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笼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68245发布日期:2020-09-29 09:2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蒸笼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一种蒸笼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低糖电饭煲,这种低糖电饭煲既具有烹煮低糖米饭的功能,也具有普通的煮饭功能。低糖电饭煲和普通电饭煲主要区别在于低糖电饭煲具有特制的蒸笼以及特定的控制程序。用户通过功能按钮选择控制程序来进行低糖米饭的烹饪。

现有的低糖电饭煲中的蒸笼底部一般设置有多个溢水孔,为了防止米粒漏到内锅中,一般溢水孔尺寸设计为长宽都在1.8mm以内。在烹饪过程中,当内锅中热水上涌时,由于孔的尺寸很小,因此通常需要产生较大的压力才能保证将沸水从溢水孔涌上来,因而对内锅与蒸笼口部之间的密封要求也比较高。此外,蒸笼上的溢水孔多也会造成加工成本比较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蒸笼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蒸笼,所述蒸笼包括蒸笼底壁和蒸笼侧壁,所述蒸笼底壁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流体通道以及多个供液体通过而米不能通过的通孔,所述流体通道连通所述蒸笼的外部和内部,其中所述流体通道的最高端位于所述蒸笼的最大承载米位之上。

根据上述方案的蒸笼可以减小流体进入蒸笼的压力,降低密封要求,减少蒸笼底壁上通孔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小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此外还可以便于待烹饪的液体经由流体通道进入蒸笼内。

优选地,所述蒸笼底壁上设置有向上倾斜的导流部,所述导流部围绕所述流体通道布置,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导流部上。该方案可以更容易地将待烹饪的液体经由导流部引导至流体通道处。

优选地,所述导流部和所述流体通道之间通过圆角过渡。该方案可以进一步便于将待烹饪的液体经由导流部引导至流体通道处。

优选地,所述流体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其直径大于或等于6mm。该方案通过使流体通道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或等于6mm,可以便于待烹饪的液体经由流体通道进入蒸笼内,此外,该方案还便于加工。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且其直径小于1.8mm,或者所述通孔为条形孔,且其宽度小于1.8mm。该方案可以防止蒸笼内的米粒漏到外部。

优选地,所述蒸笼具有与所述最大承载米位对应的最大米盛载高度,所述流体通道相对于所述蒸笼底壁的最低点具有通道高度,所述通道高度与所述最大米盛载高度之间的比例在1.2~2之间。该方案一方面可以便于待烹饪的液体经由流体通道进入蒸笼内,同时还可以防止米粒经由流体通道漏到外部。

优选地,所述蒸笼底壁的导流部的外周缘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隔挡筒。该方案可以便于待烹饪的液体在导流部的引导之下经由流体通道进入蒸笼内。

优选地,所述流体通道的通道侧壁上还设置有多个附加通孔,所述附加通孔位于所述蒸笼的最大承载米位之上。该方案可以便于液体经由多个附加通孔进入蒸笼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流体进入蒸笼的压力,降低密封要求。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在所述盖体盖合至所述煲体的盖合状态下,所述盖体和所述内锅之间构成烹饪空间;以及

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蒸笼,其中所述蒸笼设置在所述内锅中。

根据上述方案的烹饪器具一方面可以减小蒸笼底壁上通孔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小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此外还可以更容易地使待烹饪的液体经由横截面尺寸较大的流体通道进入蒸笼内,以此方式可以减小流体进入蒸笼的压力,降低对内锅与蒸笼口部之间的密封要求。

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安装在所述盖体和所述煲体之间,并能够在所述盖合状态下向下压紧所述蒸笼。该方案可以保证盖体和蒸笼之间的密封。

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蒸笼的口部处并能够在所述盖合状态下与所述内锅的口部相抵接。该方案可以保证蒸笼与内锅之间的密封,从而便于待烹饪的液体在压力之下经由流体通道进入蒸笼内。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一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蒸笼和密封圈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蒸笼的剖面示意图,其中蒸笼上设置有密封圈;以及

图5为图2中的烹饪器具的密封圈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笼和包括该蒸笼的烹饪器具。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提供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一部分的剖面示意图。烹饪器具100可以为压力锅、电饭煲等厨房使用的用于加热食物或水的器具。

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盖体120能够与煲体110可枢转地连接。煲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收纳部。内锅111构造为能够自由地放入收纳部或者从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1的清洗。内锅111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当盖体120盖合煲体110时,盖体120和内锅111之间构成烹饪空间。

为了保证烹饪空间的密闭性,在盖体120的底部还安装有密封环121。在盖合状态下密封环121与内锅111的锅沿111a相抵接,从而可以在该处实现烹饪空间的密封。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包括可拆盖122,密封环121安装在可拆盖122上。当内锅111中设置有蒸笼130(将在后文详细描述)且当盖体120盖合至煲体110时,密封环121向下压紧蒸笼130的蒸笼沿。

煲体110内还设置有加热装置和控制装置,加热装置用于对内锅111中的食物进行加热。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加热装置。

内锅111中还可取出地设置有蒸笼130。优选地,蒸笼130的口部处设置有水平向外延伸的蒸笼沿131,蒸笼沿131能够搭置在锅沿111a上从而可将蒸笼130放置在内锅111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方向术语“外”和“内”指的是相对远离烹饪器具10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和相对靠近烹饪器具10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蒸笼130的蒸笼本体包括蒸笼侧壁132和蒸笼底壁133。蒸笼本体的形状大致与内锅111的形状相适应,但蒸笼本体的高度以及径向尺寸均小于内锅111的内部尺寸。这样,在蒸笼130放置在内锅111中时,蒸笼侧壁132和内锅111的侧壁之间存在空间,蒸笼底壁133和内锅111的底壁之间也存在空间。

如图4所示,蒸笼底壁133上设置有多个供液体通过的通孔135,并且蒸笼底壁133上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流体通道136,流体通道136大致位于蒸笼底壁133的中间位置,且优选地,流体通道136的横截面最小尺寸大于通孔135的横截面最大尺寸。优选地,流体通道136和通孔135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流体通道136的横截面直径大于或等于6mm,例如,可以将流体通道136的横截面直径设置为7mm、8mm、9mm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通孔135的横截面直径优选小于1.8mm,该设置是为了防止放置在蒸笼130中的米粒漏到蒸笼130外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通孔135的横截面直径,或者也可以将通孔135的横截面设置为其它形状,例如长条状等。上述方案可以减小蒸笼底壁133上通孔135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小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继续参考图4,优选地,蒸笼底壁133上还设置有向上倾斜的导流部137。该导流部137构造为略微弯曲的弧形面。导流部137围绕流体通道136布置,通孔135大部分设置在导流部137上。该方案可以使待烹饪的液体顺着导流部137流至流体通道136处并经由流体通道136进入蒸笼130内,从而可以减小流体进入蒸笼130的压力,降低密封要求。进一步优选地,导流部137和流体通道136之间通过圆角平滑过渡。该过渡处也设置有部分的通孔135。该方案可以进一步便于将待烹饪的液体经由导流部137引导至流体通道136处。

优选地,流体通道136的通道侧壁上还设置有多个附加通孔(未示出)。该方案还可以便于液体经由多个附加通孔进入蒸笼130内,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流体进入蒸笼130的压力。进一步优选地,附加通孔位于蒸笼130的最大承载米位之上。

优选地,蒸笼130的内壁上设置有刻度线,该刻度线可提示用户当前所盛载的米量。其中最上方的刻度线分别与蒸笼130的最大承载米位以及蒸笼130中的最大米盛载高度h1对应,流体通道136的最高端位于蒸笼130的最大承载米位之上。进一步,流体通道136相对于蒸笼底壁133的最低点具有通道高度h2,优选地,通道高度h2与最大米盛载高度h1之间的比例在1.2~2之间,例如可以使通道高度h2与最大米盛载高度h1之间的比例在1.2、1.5、1.8或2之间。

蒸笼130还包括从导流部137的外周缘处大致竖直地向下延伸的隔挡筒134。在烹饪低糖米饭时,将米粒放置在蒸笼130内,而在内锅111中放置水,并使得在未加热的状态下水面位于隔挡筒134的顶端和底端之间。在自然状态下,隔挡筒134的内外两侧的腔室大致形成为连通器的结构。位于隔挡筒134外侧的水面上方的腔室(大致为蒸笼侧壁132和内锅111的侧壁之间的空腔)中存在气体。为了保证该腔室的气密性,在该腔室的顶端设置有密封结构。

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蒸笼沿131和锅沿111a之间的密封圈140。密封圈140可由例如橡胶、硅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密封圈140包括轴向延伸部141、相对于轴向延伸部141径向向外延伸的径向延伸部142以及从径向延伸部142的端部向下且向内延伸的变形部143。轴向延伸部141套接在蒸笼侧壁132的外侧并与蒸笼侧壁132的外表面相贴合,径向延伸部142与蒸笼沿131的下表面相贴合。进一步,径向延伸部142的底部设置有凹槽142a。在盖合状态下,变形部143在盖体的压力下与内锅111的锅沿111a相抵接并变形,且变形部143的至少部分接收在凹槽142a内,从而将蒸笼130和内锅111之间的腔室在密封圈140处实现密封。

上述方案通过在密封圈140的径向延伸部142的底部设置凹槽142a,并使变形部143在盖合状态下接收在凹槽142a内,可以减小密封圈140在轴向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因此可以避免密封圈140在盖合状态下顶到盖体,从而保证了合盖的手感。优选地,变形部143的壁厚范围为0.8mm~1.2mm,该方案可以进一步减小密封圈140在轴向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优选地,轴向延伸部141的壁厚沿着朝向轴向延伸部141的顶端的方向逐渐增厚。该优选的实施方式能够防止轴向延伸部141变形,从而保证轴向延伸部141牢固地接合在蒸笼130的外侧。

优选地,密封圈140为一体形成的一体件。该方案便于密封圈140的制造,并且能够保证密封圈140的牢固程度。

当盖体120盖合至煲体110时,密封环121沿竖直方向被压缩,对蒸笼沿131产生向下的压力。蒸笼沿131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压紧密封圈140,这样,密封圈140的变形部143沿竖直方向被压缩,使得变形部143紧密接触锅沿111a,从而保证了蒸笼130和内锅111之间的腔室在密封圈140处实现密封。

由于蒸笼侧壁132和内锅111的侧壁之间的腔室在密封圈140处实现了密封,那么该腔室内的气体便可在受热状态下膨胀。具体地,为了得到低糖米饭,在烹饪器具100启动加热时,由于蒸笼130和内锅111之间的腔室在密封圈140处被密封,因而该腔室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无法外溢,便会对隔挡筒134外侧的水面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从而使得隔挡筒134内侧的水面上升。当水上升至蒸笼底壁133处时,一小部分水可经由通孔135进入蒸笼130内部,大部分水则顺着导流部137进入流体通道136中,并经由流体通道136进入蒸笼130内部。

进入蒸笼130内部的水没过米粒,米粒中的糖分溶解在水中。之后,加热装置停止加热,蒸笼130和内锅111之间的腔室内的气体收缩,蒸笼130内的水经由通孔135流出,隔挡筒134外侧的水面上升,隔挡筒134内侧的水面下落,从而水与米粒分离。这样便形成一个加热周期,随后进行类似的多个加热周期而完成烹饪。这样,便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米粒与水间歇地分离的烹饪模式,从而烹饪出低糖米饭。

根据上述方案的烹饪器具通过在蒸笼底壁133上设置横截面尺寸较大的流体通道136,一方面可以减小蒸笼底壁133上通孔135的数量,从而可以减小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此外还可以更容易地使待烹饪的液体经由横截面尺寸较大的流体通道136进入蒸笼130内,以此方式可以减小流体进入蒸笼的压力,降低对内锅与蒸笼口部之间的密封要求。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