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装置及清洁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6840发布日期:2021-01-05 17:56阅读:55来源:国知局
清洁装置及清洁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智能家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清洁装置及清洁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如吸尘器、扫地机等清洁装置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家庭的日常清洁中。一般清洁装置都设有收集灰尘的尘盒,尘盒可能需要拆卸下来进行清洁或者维修等,尘盒重新安装后,清洁装置才可以正常进行工作。如果尘盒没有安装到位,会出现清洁装置内部漏灰、影响清洁装置的正常工作等问题,进而造成清洁装置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清洁装置及清洁组件,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清洁装置检测尘盒安装检测结构繁琐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尘盒和距离传感器。其中,装置主体开设有容置槽,以容纳尘盒。尘盒容置于容置槽。距离传感器设置于容置槽内,用于测量距离传感器与尘盒的距离,以反映尘盒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清洁装置的清洁组件,包括装置主体、距离传感器。其中,装置主体可以开设有容置槽,以容置尘盒。距离传感器可以设置于容置槽内,且距离传感器能够用于测量距离传感器与尘盒的距离,以反映尘盒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将距离传感器设置于装置本体的容置槽内,能够在尘盒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内时,测量出距离传感器与尘盒的距离,进而能够反映尘盒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内,无需在尘盒上安装传感器或者其他用于安装检测或者配合安装检测的部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申请能够简化尘盒的结构,且安装方便,进而简化整个清洁装置的结构,而且使用距离传感器能够有效提高尘盒安装距离检测的准确性,减少清洁装置在未成功安装尘盒的状态下进行工作进而产生故障的概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沿ii-ii剖切线的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沿ii-ii剖切线的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的卡扣和卡扣槽的一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的卡扣和卡扣槽的另一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的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的导向柱和导向槽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实验发现:为了能够较好地检测尘盒是否安装到位,可以在清洁装置的主体上安装光耦发光部,在尘盒上安装光耦受光部,利用光耦原理检测尘盒的安装匹配状态,或者也可以在清洁装置的主体上安装霍尔传感器,在尘盒上安装磁铁,利用霍尔传感器的原理检测尘盒的安装匹配状态等,但以上手段均需要在尘盒上安装相应的用于配合检测的部件,如此导致尘盒的结构较为复杂,进而导致整个清洁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组装过程繁琐。

如图1和图2所示,清洁装置1可以包括装置主体10、尘盒20和距离传感器30。尘盒20可以设置于装置主体10。具体地,尘盒20可以通过插入等方式安装于装置主体10。距离传感器30可以设置于装置主体10,用于测量尘盒20与距离传感器30的距离,以反映尘盒20是否插入或者拆离装置主体10。清洁装置1还可以包括控制器40,设置于装置主体10内,且与距离传感器30连接,用于根据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判断尘盒20是否成功安装于装置主体10。

装置主体10可以具有清扫功能或者具有吸尘功能。当然可以同时具备清扫功能和吸尘功能,还可以具备其他功能。以扫地机器人为例,装置主体10可以包括壳体11、行走组件12、清扫组件13。壳体11可以作为整个清洁装置1的壳体,壳体11内可以用于容置多个部件,以保护清洁装置1的内部元器件等。壳体11可以具有底部101、顶部102以及周侧103。行走组件12可以设置于壳体11的底部101,行走组件12可以使得清洁装置1具有可移动的功能。清扫组件13可以设置于壳体11,用于在清洁装置1进行工作时提供清扫功能,对清洁装置1的工作面进行清洁。

如图2所示,行走组件12可以设置于壳体11的底部101,即位于装置主体10的底部101。行走组件12在工作而行走移动时,能够带动整个清洁装置1移动。例如,行走组件12可以包括驱动机构121和滚动轮机构122,驱动机构121用于驱动滚动轮机构122转动,可以实现在清洁装置1的工作面上行走。驱动机构121例如是驱动电机。控制器40可以控制驱动机构121进行工作。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单独设置其他的控制电路或者控制元件控制驱动机构121进行工作,进而控制清洁装置1的移动。

清扫组件13可以包括滚刷131以及与滚刷131连接的滚刷电机132。滚刷电机132用于驱动滚刷131滚动,滚刷131与清洁装置1的工作面(例如地面)接触,并通过滚动实现对地面的清扫。图1所示的滚刷电机132和滚刷131的位置关系仅为示意,不对两者之间的连接、传动、工作等方式构成限定。行走组件12的驱动机构121和清扫组件13的滚刷电机132可以为同一个驱动机构,也即两者共用一个驱动机构。控制器40也可以控制滚刷电机132进行工作。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单独设置其他的控制电路或者元件控制滚刷电机132进行工作。

装置主体10还可以包括吸尘组件14。壳体11可以开设有吸尘口141、容置槽142和出风口143。容置槽142可以连通吸尘口141和出风口143。具体地,吸尘口141可以开设于装置主体10的底部101,可以朝向清洁装置1的工作面(例如地面)设置,从而能够吸取工作面上的灰尘或者垃圾。当然,吸尘口141也可以开设于装置主体10的周侧103。容置槽142可以用于容置尘盒20,尘盒20可以用于收集垃圾等物体。垃圾等物体留存于尘盒20后,气流从出风口143流出。

为了能够有效地形成气流,进而可以使得吸尘口141具有良好的吸力,如图1所示,吸尘组件14可以包括设置于壳体11内的抽风机144,抽风机144可以形成依次经过吸尘口141、容置槽142、出风口143的气流,从而能够吸取工作面上的灰尘或者垃圾。当然,吸尘组件14还可以包括滤网等过滤部件145,例如设置于出风口143和容置槽142之间,使得较大的垃圾或者颗粒能够留存于尘盒20中。控制器40也可以控制抽风机144进行工作。当然,本实施例也可以单独设置其他的控制电路或者元件控制抽风机144进行工作。

清扫组件13和吸尘组件14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例如吸尘口141可以邻近滚刷131设置,使得滚刷131转动过程中所清扫出的垃圾或者灰尘,能够被吸入到容置槽142内的尘盒20中。上述的装置主体10的结构仅为示例性说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示例结构。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装置主体10也可以是现有清洁装置的装置主体,例如清洁机器人、吸尘器等。

如图3所示,装置主体10的壳体11可以具有相互连接的侧壁111和底壁112,侧壁111和底壁112可以共同围设成容置槽142,以容置尘盒20。装置主体10还可以开设有安装口113,连通容置槽142。尘盒20可以经安装口113容置于容置槽142内。例如,安装口113可以形成于装置主体10的底部101,进而可以连通容置槽142。围成容置槽142的底壁112可以与安装口113相对。尘盒20可以包括顶部21、侧部22以及底部23,顶部21和底部23相对设置,侧部22连接于底部21和底部23之间,底部21、侧部22和底部23可以围成有用于容纳垃圾物体的空间。顶部21和底壁112相对设置,底部23和底壁112向背设置,侧部22和侧壁111相对设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1还可以具有活动连接于安装口113的上盖114,用于盖合或者暴露安装口113。当上盖114处于打开状态时,安装口113可以暴露,尘盒20能够通过安装口113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上盖114可以对尘盒20起到限位和保护作用。当然,关于容置槽142和尘盒20的结构或者形状可以有多种,以上仅为举例。

距离传感器30可以是直接输出距离值的数字信号传感器,也可以是输出线性电信号的模拟传感器。例如,光学距离传感器、红外距离传感器、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在本实施例中,无论距离传感器30是数字信号传感器或者是模拟信号传感器,可以设置为主动测量型距离传感器,也即,其发射端和接收端可以设计于一体。

清洁装置1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尘盒20需要安装到装置主体10上,也即尘盒20能够容纳于容置槽142内。当尘盒20成功安装于容置槽142内,在抽风机144的作用下,吸尘口141所吸入的垃圾等物体可以留存于尘盒20内。为了能够方便地检测尘盒20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距离传感器30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42内,用于测量尘盒20与距离传感器30的距离,进而反映尘盒20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也即尘盒20是否安装到位。

进一步地,控制器40可以根据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判断尘盒20是否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进而可以判断尘盒20是否成功安装于容置槽142内。具体地,距离传感器30可以多次测量其与尘盒20之间距离值,例如以周期性方式或者随机多次方式进行测量。在尘盒20插入容置槽142的过程中,控制器40通过多次获取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能够检测到尘盒20与距离传感器30的距离逐渐变小。当尘盒20在容置槽142安装到位时,尘盒20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距离传感器30可以测量出上述距离值,即在位值。在位值可以用于表示或者反映尘盒20安装成功或者安装到位。反之,在尘盒20拆离容置槽142的过程中,距离传感器30能够检测到两者的距离逐渐变大。

具体地,当尘盒20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时,距离传感器30可以多次测量其与尘盒20的距离值,将该多个距离值进行平均值处理,以平均值作为在位值。例如,控制器40可以多次读取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并将多次读取的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在位值进行记录并存储,例如可以存储到清洁装置1的存储器(图未示)或者云端等。控制器40可以根据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判断尘盒20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具体地,控制器40可以读取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当控制器40读取到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为在位值或者与在位值之差在预设范围内时,表明尘盒20安装到位。

本实施例还可以预先设置一接近值,接近值可以大于在位值,便于可以更精确地反映尘盒20的安装状态。当距离传感器30测量其和尘盒20的距离值大于接近值时,可以反映出尘盒20处于未安装状态,尘盒20处于未安装状态可以是发生在插入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拆离过程中。当距离传感器30测量其和尘盒20的距离值小于或者等于接近值时,可以反映出尘盒20处于安装状态。同样,尘盒20处于安装状态可以是发生在插入过程中,也可以是发生在拆离过程中。当距离传感器30测量其和尘盒20的距离值大于在位值,且小于接近值,反映尘盒20并未安装成功。当距离传感器30测量其和尘盒20的距离值等于在位值(或者与在位置之差位于预设范围之内),反映尘盒20安装成功。

具体地,本实施例可以多次将尘盒20拆离容置槽142于一预设位置,距离传感器30分别测量其和位于该预设位置的尘盒20之间的距离,以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接近值。进一步地,控制器40可以多次读取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值,并将多次读取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接近值记录并存储到存储器(图未示)或者云端等。当控制器40读取到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介于在位值与接近值之间时,可以判定尘盒20没有安装成功,当控制器40读取到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结果大于接近值时,可以判定尘盒20处于未安装状态。

本实施例通过将距离传感器30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容置槽142内,能够在尘盒20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内时,通过容置槽142内的距离传感器30测量出距离传感器30与尘盒20的距离,进而能够反映尘盒20是否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无需在尘盒20上安装传感器或者其他用于安装检测或者配合安装检测的部件。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能够简化尘盒20的结构,且安装方便,而且距离传感器30的测量能够有效提高尘盒20安装测量的准确性。

在尘盒20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时,本实施例可以给予使用者提示,进而使得使用者知道尘盒20未安装到容置槽142内或者已经成功安装到容置槽142内。

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1还可以包括扬声器60。扬声器60可以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壳体11。扬声器60可以耦接控制器40,并受控制器40的控制,进而播放与控制器40的判断结果相应的语音提示。

例如,当控制器40的计算结果为在位值时,判定尘盒20已经成功安装到容置槽142内,控制器40进而控制扬声器60进行语音提示“尘盒安装成功”。当控制器40的计算结果为在位值与接近值之间时,判定尘盒20未成功安装到容置槽142内,控制器40可以控制扬声器60可以进行语音提示“尘盒未安装成功”。当控制器40的计算结果为大于接近值时,判定尘盒20处于未安装状态,控制器40可以控制扬声器进行语音提示“尘盒已拆离(尘盒未安装)”。当然,语音提示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区分上述安装状态的不同语音。例如,在安装成功时播放“滴滴”的语音提示和未安装成功时进行播放“哒哒”的语音提示。关于扬声器通过何种语音方式进行提示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清洁装置1还可以包括led灯组70。led灯组70能够进行与控制器40的判断结果相应的显示操作。led灯组70例如包括多个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外壳的led灯,多个led灯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组合进而表示不同的安装状态,或者多个led灯可以通过亮灭操作表示不同的安装状态。例如,led灯组70包括3个led灯,每个灯可以显示“红绿蓝”三种颜色,3个led灯的不同的颜色组合可以表示尘盒20不同的安装状态。又如,led灯组70包括3个led灯,每个灯可以单独控制亮或灭,3个led灯的不同的亮灭组合可以表示尘盒20不同的安装状态。

当然,清洁装置1可以通过上述扬声器60和led灯组70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提示,或者可以同时通过上述两者的组合进行提示。如此,能够将距离传感器30测量结果转换为用户可感知的其他形式,使得用户能够根据提示信息了解尘盒20的安装状态,进而减少尘盒20未安装或者未成功安装所导致的损坏,能够有效提升清洁装置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距离传感器30在容置槽142内的设置位置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以下对示例性的两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距离传感器30可以设置于底壁112,且距离传感器30的检测面可以朝向或者大致朝向安装口113,以使得尘盒20在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的过程中,距离传感器30能够测量其与尘盒20之间的距离,进而反映尘盒20的安装状态。具体地,距离传感器30可以测量出尘盒20朝向底壁21的一侧与距离传感器30的检测面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控制器40判断尘盒20的安装状态。也即,设置在底壁112的距离传感器30可以测量其与尘盒20的顶部21之间的距离,可以如上描述设置在位值和接近值,进而判断尘盒20的安装状态。

通过将距离传感器30设置于底壁112,能够简化距离传感器30的安装工序,进而简化清洁装置1的结构,而且距离传感器30的检测面朝向安装口113,可以快速且有效地测量距离传感器30与尘盒20之间的距离,可以更精确地反映出尘盒20是否成功安装到位。

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距离传感器30设置于侧壁111,且距离传感器30的检测面自侧壁111朝向容置槽142。具体地,距离传感器30的检测面可以从一侧壁111朝向相对的另一侧壁111。尘盒20与侧壁111相对的侧部22开设有凹槽24。在尘盒20容置于容置槽142内时,距离传感器40能够测量距离传感器30到侧部22之间的距离。由于凹槽24的存在可以使得尘盒20的侧部22到距离传感器20之间的距离出现落差,在凹槽24的区域的距离大于侧部22的其他区域。当距离传感器40测量其与侧部22之间的距离为其与凹槽24的底面之间的距离时,说明尘盒20已经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也即安装到位。在安装到位的状态下,凹槽24和距离传感器30的检测面可以相对设置,距离传感器30可以检测其与凹槽24的底面之间的距离。

当然,可以设置距离传感器30与凹槽24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值为在位值,距离传感器30与侧部22的其他区域之间的距离值均不同于在位值,以保证距离传感器30检测尘盒30安装到位的准确性。当然,在距离传感器30与侧部22的其他区域的距离中同样可以预设接近值。

通过设置于侧壁111的距离传感器30配合尘盒20的凹槽24,形成更为精确的检测组合,距离传感器30测量其与侧部22之间的距离为其与凹槽24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即可以反映尘盒20安装到位,能够形成提高检测的精确性和唯一性,而且只需要在尘盒20设置简单的结构,无需增设其他检测元件或者传感器,结构简单且稳定。

当然,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实施方式可以结合形成第三种实施方式,也即在底壁112和侧壁111上均设置有距离传感器30,尘盒20与侧壁111相对的侧部22上相对应设置有凹槽24。

对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而言,在一些使用场景中,受其他体积较小的物体如纸片、碎屑或者用户手指等的影响,若其他体积较小的物体进入到容置槽142内,距离传感器30测量出的测量结果可能是上述物体与距离传感器30之间的距离,会对尘盒20的安装状态的判断造成影响。因此,本实施例的距离传感器3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距离传感器30彼此之间可以间隔设置。对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而言,多个距离传感器30可以间隔设置于底壁112,对于上述第二种实施方式而言,多个距离传感器30可以间隔设置于侧壁111,对于上述第三种实施方式而言,侧壁111上可以间隔设置多个距离传感器30,底壁112上也可以间隔设置多个距离传感器30。通过多个距离传感器30彼此间隔设置,可以扩大检测的范围,进而减少体积较小的物体进入到容置槽142内对测量结果造成的误判几率或者影响,以提高距离传感器30检测的准确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尘盒20是否成功安装的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图3和图4所示,清洁装置1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红外传感组件50。红外传感组件50可以包括红外发射器51和红外接收器52。红外发射器51可以用于发射红外光线,相应地,红外接收器52可以用于接收红外发射器51所发射的红外光线。红外发射器51和红外接收器52可以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两相对设置的侧壁111。例如,容置槽142可以大致呈方桶状,侧壁111的数量则为四个,四个侧壁111相互连接且两两相对,每一个红外传感组件50的红外接收器52和红外发射器51可以设置于其中两个相对的侧壁111。不同的红外传感组件50可以设置于不同的两个侧壁111,也可以设置于相同的两个侧壁111。红外传感组件50可以连接控制器40。控制器40可以获取红外传感组件50传输的信号或者数据。具体地,控制器40可以连接红外发射器51,用于控制红外发射器51发射红外光线,同时,控制器40还可以连接红外接收器52,用于接收红外接收器52接收到红外光线或者未接收到红外光线时发送的信号。

在红外发射器51和红外接收器52之间无遮挡的情况下,红外接收器52能够接收来自相应的红外发射器51发出的红外光线。当尘盒20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至相应的位置时,红外发射器51发出的红外光线会被遮挡,红外接收器52无法接收到红外光线,进而基于此可以判断有相应的物体位于容置槽142内。例如红外接收器52在没有接收到红外发射器51发射出的红外光时,可以形成相应的信号发送给控制器40,以使得控制器40可以结合距离传感器30和红外传感组件50的测量结果共同判断尘盒20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

设置于底壁的距离传感器30从底壁112到安装口113的方向可以测量其与尘盒20之间的距离,红外发射器51和红外接收器52分别设置于两个相对的侧壁111进而能够检测侧壁111到侧壁111的方向上是否存在物体,如此两个交叉的检测方向构成了三维的检测空间,进而能够同时结合距离传感器30和红外传感组件50的测量结果,有效提高尘盒20插入或拆离容置槽142的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为了进一步减少体积较小的物体进入到容置槽142内对检测结果造成的误导或者影响,红外传感组件5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红外传感组件50可以间隔设置且均设置于相同的两个侧壁111。也即,每个红外传感组件50的红外发射器51和红外接收器52均设置于相同的两个侧壁111。当然,多个红外传感组件50也可以部分位于相同的两个侧壁111,部分位于其他的两个侧壁111。红外传感组件50间隔设置可以扩大检测范围,在多个红外传感组件50均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判断尘盒20是否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在距离传感器30的基础上配合多个红外传感组件50的使用,能够大幅度提升尘盒20安装状态判断的可靠性。

例如,侧壁111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连接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第三侧壁以及与第三侧壁相对的第四侧壁。红外传感组件50的数量例如为四个。第一种情况是:四个红外传感组件50间隔设置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或者间隔设置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二种情况是:至少一个红外传感组件50设置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余红外传感组件50设置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当然,红外传感组件50的具体设置位置和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制。

通过设置红外传感组件50辅助检测尘盒20是否插入容置槽142内,进而配合距离传感器30测量尘盒20与距离传感器30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少由于非尘盒20的其他物体进入到容置槽142内所导致尘盒20安装状态的误判,如此能够提高检测尘盒20是否安装到位的准确度。

尘盒20在成功安装至容置槽142内时,需要和装置主体10之间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进而能够减少尘盒20脱落或者晃动而导致清洁过程出现故障的概率,本实施例可以提供几种固定结构,将尘盒20有效地固定于容置槽142内。

第一种固定结构:如图5所示,装置主体10的侧壁111和/或底壁112设有卡扣115和卡扣槽116中的一者,尘盒20设置有卡扣115和卡扣槽116中的另一者,卡扣115能够插入卡扣槽116实现卡扣配合连接,以将尘盒20固定于容置槽142内。卡扣115和卡扣槽116的卡扣配合可以使得尘盒20和装置主体10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装置主体10的侧壁111可以开设有卡扣孔117。卡扣115能够可伸缩地设置于卡扣孔117内。卡扣槽116对应开设于尘盒20。卡扣115通过在卡扣孔117内进行可伸缩活动能够插入卡扣槽116进行卡扣连接,也可以从卡扣槽116中退出进行脱扣处理。具体地,装置主体10开设有安装口113的一侧可以可滑动地设置有滑块118。例如滑块118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底部101,滑块118能够在底部101进行滑动,进而能够带动卡扣115伸出卡扣孔117外以插入卡扣槽116,或者缩入卡扣孔117内,以使得卡扣115和卡扣槽116进行卡扣配合或者脱扣。

具体地,装置主体10的底部101可以在滑块118的滑动方向上形成有滑槽119,滑块118可以可滑动地嵌设于滑槽119内,滑槽119可以连通卡扣孔117,也即卡扣孔117和滑槽119贯通连接,进而使得卡扣115可以经卡扣孔117连接滑块118。其中,卡扣孔117能够容纳卡扣115,滑槽119和卡扣孔117的连通处在滑动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卡扣115的行程,进而能够使得卡扣115有效地伸缩。滑块118和卡扣115相连接,滑块118在外力的推动下移动以带动卡扣115朝向或背离尘盒20移动。当尘盒20成功安装于容置槽142时,滑块118能够带动卡扣115朝着靠近尘盒20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卡扣115能够伸出卡扣孔117外进入容置槽142,并与卡扣槽116进行卡扣配合,以将尘盒20进行固定。当需要将尘盒20拆离容置槽142时,滑块118能够带动卡扣115朝着远离尘盒20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卡扣115能够缩入卡扣孔117内,即卡扣115能够和卡扣槽116脱扣,以解除卡扣115对尘盒20的限位作用,使尘盒20能够拆离容置槽142。

滑块11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相应地,卡扣115、卡扣孔117、卡扣槽116的数量与滑块118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进而可以从不同的侧壁对尘盒20进行固定,以增加尘盒20容置于容置槽142时的稳定性。通过上述固定结构设置,能够使尘盒20较为稳定地固定于装置主体10的容置槽142内,结构简单且能够节省装置主体10的内部空间,从而提升清洁装置1的组装效率并有助于实现其小型化。

如图6所示,当卡扣115在卡扣孔117朝着成功安装的尘盒20的方向滑动,卡扣115本身直接能够插入尘盒20于卡扣槽116内,进而能够限制尘盒20拆离容置槽142时,卡扣115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此时也可以不设计滑块118等。当然,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例如卡接、螺纹固定连接、压合固定等将尘盒20固定于容置槽142内。

第二种固定结构:如图7所示,装置主体10的侧壁111可以设置有第一磁性件151,尘盒20对应设置有第二磁性件152。第一磁性件151和第二磁性件152可以为永磁体或电磁体。第一磁性件151和第二磁性件152能够相互吸附,进而一方面能够在尘盒20相对于容置槽142移动时提供阻尼,继而使得插入或拆离尘盒20的过程更加稳定,减少因为速度过快等原因造成尘盒20的损坏,另一方面可以在尘盒20成功安装后起固定和限位作用,以将尘盒20固定于容置槽142内。

第一磁性件151的数量可以为四个。第二磁性件15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四个第一磁性件151可以两两成组。每组的两个第一磁性件151分别相对设置于侧壁111。其中一组的两个第一磁性件151设置于侧壁111邻近底壁112的一侧。另外一组的两个第一磁性件151设置于侧壁111远离底壁112的一侧。具体地,在尘盒20成功安装于容置槽142时,其中一组的第一磁性件151可以和两个第二磁性件152相对设置且相互吸附,以对尘盒20起到固定作用,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磁性件151也可以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底壁112,相应地,第二磁性件152设置于尘盒20朝向底壁112的一侧,以使得两者能够磁性相吸。

当然,上述第一种固定结构和第二种固定结构可以结合使用,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尘盒20固定于容置槽142内。

如图7所示,为了便于尘盒20插入或者拆离容置槽142,可以设置相应的导向结构。例如,侧壁111可以凸出设置有导向柱1110,导向柱1110从安装口113到底壁112的方向延伸设置。导向柱111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111。相应地,尘盒20对应的侧面对应设置有与导向柱1110一一对应的且进行滑动配合的导向槽201,以便尘盒20在插入或拆卸容置槽142的过程中,上述导向柱1110能够与导向槽201相配合,进而可以在导向槽201内滑动,起到导向作用,以进一步将尘盒20进行精确的安装或者拆卸。基于上述的详细描述,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侧壁111设置有导向槽201,尘盒20对应设置有导向柱1110,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详细说明,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的装置主体10和距离传感器30可以组成清洁组件。本申请清洁组件可以包括装置主体10、距离传感器30。其中,装置主体10可以开设有容置槽142,以容置尘盒20。距离传感器30可以设置于容置槽142内,且距离传感器30能够用于测量距离传感器30与尘盒20的距离,以反映尘盒20是否成功容置于容置槽142内。其中,装置主体10、距离传感器30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上述本申请清洁装置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将距离传感器30设置于容置槽142内,能够简化结构,而且能够提高检测尘盒20是否成功安装到容置槽142内的准确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