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透风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96684发布日期:2020-10-30 20:56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透风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透风窗。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透风窗主要是推拉窗和平开窗,功能较为单一,在下雨天气无法开窗通风,否则雨水容易进入室内,因此不能保持常开状态,影响室内的及时通风。同时,窗口通常设置于墙面中部的一定高度位置,通风区域比较集中,不利于室内的整体通风,尤其墙面、拐角等布置家具的区域,通风效果欠佳。对于高层建筑的居民住户,通常需要在窗户的外部额外设置防护栏结构,起到防盗和防止孩童爬窗坠楼的作用,防护栏结构的搭设需要额外的经济投入。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透风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式透风窗,嵌装于外墙墙体内,实现室内的全方位通风,提升通风效果,具备挡雨效果,满足透风窗常开的使用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立式透风窗,包括框体、若干个固定于框体的两侧内壁之间并沿垂向阵列分布的固定梁杆、安装于固定梁杆外侧面上的挡雨板、转动连接于框体一侧的透风板;

所述框体两侧内壁上固定有三组垂向并列分布的滑轨,每组滑轨内滑动嵌装有一个挡风板组件;

所述挡雨板和透风板分别位于三组挡风板组件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挡风板组件由挡风框架和隔音板组成;

所述隔音板内嵌于挡风框架内,并通过若干个螺栓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挡风框架的两侧面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条形的滑动凸起,所述滑轨的侧面上均设置有与滑动凸起相匹配的滑动嵌槽;

所述滑动凸起分别对应地滑动嵌装于滑动嵌槽内。

优选的,所述挡风框架一侧面边缘处开设有滑动凹槽、另一侧面边缘顶部设置有滑动凸块;

挡风框架上的滑动凸块滑动嵌装于相邻挡风框架上的滑动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挡风框架的厚度与所述滑轨的宽度相等,且相邻两个挡风框架的侧面滑动接触。

优选的,所述挡雨板向下倾斜设置于所述固定梁杆的外侧,且挡雨板的垂向高度不小于相邻两个固定梁杆之间的垂向间距。

优选的,所述框体的高度为1200mm—1800mm、宽度为200mm—300mm、厚度为200mm—300mm。

优选的,所述框体的外侧面设置有加强筋板。

优选的,所述透风板的一侧转动连接于框体的内壁上、另一侧的内壁顶部设置有与框体内壁活动连接的安全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采用立式结构的透风窗,嵌装于外墙墙体内,可实现室内的全方位通风,提升通风效果;通过设置挡雨板,可将雨水隔离在室外,并能够保持正常的通风,实现透风窗常开的使用要求;同时,通过设置固定梁杆,起到防盗护栏的作用,无需在墙体外额外设置防盗窗,节省经济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透风板打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所述挡风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所述挡风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体、11加强筋板、2滑轨、21滑动嵌槽、3固定梁杆、4挡雨板、5透风板、6挡风板组件、61挡风框架、611滑动凸起、612滑动凹槽、613滑动凸块、62隔音板、7安全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立式透风窗,包括框体1、若干个固定于框体1的两侧内壁之间并沿垂向阵列分布的固定梁杆3、安装于固定梁杆3外侧面上的挡雨板4、转动连接于框体1一侧的透风板5。

框体1为钢结构的矩形框结构,其高度为1200mm—1800mm、宽度为200mm—300mm、厚度为200mm—300mm。优选的,框体1的高度选用1500mm、宽度选用250mm、厚度选用240mm,以满足其在普通墙体内的安装及通风量的需求。进一步的,框体1的外侧面设置有加强筋板11,以增强框体1自身强度及其在墙体内安装的牢固程度。

框体1两侧内壁上固定有三组垂向并列分布的滑轨2,每组滑轨2内滑动嵌装有一个挡风板组件6。通过上下调节三个挡风板组件6在滑轨2上的相对位置,可调节框体1内的镂空位置,即调节通风位置。为便于描述,下面将三个挡风板组件6依次标记为挡风板组件6a、挡风板组件6b、挡风板组件6c。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挡风板组件6由挡风框架61和隔音板62组成。本实施例中,挡风框架61为轻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以减轻挡风板组件6整体的重量,便于挡风板组件6在滑轨2内的上、下移动操作。隔音板62采用隔音玻璃,具备一定的隔音效果和保温效果。隔音板62内嵌于挡风框架61内,并通过设置于挡风框架61的每个框边上的若干个螺栓与挡风框架61连接固定。

优选的,挡风框架61两侧面的每个框边均设置有一个条形的滑动凸起611,滑轨2的侧面上均设置有与滑动凸起611相匹配的滑动嵌槽21。滑动凸起611分别对应地阻尼滑动嵌装于滑动嵌槽21内,保证挡风板组件6在滑轨2内能够顺畅地上、下移动的同时,也能够使挡风板组件6在滑轨2上的任意位置滞留,实现通风位置确定后的保持。

进一步的,挡风框架61一侧面边缘处开设有滑动凹槽612、另一侧面边缘顶部设置有滑动凸块613。滑动凸块613为半球形凸起,滑动凹槽612为顶部开口、底部盲通的u型截面凹槽,且滑动凹槽612的槽宽与滑动凸块613的直径相同。挡风框架61上的滑动凸块613滑动嵌装于相邻挡风框架61上的滑动凹槽612内,即挡风板组件6b上的滑动凸块613滑动嵌入挡风板组件6a上的滑动凹槽612内、挡风板组件6c上的滑动凸块613滑动嵌装于相邻挡风框架61上的滑动凹槽612内,使挡风板组件6c向下移动至最低位置、挡风板组件6a上移至最高位置时,挡风板组件6b连接于挡风板组件6a和挡风板组件6c之间,形成连续的密封板体并完全填充框体1的内部。

同时,挡风框架61的厚度与滑轨2的宽度相等,且相邻两个挡风框架61的侧面滑动接触,保证挡风板组件6之间的密封性能,当三个挡风板组件6完全填充框体1的内部时,透风窗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具备隔音保温功能而没有透风功能。

如图3和图4所示,挡雨板4位于三组挡风板组件6的外侧,透风板5位于三组挡风板组件6的内侧。挡雨板4向下倾斜设置于固定梁杆3的外侧,且挡雨板4的垂向高度不小于相邻两个固定梁杆3之间的垂向间距,使得多个挡雨板4在垂面的投影区域完全覆盖框体1的内部镂空部分,可保证在正常通风的情况下,有效避免室外雨水进入透风窗内。

优选的,固定梁杆3采用方管型材,并焊接固定于框体1的内壁上,固定梁杆3的间距为200mm,起到防盗护栏的作用。

透风板5采用木板、金属板、硬质塑料板任意一种,其表面开设多个均匀分布的透风孔。透风板5的一侧转动连接于框体1的内壁上、另一侧的内壁顶部设置有与框体1内壁活动连接的安全锁7。安全锁7设置于透风板5的顶部,用于透风板5与框体1的锁定和打开,防止孩童误开透风板5,增加透风窗使用过程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透风窗嵌装于外墙墙体内,可在墙体两侧各设置一个,实现双侧同时通风,配合墙体中部的平开窗,实现室内的全方位通风。通过调节三个挡风板组件6的相对位置,可实现不同通风位置的调节。当三个挡风板组件6中的其中一个/两个位于最高位置,其余均不位于最低位置时,通风口位于透风窗的底部,如图7所示;当三个挡风板组件6中的其中一个/两个位于最低位置,其余均不位于最高位置时,通风口位于透风窗的顶部,如图8所示;当三个挡风板组件6中的任意一个均不位于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时,通风口位于透风窗的顶部和底部,如图9所示;当三个挡风板组件6完全填充框体1的内部时,透风窗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具备隔音保温功能而没有透风功能,如图10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