述第一过风孔130之前被直接分离沉入到位于所述第一斗尾12外面也位于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所述迎风通道54下面空间中即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的下部空间中。其次,通过所述第二凸出翼片15逼迫空气在所述迎风通道54内所形成的旋风方向与所述裙边导风叶片131所引导空气在所述中间收容腔5内所形成的旋风方向相反设置,不同流向的气流可以起到强化气尘分离的效果。

所述第二导风体2可拆卸地放置在所述桶内容腔40内,所述第二导风体2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导风体1的轴线大致重叠或平行布置,所述第二导风体2包括第二主体20,所述第二主体20也大致呈漏斗状包括第二斗身21、连接在所述第二斗身21下面的第二斗尾22,部分的所述第二主体20插入到所述第一斗身11甚至少量地延伸到所述第一斗尾12中,所述第二主体20与所述第一斗身11之间形成第一导风间隙,所述第二斗尾22的下端封闭但在所述第二斗身21与所述第二斗尾22之间的位置或在所述第二斗尾22的侧壁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斗身21的中心通道210的中心过风口23,所述中心通道210形成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主出气通道;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不仅位于所述内侧容腔16的下部即位于所述第一斗尾12内侧段,而且也即位于所述第二斗尾22下方的空间。这样从上往下流经所述第二斗身21外侧的空气可通过所述中心过风口23进入到所述中心通道210内,而不会向下俯冲到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中搅动扬起收集到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中的尘粒。即使小量空气俯冲到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中而扬起尘粒,下端封闭的所述第二斗尾22也可以阻挡被扬的尘粒,避免尘粒大量地跟随空气进入到所述中心通道210内排出。

所述第二导风体2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斗身21上设置的沿径向凸出的第二径向裙边24,所述第二导风体2插入到所述第一导风体1上,从而让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布置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的上方。所述环形滤网3布置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与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之间并通过螺丝和螺柱17收紧,所述螺柱17设置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所述环形滤网3与所述螺柱17的组合使用反过来又定位所述第一导风体1和所述第二导风体2。所述环形滤网3、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与所述桶侧壁体42共同形成所述中间收容腔5,也即让所述环形滤网3与所述桶侧壁体42之间具有了所述中间收容腔5。所述第一过风孔130连通所述中间收容腔5,所述环形滤网3的过风孔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过风孔130的过风孔面积;其次,所述环形滤网3与所述第二斗身21具有第二导风间隙,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也用于在轴向方向上分隔所述桶内容腔40并逼迫到达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方的所述中间收容腔5内的空气进入到所述第二导风间隙和第一导风间隙,最后让空气从所述第二斗身21的中心通道210即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主出气通道向上排出,为此在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上未设置任何过风孔。此时所述环形滤网3用于过滤较小颗粒杂物实现第三级气尘分离。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径向裙边13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的第一安装槽,在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径向裙边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环形滤网3的上、下网沿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中从而稳定安装所述环形滤网3。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斗身21外侧设置有导风的斗身导风叶片211,在所述第二斗尾22外侧设置有导风的斗尾导风叶片221,位于上面的斗身导风叶片211的最远外端点的旋转直径大于位于下面的斗尾导风叶片221最远外端点的旋转直径(此处的旋转直径是一个数学概念,意即假设旋转,并不等于所述第二导风体2本身需要旋转)。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在所述第二斗身21的外侧面上从上到下倾斜延伸,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的迎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斗身21的外侧面。所述第二斗尾22的外侧设置的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在所述第二斗尾22的外侧面上从上到下倾斜延伸,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的迎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斗尾22的外侧面。第一导风间隙与第二导风间隙共同构成次级分离腔53,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不仅布置在第一导风间隙中而且也可以延伸布置在第二导风间隙中。这样,所述第二斗身21和所述第二斗尾22成为设置在所述次级分离腔53中的上、下布置的两级气旋机构,在所述气旋机构的引导下形成旋转气流,所述上气旋机构让空气的旋转方向与所述下气旋机构让空气的旋转方向相反。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即上级气旋机构用于形成旋风实现第四级气尘分离,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即下级气旋机构用于形成旋风实现第五级气尘分离。所述第二斗身21的外侧设置的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的迎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斗身21的外侧面当然也垂直于轴线。所述第二斗尾22的外侧设置的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的迎风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斗尾221的外侧面当然也垂直于轴线。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与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的倾斜角相同,但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的导风方向(即迎风面方向)与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的导风方向相反配置从而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让空气的旋转方向与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让空气的旋风方向相反;在另一个设置为导风方向相同的实施案例中,气尘分离的效果会有所下降。在导风方向相反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让流经气流的旋转方向与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让流经气流的旋转方向形成反向流动的旋风,这样在不同空间段中的不同流向气流可以起到更好的气尘分离的效果,其中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的迎风面相反方向布置,能够很好地平稳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所引导的旋流,让进入到所述第一斗身11下部空间和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内的气流比较平稳,不仅能够收住细微尘而且也能大大减少已经收集的细微尘二次飞扬跟随气流进入到所述中心通道210内排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斗尾22及所述斗尾导风叶片221在所述第一斗身11中向下延伸到所述第一桶形斗身111与所述第一束形斗身112之间的交界位置。这样,可以利用束口位置进一步减少空气向下俯冲到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的下部空间中搅扬起已经收集的细微尘。

另外,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的导风方向与所述裙边导风叶片131的导风方向相反,从而所述斗身导风叶片211让流经气流的旋转方向与所述裙边导风叶片131让空气在所述中间收容腔5内形成旋风方向也相反。

在所述中心通道210出口的上方还设置有过滤布组件6,所述过滤布组件6包括呈皱褶状的过滤布及固定所述过滤布的框架,所述过滤布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所述过滤布组件6用于过滤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实现第六级气尘分离。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上还设置有沿轴线方向向上延伸的上环边241,所述过滤布组件6布置在所述上环边241所界定的空间中,而且所述中心通道210的出口位于所述上环边241所定义的内部区域内。在所述上环边241上还设置有定位止口242,所述定位止口242成为托起所述过滤布组件6的顶托装置。所述过滤布组件6布置在所述上环边241所界定的空间中并放置在所述定位止口242上,所述定位止口242用于形成所述扩散间隙h。所述扩散间隙h位于所述过滤布组件6的下表面与所述中心通道210的出口之间,所述扩散间隙h用于让从所述中心通道210的出口出来的空气均匀地扩散到所述过滤布组件6的整个下表面从而不仅提高过滤效率而且降低风阻力。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顶托装置242还可以是设置在所述第二径向裙边24上并沿轴向延伸的顶托柱体或顶托架体。

如图11~图13所示,所述动力装置700包括有动力部外壳体7,收容在所述动力部外壳体7内的驱动电机、扇叶和动力部风道71,所述扇叶用于为所述动力部风道71中的空气提供流出动力,所述中心通道210的出口连通所述动力部风道71,从所述中心通道210吸出的空气经过所述过滤布组件6后进入到所述动力部风道71中。所述动力部风道71的轴线大致平行于所述中心通道210的轴线但所述动力部风道71的出风方向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动力部风道71或所述中心通道210轴线的径向方向布置,即所述动力部风道71的出风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动力部风道71的轴线,这样可以让从所述动力部风道71中吸出的空气不用直接对着使用人员,避免使用人员伤风、伤尘。

所述手握装置800包括空气过渡连接部82,所述过渡通道81设置在所述空气过渡连接部82中并且所述连接管道200的前端连接在所述空气过渡连接部82上,所述空气过渡连接部82位于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侧边。所述空气过渡连接部82具有横截面呈u形的u型腔820,所述u型腔820具有朝向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敞口部821,在所述u型腔820内设置有内嵌导风盒子83,所述内嵌导风盒子83的内腔830形成部分的所述过渡通道81,所述内嵌导风盒子83具有导风入口833和导风出口832,所述导风入口833连通所述连接管道200,所述导风出口832设置在所述内嵌导风盒子83的盒顶壁831上,所述盒顶壁831盖设于所述敞口部821上从而让所述导风出口832连通所述桶侧壁入口43。所述桶侧壁入口43与所述导风出口832之间设置有密封硅胶85从而防止空气泄露也便于安装所述主壳体4。在所述内嵌导风盒子83内还设置有阀片84,所述阀片84用于防止所述气尘分离装置内的灰尘倒流到所述连接管道内。当所述驱动电机工作时,空气从所述连接管道200进入到所述内嵌导风盒子83的内腔830时可打开所述阀片84,在所述驱动电机停止工作时,所述阀片84处于关闭状态。

所述手握装置800还包括有手握部86,所述手握部86用于人手把持操作,在所述手握部86上还可拆卸地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驱动电机的按钮861,连接所述按钮861的控制电线收容在所述手握部86的空腔860中。

所述手握装置800还包括有与所述手握部86前后布置的电源接收部87,所述电源接收部87连接所述手握部86和空气过渡连接部82,所述电源接收部87上设置有对电极,即一对正负电极,电源组件871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电源接收部87的对电极上。所述电源接收部87呈开口的桶腔状(也即弹仓状)并突出于所述空气过渡连接部82向外延伸,所述电源组件871呈弹夹状插入到所述电源接收部87中并锁定。具体说,如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电源组件871包括有具有开口部的电池存储腔8711和盖封在所述开口部上的电池腔盖板8712,在所述电池腔盖板8712的内侧壁上安装有定位盒8715,在所述定位盒8715内安装有可左右移动的活动锁定件8713和顶压于所述活动锁定件8713与所述定位盒8715之间的复位弹簧8714,在所述电源接收部87上设置有定位挡块87111;所述活动锁定件8713能够穿过所述电池存储腔8711的腔侧壁卡定在所述定位挡块87111上从而把所述电源组件871锁定在所述电源接收部87中。在所述电池腔盖板8712上设置有操控窗口87120,在所述活动锁定件8713上设置有操控柄87131,所述操控柄87131外露于所述操控窗口87120中,所述操控柄87131用于控制所述活动锁定件8713的移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所述操控柄87131驱动所述活动锁定件8713移动脱离所述定位挡块87111,进而把所述电源组件871拆离所述电源接收部87。这样不仅便于安装所述电源组件871而且安全,也能将所述电源接收部87本身作为其中一个手握的把手使用。所述电池存储腔8711内可配置一个干电池,也可配置几个干电池所组成的电池组。其次,所述电源接收部87中还收藏有充电电路(图中未画出),所述对电极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口。

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主壳体4的前端卡接在所述空气过渡连接部82上,后端卡接在所述动力部外壳体7上。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尘分离装置400的主壳体4还可以是旋接或卡接在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部外壳体上。

所述电源接收部87与所述空气过渡连接部82一体化成型为第一融合体,所述手握部86与所述动力部外壳体7一体化成型为第二融合体,所述第一融合体与所述第一融合体之间为分体性可拆卸连接结构,即两者之间是分离的独立构件结构但能够以卡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为一个整体的所述手握装置800。在所述手握装置800上还设置有照明灯(图中未画出),所述照明灯是一种聚光灯,其出光口朝向所述灰尘拾取单元300所在的方向。所述照明灯可以在所述手握装置800上旋转从而在使用所述吸尘器时灵活调整的所述照明灯的朝向,帮助使用人员预判下部的清扫重点。其次可以将所述照明灯设置为插接型,并将所述照明灯发光颜色设置为更换型,这样不同使用者可以灵活地更换不同灯光颜色的照明灯以便于色盲、色弱人员使用。

多级气尘分离方法如下:第一步,在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的上部空间中设置迎风通道54,让空气从所述空气入口43首先进入到所述迎风通道54再进入到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借助于所述迎风通道54引导空气形成一个方向的旋转风并进入到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内的上部空间,让空气在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内旋转移动时首先抛甩掉较重或较大的杂物并积沉到所述初级尘收集腔的下部空间实现第一级气尘分离;第二步,让空气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130后继续移动进入到所述中间收容腔5内,利用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130的机会进一步过滤掉较重或较大的杂物并积沉到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的下部空间实现第二级气尘分离;第三步,让空气穿过布置在所述中间收容腔5与所述次级分离腔53之间的所述环形滤网3后继续移动进入到所述次级分离腔53内并利用穿过所述环形滤网3的机会进一步过滤掉较小杂物并积沉到所述中间收容腔5的底部实现第三级气尘分离,利用所述中间收容腔5收纳过滤出来的较小杂物;其次当停止进风时,抖动所述主壳体4还可以至少让部分的积沉在所述中间收容腔5底部的较小杂物穿过所述第一过风孔130后跌落到所述初级尘收集腔52内;第四步,让进入到所述次级分离腔53中的空气继续以旋转方式前行,让空气在旋转移动时进一步抛甩掉细微灰尘并积沉到所述次级分离腔53的底部即所述细微尘收集腔51内实现气尘分离;第五步,让所述次级分离腔53中的空气从所述中心通道210中排出。这样可以有效地从空气中分离出灰尘,减少集聚在所述过滤布组件6上灰尘,有效延长所述过滤布组件6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中心通道210延伸到所述次级分离腔53中,空气从所述次级分离腔53中部或下部进入到所述中心通道210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