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壳为上下两部分的柱状迷你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5967发布日期:2020-06-05 19:32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壳为上下两部分的柱状迷你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外壳为上下两部分的柱状迷你吸尘器。



背景技术:

迷你吸尘器是吸尘器的一种,其主要特点在于体积较小、便于收纳、便携性能好,迷你吸尘器包括壳体,壳体内主要安装有电动机、风轮、过滤器,通电后,电动机带动风轮旋转,风轮旋转产生吸力,空气从一端吸入,另一端高速排出,因此迷你吸尘器前端吸尘部分(由吸嘴和尘仓构成)的空气不断地被吸入,致使迷你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负压,在空气不断地被吸入的过程中,灰尘等杂物滞留在尘仓内,空气经过过滤器过滤后,由迷你吸尘器尾部排出,尘仓为行业术语,并不是指只能存储灰尘,例如纸片、碎片等吸尘器可以吸入的均适用。

以下我们例举几种已经公开的迷你吸尘器,从而说明本申请人所发现的困难和不足:

1、授权公告号cn202341943u,实用新型名称为多用途微型吸尘器,该专利文献记载,它包括有筒形的壳体1,该壳体1是由剖分而对合的两半壳体2和装在两半壳体2后面的后盖3组成。在壳体1前部设有吸风罩4,吸风罩4内设有风叶腔5,该风叶腔5的四周围制有滤网6,在风叶腔5内设有风叶7,吸风罩4的前端上制有吸风口8,吸风口8与风叶腔5连通,壳体1内设有电机9,电机9的转轴10与风叶7连接,壳体l内设有供安装干电池11的电池盒12,壳体1上设有控制电机9转动的滑板开关组件13,在吸风罩4前端面的吸风口8周围设有毛刷14。在与风叶腔5相对的壳体1上制有与风叶腔5相互连通的出风口150,还可以在吸风罩4前端设有罩住吸风罩4的防护罩16,在不用时罩住。

2、授权公告号cn208590990u,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车载吸尘器,该专利文献记载,包括壳体1、风机2、过滤器3,所述壳体1为筒型结构,所述壳体1前端设置有吸灰嘴4且内部同轴由前向后依次设置所述的过滤器3、风机2,所述过滤器3将所述壳体1由前端开口进入的灰尘阻隔并使所述风机2产生的气流由所述过滤器3通过,所述吸灰嘴4为空腔吸嘴结构,所述吸灰嘴4的空腔与所述过滤器3之间形成封闭的灰仓5,所述壳体1后端设置有电源模块7。

所述壳体l、风机2、过滤器3由前向后设置并且形成内部的空腔,而吸回嘴4为流线型结构用于吸灰。所述过滤器将灰尘堵在所述灰仓5内,这种结构是后方安装所述电源模块7的基础,不同于传统的一般车载吸尘器。一般的车载吸尘器由于后方不设置所述电源模块7,所以风阻会比较小并设置有出风口,不需用简形的壳体设计。

3、申请号92214546.6,实用新型名称为袖珍吸尘器,该专利文献记载,用工程塑料制成筒形机壳(1),内分两格:一格为电池盒(2),可装两节1号电池,其构造与普通电筒相似;另一格为电机间(3),将装有扇叶和弧形流线面的电动机(4)沿机壳内壁的导向棱推进(电机与机壳之间有一定间隙),到位后旋进位于机壳上的螺钉销(6),使电机固定于机壳上。揭开位于电机与电池盒接和处的活动块(6),将电机线头接进三位触点开关(7),再依旧装上活动块(6)。其结合处的机壳上钻有四个固定孔(8),起通凤和冷却电机的作用。这样就装配成了轴流式扇风机。再将喇叭形连接头(9)带有织物滤网(10)的喇叭口用挂钩(11)和扣纽(12)与机壳筒口连接,接口处垫有弹性密封圈(13)。连接头小径端攻有螺纹,与弯头吸刷(14)或直伸吸刷(15)相接。弯头吸刷弯度为150度,刷头为三角形,可以吸附小面积和小角落的尘屑。直伸吸刷(15的杆直径缩小成椭圆形(长径为1.2cm,短径为o.8cm),长约25cm,刷头亦为椭圆形,刷端有五个爪齿(16)比刷毛低约lmm,除了吸附微小空间的尘屑外,尚可作搔痒之用。

由上述可知,我们可以发现,1)、迷你吸尘器虽小,但是涉及的零部件较多,所以进一步进行改进困难较大;2)、在迷你吸尘器现有技术中,对于外壳与其他组件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够,主要的研究内容还是在组件部分,外壳主要去适应组件部分的设计,这样设计思路使得外壳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存在困难,也给外壳的加工增加了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外壳为上下两部分的迷你吸尘器,外壳的设计和组件的设计并重,从而使得外壳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另外外壳的加工难度也降低,在该基础上,实现结构紧凑,同时具有更好的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外壳为上下两部分的迷你吸尘器,包括外壳、电动机、风轮和过滤器,外壳沿轴向分为两部分,分别记为上部分和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连接形成的外壳设有筒形安装内腔并两端开口,两端开口分别作为进风端和出风端;过滤器、风轮、电动机依序位于筒形安装内腔中,电动机的出轴与风轮连接,电动机的出轴所在侧连接有导风座,电动机与导风座固定连接并经导风座固定在下部分内,导风座围绕电动机周向设有导风孔,导风座的外周壁与下部分内腔相贴或间隙设置,导风座连接有支架,该支架罩住风轮并与导风座之间形成吸风室,支架设有进风口,该进风口与过滤器的出风口相邻连通或伸入连通或密封连通,吸风室经导风孔与出风端连通,过滤器的出风侧与上部分之间密封连接,过滤器与上部分之间形成尘仓;支架设有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分别与上部分和下部分的位于相同侧的开口部分连接,上部分和下部分经该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外壳。

采用上述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外壳沿轴向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每部分的长度不会太长,另一方面外壳与组件的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过滤器位于上部分,易于装入,同样,电动机、风轮、导风座位于下部分,易于装入,支架的一部分也位于外壳的下部分,又比如通过连接结构实现两部分的位于相同侧的开口部分连接,从而实现两部分的连接,支架与上下两部分的连接位置设置在开口部分,总之通过多处的改进,实现外壳的设计和组件的设计并重这个思路,从而使得外壳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同时还显著降低了外壳的加工难度,比如对外壳内结构的加工,在前述方案上,还同时实现结构紧凑、具有更好的性能。

作为改进,下部分的开口部分设有支撑安装导风座的第一安装面,过滤器的周向设有周向安装部,上部分的开口部分设有支撑安装周向安装部的第二安装面,连接结构包括沿轴向依序分布并相对设置的两个扣接勾,分别记为上扣接勾和下扣接勾,两个扣接勾为一组,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上扣接勾与设于上部分的开口部分的上扣接槽扣接,下扣接勾与设于下部分的开口部分的下扣接槽扣接,在扣接后,过滤器、支架、导风座被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沿外壳轴向夹持固定,这样,第一方面连接结构简单紧凑,第二方面简化外壳结构,扣接槽就在开口部分设置,加工难度很低,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也靠近开口部分设置,加工难度也很低,第三方面,生产装配方便,第四方面,方便装拆过滤器,只要将上部分从支架上取下,然后就能够方便装拆过滤器;

或者,上部分连接有两端开口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位于进风端的开口作为进风开口,过滤器套接于第一套筒内,第一套筒的远离进风端的开口的端部替换所述的第二安装面,这样,一方面不用加工上部分的第二安装面,简化上部分的结构,另一方面不用将上部分从支架上拆下就能够拆装过滤器,较为便利;

或者,下部分连接有两端开口的第二套筒,第二套筒的位于出风端的开口作为出风开口,第二套筒的远离出风端的开口的端部替换所述的第一安装面,这样,不用加工第一安装面,简化下部分的结构;

或者,同时具有所述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各自替换相应的安装面,这样,一方面不用加工第一、二安装面,则简化了简化下下两部分的结构,另一方面不用将上部分或下部分从支架上拆下就能够拆装连接有导风座和风轮的电动机组件、过滤器,不管生产装配还是维修均较为便利;

或者,以上四种情况中,支架与导风座之间还设有定位连接结构,该定位连接结构采用设于周向的轴向槽和轴向凸起的配合结构,这样,进一步提高连接精度,同时使支架和导风座之间的周向相对位置更为稳定,更有利于吸风室的稳定,使得吸风性能稳定可靠。

作为改进,支架设有导风部,过滤器的出风口的周向设有第一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的下端面与导风部的上端面密封连接,这样,避免漏风,性能更好;

或者,支架设有导风部,导风部与风轮的吸风口套接;过滤器的出风口的周向设有第一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的下端面与导风部的上端面密封连接,这样,气流通路更短,直达风轮的吸风口,同时也更有利于避免漏风,总之性能更好;

或者,支架设有导风部,导风部与风轮的吸风口套接;过滤器的出风口的周向设有第一密封圈,该第一密封圈的下端面与导风部的上端面密封连接,且支架经密封连接与过滤器实现相抵连接,该相抵连接用于在扣接后,过滤器、支架、导风座被第一安装面或相应端部、第二安装面或相应端部沿外壳轴向夹持固定,这样,一方面气流通路更短,直达风轮的吸风口,同时也更有利于避免漏风,另一方面,第一密封圈的密封贴紧状态更好,总之性能更好。

作为改进,过滤器的出风口的周向设有向下开口的环形盲孔,环形盲孔的底部设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固定孔,第一密封圈与环形盲孔套接,且第一密封圈的上端面设有与固定孔配合的多个凸部,这样,结构更为紧凑,第一密封圈的固定更为可靠稳定,有利于提高密封性。

作为改进,过滤器的出风侧位于过滤器的远离进风端的一端,筒形安装内腔的位于该端与进风端之间的部分作为尘仓;出风侧的周向设有周向安装部,该周向安装部与筒形安装内腔之间密封连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尘仓容积做大,可以容纳更多,另一方面,出风侧和周向安装部合二为一,无需去其它位置额外设置周向安装部,简化结构,降低过滤器的重量。

作为改进,过滤器包括盖、滤芯和座,盖、滤芯和座依序连接,座设有出风口,座的周向设有周向安装部,该周向安装部与筒形安装内腔之间密封连接,这样,首先适用于本申请的设计要点,有利于从壳体角度出发来实现功能,即紧凑同时还保障一定的尘仓容积,另外的则是这样的结构简单、过滤面可以做的较大(过滤效果好)。

作为改进,导风孔包括依序设置的第一导流面、入口、扩散部分,扩散部分设有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用于将气流导入,第二导流面用于将气流向下引导排出;各导风孔沿周向呈旋风形分布,这样,有利于提升吸力、提高流速、排风效率高。

作为改进,出风端连接有控制盖,控制盖设有出风孔,控制盖还设有电源线以及控制电源线通断的开关,电源线与电动机电连接,这样,提供一种控制部分结构的位置分布优选方案,这样的设计使得外壳侧向表面无需开孔、外壳整体性好,另外的优点则是操作方便,电源线也不用拐直角弯。

作为改进,开关的通断操作部分居中设置,出风孔围绕通断操作部分分布,这样,提供一种优选方案,有利于出风顺畅,同时开关操作也方便;

或者,开关的通断操作部分非居中设置,出风孔与通断操作部分分开分布,这样,提供另一种优选方案,有利于安装开关。

作为改进,上下两部分均采用被圆柱形通孔轴向贯通的圆柱体,圆柱形通孔作为筒形安装内腔;上下两部分均采用金属管件,这样,形状规则易制造,金属管件易获得,有利于生产制造,降低成本,同时外壳的强度有保障,有利于减小壁厚,另外,金属管件经表面处理后,能够获得更好的质感,因此圆柱体采用金属管件还有利于提升整体产品的档次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迷你吸尘器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迷你吸尘器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迷你吸尘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迷你吸尘器的半剖视图。

图5为图4的a放大视图。

图6为图4的b放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迷你吸尘器的拆除外壳的下部分后的立体视图。

图8为图7的拆除外壳的上部分后的立体视图。

图9为图8的局部分解后的立体视图。

图10为设有导风座的电动机的立体视图。

图11为导风座的仰视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12为导风座的俯视视角的立体视图(箭头表示流动方向)。

图13为导风座的倾斜俯视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14为座的俯视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15为座的侧视视角的立体视图。

图16为第一密封圈的立体视图。

图17为外壳的立体视图。

图中所示,1、外壳,2、电动机,3、风轮,4、盖,5、滤芯,6、座,7.1、上部分,7.2、下部分,8、周向安装部,9、第一密封圈,10、第二密封圈,11、吸风室,12、尘仓,13、第一安装面,14、第二安装面,15、进风接口件,16、导风座,17、控制盖,18、出风孔,19、电源线,20、开关,21、导风孔,22、支架,23、进风口,24、出风口,25、上扣接勾,26、电极,27、止逆片,28、轴向槽,29、轴向凸起,30、导风部,31、下扣接勾,32、固定孔,33、凸部,34、第一导流面,35、入口,36、扩散部分,37、第二导流面,38、固定销,39、螺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迷你吸尘器,包括外壳1、电动机2、风轮3和过滤器,外壳1沿轴向分为两部分,分别记为上部分7.1和下部分7.2,上部分7.1和下部分7.2连接形成的外壳1设有筒形安装内腔并两端开口,两端开口分别作为进风端和出风端;过滤器、风轮3、电动机2依序位于筒形安装内腔中,电动机2的出轴与风轮3连接,电动机2的出轴所在侧连接有导风座16,电动机2与导风座16固定连接并经导风座16固定在下部分7.2内,导风座16围绕电动机2周向设有导风孔21,导风座16的外周壁与下部分7.2内腔相贴或间隙设置,本例中为紧贴配合连接,导风座16连接有支架22,该支架22罩住风轮3并与导风座16之间形成吸风室11,支架22设有进风口23,该进风口23与过滤器的出风口24相邻连通或伸入连通或密封连通,吸风室11经导风孔21与出风端连通,过滤器的出风侧与上部分7.1之间密封连接,过滤器与上部分7.1之间形成尘仓12;支架22设有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分别与上部分7.1和下部分7.2的位于相同侧的开口部分连接,上部分7.1和下部分7.2经该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外壳1。电动机22采用有碳刷结构或无碳刷结构均可,本例中为有碳刷结构。

下部分7.2的开口部分设有支撑安装导风座16的第一安装面13,过滤器的周向设有周向安装部8,上部分7.1的开口部分设有支撑安装周向安装部8的第二安装面14,连接结构包括沿轴向依序分布并相对设置的两个扣接勾,分别记为上扣接勾25和下扣接勾31,两个扣接勾为一组,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上扣接勾25与设于上部分7.1的开口部分的上扣接槽扣接,下扣接勾31与设于下部分7.2的开口部分的下扣接槽扣接,在扣接后,过滤器、支架22、导风座16被第一安装面13、第二安装面14沿外壳1轴向夹持固定;如图所示本例中为四组,相邻组之间均空开一定间隔,这样设置后,有利于减小在开口部分开设扣接槽的周向长度,从而有利于避免过多削弱开口部分的强度,相应的外壳壁厚可以小一些,否则壁厚得增加;采用上述结构实现过滤器、支架22、导风座16这三者的连接固定。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结构,比如:

1)上部分7.1连接有两端开口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位于进风端的开口作为进风开口,过滤器套接于第一套筒内,第一套筒的远离进风端的开口的端部替换所述的第二安装面14,即第二安装面14由该端部的端面提供。

2)下部分7.2连接有两端开口的第二套筒,第二套筒的位于出风端的开口作为出风开口,第二套筒的远离出风端的开口的端部替换所述的第一安装面13,即第一安装面13由该端部的端面提供。

3)同时具有所述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各自替换相应的安装面,即第二安装面14均由相应套筒的端部的端面提供。

4)以上四种情况中,支架22与导风座16之间还设有定位连接结构,该定位连接结构采用设于周向的轴向槽28和轴向凸起29的配合结构,轴向槽28既可设置在支架22,也可以设置在导风座16,轴向凸起29作适应性调整即可。

各安装面或者说各端部提供的各安装面可以是连续的环形台面,也可以是具有间隔设置的台面,即台面的各部分具有分隔,优选的是采用连续的环形台面。

进风开口设有吸管接口件15,吸管接口件15设有止逆片27,止逆片27作用是在插入吸管前封闭,防止尘仓12内的脏东西倒出来,当插入吸管时,则被打开,止逆片27可以采用弹性硅胶片,吸管可以采用不同吸嘴形的吸管,因此附图中并未画出吸管,但是不妨碍行业内一般技术人员对本申请方案的理解。

吸管接口件15与进风开口通过设于进风开口处的固定销38旋转连接锁定,采用可拆式结构,吸管接口件15周向设有与固定销38旋转连接锁定的螺旋槽39,这样设置后,上部分7.1结构进一步简化,加工要求进一步降低。

支架22设有导风部30,过滤器的出风口24的周向设有第一密封圈9,该第一密封圈9的下端面与导风部30的上端面密封连接;或者,支架22设有导风部30,导风部30与风轮3的吸风口套接;过滤器的出风口24的周向设有第一密封圈9,该第一密封圈9的下端面与导风部30的上端面密封连接;或者,支架22设有导风部30,导风部30与风轮3的吸风口套接;过滤器的出风口24的周向设有第一密封圈9,该第一密封圈9的下端面与导风部30的上端面密封连接,且支架22经密封连接与过滤器实现相抵连接,该相抵连接用于在扣接后,过滤器、支架22、导风座16被第一安装面13或相应端部、第二安装面14或相应端部沿外壳1轴向夹持固定,本例中为该种情况举例。

过滤器的出风口24的周向设有向下开口的环形盲孔,环形盲孔的底部设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固定孔32,第一密封圈9与环形盲孔套接,且第一密封圈9的上端面设有与固定孔32配合的多个凸部33。

过滤器的出风侧位于过滤器的远离进风端的一端,筒形安装内腔的位于该端与进风端之间的部分作为尘仓12。

出风侧的周向设有周向安装部8,该周向安装部8与筒形安装内腔之间密封连接,该密封连接采用第二密封圈10实现。

过滤器包括盖4、滤芯5和座6,盖4、滤芯5和座6依序连接,座6设有出风口24,座6的周向设有周向安装部8,该周向安装部8与筒形安装内腔之间密封连接。座6设有围绕出风口24设置的向下开口的环形盲孔,环形盲孔的底部设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固定孔32,第一密封圈9与环形盲孔套接,且第一密封圈9的上端面设有与固定孔32配合的多个凸部33。

导风孔21包括依序设置的第一导流面34、入口35、扩散部分36,扩散部分36设有第二导流面37,第一导流面34用于将气流导入,第二导流面37用于将气流向下引导排出;各导风孔21沿周向呈旋风形分布。

如图11所示,扩散部分36就是指图中所指的两边之间的部分,图中可见其开口是逐渐变大。

出风口24、进风口23、风轮3、电动机2同轴线设置,出风口24与进风口23正对设置,这样,更有利于空气流动,提高效率。

出风端连接有控制盖17,控制盖17设有出风孔18,控制盖17还设有电源线19以及控制电源线19通断的开关20,电源线19与电动机2电连接,开关20的通断操作部分居中设置,出风孔18围绕通断操作部分分布。本例中主要采用前述结构,且出风孔18为圆形,有多个,这些出风孔18围绕通断操作部分周向均匀分布。要说明的是,为了简单示意目的,附图中并未将电源线19与电极26连上,但这并不妨碍正确理解本申请的方案。

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结构,比如:开关20的通断操作部分非居中设置,出风孔18与通断操作部分分开分布。

上下两部分均采用被圆柱形通孔轴向贯通的圆柱体,圆柱形通孔作为筒形安装内腔;上下两部分均采用金属管件。

金属管件比如铝合金管、不锈钢管等,优选采用铝合金管,具有重量轻、强度高、成本低的优点。

本例中举例的时外接电源线19的一种方案,本申请也可以采用自带电池的方案,比如在控制盖17与电动机2之间的空间内设置电池单元,电池单元本身或者与外壳1之间设有通道供气流排出,控制盖17设置充电接口,从而形成一种自带电池的方案,当然,也可以有其它具体的结构方案来实现自带电池的方案,本申请不作展开。

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仅是做区分说明,而非顺序表示,不应当理解成具有顺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