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套和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88017发布日期:2020-04-14 19:58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枕套和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居用品领域,尤其涉及枕套和枕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枕套基本是一片或多层面料叠加进行车缝形成。枕套的各局部性能一致,比如强度、透气性、贴合性。现有的枕芯多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受压的情况下局部向下压缩变形,即枕芯受力不均,现有枕芯针对人体工学优化设计,但现有的枕套一定程度上阻碍枕芯的舒适度,比如在承重区域,枕芯进行强度的增强,而枕套将压力平摊到整体,使得枕芯的非承重区也增加了压强,使得枕芯不能按设计贴合头部或承重,从而降低了枕芯应有的舒适度。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枕套和枕头,其旨在提高使用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枕套,所述枕套包括与人体接触的织布,所述织布由飞织工艺一体纺织形成,所述织布包括与人体头部接触的支撑部、位于所述织布边缘的加固部,以及连接所述支撑部和所述加固部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的纺织密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纺织密度,所述连接部的纺织密度小于所述加固部的纺织密度。进一步的,所述织布还包括与人体脸部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左右两侧的接触区,各所述接触区的纺织密度与所述支撑部的纺织密度相同。进一步的,所述加固部包括位于所述支撑部上方的第一固区和位于所述支撑部下方的第二固区,所述第二固区与人体颈部抵接。进一步的,所述加固部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左方的第三固区和位于所述支撑部右方的第四固区,所述第三固区和所述第四固区左右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加固部包括上固区、左固区和右固区,所述上固区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上方,所述左固区和所述右固区左右对称设置并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包括中心区和连接于中心区并向外延伸的辐射区,所述辐射区有多个且沿中心区上下、左右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中心区呈矩形,辐射区有四个,并对称布置在所述中心区的上下两端。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具有多个上下贯通的透气孔。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具有多个上下贯通的通气孔。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枕头,包括如上述的枕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枕套,能实现一个织布具有多个松紧度的效果,并结合使用区域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松紧度的结构设计,以提高枕套使用的舒适度。本方案的织布一体成型,形成统一的运动系统,并可根据受力分析进行局部结构加强而提高枕套的使用寿命,作业效率高且外形美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枕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织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织布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织布13连接部11支撑部14接触部12加固部121第一固区122第二固区123第三固区124第四固区125上固区126左固区127右固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x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位于x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后方;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左方,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右方;位于z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位于z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枕套,枕套包括与人体接触的织布10,织布10由飞织工艺一体纺织形成,织布10包括与人体头部接触的支撑部11、位于织布10边缘的加固部12,以及连接支撑部11和加固部12的连接部13,支撑部11的纺织密度比连接部13小,连接部13的纺织密度比加固部12小。飞织工艺是指采用飞织机将纱线编织的方式,飞织工艺目前主要应用于运动鞋以及健身及专业护理护具上。飞织的工艺可以在一片面料上实现多种密度和松紧程度,以满足产品的需要。本实施例的枕套,其织布10采用飞织工艺一体纺织成型,并根据要求具有三种不同的密度区域,具体说来,支撑部11与头部抵接,该区域采用为低密度区域,使得支撑部11更为柔软,头部能够充分下沉。而织布10的边缘区域,即加固部12采用高密度编织,提高结构的硬度,以降低枕套受压变形的程度。综上,本实施例的枕套,能实现一个织布10具有多个松紧度的效果,并结合使用区域的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松紧度的结构设计,以提高枕套使用的舒适度。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可能存在多种不同松紧程度的面料缝合形成织布10的方案,但由于各面料之间采用缝合的方式连接,在力的传递上难以均匀,连接处容易产生错位,容易受力不均导致损坏且多面料缝合需要的工序多,作业效率低。本方案的织布10一体成型,形成统一的运动系统,并可根据受力分析进行局部结构加强而提高枕套的使用寿命,作业效率高且外形美观。请参照图2或图3,本实施例中,织布10还包括与人体脸部接触的接触部14,接触部14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支撑部11的左右两侧的接触区,各接触区的纺织密度与支撑部11相同。侧卧时,脸部与接触部14抵接,接触部14具有较低的纺织密度以提高接触部14的柔软度,从而提高脸部接触的舒适度。接触部14具有多个上下贯通的通气孔。该设计提高侧卧时面部接触区域的透气性,从而提高使用的舒适度。采用高密度编织的加固部12可以围绕织布10一周设置,也可以为多个散布在织布10边沿的区块。图示实施例中,加固部12有多个区块,并散布在织布10边沿,任意两区块之间由连接部13连接,连接部13的纺织密度较加固部12小,因此,在织布10受压时,在设计压力下,由连接部13产生局部褶皱变形以保持加固部12各区块相对保持平整,降低织布10整体变形幅度。无论正卧或侧卧,我们希望头部能充分沉下去,而颈部则希望有所承托。为便于描述,将颈部接触区域定义为位于织布10的下边侧并位于支撑部11的下方。请参照图3,加固部12包括位于支撑部11上方的第一固区121和位于支撑部11下方的第二固区122,第二固区122与人体颈部抵接。即与颈部直接接触的区域具有较高的纺织密度以进行加固,提高该区域的支撑力。支撑部11下方变形,上方也容易对应产生变形,强化第一固区121以缓和变形程度。此外,加固部12还包括位于支撑部11的左方的第三固区123和位于支撑部11右方的第四固区124,第三固区123和第四固区124左右对称设置。即在支撑部11的上下左右方位的织布10边缘均具有较高的纺织密度,并共同提供支撑头部的支撑力。本领域人员能够理解,第一固区121、第二固区122、第三固区123、第四固区124的尺寸和形状可根据织布10面积、织布10轮廓、纺织密度等进行具体的设计。请参照图2,加固部12包括上固区125、左固区126和右固区127,上固区125位于支撑部11的上方,左固区126和右固区127左右对称设置并位于支撑部11的下方。使用时,颈部位于左固区126和右固区127之间的连接部13,连接部13相比加固部12更为柔软,以提高颈部接触的舒适度,同时,设置左固区126和右固区127一起对颈部接触区起到牵扯的作用,降低颈部接触区下沉的幅度,与连接部13一起以实现对颈部的支撑。上固区125的设置与左固区126和右固区127相平衡,支撑部11下方变形,上方也容易对应产生变形,强化上固区125以缓和变形程度。在其它实施例中,同样可根据需要在织布10的左右边沿设置加固区,在此不唯一限定。请再次参照图2或图3,支撑部11包括中心区和连接于中心区并向外延伸的辐射区,辐射区有多个且沿中心区上下、左右对称设置。辐射区的设置有利于引导内应力的分布,并配合固定部的分布,可有效优化内应力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的,中心区呈矩形,辐射区有四个,并对称布置在中心区的上下两端。该设计相比于星形等中心对称图形,有效降低中心区的面积占比,从而有利于控制支撑部11的形变量。请参照图2或图3,支撑部11具有多个上下贯通的透气孔。该设计提高面部接触区域的透气性,从而提高使用的舒适度。图示实施例中,织布10为近似矩形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织布10可为椭圆形、圆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作唯一限定。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枕头,包括枕套,枕套的结构请参照实施例一。由于本实施例的针头采用了实施例一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