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圈、尘筒组件及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8464发布日期:2020-05-26 17:4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密封圈、尘筒组件及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圈、尘筒组件及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尘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现在吸尘器已经成为人们清扫室内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重要工具,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吸尘器电机高速运转,使吸入口吸入空气,灰尘随着空气一起进入到吸尘器内部并被滤尘组件过滤,过滤后的空气再重新释放到环境中,改善环境,提高舒适度与空气质量。

目前,吸尘器将带尘空气吸入后,会进入到尘筒内,在尘筒内被过滤,清洁的空气离开尘筒,而灰尘被留在尘筒内,当尘筒内的灰尘需要清理时,将尘筒盖打开并清除其中的灰尘,为了快捷的清除尘筒内的灰尘,尘筒盖一般采用一键开启倒尘的结构,尤其是手持吸尘器的尘筒和尘筒盖多采用这种结构。

然而,尘筒和尘筒盖之间需要较好密封性,否则尘筒中的灰尘会容易漏出来,一般常采用发泡类的如eva(乙烯聚合物)材料,在尘筒和尘筒盖的端面上进行横向密封,但这种发泡类材料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劣化,导致密封性能严重下降,使用寿命短,且一旦失效会直接出现尘筒和尘筒盖之间漏灰的情况,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圈、尘筒组件及真空吸尘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密封条垫设在吸尘器内进行密封时,密封条的密封性能不足,容易使灰尘从尘筒中漏出来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密封圈,包括:环状的主体和位于所述主体外侧的密封边,所述密封边的一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密封边的另一端为向外张开的自由端,所述密封边的自由端与所述主体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密封边背离主体的一面为密封面。

本实施例提供的密封圈,依靠主体和密封边之间配合,保证尘筒和尘筒盖之间紧密连接,避免尘筒漏灰。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边为圆弧状边沿。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边所占的圆弧大于或这等于四分之一个圆。

密封边的长度大于四分之一个圆,保证在尘筒和尘筒盖闭合时,密封边能够抵接在尘筒盖上,避免灰尘漏出。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径向厚度大于所述密封边的径向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内侧边沿为沿所述主体的轴向延伸的环面。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边包括:圆弧段和延伸段,其中,所述圆弧段的顶端与所述主体顶部的端面连接,所述圆弧段的底端与所述延伸段的顶端连接,所述延伸段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朝向下方延伸,且所述延伸段底端端面所在的高度高于所述主体底端端面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尘筒组件,包括:尘筒盖、尘筒、尘筒转轴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密封圈,其中,所述尘筒与所述尘筒盖之间通过所述尘筒转轴连接,且所述尘筒盖与所述尘筒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密封圈垫设在所述尘筒和所述尘筒盖之间,且当所述尘筒盖转动并盖在所述尘筒上时,所述密封圈使得所述尘筒和所述尘筒盖之间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尘筒盖内侧具有半封闭的容纳空间,当所述尘筒盖闭合时,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朝向所述尘筒的内壁,所述密封圈卡设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密封圈的主体抵在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上,所述密封圈的密封边从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内伸出,且所述密封边的密封面抵在所述尘筒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尘筒朝向所述密封圈一侧的内壁的底部设有斜面,所述斜面自所述尘筒内部的侧壁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尘筒底端的端面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所述真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以及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尘筒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圈,通过密封圈位于吸尘器的尘筒和尘筒盖之间,密封圈包括:环状的主体和密封边,主体的一端与密封边的一端连接,当尘筒盖处于闭合状态时,密封边抵接在尘筒的内壁上,此时,密封圈同时抵接在尘筒的内壁和尘筒盖的内壁上,保证尘筒盖闭合时,尘筒盖和尘筒之间能够密封连接,避免了灰尘从尘筒中漏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利用密封边和主体的结构,在尘筒盖闭合时,使尘筒盖和尘筒之间密封连接,在尘筒盖开启的过程中,密封圈不会阻挡尘筒盖的转动,使得尘筒盖能够快速开启,保证了吸尘器一键除尘的快捷性,不仅避免了尘筒的漏灰,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密封条垫设在吸尘器内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密封圈的细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密封圈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密封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尘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密封圈:

10-主体;

20-密封边;

30-尘筒;

40-尘筒盖;

50-密封条;

60-尘筒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尘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现在吸尘器已经成为人们清扫室内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重要工具,吸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机马达带动叶片高速旋转,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并利用空气负压产生高速气流,以此将灰尘吸入吸尘器内部。

吸尘器将带有灰尘的空气吸入后,带尘空气会进入到尘筒内,在尘筒内带尘空气被过滤后,灰尘留在尘筒之中,而干净的空气会离开尘筒并最终排离吸尘器,随着尘筒内的灰尘不断堆积,需要清理尘筒时,需打开尘筒盖将灰尘清理后再将尘筒盖闭合,此时,尘筒和尘筒盖之间的密封显得尤为重要,密封性能不足会导致尘筒内的灰尘从尘筒盖的边缘漏出,严重影响吸尘器清除灰尘的能力。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常使用发泡类eva材料制成的密封条50垫设在尘筒和尘筒盖之间,利用这类发泡类材料自身的弹性将尘筒和尘筒盖之间的空隙填满,阻止尘筒内的灰尘漏出来,但是这种密封条50会反复被尘筒和尘筒盖挤压,密封条50会随着时间和反复挤压而发生性能劣化的现象,也就是会逐渐失去弹性而使得密封条50不再具备密封性能,同时,密封条50一般结构简单,塞入尘筒和尘筒盖之间后,会使得尘筒和尘筒盖之间被撑起,而增大了尘筒和尘筒盖之间的距离,导致尘筒的体积变小,也不利于尘筒盖的开启,尤其是手持式吸尘器一般多采用一键开启的设计,密封条50不利于尘筒盖的快速开启,且使用寿命较短,常出现因密封条50失效而使得尘筒漏灰的现象,不仅影响吸尘器的除尘能力,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圈1,如图2所示,用于解决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密封问题,密封圈1设置在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密封圈1包括:环状的主体10和位于环状主体10外侧的密封边20,主体10的整体结构呈环状,密封边20为主体10的环状结构中朝向外侧的一面,密封边20抵接在尘筒30的内壁上,主体10的一侧紧贴在尘筒盖40的内壁上,密封边20的一端与主体10连接,密封边20的另一端为向外张开的自由端,自由端以圆环的形式延伸,并将自由端中的朝向外侧的密封面贴在尘筒30的内壁上。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密封边20和尘筒30内壁之间密封接触,密封边20从与主体10的连接处延伸出来,且当尘筒盖40处于闭合状态时,密封边20中的密封面抵接在尘筒30的内壁上,使得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密封连接,避免灰尘从尘筒30中漏出来。

具体的,密封圈1并不是固定在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而是会随着尘筒盖40的工作状态改变自身的状态,当尘筒盖40处于关闭状态时,密封圈1中的密封边20才会抵住尘筒30的内壁,而主体10环抵在尘筒盖40的内壁上,保证在尘筒盖40闭合时,密封圈1能够同时抵接在尘筒30的内壁和尘筒盖40的内壁上,使得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保持密封性,避免灰尘从尘筒30中漏出,当尘筒盖40处于开启状态时,密封圈1并不与尘筒30接触,且密封圈1有利于尘筒盖40的快速开启,保证了一键除尘的快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圈1通过主体10和密封边20之间的结构配合,达到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密封,与现有技术中依靠密封条50自身弹性不同,在尘筒盖40开启或关闭的过程中,密封圈1并不会强行受到尘筒盖40的挤压,这就保证了密封圈1的使用寿命,也有利于尘筒盖40的快速开启。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密封圈1,通过密封圈1位于吸尘器的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密封圈1包括:环状的主体10和密封边20,主体10的一端与密封边20的一端连接,当尘筒盖40处于闭合状态时,密封边20抵接在尘筒30的内壁上,此时,密封圈1同时抵接在尘筒30的内壁和尘筒盖40的内壁上,保证尘筒盖40闭合时,尘筒盖40和尘筒30之间能够密封连接,避免了灰尘从尘筒30中漏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密封圈1,利用密封边20和主体10的结构,在尘筒盖40闭合时,使尘筒盖40和尘筒30之间密封连接,在尘筒盖40开启的过程中,密封圈1不会阻挡尘筒盖40的转动,使得尘筒盖40能够快速开启,保证了吸尘器一键除尘的快捷性,不仅避免了尘筒30的漏灰,还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密封圈1为半封闭的结构,主体10和密封边20的一端连接在一起,而另一端并不连接,因此,密封圈1并没有构成一个封闭的结构,密封边20与主体10之间具有间隙,密封圈1的底部设有一个开口,同时密封圈1的中间部分是中空的,即主体10和密封边20之间只是在顶部的端面处连接,其余的部分并没有接触,且密封边20结构中间中空部分的开口向下,当尘筒盖40处于闭合状态时,这个开口的朝向尘筒盖40的内壁,也就是说,密封圈1处于密封状态时,密封圈1上的开口向下并朝向尘筒盖40的内壁。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密封边20纵向截面为圆弧状,密封边20从主体10的顶端,即密封边20和主体10的连接处开始,以圆弧的曲线向主体10的底端延伸,密封边20延伸的长度为至少四分一个圆,也就是说,密封边20的圆弧长度至少要达到四份之一的圆,以此保证密封边20的密封面与尘筒30内壁之间的充分接触,避免密封边20的长度不足而无法全部接触到尘筒30内壁。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尘筒盖40闭合时,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其中,尘筒30的内壁为一个侧面,而尘筒盖40的内壁围城三个侧面,尘筒盖40的内壁和尘筒30的内壁共同组成相对封闭的区域,但这个封闭区域并不是密闭的,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依然留有较大的缝隙,密封圈1就设置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内,并通过主体10和密封边20的结构将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堵住,达到密封的目的,其中,在尘筒盖40闭合时,密封边20的密封面与尘筒30的内壁接触,将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堵住,此时,密封边20底部的端面悬空,并不与位于密封边20底部的尘筒30的内壁接触。

具体的,密封圈1处于密封状态时,密封边20只与尘筒30的内壁密封接触,而并不与尘筒盖40的内壁接触,这样是为了避免尘筒盖40开启时,密封边20底部的端面在尘筒盖40的内壁上发生摩擦,密封边20在摩擦时会产生与尘筒盖40开启方向相反的阻力,影响尘筒盖40的快速开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尘筒盖40在闭合和开启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转轴运动的,尘筒盖40绕着转轴在尘筒30的上方转动,达到开启和闭合的作用,当尘筒盖40闭合时,密封边20紧贴在尘筒30内壁上,并利用自身的密封面结构将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堵住,而当尘筒盖40开启时,在开启的过程中,尘筒盖40在尘筒30的上方转动,密封圈1会随着尘筒盖40一起转动,此时,密封边20的密封面结构会在尘筒30内壁上滚动,密封边20会随着密封圈1一起转动,因此,密封边20的密封面不断在尘筒30的内壁上滚动,而且,由于是采用密封面的结构,密封边20在转动的过程中,与尘筒30内壁的接触为平滑的滚动接触方式,使得密封边20与尘筒30内壁之间的摩擦为最小,当密封条50为矩形或者其他形状时,由于存在边角,尘筒30内壁滚动时,密封条50受到的摩擦力和阻力均较大,不利于尘筒盖40的快速开启,密封边20的圆弧状结构不存在边角,且密封面的结构本身就有利于滚动,使得尘筒盖40的开启不会受到影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为正四边形结构,主体10抵接在尘筒盖40的内部,主体10的顶部的端面与密封边20连接,主体10的侧面和底面均与尘筒盖40的内壁接触,主体10抵接卡在尘筒盖40的内侧,主体10起到固定密封圈1位置的作用,同时,主体10还起到支撑密封边20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底部的端面抵接在尘筒盖40的内壁上,主体10与密封边20不同,主体10底部的端面需要抵在尘筒盖40的内壁上,而主体10的侧面的顶端同样均与尘筒盖40的内壁接触,也即是说,尘筒盖40的内壁共有三个端面,而主体10要同时抵在这三个端面上,而且主体10与尘筒盖40内壁的接触面均为平直面,主体10与尘筒盖40内壁的接触均为平面接触,使得主体10与尘筒盖40内壁之间紧密贴合,保证密封性能。

具体的,主体10同时与尘筒盖40内壁的三个端面接触,使得主体10卡在尘筒盖40内部,起到固定整个密封圈1位置的目的,同时,主体10和尘筒盖40内壁的接触面为平滑面,便于主体10与尘筒盖40之间的紧贴,不同于密封边20可在尘筒30内壁上滚动,主体10与尘筒盖40之间相对固定,尘筒盖40转动时,主体10和尘筒盖40一起运动,但是主体10和尘筒盖40之间并不会发生相对位移。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底部的端面和密封边20底部的端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主体10底部的端面抵在尘筒盖40的内壁上,而密封边20底部的端面为悬空状态,并不与尘筒30或尘筒盖40接触,即密封边20的高度低于主体10的高度,主体10和密封边20的顶部连接在一起,也就是两者的顶端处于同一高度,但是两者的底端不在一个高度上,密封边20的高度低于主体10的高度。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圈1的另一个作用是在保证密封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小尘筒盖40和尘筒30之间的间距,现有的密封条50是利用自身材料具有的膨胀性将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填满,因此,会加大尘筒盖40和尘筒30之间的间距,而密封圈1并不会加大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间距,反而,由于和尘筒30内壁之间的接触面为密封面,而使得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间距处于最小状态,密封边20的结构如同一扇旋转门一样,在尘筒盖40闭合时将缝隙阻挡住,因此,密封圈1并不会加大尘筒盖40和尘筒30之间的间距,尘筒30与尘筒盖40之间间距的大小对尘筒30的容量有一定的影响,减小尘筒30与尘筒盖40之间的间距,能够增加尘筒30的容量,提升尘筒30容纳灰尘的最大量,在保证尘筒盖40和尘筒30密封的基础上,使尘筒30整圆不被破环,增大了尘筒30的容积,又保持了尘筒30的外形。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的径向厚度大于密封边20的径向厚度,主体10起到支撑作用且需要卡在尘筒盖40内,因此,主体10的径向厚度一般要大于密封边20,而密封边20的径向厚度过厚,会不利于密封边20在尘筒30内壁上滚动,而且,为了保证密封圈1整体的平稳性,需要将重心集中到主体10的一侧,因此,密封边20的径向厚度要小于0.6mm,优选的,密封边20的径向厚度为0.5mm。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的尘筒组件,如图5所示,尘筒组件包括:尘筒30、尘筒盖40、尘筒转轴60以及密封圈1,其中,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通过尘筒转轴60连接,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设有密封圈1,尘筒组件位于真空吸尘器内,尘筒组件是真空吸尘器中用于存放灰尘的部件,为了避免灰尘从尘筒30中漏出来,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密封条50,但是密封性能不佳,本实施例中使用密封圈1进行密封,密封圈1包括:主体10和密封边20,主体10和密封边20的顶端连接在一起,主体10设置在尘筒盖40内,当尘筒盖40闭合时,密封边20接触到尘筒30的内壁,使得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密封连接,提升了尘筒组件的密封性能。

具体的,密封圈1组件随着尘筒盖40运动,当尘筒盖40在尘筒转轴60的作用下转动时,密封圈1会跟随尘筒盖40一起运动,密封边20离开尘筒30的内壁,尘筒30处于打开状态,当尘筒盖40从开启转为关闭时,密封边20随尘筒盖40运动并紧贴在尘筒30的内壁上,将尘筒30与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阻挡住,避免灰尘从尘筒30中漏出,密封边20如同一扇旋转门一般,在尘筒盖40的带动下转动,将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挡住,密封边20随跟随尘筒盖40的转动,当尘筒盖40开启时,密封边20远离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当尘筒30闭合时,密封边20将尘筒30和尘筒盖40之间的缝隙堵住。

其中,密封边20为圆弧状,主体10为正四边形结构,主体10和密封边20底部的端面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密封边20的高度小于主体10的高度,且密封边20的径向厚度小于主体10的径向厚度,密封边20和主体10具体的结构和实施例一中相同,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描述,密封边20的圆弧状结构与尘筒盖40和尘筒30之间的结构相匹配,使得尘筒组件在保证尘筒盖40和尘筒30密封性的基础上,尘筒30的整圆不被破环,增大了尘筒30的容积,又保持了尘筒30的外形。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真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本体和实施例二中的尘筒组件,尘筒组件位于吸尘器本体中,尘筒组件由尘筒30、尘筒盖40、尘筒转轴60以及密封圈1组成,由于尘筒组件的密封性能得到提升,使得真空吸尘器的整体性能提升,避免出现漏灰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径向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