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2827发布日期:2020-02-11 08:5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饭锅、电压力锅等作为常见的烹饪器具已广泛用在人们的厨房中。现有的电饭锅、电压力锅的煲体通常设有内外两圈挡筋,避免锅内水或食物直接溢出,这两挡筋之间形成凹槽,凹槽内容易积聚水及食物残渣。在清洗时,由于内外侧挡筋的阻挡,用户操作非常不方便,特别是挡筋根部形成的死角处。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方便清理的烹饪器具。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体及盖合在所述锅体上的锅盖,所述锅体包括内锅及容纳所述内锅的煲体,所述煲体包括中板,所述中板呈筒状并设有贯通开口,所述中板的顶部设有围绕所述开口设置的一圈挡筋,所述中板的顶部还设有围绕在所述挡筋外侧的端面,所述端面包括内凹面及过渡面,所述过渡面向外连接所述中板的外侧面,所述内凹面自所述过渡面向内延伸并向内连接所述挡筋;所述内凹面为封闭面,并设有连接所述过渡面的最高点及远离所述过渡面的最低点,所述内凹面的深度由所述最高点向所述最低点逐渐加深。本烹饪器具的中板的端面能够容纳废水及食物残渣,端面的内凹面的最深处设置在远离中板外侧面的一端,既可以更方便的观察到废水或食物残渣又方便用户清理,同时,内凹面的深度逐渐加深设置,以较平滑的方式过渡,可避免出现清洗死角。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凹面为向内并向下倾斜的斜面。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凹面与水平面所构成的钝角角度为135°-165°。内凹面坡度较缓,方便用户清理。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最高点及所述最低点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3mm-6mm。避免内凹面深度过深,方便用户清理。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凹面为弧面。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板设有前侧及后侧,所述后侧设有自所述端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积水槽。该积水槽可用于收集内凹面流至上的废水。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凹面由前向后朝向所述积水槽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提供引流作用,方便积水槽收集废水。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面与所述最高点齐平,并低于所述挡筋的顶面。当废水及食物残渣过多时可向外流出,而不会向内进入煲体内。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过渡面与所述积水槽底面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8mm-15mm。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煲体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中板下方的底座,所述中板及所述底座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煲体还包括位于所述收容腔内的保温罩及固定在所述保温罩底部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凹面为自所述最高点向所述最低点倾斜的封闭斜面,倾斜角度为155°-165°,所述最高点及所述最低点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3mm-4mm,所述最高点与所述过渡面齐平,但低于所述挡筋的顶面;所述中板的后侧设有自所述端面向下凹陷形成的积水槽,所述内凹面由前向后朝向所述积水槽逐渐向下倾斜设置,所述过渡面与所述积水槽底面在高度方向上的距离为11mm-12mm;所述锅盖盖合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过渡面向上支撑所述锅盖。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剖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烹饪器具的中板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中板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中板内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锅体1、锅盖2、内锅3、中板4、底座5、保温罩6、加热装置7、开口40、挡筋41、顶面410、端面42、内凹面421、过渡面422、最高点423、最低点424、外侧面43、积水槽45、底面450。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参考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及盖合在锅体1上的锅盖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为电饭锅或电压力锅。锅体1包括内锅3及容纳内锅3的煲体,煲体包括中板4及固定在中板4下方的底座5,中板4及底座5共同形成收容腔,收容腔内收容有保温罩6,保温罩6底部设有用于加热内锅4的加热装置7,上述结构均为烹饪器具的常规结构,不再详细描述。

参考图2所示,中板4通常为塑料材质呈筒状,提供煲体的强度支撑。中板4设有贯通开口40,开口40的形状不限,通常为圆形或方形,视内锅的形状调整。中板4的顶部设有挡筋41及端面42,挡筋41围绕开口40设置为整圈,端面42围设在挡筋41外侧,形成中板4的上表面。该烹饪器具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煮粥时,锅体内的水汽及流质食物容易溢出,顺着锅沿流到端面42上,挡筋41的作用是阻止水汽及流质食物向内流入煲体的内部,造成损坏。本实施例中,端面42的作用是聚集这些废水及残渣,避免污染烹饪器具的外侧面,下面将详细说明。

结合图3及图4所示,图3为中板4的剖面图,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端面42包括内凹面421及过渡面422,过渡面422位于内凹面421的外侧,向外连接中板4的外侧面43;内凹面421自过渡面422向内延伸并向内连接挡筋41。内凹面421为封闭面,用于容纳废水和食物残渣,避免废水和食物残渣向外溢出污染中板4的外侧面43。有些烹饪器具在中板4的外侧还环绕设有外壳,那么这种情况下,内凹面421则是避免废水和食物残渣向外溢出污染外壳的外侧面。

请重点观察图4中内凹面421的截面图,内凹面421设有连接过渡面422的最高点423及远离过渡面422的最低点424,内凹面421的深度由最高点423向最低点424逐渐加深,基本为光滑面,以方便用户使用抹布擦拭,清理聚集在内凹面421上的废水和食物残渣。内凹面421的最深处设置在远离中板4外侧面的一端,既可以更方便的观察到废水或食物残渣又方便用户清理,同时,内凹面421的深度逐渐加深设置,以较平滑的方式过渡,避免了类似直角的结构,可避免内凹面421出现清洗死角。

内凹面421的轮廓不作具体限制,作为一个实施方式,内凹面421为向内并向下倾斜的斜面,此结构简单,成型方便。继续参考图4所示,内凹面421与水平面构成钝角r,r的角度值为135°-165°,优选,155°-165°。因此,在控制内凹面421内外方向上的整体宽度的前提下,将内凹面421的坡度设计的较缓,用户擦拭时会较方便。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凹面421的最高点423及最低点424的高度方向的距离h1设计为3mm-6mm,优选,3mm-4mm,一方面避免内凹面421深度过深,不方便用户擦拭,另一方面避免内凹面421过浅,发挥不了聚集残渣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渡面422为平面,与最高点423齐平。结合图1所示,锅盖2盖合在锅体1上时,过渡面422能够向上支撑锅盖2。

其中,过渡面422低于挡筋41的顶面410,一旦内凹面421中积水已满,可向外经过过渡面422流出,而不会向内越过挡筋41流入煲体内部,造成烹饪器具内部的电路安全隐患。

下面请参考图3及图5所示,图5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锅盖2通常是枢接在锅体1上的,定义可以开盖的一侧为前,枢接连接的一侧为后。中板4对应设有前侧及后侧,所述后侧设有自所述端面42向下凹陷形成的积水槽45,用于聚集积水,避免其他部分的积水过多,溢出污染中板4的外侧面43。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端面42由前向后朝向积水槽45逐渐向下倾斜设置,起到引流作用,方便积水流入积水槽45内。

其中,过渡面422与积水槽45底面450的高度方向的距离h2设计为8mm-15mm,优选,11mm-12mm,积水槽45的深度在2mm-9mm,并且积水槽45的宽度大于内凹面421的宽度,以增加积水槽45的体积,容纳较多积水。

图6与前述图4相似,图6提供了一种另一种内凹面421’,不同于图4中斜面形式的内凹面421,该内凹面421’为向下凹陷的弧面,同样可达到上述易于清理的功效。当然,作为简单的替换,也可以同时使用斜面加弧面的方式。上一实施例中,关于内凹面421的相关尺寸设计同样适合于内凹面421’,不再详细描述。

本申请烹饪器具的中板4的端面42的内凹面421,既可以容纳废水及食物残渣,避免污染烹饪器具的外侧面,又能够方便用户处理清理工作。

本申请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