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67830发布日期:2020-06-26 22:47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水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



背景技术:

电水壶是用于烧水的装置,目前的电水壶一般包括底座和壶体,当底座与墙面插座电连接后,且将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并打开壶体上的开关后,即可实现对壶体中的水的加热。但是目前的电水壶在使用后,即使将壶体中的水倒出后,壶体的内部还是会有残留水,长此以往,残留在壶体内部的水容易在壶体的内底部上形成水垢,从而会给用户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其内部的壶体在使用完毕后,用户能够将壶体的第一倾斜段支撑在台面上,此时,壶体的开口能够朝下,且壶体处于倾斜状态,这样一来,残留在壶体中的水能够从壶体中流出,从而能够避免在壶体的内底部上形成水垢,进而能够给用户带来方便。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包括底座和壶体,壶体底部的中部固定有导电插头,底座包括相互固定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的侧壁上穿设有电源线,上壳体顶部的中部固定有导电插座,导电插座与电源线电连接,导电插座的上端伸出于上壳体外,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导电插座的上端插入在导电插头中,壶体的外壁上一体成型有握把,握把包括第一倾斜段、竖直段和第二倾斜段,第一倾斜段的上端与壶体上端的外边缘连接于一体,第一倾斜段的下端与竖直段的上端连接于一体,竖直段的下端与第二倾斜段的上端连接于一体,第二倾斜段的下端与壶体的外壁连接于一体;第一倾斜段的上边沿与壶体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夹角q,夹角q的角度为45度。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其中,竖直段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沿竖直段的长度方向分布的防滑槽;通过防滑槽的设置,在人们握持握把中的竖直段时,能够增大手部与竖直段之间的摩擦力,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其中,导电插座的中部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凹槽,凹槽中嵌装有导电插套,导电插套底部的螺柱活动贯穿凹槽的底部后螺纹连接有螺母,螺柱与电源线中的地线电连接,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位于导电插头中的导电插针插入在导电插套中;导电插座中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第一环形插槽和第二环形插槽,第二环形插槽位于第一环形插槽的内侧,第一环形插槽和第二环形插槽均与凹槽同轴设置,第一环形插槽用于供导电插头中的第一环形导电片插入,第二环形插槽用于供导电插头中的第二环形导电片插入;导电插座的内部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第一环形凹腔和第二环形凹腔,第一环形凹腔位于第一环形插槽的外侧且与第一环形插槽同轴设置,第二环形凹腔位于第一环形插槽和第二环形插槽之间且第二环形凹腔与第一环形插槽同轴设置;第一环形凹腔的内顶部上固定有“z”字形的第一导电触片,第一环形凹腔与第一环形插槽之间的导电插座中设置有供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穿过以使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导电片相抵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壶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在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用于驱动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以使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导电片相抵的第一驱动结构,第一导电触片与电源线中的相线电连接;第二环形凹腔的内顶部上固定有“z”字形的第二导电触片,第二环形凹腔与第二环形插槽之间的导电插座中设置有供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穿过以使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与第二环形导电片相抵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壶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在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用于驱动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以使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与第二环形导电片相抵的第二驱动结构,第二导电触片与电源线中的零线电连接;第一环形插槽底部的导电插座中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水孔,第二环形插槽底部的导电插座中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二出水孔;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当有水进入到导电插座中的第一环形插槽和第二环形插槽中时,水能够直接通过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排出到接水槽中,落入到接水槽中的水又能够通过排水孔排出到底座外,再者,导电插座中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设置,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水进入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即能够避免底座出现漏电的现象,此外,在壶体从底座上取下后,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和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分别缩入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这样一来,能够有效避免第一导电触片和第二导电触片被水打湿,从而进一步避免了漏电现象的出现。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其中,第一驱动结构包括第一驱动架,第一驱动架包括第一长边、第一短边和第一水平边,第一长边的下端与第一水平边的外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一短边的下端与第一水平边的内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一长边、第一短边和第一水平边围成倒“π”字形结构,第一短边的上端活动贯穿导电插座后伸入在第一环形插槽中,第一长边的上端伸入在第一环形凹腔中,第一长边的上端一体成型有在第一驱动架由上至下移动时用于驱动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导电片相抵的第一斜边,第一斜边由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第一水平边中活动穿设有两个呈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螺栓,两个第一螺栓的上端均与导电插座螺纹连接,位于第一水平边下方的每个第一螺栓的外部均套装有第一弹簧;通过采用这种第一驱动结构后,当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第一环形导电片能够插入到第一环形插槽中,此时,第一环形导电片能够下压第一短边,第一短边被下压后,第一短边能够驱动第一水平边和第一长边下移(此时,第一弹簧被压缩),第一长边下移后,位于第一长边上端部处的第一斜边能够下移,第一斜边下移时,第一斜边能够推动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向内移动,此时,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穿出第一通孔并与第一环形导电片相抵,即第一导电触片实现了与第一环形导电片的电连接,也即第一环形导电片实现了与电源线中的相线的电连接;当壶体从底座上取下时,第一短边失去了第一环形导电片的推力,此时,第一长边、第一短边和第一水平边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上移,第一长边上移后,第一长边能够带动第一斜边上移,此时,第一斜边能够解除对第一导电触片下端的顶推,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向外复位(第一导电触片具有弹性,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通过弹性自行复位),即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缩入到第一通孔中。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其中,第二驱动结构包括第二驱动架,第二驱动架包括第二长边、第二短边和第二水平边,第二长边的下端与第二水平边的外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二短边的下端与第二水平边的内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二长边、第二短边和第二水平边围成倒“π”字形结构,第二短边的上端活动贯穿导电插座后伸入在第二环形插槽中,第二长边的上端伸入在第二环形凹腔中,第二长边的上端一体成型有在第二驱动架由上至下移动时用于驱动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与第二环形导电片相抵的第二斜边,第二斜边由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第二水平边中活动穿设有两个呈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二螺栓,两个第二螺栓的上端均与导电插座螺纹连接,位于第二水平边下方的每个第二螺栓的外部均套装有第二弹簧;通过采用这种第二驱动结构后,当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第二环形导电片能够插入到第二环形插槽中,此时,第二环形导电片能够下压第二短边,第二短边被下压后,第二短边能够驱动第二水平边和第二长边下移(此时,第二弹簧被压缩),第二长边下移后,位于第二长边上端部处的第二斜边能够下移,第二斜边下移时,第二斜边能够推动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向内移动,此时,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穿出第二通孔并与第二环形导电片相抵,即第二导电触片实现了与第二环形导电片的电连接,也即第二环形导电片实现了与电源线中的零线的电连接;当壶体从底座上取下时,第二短边失去了第二环形导电片的推力,此时,第二长边、第二短边和第二水平边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上移,第二长边上移后,第二长边能够带动第二斜边上移,此时,第二斜边能够解除对第二导电触片下端的顶推,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向外复位(第二导电触片具有弹性,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通过弹性自行复位),即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缩入到第二通孔中。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其中,下壳体内底部的中部设置有接水槽,接水槽的内壁形成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下壳体底部的中部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的上端与接水槽中部的最低处连通;通过接水槽的设置,进入到导电插座中的水能够通过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落到接水槽中,接水槽中的水则能够通过排水孔排出到底座外,即接水槽能够实现接水的作用。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其中,地线与螺柱焊接,第一导电触片与相线焊接,第二导电触片与零线焊接;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螺柱能够可靠地与地线电连接在一起,第一导电触片能够可靠地与相线电连接在一起,第二导电触片能够可靠地与零线电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内部的壶体在使用完毕后,用户能够将壶体的第一倾斜段支撑在台面上,此时,壶体的开口能够朝下,且壶体处于倾斜状态,这样一来,残留在壶体中的水能够从壶体中流出,从而能够避免在壶体的内底部上形成水垢,进而能够给用户带来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壶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壶体中的第一倾斜段支撑在台面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底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的方便残留水沥干的电水壶,包括底座1和壶体2,壶体2底部的中部固定有导电插头3,底座1包括相互固定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上壳体11的侧壁上穿设有电源线4,上壳体11顶部的中部固定有导电插座5,导电插座5与电源线4电连接,导电插座5的上端伸出于上壳体11外,壶体2放置到底座1上后,导电插座5的上端插入在导电插头3中,其特征在于:壶体2的外壁上一体成型有握把21,握把21包括第一倾斜段211、竖直段212和第二倾斜段213,第一倾斜段211的上端与壶体2上端的外边缘连接于一体,第一倾斜段211的下端与竖直段212的上端连接于一体,竖直段212的下端与第二倾斜段213的上端连接于一体,第二倾斜段213的下端与壶体2的外壁连接于一体;第一倾斜段211的上边沿与壶体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夹角q,夹角q的角度为45度;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壶体上还盖设有壶盖,该壶盖与壶体是可拆式连接的(例如壶盖与壶体是现有技术中插接形式的结构),即壶盖可以从壶体上取下,在壶盖取下后,且在第一倾斜段支撑在台面上时(如图2所示,壶体的开口能够朝下,且壶体处于倾斜状态),残留在壶体内部的残留水即可从壶体中流出,从而能够避免在壶体的内底部上形成水垢,此外,该第一倾斜段的外壁面为一平面,以使壶体能够通过第一倾斜段可靠地支撑在台面上。

竖直段21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沿竖直段212的长度方向分布的防滑槽214;通过防滑槽的设置,在人们握持握把中的竖直段时,能够增大手部与竖直段之间的摩擦力,以起到防滑的作用。

导电插座5的中部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凹槽51,凹槽51中嵌装有导电插套6,导电插套6底部的螺柱61活动贯穿凹槽51的底部后螺纹连接有螺母62,螺柱61与电源线4中的地线41电连接,壶体2放置到底座1上后,位于导电插头3中的导电插针31插入在导电插套6中;导电插座5中设置有上端开口的第一环形插槽52和第二环形插槽53,第二环形插槽53位于第一环形插槽52的内侧,第一环形插槽52和第二环形插槽53均与凹槽51同轴设置,第一环形插槽52用于供导电插头3中的第一环形导电片32插入,第二环形插槽53用于供导电插头3中的第二环形导电片33插入;导电插座5的内部设置有下端开口的第一环形凹腔54和第二环形凹腔55,第一环形凹腔54位于第一环形插槽52的外侧且与第一环形插槽52同轴设置,第二环形凹腔55位于第一环形插槽52和第二环形插槽53之间且第二环形凹腔55与第一环形插槽52同轴设置;第一环形凹腔54的内顶部上固定有“z”字形的第一导电触片7,第一环形凹腔54与第一环形插槽52之间的导电插座5中设置有供第一导电触片7的下端穿过以使第一导电触片7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导电片32相抵的第一通孔56,第一通孔56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壶体2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在壶体2放置到底座1上后用于驱动第一导电触片7的下端以使第一导电触片7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导电片32相抵的第一驱动结构,第一导电触片7与电源线4中的相线42电连接;第二环形凹腔55的内顶部上固定有“z”字形的第二导电触片8,第二环形凹腔55与第二环形插槽53之间的导电插座5中设置有供第二导电触片8的下端穿过以使第二导电触片8的下端与第二环形导电片33相抵的第二通孔57,第二通孔57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壶体2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在壶体2放置到底座1上后用于驱动第二导电触片8的下端以使第二导电触片8的下端与第二环形导电片33相抵的第二驱动结构,第二导电触片8与电源线4中的零线43电连接;第一环形插槽52底部的导电插座5中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一出水孔58,第二环形插槽53底部的导电插座5中设置有若干个呈周向分布的第二出水孔59;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当有水进入到导电插座中的第一环形插槽和第二环形插槽中时,水能够直接通过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排出到接水槽中,落入到接水槽中的水又能够通过排水孔排出到底座外,再者,导电插座中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设置,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水进入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即能够避免底座出现漏电的现象,此外,在壶体从底座上取下后,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和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分别缩入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中,这样一来,能够有效避免第一导电触片和第二导电触片被水打湿,从而进一步避免了漏电现象的出现。

第一驱动结构包括第一驱动架71,第一驱动架71包括第一长边711、第一短边712和第一水平边713,第一长边711的下端与第一水平边713的外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一短边712的下端与第一水平边713的内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一长边711、第一短边712和第一水平边713围成倒“π”字形结构,第一短边712的上端活动贯穿导电插座5后伸入在第一环形插槽52中,第一长边711的上端伸入在第一环形凹腔54中,第一长边711的上端一体成型有在第一驱动架71由上至下移动时用于驱动第一导电触片7的下端与第一环形导电片32相抵的第一斜边714,第一斜边714由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第一水平边713中活动穿设有两个呈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一螺栓72,两个第一螺栓72的上端均与导电插座5螺纹连接,位于第一水平边713下方的每个第一螺栓72的外部均套装有第一弹簧73;通过采用这种第一驱动结构后,当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第一环形导电片能够插入到第一环形插槽中,此时,第一环形导电片能够下压第一短边,第一短边被下压后,第一短边能够驱动第一水平边和第一长边下移(此时,第一弹簧被压缩),第一长边下移后,位于第一长边上端部处的第一斜边能够下移,第一斜边下移时,第一斜边能够推动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向内移动,此时,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穿出第一通孔并与第一环形导电片相抵,即第一导电触片实现了与第一环形导电片的电连接,也即第一环形导电片实现了与电源线中的相线的电连接;当壶体从底座上取下时,第一短边失去了第一环形导电片的推力,此时,第一长边、第一短边和第一水平边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上移,第一长边上移后,第一长边能够带动第一斜边上移,此时,第一斜边能够解除对第一导电触片下端的顶推,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向外复位(第一导电触片具有弹性,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通过弹性自行复位),即第一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缩入到第一通孔中。

第二驱动结构包括第二驱动架81,第二驱动架81包括第二长边811、第二短边812和第二水平边813,第二长边811的下端与第二水平边813的外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二短边812的下端与第二水平边813的内端部连接于一体,第二长边811、第二短边812和第二水平边813围成倒“π”字形结构,第二短边812的上端活动贯穿导电插座5后伸入在第二环形插槽53中,第二长边811的上端伸入在第二环形凹腔55中,第二长边811的上端一体成型有在第二驱动架81由上至下移动时用于驱动第二导电触片8的下端与第二环形导电片33相抵的第二斜边814,第二斜边814由下至上逐渐向内倾斜,第二水平边813中活动穿设有两个呈前后方向分布的第二螺栓82,两个第二螺栓82的上端均与导电插座5螺纹连接,位于第二水平边813下方的每个第二螺栓82的外部均套装有第二弹簧83;通过采用这种第二驱动结构后,当壶体放置到底座上后,第二环形导电片能够插入到第二环形插槽中,此时,第二环形导电片能够下压第二短边,第二短边被下压后,第二短边能够驱动第二水平边和第二长边下移(此时,第二弹簧被压缩),第二长边下移后,位于第二长边上端部处的第二斜边能够下移,第二斜边下移时,第二斜边能够推动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向内移动,此时,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穿出第二通孔并与第二环形导电片相抵,即第二导电触片实现了与第二环形导电片的电连接,也即第二环形导电片实现了与电源线中的零线的电连接;当壶体从底座上取下时,第二短边失去了第二环形导电片的推力,此时,第二长边、第二短边和第二水平边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上移,第二长边上移后,第二长边能够带动第二斜边上移,此时,第二斜边能够解除对第二导电触片下端的顶推,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向外复位(第二导电触片具有弹性,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通过弹性自行复位),即第二导电触片的下端能够缩入到第二通孔中。

下壳体12内底部的中部设置有接水槽121,接水槽121的内壁形成上大下小的喇叭状结构,下壳体12底部的中部设置有排水孔122,排水孔122的上端与接水槽121中部的最低处连通;通过接水槽的设置,进入到导电插座中的水能够通过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落到接水槽中,接水槽中的水则能够通过排水孔排出到底座外,即接水槽能够实现接水的作用。

地线41与螺柱61焊接,第一导电触片7与相线42焊接,第二导电触片8与零线43焊接;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后,螺柱能够可靠地与地线电连接在一起,第一导电触片能够可靠地与相线电连接在一起,第二导电触片能够可靠地与零线电连接在一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