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食品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8543发布日期:2020-07-24 16:1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用途食品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用途食品搅拌机。



背景技术:

生活中,一些食材(包括但不限于淀粉类食材和蛋类食材)需要通过搅拌机搅拌后直接食用或者再进行烹饪等操作。现有的搅拌机工作时,仅通过搅拌头对锅内的中部区域内的食材进行搅拌,这类搅拌机搅拌流动性较好的液态食材时,基本能满足搅拌需求,但对于黏度较高的糊状食材来讲,由于其仅对锅内的固定区域进行搅拌,容易存在部分糊状食材(例如粘于锅边的部分)无法被搅拌的情况,最终导致食材搅拌不均,影响口感或者后续的烹饪效果。

此外,生活中,有些烹饪方法,如焖、煮、煲等方式需较长时间操作,食材容易在锅中沈淀,或食材太多而在锅中积压引至受热不均;在锅底的食材因长期承受高温高压,贴锅的食材容易因脱水焦化,其中含重淀粉质或/和糖分的食材尤甚;另在食品类别中,还有很多糕饼、甜食等,都是由液态或者糊状食材加热成固态;因此,这类烹调方法需要专人经常翻动食材来以降低粘锅底焦化的机率,而人专人经常翻动的方式存在人力浪费、效率低的问题,且无法完全避免出现粘锅底焦化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多用途食品搅拌机,旨在自动对食材进行均匀搅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用途食品搅拌机,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内部限定上端有开口的容纳室;

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可枢转安装于所述开口处,并可相对机体绕自身轴线转动;

第一旋转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装于机体,用于驱使转动环绕自身轴线转动;

锅体,所述锅体插装于转动环并可随转动环转动;

搅拌头,所述搅拌头伸入锅体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搅拌头的轴线位于锅体的内侧壁和锅体的中心之间的位置;以及

第二旋转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机构装于机体,用于驱使搅拌头绕自身轴线转动,以搅拌锅内的食材。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机体位于容纳室顶端的开口处可枢转安装有转动环,在机体设有可驱使转动环绕自身轴线水平转动的第一旋转驱动机构,以及将锅体套装于转动环并可随转动环转动。工作时,第二旋转驱动机构驱使搅拌头转动并搅拌锅内部分区域的食材的同时,第一旋转驱动机构驱使锅体绕自身轴线转动,不断地将锅体的其他区域的食材转至搅拌头的搅拌范围内供搅拌头搅拌,并如此循环,从而使锅体内的食材能均匀地受到搅拌,进而保证食材口感或者提高后续的烹饪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当搅拌头伸入锅体后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当搅拌头退出锅体且铰座处于水平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当搅铰座处于竖直状态且搅拌头未相对铰座向远离锅体中心方向摆动时的剖视图;

图5本本实用新型当搅铰座处于竖直状态且搅拌头相对铰座向远离锅体中心方向摆动后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体现前盖、后盖和触发开关配合状态的局部放大详图;

图7为第二旋转驱动机构与搅拌头的配合示意图;

图8、图9和图10为搅拌头三种实施例的侧刮轴在锅体内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用途食品搅拌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10所示,该多用途食品搅拌机,包括机体1、转动环2、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锅体4、搅拌头5和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

所述机体1内部限定上端有开口的容纳室11,该开口的形状优选圆形状;所述转动环2可枢转安装于所述开口处,并可相对机体1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装于机体1,用于驱使转动环2绕自身轴线转动;锅体4插装于转动环2并可随转动环2转动;搅拌头5伸入锅体4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搅拌头5的轴线位于锅体4的内侧壁和锅体4的中心之间的位置;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装于机体1,用于驱使搅拌头5绕自身轴线转动以搅拌锅内的食材。工作时,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驱使搅拌头5转动并搅拌锅内部分区域的食材的同时,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驱使锅体4绕自身轴线转动,不断地将锅体4的其他区域的食材转至搅拌头5的搅拌范围内供搅拌头5搅拌,并如此循环,从而使锅体4内的食材能均匀地受到搅拌,进而保证食材口感或者提高后续的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所述容纳室11内设置有加热装置7,所述加热装置7通电后,可对锅体4进行加热,从而对锅体4内的食材进行烹饪(如焖、煮或者煲等),以增加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功能,且可选择一边加热一边搅拌的方式,以避免粘锅底焦化。

可以理解地,所述加热装置7可设于容纳室11位于锅体4下方的位置也可以设于容纳室11对应锅体4周向的位置,具体如何设置以及如何控制加热装置7工作,可参考现有的电饭煲的设置和控制方式(即可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工作过程中,锅体4是转动的,为避免锅体4与加热装置7之间相互磨损,加热装置7与锅体4这间最好存在间隙(即不接触),当然,该间隙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加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6所示,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动环2的周壁成型有周向分布的轮齿(未标示),所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包括装于机体1的第一马达32和装于第一马达32的旋转轴的齿轮31,所述齿轮31与所述转动环2的轮齿啮合,第一马达32通电工作时,通过齿轮31带动转动环2转动。当然,第一马达32也可以通过皮带传动带动转动环2转动。具体地,为提高工作的安全性以及防止第一马达32受灰尘、污液等污染,所述第一马达32可装于机体1内部,防止第一马达32裸露在外。

具体地,所述锅体4插设于转动环2并伸入容纳室11,锅体4的顶端设有凸缘41,所述凸缘41与转动环2可拆卸相连,以使转动环42通过凸缘41带动锅体4转动。更具体地,所述转动环2的表面有向上伸出的至少一个定位销20,所述凸缘41对应定位销20的位置设有可套于定位销20的定位孔42,凸缘41通过定位销20和定位孔42的配合可拆卸套装于转动环2,且转动环2转动时,可通过定位销20驱使凸缘41带动整个锅体4转动。这种连接方式,具有拆装方便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为第二马达或者旋转气缸等,所述机体1的顶部接近容纳室11的开口处的位置设有铰座9,所述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装于支架61,支架61上设有罩体62将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罩于其内,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的旋转驱动端(如第二马达或者旋转气缸的转轴)与搅拌头5的上端连接,支架61或者罩体62远离所述开口中心的一端铰接于铰座9,并可相对铰座9在带动搅拌头5伸入锅体4和退出锅体4的位置之间摆动;以在搅拌头5退出锅体4时,便于往锅体4内添加后下食材或者预备糊状或硬乳脂状食材时便于清理。具体地,所述铰座9装有第一导向件63,第一导向件63开设有与支架61或者罩体62的摆动轨迹同心的第一导向槽631,所述支架61或者罩体62设有插入第一导向槽631的第一导向杆(未图示),支架61或者罩体62摆动时,第一导向杆随支架61或者罩体62沿第一导向槽631摆动,起导向作用,优选地,所述支架61或者罩体62的摆动角度为40~50度,为45度时效果较佳。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铰座9下部远离锅体4中心的一端铰接于机体1,所述支架61或者罩体62铰接于铰座9上部接近锅体4中心的一端,所述铰座9可在处于水平和竖直的位置之间摆动,当铰座9处于竖直态时,所述铰座9可使搅拌头5随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摆动至完全与锅体4错开(即锅体4的垂向的正投影面与搅拌头5的垂向正投影面没有重叠),以方便往容纳室取放锅体4。具体地,所述铰座9装有伸入机体1的第二导向件91,第二导向件91开设有与铰座9的摆动轨迹同心的第二导向槽911,机体1内部设有插入第二导向槽911的第二导向杆(未图示),铰座9摆动时,第二导向件91通过第二导向槽911随铰座9沿第二导向杆摆动,起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61或者罩体62与铰座9的铰接处、以及铰座机体的铰接处均可设有锁定装置(未图示)和解锁装置(未图示),其中,当支架61或者罩体62摆动至搅拌头5退出锅体4以及铰座摆动至竖直后,相应的锁定装置自动将支架61或者罩体62锁定于铰座以及将铰座锁定于机体,防止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在重力的作用下,带动搅拌头5非正常下摆进入锅体4。而解锁装置装置则用于解除锁定装置对支架61或者罩体62与铰座9以及铰座9与机体的锁定,从而可正常地驱使支架61或者罩体62以及铰座9下摆至搅拌头5伸入锅体4。应当说明的是,锁定装置和解锁装置为现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搅拌机。这里不再对锁定装置和解锁装置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地,将转动环2可枢转安装于开口处的方式有多种,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转动环2通过回旋支承21(也称旋转支承或者转盘轴承)可枢转安装于开口处,由回旋支承21支撑并可绕回旋支承21的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机体1用于遮盖锅体4的活动前盖8,当活动前盖8将锅体4遮盖后,可在工作过程中避免杂物进入锅体4内而污染食材,同时,也可避免人手不小心伸入锅体4被搅拌头5打伤的情况出现。具体地,所述活动前盖8接近铰座9的一侧对应搅拌头5的位置应开设有向远离铰座9方向延伸的避让槽80,以便于将活动前盖8可拆卸插装于机体1,同时,避让槽80可供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的旋转驱动端穿过。

可以理解地,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以及加热装置7与设于机体1内的控制系统(未图示)电连接,至于如何电连接,为常规手段,这里不再进行赘述,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以及加热装置7,控制系统的控制面板(未图示)设于机体1外,以供使用者操控,例如根据食材的类型调节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和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的转速和/或停顿,以调整不同的搅拌组合形成,并配合加热装置7的开与关以及发热功率的大小等,从而达到更佳的搅拌和/或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1对应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的位置还装有与活动前盖8相邻并可将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遮盖的后盖12,所述活动前盖8接近后盖12的一侧的上端设有活动支承扣钩81,后盖12对应活动支承扣钩81的位置设有支承槽121,活动支承扣钩81活动插入支承槽121中由支承槽121支撑并可相对支承槽121上下摆动,活动前盖8接近后盖12的一侧低于活动支承扣钩81的位置设有可伸入后盖12的延伸部,延伸部的端部有向上延伸的斜顶82,后盖12的内侧设有触发开关100(如微动开关),触发开关100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以控制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以及加热装置7与控制系统的电路的通与断,触发开关100的触发部101位于斜顶82的上方,所述活动前盖8绕支承槽121向下摆动至将锅体4遮盖时,所述斜顶82向上抵触触发开关100的触发部101,并将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以及加热装置7与控制系统之间的电路接通,以使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以及加热装置7;而当活动前盖8上摆至斜顶82与触发开关100的触发部101分离时,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以及加热装置7与控制系统之间的电路断开,使控制系统无法控制第一旋转驱动机构3、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以及加热装置7工作,起安全保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搅拌头5的结构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采用现有技术。当然,也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结构。该搅拌头5包括上端与第二旋转驱动机构6的旋转驱动端相连的主轴51,从主轴51的下端径向延伸出的多根下刮轴52和从下刮轴52的端部向上延伸出的侧刮轴53,当搅拌头伸入锅体后,下刮轴52贴近锅体4底壁,以刮动锅体4底壁的食材,侧刮轴53与锅体4内侧壁贴近,以刮动锅体4内侧壁处的食材,且侧刮轴53的转动轨迹的最大直径优选大于锅体4内半径,以保证锅体4内的食材均能受到搅拌。具体地,搅拌过程中,侧刮轴53不断地将轴边的食材向外推出,并使侧刮轴53内围区域形成真空状,产生与搅拌动力方向相同的下潜旋涡,并透过旋涡的抽力将在周边的水平或者接近水面的液体及较轻的固定抽向侧刮轴53内围区域,然后由侧刮轴53外推,并如此循环形成立体的搅拌效果,从而保证搅拌的均匀性。

具体地,所述下刮轴52与锅体4底壁以及侧刮轴53与锅体4内侧壁的距离均为0.1~3毫米,优选小于2毫米,以更好地刮动锅体4底壁和内侧壁的食材,特别在成黏稠食材的半熟阶段中能剥离粘于锅体4内侧壁和底壁的材料,并使食材达至受热均匀,避免形成局部焦化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列中,如图7至10,下刮轴52的数量以及长度可根据搅拌需求而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下刮轴52有四根,四根下刮轴52两两垂直。四根下刮轴52的数量可以均相等,也可以相对的两条分别相同,又或者各不相同等。示例性地,如图8所示,为四根下刮轴52长度相同且两两相对时,四根侧刮轴53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线,其轨迹线相对较疏,较适合搅拌和/或烹饪汤类、糊状、稀稠液质类食材。如图9所示,为四根下刮轴52相对的两根等长且相邻的两根相不等长时,四根侧刮轴53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线,其轨迹线密度中等,较适合水开粉质食材(如糕饼食材)的搅拌和/或烹饪。如图10所示为有两根下刮轴52相对且等长而另两根相对但不等长时,四根侧刮轴53在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轨迹线,其轨迹线密度较大,适合多种食材(如西点蛋糕食材)的搅拌和/或烹饪。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