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炒锅装置及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3952发布日期:2020-10-30 21:28阅读:84来源:国知局
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炒锅装置及炒菜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炒锅装置以及炒菜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生活智能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炒菜机作为现代家庭必备的生活电器之一,也逐步朝着多功能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今的炒菜机不仅能实现炒、煎、烹、炸、爆、焖、蒸、煮、烙、炖、煲等功能,还集合了自动翻炒、自动清洗和远程操控等功能,实现了炒菜机的自动烹饪。

目前市场上的炒菜机已具有自动添加辅料(调味料)的功能,带有辅料装置能够实现向锅内自动添加辅料的功能,以提高用户使用炒菜机的便利性。例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310065109.9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全自动炒菜机的自动加调味料装置,该自动加调味料装置通过泵料组件,泵料组件包括多个蠕动泵,每个蠕动泵的输入端通过输入管道连接装有液态调味料的包装瓶,且每个蠕动泵的输出端通过输出管道与锅盖连通。通过控制每个蠕动泵工作以将包装瓶内的液态调味料泵出而加入到炒锅内。但是,该自动加调味料装置存在以下缺陷:当包装瓶内装有的液态调味料用完需要往对应的包装瓶内添加液态调味料或者直接更换整个包装瓶时,将包装瓶从自动加调味料装置拆除存在困难和不便,而且在拆除包装瓶时会导致泵出到蠕动泵的软管中的调味料在真空负压作用下回流漏出而影响清洁。

另外,本发明人在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时候发现,目前智能炒菜机采用的辅料装置均无法实现辅料容器的快速拆除和安装以实现辅料的有效快速添加。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炒锅装置以及炒菜机,以有效解决现有的装置无法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拆除更换以及液体容器更换时容易外漏的技术问题,能够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拆开和快速连接以进行更换或添加液体,实现防漏、液体容器快速独立更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包括液体容器和液体容器底座,所述液体容器设有阀门式瓶盖,所述液体容器底座设有液体收容腔、设于所述液体收容腔内的一销柱及连通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外的液体出口,所述销柱用于作用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所述液体出口用于连接液体泵;当所述液体容器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的阀门在所述销柱的作用下打开阀口,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从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当所述液体容器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脱离时,所述阀门式瓶盖的阀门离开所述销柱以闭合所述阀口;其中,所述液体容器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使所述液体收容腔处于密封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通过设置带阀门式瓶盖的液体容器,以及设有液体收容腔、设于所述液体收容腔内的一销柱及连通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外的液体出口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销柱用于作用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所述液体出口用于连接液体泵。当所述液体容器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的阀门在所述销柱的作用下打开阀口,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从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连接及使用;当液体容器内的液体用完需要添加或者更换液体容器时,只需要用力将液体容器向外抽出即可将液体容器瓶盖的阀门离开所述销柱,从而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拆开,且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的阀门离开所述销柱时闭合所述阀口,有效防止换取液体容器过程中液体容器中残余辅料漏出现象,并实现快速更换。另外,在完全抽出液体容器之前,由于液体容器瓶盖仍处于液体收容腔内或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对,因此在液体容器瓶盖关闭瞬间滴落出来的液体仍然落在液体收容腔内,更进一步防止了液体外漏现象。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底座能够实现液体容器的可徒手快速拆开和快速连接以进行更换或添加液体,实现液体容器更换过程中的防漏,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构成所述液体收容腔,且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还能收容所述液体容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当所述液体容器收容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时,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的外侧开口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的顶部边缘。

作为上述优选方案,当所述液体容器连接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时,所述液体容器瓶盖的外侧开口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的顶部边缘。采用该改进方案,当所述液体容器连接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且所述阀口被顶开后,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液体从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当进入液体容器底座中液体液面达到液体容器盖口(具体为液体容器瓶盖的外侧开口)所在高度(水平面)时,液体容器内没有空气进入,此时液体容器内液体将停止流出,液面达到平衡状态,而将所述液体容器瓶盖的外侧开口所在的水平面设置为低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的顶部边缘,可以保证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的液体高度不会超过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的顶部边缘,从而有效防止液体从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溢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与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本体上对应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的连接边切合以实现密封连接;和/或

所述液体容器本体的底壁或/和相对的两侧壁设有液体容器凹槽/凸边,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还设有匹配的凸边/凹槽,所述液体容器本体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凹槽/凸边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的顶部边缘上设置的凸边/凹槽的匹配实现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密封固定连接。

采用该改进方案,使液体容器连接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时,液体容器底座与液体容器相切合,两者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空间,防止蚊虫进入,并有效减少细菌滋生。进一步的,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还设有凸边/凹槽与液体容器本体设置的液体容器凹槽/凸边匹配连接,从而进一步实现液体容器底座与液体容器之间的密封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本体主要由顶壁、底壁以及四个侧壁构成,所述底壁设有进/出料口,所述阀门式瓶盖与所述液体容器本体为可拆卸连接以闭合或打开所述进/出料口;

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主要由底板、后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前板连接构成;所述销柱设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本体在构成所述进/出料口的出料腔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液体容器瓶盖的盖体的内侧表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计的液体容器进/出料口既是进料口,又是出料口。当作为出料口时,将液体容器瓶盖闭合液体容器本体,通过在外力作用下压缩液体容器瓶盖的弹性元件并推动所述瓶盖阀门打开阀口以实现液体的流出;当作为进料口使用,将液体容器瓶盖从液体容器本体拆卸出来,即可通过该液体容器进/出料口往液体容器本体的腔体添加液体。通过螺纹连接的设置利于液体容器瓶盖与液体容器本体之间的快速拆卸和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阀门式瓶盖包括盖体和按压机构,所述盖体设有连通所述盖体内外侧的阀口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按压机构的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通孔,所述按压机构包括穿过所述通孔的推杆,所述推杆外露在所述盖体外侧的一端设有按压部,所述推杆穿过所述通孔以进入所述盖体内侧的一端设有用于闭合或打开所述阀口的瓶盖阀门,所述推杆上套有弹性元件,且所述弹性元件置于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底座之间;

当所述阀门式瓶盖闭合所述进/出料口,将液体容器收容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时,所述按压部在所述销柱作用下压缩所述弹性元件并推动所述瓶盖阀门打开所述阀口,从而使得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能够从所述阀口流出;当所述液体容器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脱离时,所述按压部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带动所述瓶盖阀门闭合所述阀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盖体的中部为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连通所述盖体内外侧;所述底座通过连接件固定在所述中空腔体内,所述底座与构成所述中空腔体的盖体内壁之间的开槽构成所述阀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中空腔体与所述盖体内侧连接的一端构成内侧开口,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内侧开口,且所述底座与所述内侧开口的空间构成用于收容所述瓶盖阀门的阀门收容腔;当所述瓶盖阀门在所述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复位收容到所述阀门收容腔内,所述瓶盖阀门完全闭合所述内侧开口,从而闭合所述阀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中空腔体呈圆柱状,所述底座呈中心带所述通孔的圆环片状;所述瓶盖阀门为碟状,且所述瓶盖阀门的中心与所述推杆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件设有多个,且每一所述连接件作为导流臂,所述连接件的一端始于与所述底座的连接处,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沿所述构成所述中空腔体的盖体内壁延伸至与所述盖体外侧连接。

采用该改进方案,将每个连接件作为引导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流出的导流臂,一端始于与所述底座的连接处,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沿所述构成所述中空腔体的盖体内壁延伸至与所述盖体外侧连接,从而利于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快速流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中空腔体与所述盖体外侧连接的一端构成外侧开口,从所述外侧开口边缘向外延伸一环状的保护壳,所述按压部置于所述保护壳构成的腔体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中空腔体与所述盖体外侧连接的一端构成外侧开口,从外侧开口边缘向外延伸一环状的保护壳,所述按压部置于所述保护壳构成的腔体内;

所述保护壳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后端设有一缺口;或,所述保护壳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相对的两缺口。在该改进方案中,通过设计保护壳能够有效保护液体容器瓶盖上突出的按压部,避免液体容器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导致按压部被作用而推动门阀打开使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漏出。而设计缺口为配合外部装置的作用部件(例如液体容器底座的销柱等)使用,当液体容器与外部装置(例如液体容器底座)为水平推入/推出实现连接/分离时,通过缺口能够避免保护壳与销柱发生干涉。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本体的底壁内表面上设有往所述进/出料口方向倾斜的倾斜引导部。该优选方案通过在液体容器本体的底壁内表面上设有往所述进/出料口方向倾斜的倾斜引导部(具体为一个实体倾斜面),利于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快速通过所述进/出料口方向流出,相对采用底壁内表面为平面的方案,能够有效避免液体容器内的液体遗留问题。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以扣入式从上往下扣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或,所述液体容器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

当所述液体容器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时,所述阀门式瓶盖上设置的保护壳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后端设有一缺口或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相对的两缺口。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包括所述后板、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边缘;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边缘均包括顶部后段边缘、顶部中段边缘以及顶部前段边缘,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后段边缘与所述后板的顶部边缘连接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前段边缘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后段边缘所在的水平面,所述顶部中段边缘倾斜设置以过渡连接所述顶部后段边缘和顶部前段边缘。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为平面,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中段边缘、顶部前段边缘的宽度相同,且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中段边缘、顶部前段边缘的宽度小于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后段边缘的宽度,使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顶部中段边缘、顶部前段边缘构成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上相对的两侧壁设有的液体容器凹槽作为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匹配的液体容器导向槽;

当所述液体容器以扣入式从上往下扣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时,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与所述液体容器导向槽的相互匹配以实现所述液体容器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密封固定连接;

当所述液体容器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时,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与所述液体容器导向槽的相互匹配以引导所述液体容器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还包括前板的顶面边缘,所述前板的顶面边缘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左侧板以及右侧板的前段边缘所在的水平面,使所述左侧板、右侧板与所述前板之间构成一缺口;

当所述液体容器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时,所述缺口作为液体容器出入口。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对于液体容器采用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设计,通过在液体容器两边设计一定斜度的液体容器导向槽,与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相对应设计,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的设计具有定位导向作用,在更换液体容器过程中,将液体容器瓶口朝下,从液体容器底座中液体容器出入口处推入液体容器底座中,液体容器在液体容器导向槽和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的匹配作用下沿液体容器底座导轨顺势下滑到位,此时起到助推作用,拉出液体容器的过程中,在液体容器底座导轨与液体容器导向槽的配合作用下,液体容器盖随液体容器上拉脱离液体容器底座销柱,液体容器瓶盖阀门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自动关闭,同时液体容器在液体容器导向槽和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的上下配合作用下,运动轨迹不变,在完全抽出液体容器之前,使得液体容器瓶盖一直处于液体容器底座内,因此在液体容器瓶盖关闭瞬间滴落出来的液体仍然落在液体容器底座内,有效防止了液体外漏现象。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前板的顶面边缘构成液体容器底座固定凸边,所述液体容器的底壁靠近前侧壁的位置设有的液体容器凹槽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固定凸边匹配,当所述液体容器连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所述液体容器的底壁上的所述液体容器凹槽卡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固定凸边上以将所述液体容器固定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泵的液体输入口通过内接管道连接所述液体出口,所述液体泵的液体输出口通过连接外接管道以向外输出液体;所述液体泵固定在所述液体泵底座的底板外表面;

所述液体泵通过液体泵卡扣固定在所述液体泵底座的底板外表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底板内表面包括邻接所述后板的底板第一内表面、邻接所述前板的底板第二内表面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和底板第二内表面的底板第三内表面,且所述底板第二内表面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所在的水平面;所述销柱设于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所述液体出口设于所述底板第二内表面并连通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底板内外表面。

采用该改进方案,通过将销柱设于底板第一内表面,通过将液体出口设于所在水平面低于底板第一内表面的底板第二内表面,这样,在所述销柱作用下通过阀口流出并进入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的液体会从底板第一内表面流入底板第二内表面,并最后通过液体出口流出,从而利于液体容器底座内的液体的泵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底板外表面包括与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相对的底板第一外表面、与所述底板第二内表面相对的底板第二外表面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第一外表面和底板第二外表面的底板第三外表面,且所述底板第二外表面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底板第一外表面所在的水平面;所述液体泵固定在所述底板第一外表面。

采用该改进方案,通过设计在液体容器底座的底板外形成能够收容用于安置液体泵的空间(底板第一外表面和底板第二外表面之间的高度差所构成的空间),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及节约空间成本。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当所述液体容器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且所述液体容器的保护壳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上设有相对的两缺口时,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还设有与所述销柱过渡连接的倾斜臂,所述倾斜臂沿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与所述底板第三内表面的连接端向所述销柱逐渐向上倾斜。

采用该改进方案,利用与所述销柱过渡连接的倾斜臂,所述倾斜臂沿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与所述底板第三内表面的连接端向所述销柱逐渐向上倾斜,从而能够使得更换液体容器时推入液体容器时,利用倾斜臂和销柱逐渐加大对液体容器瓶盖上的按压部的作用,使得瓶盖阀门是逐渐打开阀口的,从而避免液体容器的阀口瞬间打开最大导致液体突然流出可能带来的外溢等问题。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还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为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靠近所述前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位传感器包括浮块定位柱和带磁体浮块,所述带磁体浮块能够被置于所述前板外侧的霍尔接近开关所检测。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下端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底部连接,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上端悬空,所述带磁体浮块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内的液体作用下,在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两端之间移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两端之间的一特定位置与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下端之间构成低液位检测区域,当所述带磁体浮块位于所述低液位检测区域时能够被置于所述前板外侧的霍尔接近开关所检测。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液体容器底座支架,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设有收容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顶部边缘分别向外延伸并弯折构成液体容器底座凹槽,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顶部边缘对应设有液体容器底座支架凸边以卡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凹槽中,从而将液体容器底座收容固定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内。

采用该改进方案,通过在液体容器底座支架对应每个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顶部边缘上设计凸边,并在液体容器底座上设计凹槽,将液体容器底座嵌入于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中,凸边卡入凹槽中,形成自动锁住状态,使得液体容器底座能够固定在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多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一体成型构成液体容器底座机架,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用于对应收容一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

采用上述改进方案,通过进一步设置能够收容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且多个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一体成型并通过设计设置多个用于分别收容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这样既可以保护对每个液体容器底座进行收容保护外(可以有效避免液体泵等部件外露),还可以实现承载多个液体容器的液体快速更换装置的整体移动和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宽度相同;或,至少两个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宽度不同。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包括上层支架和下层支架,所述上层支架通过支架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下层支架上,所述上层支架和下层支架均设有若干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层支架通过支架固定板固定在所述下层支架的一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层支架设有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一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上层支架设有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二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其中,所述第一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2,且h1不等于h2。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设于所述上层支架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以及所述下层支架中与所述上层支架相对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一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下层支架中其余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二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其中,所述第一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2,且2h1<h2。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设于所述上层支架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一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下层支架中与所述上层支架相对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二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下层支架中其余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三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其中,所述第一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2,所述第三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3,且h1+h2<h3。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宽度一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的前板外表面上对应每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设有一个霍尔接近开关,每一所述霍尔接近开关用于检测收容到对应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液体容器底座内的液位传感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控制器和液位提示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每一所述霍尔接近开关以及所述液位提示器,所述液位提示器设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机架的前板外表面;所述液位提示器为灯光显示组件、音频设备或者显示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应提供一种炒锅装置,包括炒锅和辅料装置,所述辅料装置采用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每一所述液体泵的液体输出口通过液体管与所述炒锅的内部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述炒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上设有通孔,每一所述液体泵的液体输出口通过液体管与所述通孔连通。

可见,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炒锅装置包含的辅料装置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其包含上述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所有改进效果,在此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应提供一种炒菜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炒锅和辅料装置,所述辅料装置采用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每一所述液体泵的液体输出口通过液体管与所述炒锅的内部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炒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盖上设有通孔,每一所述液体泵的液体输出口通过液体管与所述通孔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辅料装置整体置于所述机架内的底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机架内的底部内表面;所述液体容器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辅料装置整体置于所述机架内的底部;所述液体装置的液体容器底座支架呈抽屉式结构以推入所述机架内或从所述机架内抽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辅料装置的液体容器底座支架的外表面与机架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滑动配合的部件,以利于将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推入所述机架内或从所述机架内抽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机架前端面对应所述辅料装置设有能够开合的辅料门板;所述辅料门板上对应所述辅料装置上设置的液位提示器设有液位显示窗口。

同样的,本实施例提供的炒菜机包含的辅料装置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其包含上述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所有改进效果,在此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液体容器机架的液体容器收容腔上放满了液体容器的状态。

图5a是图4所示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正面图。

图5b是图4所示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右视图。

图6a显示了图4所示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液体容器和液体容器底座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6b~图6d显示了图4所示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液体容器底座的各个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g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图8e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a~图9e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图10e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中的液体容器底座和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显示了液体容器底座和液体容器底座连接前的结构。

图13为图11所示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中的液体容器底座和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显示了液体容器底座和液体容器底座连接后的结构。

图14为图11所示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中的液体容器、液体容器底座和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标记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6a~16c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液体容器通过扣入式从上往下扣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

图17a~17c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显示了液体容器采用推入式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优选实施例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优选实施例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3a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智能炒菜机,包括机架200以及设于机架内的炉体装置100、下料机构300、油烟处理装置(图未示)、炉体控制装置(图未示)、辅料装置10及控制系统(图未示),所述炉体装置100包括锅体(包括炉芯102、炉体103)及锅盖101,所述下料机构300设置于所述炉芯102的锅口上方,所述油烟处理装置与所述锅盖101连通,所述炉芯102设于所述炉体103内,所述炉体103设置于所述机架200内,所述炉体控制装置与所述炉体103连接,以带动炉体103移动,从而控制所述炉芯102的锅口与所述锅盖101盖合或打开;所述辅料装置10设置于所述炒锅100的下方,所述辅料装置10的辅料泵的辅料输出口通过辅料管1001与所述锅盖101连通(所述锅盖上设置与所述辅料管连通的通孔)。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所述炉体装置100、下料机构300、油烟处理装置、炉体控制装置、辅料装置10协同工作。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设计,本实施例的全自动智能炒菜机的机架200内通过设置构成密闭的烹饪空间,所述密闭的烹饪空间自上而下包括连通的下料区、炒菜和出菜区,在机架的前端面设有炒菜机出菜门板201以闭合/打开该烹饪空间,在炒菜过程中关闭该炒菜机出菜门板201以保证密封烹饪,在炒菜完成后通过打开该炒菜机出菜门板201实现出菜。本实施例的全自动智能炒菜机的机架200还在所述密闭的烹饪空间下方设置与所述密闭的烹饪空间独立开来的辅料容置空间,并在机架的前端面设置辅料门板202以闭合/打开该辅料容置空间,从而方便辅料的添加或液体容器的更换。另外,所述辅料门板上对应所述辅料装置上设置的液位提示器(后面描述)设有透明的液位显示窗口20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料装置10采用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包括液体容器机架11和液体容器12,所述液体容器机架11通过固定件固定于所述机架200内的底部内表面,所述液体容器12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机架11内。

参考图3b,图3b显示的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智能炒菜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b提供的全自动智能炒菜机的结构与前一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智能炒菜机的结构一致,不同的是,图3b提供的全自动智能炒菜机的辅料装置10整体呈抽屉式结构以推入所述机架200内或从所述机架200内抽出。具体的,所述辅料装置10的液体容器机架11的外表面与机架200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滑动配合的部件,以利于将所述液体容器机架11推入所述机架200内或从所述机架200内抽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全自动智能炒菜机尤其适用于辅料装置的液体容器12以扣入式从上往下扣入到所述液体容器机架11上的使用。

上述两个实施例提供的全自动智能炒菜机通过控制系统控制采用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结构的辅料装置10的辅料泵(液体泵)工作,从而实现辅料装置10向炒锅100内添加液体辅料,进而使得炒菜机具备自动添加辅料的功能,以提高用户使用炒菜机的便利性。

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过得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主要包括液体容器和液体容器底座,所述液体容器设有阀门式瓶盖,所述液体容器底座设有液体收容腔、设于所述液体收容腔内的一凸起的销柱及连通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外的液体出口,所述销柱用于作用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所述液体出口用于连接液体泵;当所述液体容器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的阀门在所述销柱的作用下打开阀口,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从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当所述液体容器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脱离时,所述阀门式瓶盖的阀门离开所述销柱以闭合所述阀口;其中,所述液体容器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使所述液体收容腔处于密封状态。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可以采用的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参考图4、图5a和图5b,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10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10包括液体容器机架11和液体容器12,所述液体容器机架11设有至少一个液体容器收容腔,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构成所述液体收容腔。每一所述液体容器收容腔用于对应收容一个液体容器12,每个液体容器12用于装入不同的液态液体。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及后面实施例提及的液态液体包括水体状或粘稠状的液体。

具体的,如图6a~6d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机架11包括至少一个液体容器底座111,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构成所述液体容器收容腔110,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底部设有连通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外的液体出口112,所述液体出口112用于连接液体泵116。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还对应收容到该腔体内的液体容器(设有阀门式瓶盖,阀门式瓶盖包括阀口以及用于闭合或打开所述阀口的瓶盖阀门)设有一凸起的销柱113,当设有阀门式瓶盖的液体容器12收容到对应的所述液体容器收容腔110时,所述液体容器收容腔110内设置的所述销柱113与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正对并作用于所述阀门式瓶盖的瓶盖阀门使其打开所述阀口,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在所述阀口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然后通过所述液体出口流出到所述液体泵中;当所述液体容器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收容腔110脱离时,所述阀门式瓶盖的瓶盖阀门离开所述销柱的同时自动复位以闭合所述阀口从而实现液体容器12的闭合。所述液体容器收容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使所述液体容器收容腔110处于密封状态。

作为本实施例的创新之处,本实施例公开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10通过采用阀门式瓶盖的液体容器12,并通过在液体容器机架11上设置的用于收容液体容器12的液体容器收容腔110上设有销柱113,该销柱113能够作用于收容到该液体容器收容腔110的液体容器12的阀门式瓶盖,使得液体容器收容到液体容器收容腔时阀口打开及从液体容器收容腔离开时阀口自动闭合,从而实现液体容器从液体容器机架11上快速安装或拆除,以实现液体的添加或液体容器的替换。

下面,将通过多个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采用的液体容器的详细结构。

参考图7a~图7g,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具体结构。该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12包括液体容器本体121和阀门式瓶盖122,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底部设有进/出料口(图未示),所述阀门式瓶盖122用于闭合或打开所述进/出料口。所述阀门式瓶盖122采用阀门式瓶盖,具体包括盖体1221和按压机构1222,所述盖体1221设有连通所述盖体内外侧的阀口1220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按压机构1222的底座12211。所述底座12211上设有通孔12210,所述按压机构1222包括穿过所述通孔12210的推杆12221,所述推杆12221外露在所述盖体外侧的一端设有按压部12220,所述推杆12221穿过所述通孔12210以进入所述盖体内侧的一端设有用于闭合或打开所述阀口1220的瓶盖阀门12222,所述推杆12221上套有弹性元件12223,且所述弹性元件12223置于所述按压部12220和所述底座12211之间。其中,当所述阀门式瓶盖122闭合所述进/出料口时,当所述按压部12220在外力作用下会压缩所述弹性元件12223并推动所述瓶盖阀门12222以打开所述阀口1220,从而使得所述液体容器12内的液体液体能够从所述阀口1220流出;当所述外力作用消失,所述按压部12220在所述弹性元件12223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带动所述瓶盖阀门12222闭合所述阀口1220。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12通过采用上述阀门式瓶盖结构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连接和拆除,当需要连接该液体容器12以使用液体时,所述阀门式瓶盖闭合所述进/出料口,使液体容器12的进/出料口与外部装置的作用部件(例如液体容器底座的销柱等)正对,使阀门式瓶盖122的按压部12220在销柱作用下压缩弹性元件12223并推动所述瓶盖阀门12222打开所述阀口1220,使所述液体容器12内的液体液体能够从所述阀口1220流出,从而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连接及使用。当液体容器12内的液体用完需要添加液体或者更换液体容器时,只需要将液体容器12向外抽出使阀门式瓶盖122的按压部12220与外部装置的作用部件脱离,即可实现液体容器12的快速拆开,且所述按压部12220脱离所述外部装置的作用部件的同时在所述弹性元件12223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带动所述瓶盖阀门12222闭合所述阀口1220,有效防止换取液体容器12过程中液体容器中残余液体漏出现象,并实现快速更换。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能够实现液体容器的可徒手快速拆开和快速连接以进行更换或添加液体,实现液体容器更换过程中的防漏,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本体121主要由顶壁1211、底壁1212以及四个侧壁(包括前侧壁1213a、后侧壁1213b、左侧壁1213c以及右侧壁1213d构成的方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出料口设于所述底壁1212且靠近所述后侧壁1213b的位置。

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前侧壁1213a上设有拉手12130,所述拉手12130优选为与所述料瓶本体121一体成型。本实施例通过在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前侧壁1213a上设有拉手12130,利于手握该拉手12130方便进行液体容器的更换。其中,所述拉手12130为内嵌式凹槽设计(参考图11)或凸起式手把设计。

所述阀门式瓶盖122的盖体1221的中部为中空腔体12210,所述中空腔体12210连通所述盖体内侧1223和盖体外侧1224。所述底座12211通过连接件12213固定在所述中空腔体12210内,所述底座12211与构成所述中空腔体12210的盖体内壁12214之间的开槽构成所述阀口1220。所述中空腔体12210与所述盖体内侧1223连接的一端构成内侧开口12230,所述底座12211靠近所述内侧开口12230,且所述底座12211与所述内侧开口12230之间的空间构成用于收容所述瓶盖阀门12222的阀门收容腔。当所述瓶盖阀门12222在所述弹性元件12223的作用下复位收容到所述阀门收容腔内,所述瓶盖阀门12222完全闭合所述内侧开口12230,从而闭合所述阀口1220。本实施例通过采用该阀门式门盖结构,能够保证瓶盖阀门12222在复位时完全闭合所述阀口1220,有效防止发生外溢或外漏现象。其中,所述中空腔体12210呈圆柱状,所述底座呈中心带所述通孔的圆环片状。所述瓶盖阀门为碟状的塑料/硅胶材料制成,且所述瓶盖阀门12222的中心与所述推杆12221连接。所述弹性元件12223为弹簧,所述弹簧12223的一端抵顶或连接所述底座12211,所述弹簧12223的另一端抵顶或连接所述按压部12220。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设计,所述连接件12213设有多个,且每一所述连接件12213作为导流臂,每一所述连接件12213的一端始于与所述底座12211的连接处,另一端沿所述构成所述中空腔体12210的盖体内壁12214延伸至与所述盖体外侧1224连接。本实施例优选设计通过将每个连接件12213作为引导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流出的导流臂,一端始于与所述底座12211的连接处,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沿所述构成所述中空腔体12210的盖体内壁12214延伸至与所述盖体外侧1224连接,从而利于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快速流出。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设计,所述阀门式瓶盖122与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在构成所述进/出料口的出料腔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阀门式瓶盖122的盖体1221的内侧表面设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连接的内螺纹。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液体容器12的进/出料口既是进料口,又是出料口。当作为进料口使用时,将阀门式瓶盖122从液体容器本体121拆卸出来,即可通过该液体容器进/出料口往液体容器本体121的腔体添加液体(在往液体容器本体的腔体添加液体时可将进/出料口朝上)。当作为出料口时,将阀门式瓶盖122闭合液体容器本体121,通过外力作用推动所述瓶盖阀门12222并压缩弹性元件12223以打开阀口1220从而实现液体的流出(当作为出料口使用时将液体容器翻转以使进/出料口处于下方或朝下)。通过螺纹连接的设置利于阀门式瓶盖与液体容器本体之间的快速拆卸和连接。

参考图8a~图8e,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结构一样,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12包括液体容器本体121和阀门式瓶盖12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阀门式瓶盖122的盖体1221的中空腔体12210与所述盖体外侧1224连接的一端构成外侧开口12240,从外侧开口12240边缘向外(远离内侧开口12230的方向)延伸一环状的保护壳1228,所述按压部12220置于所述保护壳1228构成的腔体内。在该改进方案中,通过设计保护壳1228能够有效保护阀门式瓶盖上突出的按压部,避免液体容器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导致按压部被作用而推动门阀打开使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漏出。

参考图9a~图9e,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结构一样,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12包括液体容器本体121和阀门式瓶盖122,且所述阀门式瓶盖122上设有保护壳1228,不同的是,所述保护壳1228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长度方向(即从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前侧壁1213a往后侧壁1213b的方向)上的后壁设有一缺口1228a。在该改进方案中,通过设计保护壳能够有效保护阀门式瓶盖上突出的按压部,避免液体容器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导致按压部被作用而推动门阀打开使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漏出,而设计缺口为配合外部装置的作用部件(例如液体容器底座的销柱等)使用,当液体容器与外部装置(例如液体容器底座)为水平推入/推出实现连接/分离时,通过设计缺口1228a能够避免保护壳与销柱发生干涉。

参考图10a~图10e,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体容器的第四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结构一样,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12包括液体容器本体121和阀门式瓶盖122,且所述阀门式瓶盖122上设有保护壳1228,不同的是,所述保护壳1228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长度方向(即从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前侧壁1213a往后侧壁1213b的方向)上设有相对的两缺口1228b。在该改进方案中,通过设计保护壳能够有效保护阀门式瓶盖上突出的按压部,避免液体容器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导致按压部被作用而推动门阀打开使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漏出,而设计两缺口1228b为配合外部装置的作用部件(例如液体容器底座的销柱,且销柱设有销柱过渡连接的倾斜臂)使用,当液体容器与外部装置(例如液体容器底座)为水平推入/推出实现连接/分离时,通过设计缺口1228b能够避免保护壳与销柱及倾斜壁发生干涉。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设计,在上述四个实施例所示的液体容器的基础上,如图20所示,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底壁内表面上设有往所述进/出料口方向倾斜的倾斜引导部12100。该优选方案通过在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底壁内表面上设有往所述进/出料口方向倾斜的倾斜引导部12100(具体为一个实体倾斜面),利于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快速通过所述进/出料口方向流出,相对采用底壁内表面为平面的方案,能够有效避免液体容器内的液体遗留问题。

返回参考图6a~图6d,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底座111主要由底板1111、后板1112、左侧板1113、右侧板1114和前板1115连接构成。所述销柱113设于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优选的,当所述液体容器11连接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时,所述阀门式瓶盖122的外侧开口12240所在的水平面a1-a1低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的顶部边缘b1-b1(参考图17c)。采用该优选方案,当所述液体容器12连接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且所述阀口1220被顶开后,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液体从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当进入液体容器底座111中液体液面达到液体容器盖口(具体为阀门式瓶盖的外侧开口)所在高度(水平面)a1-a1时,液体容器内没有空气进入,此时液体容器内液体将停止流出,液面达到平衡状态,而将所述阀门式瓶盖的外侧开口所在的水平面a1-a1设置为低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的顶部边缘b1-b1,可以保证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的液体高度不会超过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的顶部边缘,从而有效防止液体从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溢出。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111b与液体容器本体对应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111b的连接边111a切合以实现密封连接。通过设置液体容器底座111与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本体121相切合,两者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空间,防止蚊虫进入,并有效减少细菌滋生,使液体容器12中液体流入液体容器底座111中,在液体容器底座111下方设计液体泵及液体出口,将液体泵连接液体出口抽取液体,从而实现液体容器与管道的快速连接。

在另一优选实施中,如图11所示,可以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与液体容器本体121的两侧壁的设有的连接边切合的基础上,或另单独设置,在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的底壁或/和相对的两侧壁设有液体容器凹槽/凸边1110a,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还设有匹配的凸边/凹槽1110b,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凹槽/凸边1110a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上的顶部边缘上设置的凸边/凹槽1110b的匹配实现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密封固定连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优选方案,使液体容器12连接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时,液体容器底座111与液体容器12相切合,两者之间形成相对密闭空间,防止蚊虫进入,并有效减少细菌滋生。进一步的,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还可设有凸边/凹槽1110b与液体容器本体121设置的液体容器凹槽/凸边1110a匹配连接,从而进一步实现液体容器底座111与液体容器12之间的密封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前述两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111b的表面为平面,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111b包括所述后板1112、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边缘。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边缘均包括顶部后段边缘(1113a、1114a)、顶部中段边缘(1113b、1114b)以及顶部前段边缘(1113c、1114c),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后段边缘(1113a、1114a)与所述后板1112的顶部边缘1112a连接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前段边缘(1113c、1114c)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后段边缘(1113a、1114a)所在的水平面,所述顶部中段边缘(1113b、1114b)倾斜设置以分别过渡连接所述顶部后段边缘(1113a、1114a)和顶部前段边缘(1113c、1114c)。

进一步的,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中段边缘(1113b、1114b)、顶部前段边缘(1113c、1114c)的宽度相同,且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中段边缘(1113b、1114b)、顶部前段边缘(1113c、1114c)的宽度小于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后段边缘(1113a、1114a)的宽度,使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中段边缘(1113b、1114b)、顶部前段边缘(1113c、1114c)构成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所述液体容器本体121上相对的两侧壁(左侧壁1213c以及右侧壁1213d)设有的液体容器凹槽作为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匹配的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与所述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的相互匹配以使所述液体容器12连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6b),当所述液体容器12以扣入式从上往下扣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时,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与所述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的相互匹配以实现所述液体容器12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密封固定连接。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7c),当所述液体容器12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时,通过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与所述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的相互匹配以引导所述液体容器12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还包括前板1115的顶面边缘1115a,所述前板1115的顶面边缘1115a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左侧板1113以及右侧板1114的顶部前段边缘(1113c、1114c)所在的水平面,使所述左侧板1113、右侧板1114与所述前板之间构成一缺口11103。当所述液体容器12以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时,所述缺口11103作为液体容器出入口。

作为进一步的设计,如图11所示,所述前板1115的顶面边缘1115a构成液体容器底座固定凸边11104,所述液体容器12的底壁靠近前侧壁的位置设有的液体容器凹槽11105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固定凸边11104匹配,当所述液体容器12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与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的匹配作用下卡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时,所述液体容器的底壁上的所述液体容器凹槽11105卡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固定凸边11104上以将进一步所述液体容器12固定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上以及达到更密封的连接状态。

进一步的,用于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外的液体出口112的所述液体泵116,其液体输入口1161通过内接管道1162连接所述液体出口112,所述液体泵116的液体输出口1163通过连接外接管道(相当于图2中的液体管1001)以向外输出液体。所述液体泵116固定在所述液体泵底座111的底板外表面,具体通过液体泵卡扣117固定在所述液体泵底座111的底板外表面11112。

具体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底板内表面11111包括邻接所述后板1112的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邻接所述前板1115的底板第二内表面11111b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和底板第二内表面11111b的底板第三内表面11111c,且所述底板第二内表面11111b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所在的水平面。所述销柱113设于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所述液体出口112设于所述底板第二内表面11111b并连通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底板内外表面。本实施例通过将销柱113设于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通过将液体出口112设于所在水平面低于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的底板第二内表面11111b,这样,在所述销柱113作用下通过阀口流出并进入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的液体会从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流入底板第二内表面11111b,并最后通过液体出口112流出,从而利于液体容器底座111内的液体的泵出。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底板外表面11112包括与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11111a相对的底板第一外表面11112a、与所述底板第二内表面11111b相对的底板第二外表面11112b以及连接所述底板第一外表面11112a和底板第二外表面11112b的底板第三外表面11112c,且所述底板第二外表面11112b所在的水平面低于所述底板第一外表面11112a所在的水平面,所述液体泵113通过液体泵卡扣117固定在所述液体泵底座111的所述底板第一外表面11112a。本实施例通过设计在液体容器底座111的底板外形成能够收容用于安置液体泵的空间(底板第一外表面11112a和底板第二外表面11112b之间的高度差所构成的空间),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及节约空间成本。

更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腔体内还设有液位传感器118,所述液位传感器118为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118靠近所述前板1115。具体的,所述液位传感器118包括浮块定位柱和带磁体浮块,所述带磁体浮块能够被置于所述前板外侧的霍尔接近开关所检测。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下端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底部连接,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上端悬空,所述带磁体浮块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内的液体作用下,在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两端之间移动。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两端之间的一特定位置与所述浮块定位柱的下端之间构成低液位检测区域,当所述带磁体浮块位于所述低液位检测区域时能够被置于所述前板1115外侧的霍尔接近开关119所检测,其中所述霍尔接近开关119与液位指示灯120连接以提示用户添加液体或更换液体容器。本实施例通过在液体容器底座111内的非接触式液位传感器118上设置低液位检测区域,当液体容器中液体用尽且液体容器底座内的液体也快被抽取完时时,带磁体浮块会随时液体容器中的液体液位下降至低液位检测区域(到达或低于低液位提醒位置),从而能够被液体容器底座腔体外的低液位霍尔接近开关检测到,并通过低液位霍尔接近开关向控制器发出信号(通过对应的液位指示灯120)以提示用户添加液体或更换液体容器。

参考图11~图13,作为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液体容器机架11还包括承载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至少一个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设有收容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1140。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液体容器机架11包括多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且多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一体成型。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1140的宽度相同;或,至少两个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1140的宽度不同。

具体的,结合图14~图15,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顶部边缘分别向外延伸并弯折构成液体容器底座凹槽11106,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1140的顶部边缘对应设有液体容器底座支架凸边11107以卡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凹槽11106中,从而将液体容器底座111收容固定在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1140内。

可见,本实施例通过进一步设置能够收容液体容器底座111的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且多个液体容器底座支架一体成型并通过设计设置多个用于分别收容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1140,这样既可以保护对每个液体容器底座111进行收容保护外(可以有效避免液体泵等部件外露),还可以实现承载多个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整体移动和放置。另外,通过在每个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对应每个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顶部边缘上设计凸边11107,并在液体容器底座111上对应设计凹槽11106,将液体容器底座111嵌入于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中时,凸边11107卡入凹槽11106中,形成自动锁住状态,使得液体容器底座111能够固定在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上。

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包括液体容器12、液体容器底座111以及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其中,通过液体容器12和液体容器底座111之间的匹配连接,以及液体容器底座111与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之间的匹配连接,以形成相对密封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整体。在安装时,将液体容器底座111嵌入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后,液体容器底座支架凸边11107卡入液体容器底座凹槽11106中,然后将液体容器嵌入到液体容器底座111后,液体容器底座凸边11104嵌入液体容器凹槽11105中,液体容器斜导向槽11105具有导向与定位功能,使得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液体容器底座111和液体容器12形成相对密封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设计,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机架114的前板外表面上对应每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设有一个霍尔接近开关119,每一所述霍尔接近开关119用于检测收容到对应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液体容器底座111内的液位传感器118。所述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图未示)和液位提示器120,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每一所述霍尔接近开关119以及所述液位提示器120,所述液位提示器设于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机架114的前板外表面;所述液位提示器120为灯光显示组件、音频设备或者显示器。本实施例通过在液体容器底座机架114的前板外表面上设置低液位霍尔接近开关检测到,并通过低液位霍尔接近开关119检测收容到对应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液体容器底座111内的液位传感器118,当液体容器底座111内的液位低于预设值时,通过低液位霍尔接近开关119向控制器发出信号(通过对应的液位指示器120)以提示用户添加液体或更换液体容器。

参考图16a~图16c,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液体容器12通过扣入式从上往下扣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对于液体容器采用扣入式从上往下扣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设计,通过液体容器与液体容器底座上下相对(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122正对液体容器底座上的销柱113),并利用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凸槽,与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底座凸边相对应设计,液体容器底座凸边的设计具有定位导向作用以实现液体容器和液体容器底座的密封连接,且在所述液体容器和液体容器底座的密封连接同时,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内设置的所述销柱113与所述液体容器12的阀门式瓶盖122正对并作用于所述阀门式瓶盖122的瓶盖阀门使其打开所述阀口,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在所述阀口打开的状态下通过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当需要拉出液体容器时,反向用力将所述液体容器从下往上抽出脱离,液体容器盖随液体容器抽出脱离液体容器底座销柱,阀门式瓶盖阀门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自动关闭,在液体容器抽出过程中,由于阀门式瓶盖一直处于正对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110内的销柱113,因此在阀门式瓶盖关闭瞬间滴落出来的液体仍然落在液体容器底座内,有效防止了液体外漏现象。

可以理解的,在该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中,所述液体容器可以采用上述四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中的任一实施例结构,优选采用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结构。

参考图17a~图17c,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液体容器12通过推入式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对于液体容器采用推入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设计,通过在液体容器两边设计一定斜度的液体容器导向槽,与液体容器底座的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相对应设计,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的设计具有定位导向作用,在更换液体容器过程中,将液体容器瓶口朝下,从液体容器底座111的中液体容器出入口11103处推入液体容器底座111中,液体容器12在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和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的匹配作用下沿液体容器底座导轨顺势下滑到位,此时起到助推作用,拉出液体容器12的过程中,在液体容器底座导轨11101与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的配合作用下,液体容器盖122随液体容器上拉脱离液体容器底座销柱113,阀门式瓶盖阀门12222在弹性元件12223的作用下自动关闭阀口1220,同时液体容器在液体容器导向槽11102和液体容器底座导向轨11101的上下配合作用下,运动轨迹不变,在完全抽出液体容器之前,使得阀门式瓶盖122一直处于液体容器底座111内,因此在阀门式瓶盖122关闭阀口1220瞬间滴落出来的液体仍然落在液体容器底座111内,有效防止了液体外漏现象。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中,所述液体容器12可以采用上述四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中的第一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的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方案,所述液体容器底座的腔体内还设有与所述销柱113过渡连接的倾斜臂1130,所述倾斜臂1130沿所述底板第一内表面与所述底板第三内表面的连接端向所述销柱113逐渐向上倾斜。可以理解的,作为该改进方案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中,所述液体容器12可以采用上述四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中的第一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从而避免所述液体容器的瓶盖122与所述销柱113以及倾斜臂1130发生干涉。

返回参考图4,图5a~图5b,作为上述液体容器12通过推入式式从前往后推入到所述液体容器底座111的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支架114包括上层支架1141和下层支架1142,所述上层支架1141通过支架固定板1144固定在所述下层支架1142上,所述上层支架1141和下层支架1142均设有若干个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1140。所述支架固定板1144的上端设有上层螺丝锁口11441以实现与所述上层支架1141固定连接,所述支架固定板1144的下端设有下层螺丝锁口11442以实现与所述下层支架1142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层支架1141通过支架固定板1144固定在所述下层支架1142的一侧,设于所述上层支架1141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以及所述下层支架1142中与所述上层支架1141相对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一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下层支架1142中其余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二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其中,所述第一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2,且2h1<h2。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8,所述下层支架1142设有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一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上层支架1141设有的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二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其中,所述第一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2,且h1不等于h2。

在又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参考图19,所述上层支架1141通过支架固定板1144固定在所述下层支架1142的一侧,设于所述上层支架1141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一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下层支架1142中与所述上层支架1141相对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二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下层支架1142中其余的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对应收容用于固定第三类液体容器的液体容器底座;其中,所述第一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1,所述第二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2,所述第三类液体容器的高度为h3,且h1+h2<h3。

在图5a、图18和图19的任一实施例中,可设置每一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收容腔的宽度一致。

可见,图5a、图18和图19提供的任一实施例通过将液体容器底座支架设计成两层(或多层),并基于两层结构设计不同大小或数量的液体容器(对应液体容器底座),能够合理利用空间,大大节省整个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的空间成本,而且能够满足用户在烹饪过程中对不同液体的常用少用需求的大小瓶设计,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通过设置带阀门式瓶盖的液体容器,以及设有液体收容腔、设于所述液体收容腔内的一凸起的销柱及连通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外的液体出口的液体容器底座,所述销柱用于作用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所述液体出口用于连接液体泵。当所述液体容器连接所述液体容器底座时,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的阀门在所述销柱的作用下打开阀口,所述液体容器内的液体从所述阀口流出并进入所述液体收容腔内,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连接及使用;当液体容器内的液体用完需要添加或者更换液体容器时,只需要用力将液体容器向外抽出即可将液体容器瓶盖的阀门离开所述销柱,从而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拆开,且所述液体容器的阀门式瓶盖的阀门离开所述销柱时闭合所述阀口,有效防止换取液体容器过程中液体容器中残余辅料漏出现象,并实现快速更换。另外,在完全抽出液体容器之前,由于液体容器瓶盖仍处于液体收容腔内或与所述液体收容腔相对,因此在液体容器瓶盖关闭瞬间滴落出来的液体仍然落在液体收容腔内,更进一步防止了液体外漏现象。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底座能够实现液体容器的可徒手快速拆开和快速连接以进行更换或添加液体,实现液体容器更换过程中的防漏,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作为炒菜机的辅料装置使用,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智能炒菜机采用的辅料装置均无法实现辅料容器的快速拆除和安装以实现辅料的有效快速添加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容器快速更换装置并不局限于作为炒菜机的辅料装置使用,还可以适用于其他应用场景以实现液体容器的快速更换。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